佛教徒的信仰是什么-第一篇 佛陀的言教与生平
2013-07-04 20:16:57   来源:   评论:0 点击:

  第一篇 佛陀的言教与生平  第一章 佛陀的本怀与生平  乔达摩佛陀  佛教的创始者是乔达摩佛陀。  乔达摩佛陀(旧译:瞿昙佛),这位佛教的创始者,于公元前六世纪生于生北印度。  他的原名是悉达...
  第一篇 佛陀的言教与生平
  第一章 佛陀的本怀与生平
  乔达摩佛陀
  佛教的创始者是乔达摩佛陀。
  乔达摩佛陀(旧译:瞿昙佛),这位佛教的创始者,于公元前六世纪生于生北印度。
  他的原名是悉达多,乔达摩是他的家族姓氏。佛陀是他在证得无等觉后给予的尊称。佛陀的意思就是醒悟者或觉者。他称呼自己为如来(Tathagata),他的追随者则称呼他为世尊(Bhagaa)。乔达摩佛或释迦牟尼佛也是他的称号。
  他一出世,就是一位拥有一切的王子。他住在一座金碧辉煌的王宫里,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和过着奢侈的生活。当他十六岁那年,和耶输陀罗(Yasodhara)结婚。婚后生了一个儿子叫罗 罗(Rahula)。他的妻子是一位充满义感,整天笑脸迎人,尊贵又漂亮的女人。
  王子对于这一切并不感到满意,他觉得自己好像一只小鸟,生活在黄金打造的鸟笼里。有一天,当他到城里巡游时,他发现了「四种现象」,那就是一个老人,一个病人,一个死人和一位修行者。当他逐一的看见这些现象后,他寻思道:「生命离不开年老和死亡。」他问自己:「有什么办法能解脱生死?」这时候,那放弃欲望和物质生活的修行者,平静的相貌浮现在他眼前,使他萌起了出家和寻求真理的念头。
  为了寻求如何脱离世间一切苦的道路,他毅然决定出家。他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全人类。在他二十九岁那年的一个晚,他站在寝室门外,注视着熟睡中的妻子和儿子后,静悄悄的骑心爱的白马,离开王宫向树林飞驰而去。
  他的出家是一件不寻常的事。当时他当年轻有为,从尊贵到平凡,从充满物质的生活到一无所有;从拥有极高权力和财富的王储成为一位修行者,在山洞或树林里过着日晒雨淋的生活。他披袈裟,只为了遮挡强烈的阳光和风雨。他舍弃了他将来的王位、财富和权力,以大慈大悲的心,为度化众生而寻求前人从未发现的真理。
  在漫长的六年里,他努力寻求真理从不懈怠。他向着名的老师参学,他向所有的宗教导师学习。但他发现找不到他所追求的,他参与了苦行修士的训练,想通过折磨身体来证悟真理,当时他相信通过这样的锻鍊会寻获真理。他以无比的坚强意志实践苦行修士的教导。他禁食,每天以一点点食物充飢,结果瘦得剩下皮包骨,肚皮也贴脊椎骨了;他的苦行已到达人类能够忍受的的极限。最后,他觉察到这种自我折磨的苦行方式是枉费心机的;他终于放弃了苦行,转而实践中道。
  在七月(esaha)的月圆之夜,在迦耶(aya,现在的菩提迦耶),他坐在一棵菩提树下,进入大禅定。就在这时候,他证悟了无等觉。当时他三十五岁,从一个平常人成为佛陀─ 一位觉者。
  将近半个世纪,佛陀步行在印度泥泞的道路,弘扬他所觉悟的法。那些实践他所教导者,都能获得解脱。他成立了僧团和女僧团。他向传统挑战,提升妇女的地位;让她们通过宗教而获得自由和平等。他敞开了佛教大门,解放了所有阶层的人,无论是高尚或低下的,圣人或罪恶者;度化了杀人无数、罪恶滔天的安古里玛拉(指魔,Angulmala),和妓女安巴帕丽(Ambapal)。
  他浸濡于寻求知识和智慧中,所有的问题都被他一一的解决了。一切物体都由四种元素组成,一切都是四大(元素)的假合。没有人能在辩论中把他驳倒。一位无可比拟的教师,他的学术和理论一直影响到今天。他是历史的第一个人,他给予人类思想的动力,突出了人性,指示人类只要肯努力,就能获得无的知识和达到殊胜的觉悟境界。
  除了弘法以外,他从来没有离开那简陋的村庄。他视名利、地位为无物。他无私的帮助一切众生,在他眼中没有谁是渺小或低下的。经常有外来的穷人或残废者来寻求他的协助,他令他们的自尊重新获得确认,使他们从鄙贱的生命中提升为尊贵的人类。
  佛陀的内心充满了慈悲和智慧,他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层次和能力教导他们。他经常到很远的地方去,只为帮助某一个人。
  他亲切的关怀和爱护他的信徒,经常问起他们的起居和修行的进展。当居住在寺院的时候,他每天都去探访病院里的病人,他的慈悲心从这里展露无疑。他说道:「谁照顾病人,就是在照顾我。」他提倡秩序和纪律,使大家互相尊敬。波斯匿王不能理解佛陀如何维持一个那么庞大僧团的纪律?以他身为一个拥有惩罚权力的国王和他的法院都无法做到这一点。
  佛陀拥有大神通,可是他并不重视它。对他来说,最大的神通就是弘扬真理和让人们理解真理。这位拥有大慈悲心的导师,他使人类脱离困苦,以真理解除人类的镣铐,使人类获得自由,指引人类确的生活道路。
  佛陀并不认为这世间的一切现象,或被称为达摩(Dhamma)的世间法,是被「创造」的。甚至就连被称为一切智的罗卡微度(Loadu),他也不当作是支配世间的一切法。
  他认为从无始以来,法已和世界并存;他绝对的认为,这世间没有所谓的造物者。
  世间一切的现象都是「法」的运作。佛陀就如过去所有古佛一样,倡导绝对的真理和让人类理解什么是绝对的真理。在发现真理的同时,他找到了终止那邪恶和令人困扰的生死轮回的解脱之道。
  佛陀弘法四十五年,在他八十岁那年,于库斯那拉(usnara),在数千名信徒、比丘、比丘尼的见证下,离开人间。佛陀珍贵的教导遗爱人间,直到今天。
  H.G.威尔的着作《历史的三大巨人》中,对佛陀评论道:「在佛陀的身,让你看到一位光明磊落的人,他纯朴、孤独、追求光明,和散发出强烈的人性尊严,这些都不是神话。他也将这些信息传达给全人类。到今天为止,很多先进的理论和思想都和他的吻合。他教导人类以布施来克服吝啬和不满。一个人必须先停止感官的欲望,才能得到平静安祥,才能获得伟大的人性。佛陀在公元五百多年前,就以不同的语言教导人类放弃对「我」的执着。他非常接近我们,我们也非常的需要他。他比基督更清楚的解决个别人士的重要问题,从不含糊也不模稜两可。」出家
  悉达多太子的出家,是前所未有的最大胆的行动。
  外道非议悉达多太子的出家。认为他是「抛开妻子和家庭」。然而,假使他不是静悄悄的离开,而是以挚爱的心情,举行一个隆重的告别会。那么,他的亲人会苦苦的哀求,改变他坚强的出家意志,这一幕将变得歇斯底里。同时也可能导致他的父亲净饭王(Rajah Suddhodana)所统治的国家陷于混乱。就是因为这样,他不敢向父亲和妻子提起有关他出家的计划,避免被他们说服而放弃。当他二十九岁那年,当血气旺盛、年轻有为的时候,他为了寻求真理,毅然放弃了世间所有物质的诱惑。
  当他离开王宫前的那一刻,他到寝室门口注视着熟睡的妻子和刚出世的孩子,那拒绝留下来的冲动,给他带来了必然的最后挣扎。在当时的印度,一个人放弃了家庭和挚爱的一切,出家成为一位修行者,过着神圣的生活,是一件光荣和高尚的事。
  从各种角度来看,悉达多太子是大胆和毅然地进行他出家的计划。
  他出家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个人的自我解脱,而是为了解决人类的苦难。对他来说,人类就是一个大家庭。悉达多太子的出家,是前所未有的大胆行为。
  为了达到觉悟的目的,出家是必要的;觉悟须要摆脱一切世间因缘的束缚。人世间的痛苦是因为执着而形成的。我们的愤怒、忧虑、贪婪和怨恨及所有不愉快、紧张、顽固和悲伤都是因为不能放下。如果你有任何的烦恼和困难,请自我反省;你会发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放不下。假如悉达多太子眷念于他的妻子、孩子、王位和世间的享受,他将永远也不会发现治疗人类痛苦的良方。所以他舍弃了一切,包括世间的荣华富贵。出家是为了更自由的、没有干扰的、更加集中精力的为人类寻求解脱痛苦的真理。
  在这位年轻太子的眼里,整个世界都为贪婪、瞋恚、欲望所燃烧;还有很多污秽的心念点燃了我们内心的欲火。他知道世界的每一个人,包括他的妻子和儿子在内,都为了心理或物质的失调而受苦。因此,他决心舍弃一切,毅然的去寻求一个解脱人类痛苦的真理。
  这里有一首大家熟悉的诗歌,是最好的写照。
  他并不是讨厌他亲爱的孩子,他并不是厌倦了他心爱的妻子,令他震憾的是:并不是吝啬对他们的爱,而是他更爱觉悟之道。终于,他突然的舍弃了所有的一切。
  德威.国达
  佛陀的本怀
  佛陀是世界之光。
  应该了解的都已了解,应该做的都已完成,应该弃除的(烦恼)都已弃除,梵志啊!
  所以我被称为佛陀。《经集》
  「兄弟们!如果这世界没有太阳和月亮升起,就没有光线;没有了光辉的照耀,世界将变得极其黑暗,黑暗令人恐慌。没有了白天和黑夜的分别,没有满月也没有半月,更没有一年四季之分。」
  「然而,兄弟们!如果这世界有太阳和月亮升起,就有光线;也有了光辉的照耀,令人恐慌的黑暗也不存在了。有了白天和黑夜也有满月和半月,更有一年四季的存在。」「同样的,兄弟们!如果佛陀不出世,这世间就没有阿罗汉也没有佛。这世界没有光明,只有恐怖和黑暗。这世间如果没有佛陀所宣教的佛法,就无法发现错误,没有建设也没有发展,不懂得分析问题,也看不清四圣谛的存在。」「什么是灭苦的四圣谛?那就是苦(苦)、集(苦之因)、灭(灭苦)、道(灭苦之道)。」「因此,兄弟们!你们应该清楚的了解:这是造成苦的苦,这是苦的起因,苦应该灭,这是灭苦之道。」
  以几句话,为佛陀来到世间,描述了一幅清晰的画面。佛陀在世的时候,是希腊在开创西方哲学的时候,由奥林匹亚山诸神的神话故事转化为新的宗教。也是希伯来人的先知耶利米(Jeremah)为巴比伦的犹太人传教的时候。
  这时候,当菲大哥拉(Pythagoras)在意大利倡导轮回学说;也是孔夫子在中国提倡儒家思想的时候。当时的印度社会崇尚神权、天启和苦行的思想,阶级森严,腐败、封建、重男轻女。婆罗门阶层支配一切的恐怖时代。
  就在这时候,一朵属于人类芬芳的花朵绽开了。佛陀出现在印度,出现在圣贤们奉献生命追求宇宙真理的国土。
  他是一个伟大的人物,在他的一生中发挥了不寻常的影响力;他个人的魅力、道德、威望、自信以及他所证悟的真理,使他众望所归。他身为一位导师,很多人因为得到他的教诲而觉悟。他吸引了贵、贱、贫、富、知识份子、文盲,男或女、僧或俗、贵族或平民。在他寻找邪恶的根源时,纯净和德行也找他了。他将所发现的真理无私的奉献给所有的人。他的追随者中有国王、贵族、军人、商人、富翁、乞丐和娼妓,也有不少的宗教人士和迷惑者。当人们发生争执时,他出面为他们调解;当人们愚昧的时候,他为他们开导;当人们愤怒、欲火在燃烧时,他以真理的净水浇息他们的无明火。当他们悲伤和痛苦时,他以大慈悲心给予他们无限的爱和关怀。
  佛陀无意再塑造另一个世界,他拥有「一切智」,他对这世界太了解了,他不再对世间的本质有所幻想,他不相信人类的欲望可以获得满足,他了解这世间不是为了人类的喜乐而存在,他了解这世间的因果,他了解生命的无常,他了解人类对世间的理想或幻想是不实际的,他不鼓励乌托邦式的思想。他告诉所有的人,人类可以改变自己的世界──内在的世界,那是每一个人的私有领域。简要的说,佛陀告诉我们,世界就存在于我们的内心里,世界是以心为主导,而心需要经过适当的训练与净化。
  佛陀的教义简短但是意义深长。
  一切恶都不要做,一切善都应该赶快去执行,自我调整和净化自己的心意,这是所有佛陀所教导的。《法句经》
  佛陀教导人们如何根除愚痴,他鼓励人们自由思想和自由思考。僵化的仪式、呆板的教条、盲目的信仰和种姓、阶级制度,在他觉的生命中不占有任何地位。在佛陀眼中,所有的人甚至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
  无论从那一个角度来验证佛陀所言、所行,他确实是那个时代表现最杰出的人。他宣示了在信念服务、在弘法牺牲的观念。他告诫人们,生命从现在开始就要向前迈进;在人类生命的开始,就肩负无尽的责任和义务,而这一切都不能靠他人来替我们执行或完成。
  佛陀给宇宙一个新的诠释,他提出了一个得到永恒的幸福,圆满成就佛道的新概念。他指出一条从有限而达到无限的道路──涅槃;从无边无际的痛苦世界达到最后的解脱。
  佛陀生于二千五百多年以前,然而,直到今天,他那深广的教义,和他身为一个无神论者、历史学家和理性论者,不但受到佛教徒的敬重,也受到所有知识份子的称颂。他们都承认佛陀是一位觉悟者,是解脱心灵和具有大慈悲心的伟大导师。
  「佛陀的出现令我们得到快乐。」《法句经》
  佛陀是不是神的化身
  佛陀从来未曾宣称过他是神的化身,或是神的使者。
  佛陀是一个普通人,他透过自己的觉悟而证得无等觉大智慧,没有人可以宣称他是佛陀的导师。经过他自己不懈的努力,和获得十种殊胜的德行──布施、持戒、出离、智慧、精进、忍辱、真如、坚定、慈悲和平等。透过自性的净化,他敞开了知识的大门,他拥有通晓世间一切的智慧;他教化一切可以被教化的,销毁一切应该被销毁的。这一点,其他的宗教导师是无法和他相比拟的。佛陀的教义像闪电一样的惊醒了大家,开始有人不屑的问道:「他是什么东西?」尊重他的教义的人,也开始在寻思道:「他是谁?」。佛陀是多么的神圣和超脱,佛陀从来未曾宣称过他是神或是神的使者,他不须要代表神。佛陀说过:
  缩「我不是天人、不是干闼婆、不是夜叉也不是人类(manusya),我是佛陀。」《增─阿含经》
  觉悟后的佛陀,确实不能将他归类于普通的人,他是佛陀,一位拥有等觉大智慧的殊胜生类──佛陀。
  佛陀在这世间一次又一次的出现,很多人误解以为是同一位佛陀。其实,他们并不相同,要不然就没有必要修学佛道了。佛教认为任何人都可以成佛,只要发展自己的佛性,断除不确的见解,精进努力;当证悟无等觉后,所有的佛陀都一样能到达清净的涅槃。
  在印度,有些外道责难佛陀,因为他那自由的教导改革了整个印度社会。很多人针对他,视他为敌,企图摧毁他。可是当越来越多人皈依佛教后,他们失败了。在他们失败后,开始接收了佛教的思想,并认为佛陀是他们所崇敬的神的化身。因此,腐化和没根据的佛教也出现在当时的印度──佛教的原产地。
  即使在今天,某些宗教为了扩展势力,也将佛教归纳在他们宗教的范围内。他们甚至鼓吹佛陀曾经预言,另一位佛陀即将出世,他将比佛陀更伟大。有一个外道教派声称他们的导师活了六百岁,是佛陀以后的真佛。日本一个教派说,佛陀于十三世纪已经在日本降世了。某一教派认为他们的创始人与佛陀、基督是同一时代的人,是现任的佛陀,要佛教徒放弃原有的信仰追随他们。感谢他们将佛陀的身份给了他们的教主,汲取佛教教义为他们的信仰,可是这一切的背后都有不良的企图。
  那些声称佛陀即将降世的人,是完全不尊重佛陀的言教,虽然佛陀曾经预言在将来的世界有佛陀降世,可是他也叙述了未来佛陀降世的种种条件,那是无数大劫以后的事了,到那时候人人佛性具足,不须要四圣谛,也不须要八道了。现在,我们还活在佛法时期,虽然有少数人能证悟;可是未来佛陀的降世时,这世界已是一片清净,再也不须要涅槃了。
  佛陀的奉献
  佛陀的出现驱走了黑暗,也指示了如何从痛苦中解脱的道路。
  佛陀所传授的教义,是他所有德行的再度体现,他在四十五年多姿多彩的弘法生涯中,他将所有的教义以行动表现出来,从来也没有显现过人类脆弱和不纯的情欲。
  佛陀的道德规范是这世间最完美的。
  二十五个世纪以来,数千万的人们,从佛陀的教义中得到鼓舞和慰藉。他的伟大仍然像太阳一样散发出万丈光芒,一点也不减当年。他的教义仍然在指引那些修行者迈向寂静的涅槃。这世间没有一人像佛陀一样,为了全人类作出这么重大的牺牲。
  佛陀是历史第一位宗教领袖,他告诫人类不要伤害任何生命,不要以牲畜祭祀鬼神。
  对佛陀来说,宗教不是交易而是走向觉的道路。他不要信徒迷信,他要信徒能自由的、智慧的思考一切。
  佛陀的出世,让所有痛苦的人类都得到他的祝福。
  佛陀从来不会对人不友善,甚至连他的敌人在内。一些对佛陀有成见,企图杀害佛陀的人,佛陀并不把他们当作敌人。佛陀说过:就像战象在沙场,要忍受弓箭的伤害,我也一样要忍受毁谤,因为多数人是邪恶的。《法句经》
  在历史记载中,没有一个人像佛陀一样伟大,他奉献自己的一生为人类谋求福利。
  从他觉悟开始一直到他涅槃,他为提升人类的素质而努力,从不懈怠,他一天只睡两个小时。这伟大的导师已经告别我们二十五个世纪了,但他那仁爱与智慧的宗教,仍然存在于他那清净的纯朴中。他的教义一直在影响人类的命运。他是最慈悲的,他以大慈悲心照亮了这整个世界。
  佛陀涅槃后,他所留下的不朽教义与我们并存,今天,世界的和平受到严重的威胁;在整个人类的历史中,再也没有比这个时候更需要佛陀的教义了。
  佛陀的出现,消除了人类的愚痴和黑暗,他指引人类如何从老、病及悲伤、痛苦中解脱。
  某些宗教信仰认为,当神祇来到这世间时,总会惩罚那些邪恶的人和保护那些善良的人;可是,佛陀出现后并没有那么做,他只指引了人类应该走的确的道路。
  从人类有历史以来,乃至佛陀时代,我们可曾听过有哪一位宗教导师有如佛陀一样,为了苦难的众生具备如此宽广、包容的大慈悲心呢?当佛陀寂灭后的数百年,我们知道希腊出了些哲人,如:苏格拉底、伯拉图、亚里斯多德;但是,他们只是哲学家、思想家或寻求真理者,他们缺乏了佛陀那种胸怀,那种解救众生于苦难的胸怀。
  佛陀救度众生的方法是教导他们如何自我寻求解脱苦难,他不致力于减轻众生身心的痛苦,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如何启发人类,自我修学迈向解脱的八道。
  让我们举出所有的大哲学家、大心理学家、大思想家、大科学家、大理论家、大革命家、大社会工作者和其他的宗教导师来做一个比较,以没有偏袒的态度比较他们的伟大、德行、教化和智慧。如果与佛陀的德行、慈悲心、觉相比较,我们就不难发现,为什么佛陀在这些大人物中有这么突出的地位了。
  历史见证了佛陀
  佛陀是这世界从未有过的伟大胜利者,他的教义像指路明灯,指引人们跨越黑暗的世界,脱离悲伤和痛苦,点燃了希望的灯,充满了爱与快乐。
  佛陀不是神话中的塑像,而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他为我们缔造了今天的佛教。我们可以从以下历史资料中证实这位伟大的宗教导师的存在。
  一、同时代的人遗留下来的证词。这些证词都是与佛陀同一时代的国王或亲近过佛陀的人所遗留下来的。这些证词镌刻在石碑、石柱或佛塔。这些纪念碑证实了佛陀的一生,也为后世留下佛陀曾经存在的有力证据。
  二、很多当时所遗留下来的遗物和遗迹,无论在地点或结构都吻合了有关佛陀一生的报导。
  三、佛陀所创立的僧团,至今还完整的存在。现在的僧团还保留了佛陀的言教,一代一代的传承,分布到世界各地不同的国家里。
  四、在佛陀入灭的那一年以及随后数年,僧团举行了多次佛陀教义的编审、鉴定和结集。这些结集后的经典,由导师传授给学生,代代相传一直到今天。
  五、佛陀入灭后,遗体火化后的舍利,分发给印度八个国家,每个国家都建立舍利塔安放佛陀舍利。当时,阿迦他沙国的舍利安放在哈利王舍利塔内;百多年后,被阿育王分供于他所统治的国土内的舍利塔中,这些佛塔遗迹的碑文,佐证了佛陀确实存在于当时的印度。
  六、一部印度史书摩诃旺沙(Mahaansa),记载了当年阿育王的史实,以及其他与佛教有关的君主。明显的记载了佛陀一生的行迹以及佛教的传统和制度。
  七、佛陀人灭后的数百年,很多国家接受了佛教,留下很多完整的史料,包括历史、文化、宗教或文学的,这些都吻合了当时佛陀在印度所弘扬的传统。这些接收佛教的国家包括锡兰(现在的斯里兰卡)、缅甸、中国(包括西藏)、尼泊尔、韩国(由中国传入)、日本(由中国传入)、泰国、越南(由中国传入)、柬埔寨和寮国。这些国家都完整的保留了确实的史料,证明了乔达摩佛陀的存在。
  八、三藏十二部经典中,完整的保留了佛陀一生四十五年所传授的教义,充分的证明了佛陀确实出现在人间。
  九、三藏十二部经典中除了记载佛陀的言教外,也确实的记载了公元前五到六世纪的 印 度 历 史 、 经 济 、 文 化 和 政 治 都 受 到 佛 陀 深 刻 的 影 响 。 譬 如 频 婆 沙 罗 王(Bmbsara),就把佛陀当作他的政治顾问。
  通过阿罗汉道度化世人
  透过阿罗汉道证悟涅槃,不是一种自私的行为。
  某些佛教徒认为,修证自我解脱的阿罗汉是一种自私的行径。他们认为必须透过证悟佛道而度化众生。这种信念并不是没有根据的。可是佛陀从来就没有说过他要度化众生,他只提供他的帮助给予那些愿意接受他那崇高生活方式的人。
  「无死的大门敞开着,那些愿意听到的人,远离错误的教义……」「现在我转起法轮,因为我来到卡西安城,为这沉浸在黑暗的世界敲响无死的大鼓」《中阿含.圣度智经》
  在原始的佛教教义中,并没有提到「度化他人」的说法。佛陀所推荐的方法是:通过佛陀的教诲来消除烦恼,精进、努力、净化自己、解脱自己。不要忘记佛陀曾经这样告诫大家:「你应该自己努力寻求解脱,佛陀只是教导你如何成就的导师。」《法句经》
  那些人认为必须证悟佛道然后度化世人的思想,并没有出现在原始的佛教教义里。
  这种思想就好像要求人人都成为医生,不但要治疗自己还要治疗他人,这是一种不大实际的想法。人如果生病了,就应该去找合格的医生,不可以等到自己修完医学课程后,才来治疗自己。再说,这世界也不需要人人都成为医生,如果人人都是医生,那么谁是病人呢?同样的,如果人人都成佛,谁来度化谁呢?当然!一个人如果想成为医生,那也可以;他必须要有智慧、有勇气去研究医学。同样的,不要强迫人人都求成佛道。如果某些人希望成佛也可以,他必需有勇气、有智慧、肯牺牲个人的利益,修学种种的佛法和戒律,克制自己的欲望来完成佛道。所以说,通过阿罗汉道证悟涅槃,不是一种自私的行为。如果说,通过阿罗汉道证悟涅槃,是一种自私的行为,将得不到佛陀的祝福。
  佛教有三种崇高的理想──觉佛、独觉佛和阿罗汉。但是,不是人人都可以达到这崇高的理想。这好比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能达到爱因斯坦或牛顿的成就。但是,他们一样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协助这世间的发展。
  菩萨行
  菩萨是皈依觉性的人类
  一个拥有慈悲心的众生,通过自己努力耕耘,修学佛道,准备将来成为佛陀;他就是菩萨。
  为了达到证悟觉,他实践超越的德行──波罗蜜、这些德行是:布施、持戒、出离、智慧、精进、忍辱、真如、坚定、慈悲和平等。这些德行通过断除私欲,以慈悲心和智慧获得。佛陀透过无数次的轮回转世,体验众生的痛苦,为一切众生寻求快乐和幸福。在他求道的过程,他不断的实践波罗蜜,有时候甚至付出自己的生命。在巴利文经典里,菩萨是悉达多太子证悟觉以前的称号,也是他过去无数世的称号。
  佛陀以自己的菩萨行作为例子,讲解证悟觉的道路。在巴利文经典里除不同意只有拥有佛智的人才能到达涅槃。在佛陀时代,有志于证悟佛道的人非常稀少。但是,在一些记载中,有些信徒渴望成为菩萨来实现佛道。在大乘的教法里,向菩萨礼拜、祷告是很重要的。在大乘思想里,菩萨是抵达涅槃边缘的人,他们自愿发心不进入涅槃,是为了乘愿再来,度化众生。座部同样敬重菩萨,但是他们不要求众生在觉悟前度化众生。菩萨并不是人类的救星,人类要拯救自己,获得解脱,必须实践佛陀的教诲,追随佛陀的教法,同时要舍弃个人的欲望和物质的需求,发展自己的德性。
  座部不认为人人都必须成佛,才能达到涅槃。菩提(Bodh)这个字眼相等于觉佛、独觉佛或阿罗汉,被解释为觉智、圆觉智、声闻觉智。大乘佛教提到的诸佛,并不是人类历史的佛陀;因此,座部并不重视。他们的概念是有些佛和菩萨在净土中等候那些礼拜他们的人。这种思想和佛陀的教诲背道而驰。有些菩萨声称他们自愿留在净土,不愿成佛,是为了等候所有的众生都圆成佛道。可是,不止我们这个星球有生命啊!而众生都被愚痴、自私和欲望所困扰,这是一项无边无际、无法完成的工作。菩萨一定是佛教徒吗?我们会发现一些自发慈悲心的菩萨就存在于佛教界中,他们无私的为佛教作出贡献,可是他们并不意味到他们自己就是菩萨。菩萨不一定就是佛教徒,在其他的宗教一样可以找到。在《本生经》中叙述了佛陀无数的往世,有时佛陀转世为畜生;这很难想像他曾在一世或多世中曾经降生于佛教家庭中。但是,无论他降生于什么生类或什么家庭中都没有关系;在他的每一次生命中,都勤奋的发展和培养他的德行,一直到他的最后一生──成为佛陀。这点很清楚的显示菩萨和其他众生的不同。
  圆成佛道
  圆成佛道是人世间最艰巨的工作。
  佛道不是为特选或超级的人类而设定的。任何人都可以圆成佛道。没有一位其他宗教的创始者说过,他的信徒也可以和他一样,达到他的境界。圆成佛道是人间最艰巨的工作。一个人必须勤奋努力,牺牲自己的世俗享受,发展觉而净化自己的心、弃除邪见而达到觉悟;这要经过无数次的生死轮回,净化自己、发展自己的灵性而证悟成佛。为了达到这崇高的任务,自我锻鍊不懈的精进努力是必然的事。在这自我锻鍊的过程中,要以自律、自修、超然的毅力、坚韧不拔的决心和意志,去承担世间任何的痛苦和解救世间受苦的众生。这显示佛陀成就无等觉,并不是通过简单的膜拜、祷告或祭祀高等的生类而获得的。佛陀以纯净的心,自我觉悟而圆成佛道。
  这只有当一个人坚强的意志和勇气去克服所有的障碍、弱点、自私心后,才能达到境界。
  悉达多太子不是在菩提树下一夜就成佛的。当他在菩提树下进入大禅定时,也没有超自然的生灵出现,指点他成佛的奥秘。在他觉悟前,有一段漫长的经历和过程,这些都记录在《本生经》里。《本生经》里很多故事告诉我们,他在过去世时,如何牺牲他的生命来达到成佛的理想。一个人如果要想成佛,必须实践十种波罗蜜──布施、持戒、出离、智慧、精进、忍辱、真如、坚定、慈悲、平等。实践十波罗须要花很长的时间,甚至要在无数次生死中不断的学习、锻鍊。这说明了崇高的佛陀在这世间的出现,须要经历久远时代磨练的历程。所以佛陀告诫弟子要度化众生,不一定要圆成佛道。他们一样可以通过成就独觉佛或阿罗汉而进入圣道。
  独觉佛出生在没有觉佛降生的时代,他们通过因缘法──缘生、缘灭而证悟宇宙的真理,虽然他们也一样证悟涅槃,可是他们没有觉佛的智慧,不能对众生弘法,只是自己孤独的生活。
  阿罗汉证悟涅槃的境界和佛陀一样,只是不弘法度生而已。阿罗汉克服了所有的欲望和人性的弱点,阿罗汉接收佛陀的教诲和认识真理。他们也向世人宣告宇宙间的确存在着解脱生死的真理。缩能降生在佛陀出世的时代是件非常殊胜的事。
  《法句经》
  三身
  三身就是法身、报身和应身。
  大乘佛法对佛陀的人格有详细的论述。根据大乘思想,诸佛具有「三身」──法身、报身和应身。
  当佛陀觉悟后,他是智慧、慈悲心、快乐和自由的应化身。在开始时,佛教的传统只有一位佛陀,那就是人类历史的释迦牟尼佛。在佛陀生前,他也认为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觉悟者,也是真理的化身。他自我觉悟到自己的肉体(色身)也就是应化之身(应身)。佛陀以身为人类的理性的肉体证悟佛道,弘扬佛法,进入大涅槃。佛陀的「应身」或「色身」与众生的肉身有所差别。
  另一方面,觉悟使佛陀转化为代表佛法的「法身」,这是佛陀的真意,法就是真理。
  这种真实性,引申佛陀代表的是真如的觉性。这种思想很清楚的记录在座部的巴利文经典里。佛陀对瓦色达(asetha)说道:
  「如来(佛陀)就是法身,是真理的具体化,已成为真理,由人转变成真理。」《长阿含》
  佛陀也告诉瓦卡伊(aa):
  「见到真如法,就是见到如来。」《杂阿含》
  从这一点来看,佛陀就等于真理。诸佛一体,众生与法身无二,因为真理只有一个。
  在佛陀生前,「应身」和「法身」对他来说是一样的。可是当佛陀入灭后,发生了观念的差异,大乘佛教认为佛陀的「色身」已灭,舍利存放在舍利塔内;但是「法身」仍然活着。
  过后,大乘佛教又提出「报身」的观念。这是就佛陀享有「一生果报」的身体,或佛陀享有真理而言。佛陀传授真理,度化众生,与众生共享善与圣的境界。这就是无我、纯净的精神果报,这与世俗的欲乐不同。「报身」的概念并没有出现在座部经典中,但是座部仍然可以不矛盾的接收这种概念。在大乘佛教里,佛陀的「报身」是不具人格性的,也与「法身」的概念不同,认为是从「人」到「非人」,成为历史人物。
  「报身」和「法身」较后也因为其他部派的学者引进大乘或准大乘的思想而收录在巴利文经典里,并没有敌视这种说法。觉音大师(Buddhaghosa)在他的清净道论中,将这些都归类到佛陀的身体。
  「佛陀拥有完美的色身,呈现了八十种随形好相和三十二种大人相,也拥有法身,一切都被净化了,因戒、定、慧而光荣……充满光辉和德性,证悟无法比拟的无等觉。」《清净道论》
  觉音大师的观念非常清楚,他并非有意夸大佛陀超常的能力。在经典中也曾提到,佛陀在人间失踪的三个月,就是在忉利天为母亲讲解阿毗达摩(对法、论)。佛陀能制造很多化身(应因缘而应化),这些「化身」无论在声音、语言或从身体发出来的光,都和佛陀一样,一般天人或人类都无法分辨,只有天王等较高级的天人才能分辨。
  从这一切清楚的显示,早期的座部的概念,佛陀的「色身」和「报身」与人类的肉身没有差异。佛陀的「法身」是真理的代表,也就是教义和戒律的集合体。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佛教徒的信仰是什么 达摩难陀法师-前言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