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禅修 > 止观 > 正文

安般念入门到四禅-本雅难陀尊者主讲
2013-06-09 16:57:31   来源:   评论:0 点击:

禅修在佛教中有两个方法,一个是止禅,一个是观禅。观禅是毗婆舍那,而止禅是阇摩他。修止禅有四十种方法,这在《清净道论》里面也有提过:
安般念入门
Meditation on Anapanasati – Elementary

本雅难陀法师主讲

禅修法概说 Introduction of Meditation Methods

禅修在佛教中有两个方法,一个是止禅,一个是观禅。观禅是毗婆舍那,而止禅是阇摩他。修止禅有四十种方法,这在《清净道论》里面也有提过:
一、十遍:白遍、黑遍、黄遍、红遍、地遍、水遍、火遍、风遍、光明遍、虚空遍。
二、不净观(尸体的十种不净相):膨胀(肿大)、青瘀(发黑)、脓烂、断坏(分
开)、食残(动物咬)、散乱(被动物撕咬而散裂开)、斩斫离散(被砍或断折)、
血涂(血肉模糊)、虫聚(布满尸虫及蛆)、骨(白骨观)。
三、十随念: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念自己持戒清净的功德)、天
或信心随念(念自己来世不再辛苦的信心,可达到近行定)死随念、身至念
(念三十三/二身分)、安般念(看出入息)、念涅盘、布施或舍随念(念
供养的业力及功德,可达到近行定)。
四、慈、悲、喜、舍:慈、悲、喜都可以进入到三禅;而舍心观只可以进入四禅。
五、四无色禅: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六、四大的业处:有止禅及观禅的修法。根据佛陀的说法,修四大的观禅之前必
须先修止禅为基础。
七、对于喜欢吃的食物,你必须生起厌恶的感觉,可达致近行定。

甲、安般念的修法(初入门) The Method of Developing Anapanasati-- Elementary
上面说过禅修有四十种业处,但是在这里,我们主要是以安般念(出入息)的业处来开始禅修。
因为其实有很多禅修者的过去世都已经看过出入息了,所以你们应该要先试试修安般念的方法。若不行或看不到呼吸,可换修另一种业处。这样换修业处(禅修的方法),并不是有什么问题。

甲之一.禅修的环境及姿势 Environment and Posture of meditation
首先,佛陀说禅修者要打坐,必须找一个安静,没有声音的地方。因为对刚开始禅修的人而言,声音是一种干扰。他们在看呼吸时,心会常常禁不住地想要听听周围的声音,听听别人在说什么,然后定力就退了。
禅修时,必须坐下来先盘腿、闭起睛睛;若腿痛的话,可以更换双腿的位置使它舒适,换腿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身体也要保持正直,不要前俯或后仰。因为后仰的话,会对呼吸感觉不清楚,若出入息不清楚时,妄想就会涌现出来,并且越来越多。身体若是前俯的话,不只会越来越累,同时呼吸也会越来越急促、越来越快,这样是不能打坐的。除了身体要正直,头也一样要正直。
至于手要怎样放,并没有一定的姿势,所以手的姿势并不重要,可以随意放,只要舒适就好。最重要的是身体的姿势,因为身体不正,是会很容易疲倦的。
打坐时要闭起眼睛,将心念专注在鼻孔周围的呼吸,保持知道呼吸在一个比较清楚出入的地方。有些修行者为了让自己不要有妄念,以便清清楚楚地知道呼吸,他就会紧紧抓住呼吸、控制呼吸,导致身体越来越痛、紧绷,颈项也会紧绷,甚至有些禅修者只要一闭眼睛,就会感觉头硬硬的,很痛。所以刚开始禅修时,不要控制呼吸,虽然问题在开始时不是很大,但后来就会变得很大。以后一闭眼睛就会有紧、硬的感受,那是很辛苦的。

甲之二、四个专注呼吸的方法 Four Methods to concentrate on Breath 

A.看呼吸-观息 Knowing the breath
若要修安般念,首先只要知道自然的出入息(呼吸)就可以了。在刚开始时,一定要决定(默念):「我要专注自然的呼吸」:然后,息入──知道;息去──知道,就可以了;不要抓或控制呼吸。
什么方法都不会的禅修者,开始时应该要尝试──数息:「进、出、一;进、出、二;……进、出、八。」一到十也可以,或五到十都可以。但不要算太多,像十一、十二、十三等,因为会越数越不清楚;而且也不能算太少,好像一、二、一、二这样,定力无法生起,也就不能成功。
若一开始无法数息者,不应勉强数息,只要知道自然的呼吸进出就可以了。
接下来,若你能成功专注呼吸五分钟,你就要开始决意:「现在我可以专注五分钟,我要专注十分钟。」这样的慢慢、逐渐决定,可以的话,就决定十五分钟、二十分钟,甚至半个小时,让能专注的时间逐渐加长。有时候,有些禅修者能专注长达半个小时,禅相会出现,但不要理它。这阶段的禅相若时时刻刻不一样,而且很明亮又一瞬间就会不见,这还不是真正的禅相。

错误的例子 Wrong Examples
a.有些的禅修者,他知道的是呼吸推动的感觉,因为他注意的是鼻孔周围,一直快速推动(鼻翼翕动)的力量。但是他本身其实知道这是错误的,因为出入息太快了,一点也不像呼吸的感觉。所以若是不小心注意到推动力的禅修者,就要自己决定:「我不要注意呼吸的推动,我要专注自然的呼吸而已。」这个时候,推动的感觉就会转弱,最后会自然消失。

b.禅修者一开始就注意到鼻孔周围有一点点冷的感受,并感觉很平静。其实他是注意到冷。结果过两、三天后,他就会感觉鼻孔里有越来越热的现象,像火烧似的,感觉很辛苦。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他在开始时所注意到的触点并不是呼吸而是身体上(鼻孔)的感受。人的身体具有十二种感受──硬、粗、重、软、滑、轻、流动、粘结、热、冷、支持、推动,而他注意到的是其中的冷、热。刚开始时只有一点点的感受,甚至觉得很平静,结果感觉越来越清楚时,就会越来越难以忍受,直至一闭上眼睛,就有很热的感觉,很辛苦,最后就无法继续静坐。
我们知道安般念能令禅修者修到四禅,但方法并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呼吸的任何感觉上,也就是不要理会呼吸时的冷、热、硬、推动等十二种感觉(特质),而只要把全部注意力专注在自然的呼吸,就可以了。一心正念:「我要专注自然的呼吸而已」,这样即使有感觉到冷、热等感受,只要一概不理,种种感觉自然就会不见、消失掉。

c.有些禅修者看到呼吸后,就把心专注得越来越往鼻孔里,结果专注到鼻孔里面,导致鼻孔越来越紧,到最后还会发痛。所以禅修者要决定:「我不要专注鼻孔里面的触点,我只要专注鼻孔前面一点的呼吸。」
这样做,刚开始也许会很困难,这时候他可以闭起眼睛,然后把手放在鼻孔前面一点去感受呼吸,等做到了以后,再把手放下(拿开),去知道自然的呼吸,这样地用功的话,呼吸就会渐渐地越来越清楚,也就可以成功修得安般念的业处了。

d.有些禅修者专注鼻孔周围息的触点,他专注「触」专注得越清楚,那触点也就越来越硬、越来越痛,这样也不能成功修得安般念。这就是为何说禅修者只要知道自然的呼吸就好。

e.更有些禅修者,他专注呼吸时,把注意力专注在离鼻孔很远的地方,这样他的呼吸会不清楚,也就不能专注很久。所以禅修者不要专注太远的息,只要专注在鼻孔周围的呼吸就好。
f.如禅修者专注呼吸进出所经过的地方,心随着呼吸进到腹部,又随着呼吸出去到很远的地方,禅修者的专注力是不应该跟随着息的。所以我们的心不要随着呼吸旅行,而应该只是知道自然呼吸的进出就好。

初学者会面对的问题 Beginners’ problems

1.为何禅修时不容易专注?Why can’t concentrate easily while meditating?
刚入门的禅修者,也会因为妄想太多而不能专注,这是因为我们住的世界,心对外面涉猎太多、欲望太多,喜欢事先作很多计划。所以一闭上眼睛打坐,心里就会不断思想过去、未来。所以禅修者若想要成功入禅,一定要很用功,因为禅修不是轻易能成功的。
虽然我们也许在过去世也有打坐的业力,但它毕竟离现在太遥远、力量也太弱了,所以不是每个人都同样能快速的成功入禅。每个人入禅所需要的时间长短,进步的快、慢都是因人而异的。

2.好老师对禅修者的重要性 The Importance of Guiding under a Good Teacher’s
禅修者如想要成功,好的老师对他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你们要常小参,有什么问题就问。
话说佛陀的弟弟难陀尊者,有一天在打坐时突然生出这么一个妄想:「一个禅修者若要证入涅盘,一半是依靠老师的教导,另一半是依靠禅修者自己的努力。」但他不知道这样的想法是否正确,就去请问佛陀,佛陀回答说:「我的弟弟难陀啊!你不应有这样的妄想,只有好老师为依靠始能证入涅盘,而我(佛陀)就是一个最好的老师。如果老师的教法错误,学生就学到错误的方法。如果我(佛陀)没有出现的话,你们是不会证入涅盘的。」

3.三种禅相 Three types of nimitta
真正的禅相分三种:第一阶段是禅相刚开始出现时,是灰灰的取相;第二阶段是似相,它还不是很稳,所以这个阶段的禅相有时还会不见;然后第三阶段的禅相会继续越来越稳并且不会不见,就算长达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也不会不见的,就是真正可以进入初禅的禅相。
还有,要对治散乱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不要想、不要讲太多话,即使行、住、坐、卧,也唯有继续保持知道呼吸,这样两、三天后,心思一定会越来越稳、越来越平静,定力就生起了。

4.初学者应如何看待禅相? What should the Beginners do with the nimitta? 
õ 知道但不要理它 Know the nimitta is there but ignore it …
定力较稳定时,禅相就会生起,刚开始的阶段,不应理它,包括形状、颜色,都不要知道。虽然禅相在你面前,不理也是还会看得到,禅修者这时就要决意:「我不会理它」;但你如此决意时,禅相就不见了,也不要不高兴,因为禅相有时会在你前面,有时又会在你后面,有时又会很远,所以它是怎么样?什么颜色、形状?都不要理它。
禅相是光亮的,有些人因为太亮了,眼泪也会溢出,但是不要理。这个阶段只要继续保持稳定,继续知道呼吸会比较好。大概半个小时可以专注时(记得不要看手表,只是心里有「大概」的念头就好),就要决定专注四十五分钟、一个小时,循序渐进。

B.长短息 Long and Short Breath  
如果不能专注长达半个小时、四十五分钟的禅修者,可转而注意长短息的阶段。长短息是指:长息──缓慢而且长的息;短息──短促的息。即第一阶段知道息的进出,第二阶段是知道呼吸的快慢长短的这种自然现象。至于呼吸到底有多快?多慢?多长?多短?就不要理它,否则心会累。
看呼吸和长短息两个阶段同时修,若这样专注一个小时,禅相就会越来越稳,但也先不要理它,因为这时的禅相恐怕有时会不稳定。

C.全息 Whole Breath
若两个阶段可以成功的话,可换修第三阶段──全息:从呼吸的开头到结束都能清楚知道,但却不要去想它到了哪里,只要保持一个触点,也就是不要随息──别跟呼吸进去体内又出来。
这时,禅修者就要看呼吸、长短息、全息三个阶段一起修:
刚开始看呼吸(大概半小时),以后看长短息(大概半小时)、以后再看全息(大概半小时)。这时禅相也许会出现,但不要理它。
若禅相还没出现的禅修者,还是要这样继续三个阶段一起交替修,先不要换修第四个阶段──微息。要记得,若还没有成功修到第三阶段的禅修者,不要跳修第四阶段,否则心会乱,也不会有禅相出现。

D.微息 Subtle Breath
若禅修者已成功修完前面三个阶段,想要换修第四阶段,他应该修第一阶段(大概十分钟)、第二阶段(大概十分钟)、第三阶段(大概十分钟)。
这时,如果禅相会越来越亮、越来越稳,(一、两个小时)也不会不见的话,就可以修第四个阶段──微细的息。
微息是知道自然微细的息,但不要知道进出、长短、开头或结束。这个阶段,有的禅修者对息的感觉越来越弱、越来越不清楚,所以不容易专注。
这个阶段若能感觉息在鼻孔稍前面的地方是错的,这样禅相是不会靠近来鼻孔前面和息结合在一起;所以一直保持知道鼻孔周围微细的息是很重要的。这时候,禅相与微细的息就会结合在一起;这时也不要理禅相,继续知道你微细的息就行了。当微细的息越来越细至不见时,你才可以转而决定:「我要专注禅相」。
禅修者修到第四个阶段时,若微息不见了,不要刻意去寻找或控制微息的感觉,这样是会使定力退掉的,所以这时候只要转入专注禅相就对了,继续专注禅相的话,知道就可以了。
E虽然我开示了四个阶段的安般念修法,但并不是每个禅修者都必须跟着修这四个阶段,其实只是知道自然的息就对了。若可以专注与呼吸结合的禅相时,禅修者可以进一步决定:「我要专注禅相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四个小时。」
















安般念的修持法之禅修开示
修订 The Method of Developing Anapanasati

主讲者:本雅难陀禅师 Venerable Puññananda

甲、有分的禅相nimitta form bhavavga
 A.安般念的修法
1.现在你们在看呼吸的阶段,把心专注在鼻孔周围。刚开始时,禅修者只要继续知道自然的呼吸就可以了。
2.在可以专注禅相一、两个小时后,禅修者这时一定要查有分里的禅相。“有分的禅相”,有些禅修者他不明白「有分」是什么意思。这样说吧!它是心脏里有分的禅相,也就是说你的禅相在一、两个小时里不会消失时,一定要查心脏里有分的禅相。

一、如何查心脏里的禅相 How to check nimitta inside the heart

1.刚开始看微息(五分钟左右)。这时,若禅相有出现是对的,但是刚专注禅相时,心不是很稳,所以专注禅相时,不能专注很久。所以每个禅修者刚开始静坐时,一定要先看呼吸。
2.大概几分钟左右,然后决定「我要专注禅相。」
专注禅相时,一些禅修者会有一些问题。例如:他专注禅相时,知道这是禅相。他们的心专注禅相,越来越稳定,然后喜欢的心思跑出来,接着平静、快乐的心思也跑出来,然后喜欢的、快乐的心思全部会一起消失,之后变成什么都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他的心跑过了第二禅、第三禅,进入第四禅的阶段,所以寻、伺、喜、乐四个禅支都消失了。
3.所以刚开始专注禅相的禅修者,投入专注禅相,继续的专注于禅相。如果你能成功的专注(一个小时左右),快到(一个小时)的时候,一定要默念:「我要查心脏里有分的禅相。」因为有些禅修者决定错误,讲成‘要查心脏’,专注力很快从鼻孔周围的禅相移下来心脏里面,结果只会看到心脏或心脏里的血而已。这是因为他们默念错误「我要查心脏」的关系。所以要查禅相,一定要默念「我要查心脏里有分的禅相」。
4.你的心专注鼻孔周围的禅相,然后心下来心脏里面。你会看到另一个禅相,查中间、周围什么颜色、什么形状、多小、多大?但不要查太久,也不要查太快。因为查太久,心会跳动不舒服;太快的话,又看不清楚。
有些禅修者,他决定「我要查有分」,所以他进入了心脏里面,却只看到有分而已,但看不到禅相。每一个禅修者的问题不一样。所以查禅相的时候,一定要作决定,并默念告诉自己「我要查心脏里有分的禅相」。
5.查心脏有分的禅相时,只要看一、两分钟,注意看中间和周围的颜色,因为中间的颜色是禅相的颜色,周围的颜色是有分的颜色。禅相是依靠在有分的中间。
依靠是什么意思?比如你们看我的手有线,线是依靠着我的手;我穿的袈裟是依靠着我的身体。禅相是依靠着‘有分透明的界’,它的名字是‘有分透明的界’,不是‘有分心’。‘有分心’是心所,‘有分透明的界’是色法,两个名词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有分心’是什么心所?是睡觉时没有作梦的心,这是‘有分心’。有分心的目标是你进入母胎时那个结生心的目标,也是你死亡心的目标;这个目标是你的过去世临终速行心行业的目标,所以‘有分透明的界’跟‘有分心’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6.第一次查不到禅相,没有关系,心再上来专注鼻孔周围的禅相,半个小时以后,才决定第二次查「心脏里有分的禅相」。查的时候,用一、两分钟左右去查,方法和上述一样。一定要默念「我要查心脏里有分的禅相」,看到禅相中间、周围的颜色就可以了。
查禅相这个阶段成功的禅修者要做什么呢?这个时候,就要换修另一个查五禅支的阶段。

乙、五禅支 Five Jhana Factors
乙之一:怎么查五禅支?How to check Five Jhana Factors?
1.每个禅修者,刚开始先看呼吸(五分钟),之后决定「我要专注禅相。」
2.专注禅相(一个小时左右),在心里默念:「我要查心脏部位(有分)的五禅支。」
3.把专注禅相记得五禅支感觉的心移下来,查心脏部位(有分)的五禅支,默念每个禅支的感觉。
A. 五禅支的定义 The meaning of Five Jhana Factors
 五禅支是寻、伺、喜、乐、一境性。它们的意思是:
 a.:你刚开始静坐时,心投入了禅相,决定「我要专注禅相。」这时,你的心刚开始专注在禅相上,这一个专注的心就是寻。所以寻是你刚开始专注禅相时,正念专注禅相的感觉。
b.:心专注禅相后,继续的知道「禅相、禅相……」,这个觉知的心是伺心所。所以「伺」的意思是继续「正念的专注禅相、禅相,禅相……」。现在看呼吸,继续知道看呼吸,也是伺心所的一种。
c.:看到禅相时,喜欢禅相的感觉。
d.:看到禅相时,平静快乐的感觉。
e.一境性:一直知道禅相这一个目标的感觉。
这是五禅支的感觉,五禅支看不到,但是可以感觉到。
五禅支不是我们专注的目标,五禅支是心所,心所只能感觉到。这种感觉到的禅支,禅师会说:「这就有查到了!」


B.查五禅支的步骤 How to check Five Jhana Factors
 把专注禅相记得五禅支感觉的心移下之后,禅修者连续一个一个默念五个禅支的名字,接着在心里感受其相对的感觉。
 1.:「我专注禅相的时候,投入禅相的感觉 -- 寻,在心脏里面有没有?」一面念,有的话,一模一样的心所(感觉)会生起来,这就是查到寻禅支。
 2.:「我专注禅相的时候,继续正念的专注禅相 -- 伺,在心脏里面有没有?」有的话,伺禅支也会感觉到,这就是查到了伺禅支。
 3.:「我专注禅相的时候,喜欢禅相的感觉 -- 喜,在心脏里面有没有?」有的话,也可以感觉到,这样就是查到了喜禅支。
 4.:「我专注禅相的时候,平静快乐的感觉 -- 乐,在心脏里面有没有?」有的话,同样的感觉会跑出来。
5.一境性:「我专注禅相的时候,心一直继续知道禅相这个目标的感觉 -- 一境性,在心脏里面有没有?」有的话,一定会有同样的感觉跑出来。
这样的情况就是五个禅支都有感觉到了。禅修者只要查心脏里有分的五禅支,但不要在专注禅相时,查五禅支的感觉。
错误的例子 Wrong example for Checking Five Jhana Factors
1.有一个人来小参时,我告诉他:「你把记得五个禅支感觉的心移下来。」(心脏里有没有这五个禅支的感觉)他就说:「我把禅相移下来。」你看!这就很麻烦了。我是叫他把 记得五个禅支感觉的心移下来,他却把禅相移下来。
2.有些禅修者来小参,问他:「五禅支查到吗?清不清楚?」他答:「很清楚。」再问他:「怎么清楚法?」他说:「寻,跳动;伺,跳动,咚、咚、咚、咚……。喜,一点点很高兴哩!乐,很高兴。比较平静,一境性。」
哦?怎么会一下子,乐禅支就出来了。如果禅修者来小参时,这样报告,我(禅师)就不能讲什么。因为他所说的五禅支(感觉)全都是错的。
如果我(禅师)问:「查到五禅支吗?」,是问你有没有查到上述五禅支的定义感觉。也就是叫你查心脏里面“有分透明的界”里的五禅支,是因为要确定是否已经进入初禅的阶段。所以五禅支能查到的话,就可以换修初禅了。

注意attentionE 禅修者在每一个阶段入禅时,应是依各人定力的力量来决定入禅的时间,下文中所写的时间纯粹只是一个建议而已。为此故,下文中所有提及时间者,一律以括号来显示之。



乙之二:初禅及五自在 The First Jhana and Five Masteries
A. 怎么进入初禅? How to attain the First Jhana?
1. 每一个禅修者刚开始时,一定先看微细的息(五分钟左右)。
2. 之后决定(在心里默念)「我要进入初禅两个小时/三个小时/四个小时。」然后心继续专注禅相。
3. 等觉得时间到了(或差五分钟左右)的时候,先别开眼睛,再默念:「查心脏里有分的五个禅支」……查的方法和上述的查五禅支的方法一样,也只要感觉到就可以了。
已经可以进入初禅(成功查到五禅支)的禅修者,可换修另一个练习初禅之五自在的阶段。
B. 初禅的五自在 The Five Masteries of First Jhana
 五自在之中,住定自在比较重要。住定自在可以成功的话,五自在全部应该都可以成功。
步骤 STEPS
1. 刚开始一定要先看微息(五分钟)。
2. 之后需要决定(默念):「我要进入初禅(两个小时)。」
3. 过后继续专注禅相。心继续专注禅相。
4. 等觉得时间到了(或差几分钟)的时候,先别开眼睛,再默念:「查有分的五禅支」……查的方法和上述的查五禅支的方法一样,也只要感觉到就可以了。
5. 在查过五禅支之后出定(开眼睛),查手表看是否有正确入定两个小时?时间准吗?
如果快或慢半个小时就不可以。
进入初禅的阶段,至少要两个小时或三个小时,能够四个小时会比较好。

错误的例子 Wrong examples for First Jhana
1.第一禅的阶段是把心慢慢的投入禅相。进入初禅时,心继续的投入禅相,初禅的感觉才不会跑掉。如果不这样做的话,你的心会跑去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连自己也不知道。
2.一个禅修者他打坐时,闭起眼睛决定:「我要进入初禅」,呼吸就不见了。他自己觉得奇怪:「咦!为什么?我还在初禅,却连呼吸也不存在?」然后每次决定入禅,一闭起眼睛,呼吸就不存在,进第三禅,呼吸不存在、第四禅,呼吸也不存在,全部禅支的感觉都是一样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的五自在弄错了,所以闭起眼睛就自己进入第四禅;第二禅、第三禅是什么感觉,他都不知道。这是因为他没有把五自在练好的问题,所以练习五自在是很重要的。
练习初禅的五自在成功后,就可以换练习第二禅的阶段。

丙、第二禅 The Second Jhana
丙之一:如何进入并确定已在第二禅里 How to attain the Second Jhana ?
1. 要进入第二禅的禅修者,刚开始先看呼吸(五分钟)。
2. 之后决定:「我要进入初禅(五分钟)。」
3. (五分钟内)继续专注禅相,若觉得时间(五分钟)要到的时候,先查有分里的五禅支。
4. 思惟:「在初禅,寻、伺 禅支是粗劣,不舒服;第二禅是比较舒服。」
5. 然后心上来专注知道禅相,然后再决定(默念):「我要进入第二禅。」
心专注知道禅相,这样喜欢、快乐的心会出来,但是不要抓喜欢、快乐的感觉。(第二禅心:喜、乐、一境性)
6. 一直到觉得时间到了,就去查有分的三禅支:喜、乐、一境性。方法和查五禅支一样,只是不念.寻、伺 两个禅支,只是念喜、乐、一境性 三禅支。
第二禅一定会有喜欢、快乐的感觉(第二禅心:喜、乐、一境性)。心要继续保持喜欢、快乐的感觉(第二禅心:喜、乐、一境性),继续把心保持专注知道禅相,这就是第二禅的阶段。
错误的例子:Wrong example for Second Jhana
有些禅修者进入第二禅时,他觉得喜禅支的感觉消失,但是乐却感觉得比较清楚。这是因为心跑去其它的阶段。
如果查三禅支成功之后,就可以修第二禅的五自在。

丙之二:第二禅的五自在 The Five Masteries of Second Jhana
1.刚开始看呼吸,之后决定:「我要进入初禅(五分钟)。」
2.(五分钟)过后查五禅支。
3.思惟:「在初禅,寻、伺 禅支是粗劣,不舒服;第二禅是比较舒服。」
4.然后心上来专注知道禅相,决定:「我要进入第二禅两个小时/三个小时/四个小时。」
5.等到觉得入定的时间快要到时,先到心脏里查三禅支,然后才出定(开眼睛)
查手表。时间准不准?
这样练习第二禅的五自在。第二禅成功后,禅修者要换修第三禅的阶段。

丁、第三禅 The Third Jhana
丁之一:如何进入第三禅? How to attain the Third Jhana?
1.开始看呼吸(五分钟),过后才决定:「我要进入初禅(一分钟)。」
2.(一分钟)之后,查有分的五禅支。
3.然后思惟:「在初禅,寻、伺 禅支是粗劣,不舒服;第二禅是比较舒服。」
4.再把心上来专注知道禅相,决定:「我要入第二禅(一分钟)。」
5.(一分钟)之后,查有分的三禅支。
6.然后思惟:「在第二禅, 禅支是粗劣,不舒服;第三禅比较舒服。」
7. 然后心上来鼻孔周围禅相,决定:「我要进入第三禅(一个小时)」。
8.这时把心专注知道禅相,快乐的感觉(第三禅心:乐、一境性)会出现,但不要去抓取乐的感觉(第三禅心:乐、一境性)。时间到,就查有分的两禅支:乐、一境性
成功的查过心脏里的两禅支之后,就可以进一步练习第三禅的五自在。


丁之二:第三禅的五自在 The Five Masteries of Third Jhana
1.开始看呼吸(五分钟),过后才决定:「我要进入初禅(一分钟)。」
2.(一分钟)之后,查有分的五禅支。
3.然后思惟:「在初禅,寻、伺 禅支是粗劣,不舒服;第二禅是比较舒服。」
4.心上来专注知道禅相,决定:「我要入第二禅(一分钟)。」
5.(一分钟)之后,查有分的三禅支。
6.然后思惟:「在第二禅, 禅支是粗劣,不舒服;第三禅是比较舒服。」
7.心上来鼻孔周围的禅相,决定:「我要进入第三禅(一个小时)。」
8.这时把心专注知道禅相,快乐的感觉(第三禅心:乐、一境性)会出现,但不要去抓取乐的感觉(第三禅心:乐、一境性)。感觉时间到,就查有分的两禅支:乐、一境性
然后出定(开眼睛)查手表。看时间准吗?如果准,第三禅的五自在也成功了。

错误的例子:Wrong examples for Third Jhana
1.修第三禅时,一定要有平静、快乐的感觉。有些禅修者说:「在第三禅的阶段,我觉
得喜欢的心也会跑出来。」这是因为心跑去其它阶段。
第三禅成功后,禅修者要换修第四禅的阶段。
戊、第四禅 The Forth Jhana
戊之一:如何进入第四禅 How to attain the Forth Jhana?
1.开始看呼吸(五分钟),过后才决定:「我要进入初禅(一分钟)。」
2.(一分钟)之后,查有分的五禅支。
3.然后思惟:「在初禅,寻、伺 禅支是粗劣,不舒服;第二禅是比较舒服。」
4.心上来专注知道禅相,决定:「我要入第二禅(一分钟)。」
5.(一分钟)之后,查有分的三禅支。
6.然后思惟:「在第二禅, 禅支是粗劣,不舒服;第三禅是比较舒服。」
7.心上来鼻孔周围的禅相,决定:「我要进入第三禅(一分钟)。」
8.(一分钟)之后,查有分的二禅支乐、一境性
9.思惟:「在第三禅, 禅支其实粗劣,不舒服;第四禅是比较舒服。」
10.心上来专注知道禅相,决定:「我要进入第四禅」。
11.(一个小时左右)过后,查心脏里的两禅支: 一境性、舍心
舍心是舍受,心里是苦、乐、高兴,不高兴全都不存在的感觉,只是平静的感觉。
我们有五种感受,就是苦、乐、高兴、不高兴和舍,第五种是舍心(不苦不乐受)。这时,你专注禅相时的喜、乐感受都不见了,这就是舍的感觉出现了。
如果查两禅支成功的话,就可以转修第四禅的五自在。

戊之二:第四禅的五自在 Forth Jhana’s Five Masteries
1.开始看呼吸(五分钟),过后才决定:「我要进入初禅(一分钟)。」
2.(一分钟)之后,查有分的五禅支。
3.然后思惟:「在初禅,寻、伺 禅支是粗劣,不舒服;第二禅是比较舒服。」
4.心上来专注知道禅相,决定:「我要进入第二禅(一分钟)。」
5.(一分钟)之后,查有分的三禅支。
6.然后思惟:「在第二禅,喜禅支是粗劣,不舒服;第三禅是比较舒服。」
7.心上来鼻孔周围的禅相,决定:「我要进入第三禅(一分钟)。」
8.这时把心专注知道禅相就好了。
J 在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的阶段,心只是知道禅相就够了。
这时把心专注知道禅相,快乐的感觉(第三禅心:乐、一境性)会出现,但不要去抓取乐的感觉(第三禅心:乐、一境性)。感觉时间到,就查有分的两禅支:乐、一境性
9.思惟:「在第三禅, 禅支其实粗劣,不舒服;第四禅是比较舒服。」
10.心上来专注知道禅相,决定:「我要进入第四禅」,心维持知道禅相就好,不要注意呼吸跟声音有没有存在。
11.(一个小时左右)过后,查有分的两禅支: 一境性、舍心
12.然后出定(开眼睛)查手表。看时间准吗?
如果准,就是第四禅的五自在也成功了。















四大(界)差别观cattaro mahabhuta
修习次第--U Puññanananda
◆第一阶段 (12个特相, 12 lakkhana, 12 characteristics)
1.硬kakkhalam﹐ hardness 2.粗pharusam, roughness 3.重garukam , heaviness
4.软mudukam , softness 5.滑sanham , smoothness 6.轻lahukam, light
7.流动paggharana, flowing 8.粘abandhana , cohesion
9.热unha , heat 10.冷sita, coldness
11.支持vitthambhana, supporting 12.推动samudirana, pushing
修第一阶段,90分钟。
◆第二阶段 (8个特相, 8 lakkhana, 8 characteristics)
1.硬、粗、重 2.软、滑、轻 3.流动 4.粘 5.热 6.冷 7.支持 8.推动
先修第一阶段,30分钟。
次修第二阶段,60分钟。
◆第三阶段 (四大cattaro mahabhuta)
1. 地大-- 1.)硬、粗、重 2.)软、滑、轻
2. 水大-- 3.)流动 4.)粘
3. 火大-- 5.)热 6.)冷
4. 风大-- 7.)支持 8.)推动
先修第一阶段,15分钟。
次修第二阶段,15分钟。
再修第三阶段,60分钟。
◆第四阶段 (4个特相, 4 lakkhana, 4 characteristics)
1.硬 2.流动 3. 热 4. 支持
先修第一阶段15分钟。
次修第二阶段15分钟。
再修第三阶段15分钟。
最后修第四阶段,90分钟。
 
12特相
Lakkhana, characteristics
时间kala﹐time

Pathavi, Earth

Apo, Water

Tejo, Fire

Vayo, Win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流动 支持 推动
第一阶段 90分
第二阶段 30分
90分

第三阶段
15分
15分
60分


第四阶段
15分
15分
15分
90分
                                 



四大的业处
Meditation on Four Great Elements

本雅难陀法师主讲
乙、四大的业处 Meditation on Four Great Elements
四大的业处是每一位禅修者一定要修的,因为这是色法之前的业处,它包括了止禅及观禅的修法。四大的业处起于佛陀时代,虽有许多比丘已证得阿罗汉却因无法进入禅,他们的观禅很清净,但却不喜欢入禅,所以他们由观色法(四大的业处)来成就观禅。观禅也叫毗婆舍那,一定要由四大:地、水、火、风起修。
一、地大有六种感觉:硬、粗、重、软、滑、轻;
二、水大有两种感觉:流动、粘结;
三、火大有两种感觉:热、冷;
四、风大有两种感觉:推动、支持。
刚开始时,禅修者不应直接修观禅而必须先修止禅。当修四大的十二特质,直至定力越来越稳时,你会看到色聚,但这也不是观禅,就连色聚里面的地、水、火、风也能看得清楚,这个阶段,我们叫色法,也就是准备进入观禅的修法。
所以现在我们开始所修的都是止禅,而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先修止禅,而不能直接修观禅呢?依佛陀在《杂阿念经》里所说,禅修一定要修定力,即近行定或安止定、直至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全部皆属于安止定。其中念佛、四大等等的业处则只能进入近行定而已。近行定的意思是接近或靠近、相近于安止定,在它的之前一点而已。在近行定的阶段心是蛮稳的,拥有五禅支。所以佛陀说禅修者一定要禅修、一定要有定力、才能什么都查到,包括五蕴:色、受、想、行、识,过去、未来、现在世的因果关系以及缘起支。
这么修的话,我们可以知道怎么进入涅盘;只要能进入涅盘,我们就可以体验到涅盘的快乐。可是若没有定力的话,我们什么也无从知道。这样一来,我们会轮回、辛苦,所以佛陀教给我们的是快乐的方法。
乙之一、綀习辨识四大的十二个特质 Discerning the 12 characteristics of 4 elements
刚开始我们可以藉由修四大的业处,进入近行定。怎么样开始呢?每一个特质(感觉)都可以作为我们的起点,因为我们的身体里,有很多的硬、粗、重、软、滑、轻、流动、粘结、热、冷、支持、推动十二个特质(感觉),全部都是我们可以感觉到的,其中风大的推动是最容易感觉到的。
1.推动 Nature of pushing
先注意入息,感受有推力推进鼻孔里面;如果还不能清楚时,可以把手放在桌面或地面,以手指作向前推的动作,感觉手推动时,手的肌肉和筋骨里面有紧的感觉,这就是推动的感觉。
只要清楚知道推动就可以,而不是一支香接一支香的一直重复綀习辨识推动的感觉,这样子是无法产生定力的。
除了这两个地方,之后我们可以看到头部去,推动的感觉,可由头部吸气时感受到入息的推动,然后开始把它扩大专注,刚开始时,禅修者只专注于一个部份的推动。
若是你已经是成功修习过安般念到四禅的禅修者,就更容易地将入息扩大到全身,再从脚部推上到头部。这是定力很稳的禅修者比较容易做到的。但对初入门的禅修者而言,有些人没有定力就不能轻易做到,所以他必须一部份、一部份的分层去辨识,这样对他而言倒是比较好的方法。
所以刚开始感觉推动的禅修者,可先从吸气时,息推进头部里面的感觉,将心专注于它然后扩大(扩散)。在头部里面扩散,一点点、一点点地去感觉推动,但记得不要看太久,看一下有感觉到推动就可以了。
因为若用很久的时间一个部份、一个部份地去看,会导致头痛。然后专注身体的推动,如腹部、肺部的跳动,注意到推动即扩大它,但这时候只能专注身体的某个部份,还不要跳看到下面脚那里。若可以的话,才专注两手,一注意到推动就扩大,再到两脚,一只一只的找。
打坐时,因为身体的力量都往下沉,所以两脚会有紧的感觉,这也就是地大的推动。
切记只有辨识清楚后才扩大,才能有更清楚的感觉;若是辨识不清楚就扩大,既使扩大了也无法辨识得清楚。所以你可以先辨识脚的紧,再到身体,再到头部,然后再从头部到身体到脚,再重复这样由下而上、由上而下的慢慢扩大辨识它,等到更清楚时就可以越来越快的上下循环地扩大专注(大概四十五分钟)。
2.硬 Hardness
若成功辨识推动后,可再辨识硬的特质。
闭起眼睛去感觉我们的皮肉筋里面较硬的部份,将它扩大。也不要辨识得太久,这样会很辛苦,只是知道硬就可以了。找到了硬的感觉,可先专注身体的硬,骨肉筋是比皮肤硬,将它扩大,硬的感觉就存在了。再来找脚硬的部份是会比较清楚的,因为全身的力量下沉,脚的紧、硬比较容易感觉到,将它扩大就可以了。至于它存在脚的哪里却不需要去辨识,只要知道是硬就行了。
辨识身体的硬时,不要只是感觉皮肤的硬,而也要感觉骨肉筋里面的硬。这可是舍利弗尊者教出来的方法呢!所以修四大的方法先专注推动,从头到脚,又从脚到头的循环专注;修硬必须依靠推力来寻找。现在可以的话,修硬(四十五分钟)。
都可以的话,将同时一起专注推动和硬,也就是推动从头到脚,硬从脚到头,这样反复用功(大概一小时)。
3.粗 Roughness
再来可辨识粗,先用你们的舌舐过你们的牙背,那么粗的感觉就会出现了。
不能感觉到的话,就以手摩擦你的衣服,也是会有粗的感觉存在。也是从头到脚、脚到头,反复去专注身体内部骨肉筋里面粗的感觉。
修一个特质最好是修到长达(四十五分钟),这样会比较好,培养出的定力也会比较稳定,否则看完十二个特质后,所培养出来的定力不稳定的话,会看不到色聚。
然后修粗(大概四十五分钟),成功后,再同时一起上下来回修推动、硬、粗。所谓一起,其实是一个特质、一个特质分别来辨识,也就是先修推动从上到下观察一次,再换修硬一次,接着修粗一次,每个特质都修一遍后,再从推动开始重复的练习辨识这些特质。
4.重 Heaviness
在成功辨识推动、硬、粗过后,你们可辨识重,注意相迭的双手,下面的手会有比较重的感觉,将它扩大,我们的骨肉筋的地方是感觉较重的,扩大然后一样的从头到脚、脚到头的专注用功(大概四十五分钟)。
之后就将推、硬、粗、重四个一起,一个特质、一个特质地上下循环,逐一地辨识(大概一个多小时)。
5.支持 Supporting
然后,再辨识支持,将你的身体坐正,控制着这个姿势,就会感觉到支持,把它扩大到全身,之后大概练习上下专注(四十五分钟)。
之后修推、硬、粗、重、支持五个特质在一起上下反复地修,大概(一个多小时)的时间。
6.软 Softness
然后再辨识软的感觉:用你的舌头向口腔内的肉来回推动,就可以清楚感觉到软,然后把这个感觉扩大。脑及骨髓是比骨软的,身体上骨骼里的骨髓也比骨软,这样地从头到脚、脚到头,修(大概四十五分钟)。
有些人在修得很快时,身体会转白色像棉花(此时只要知道就可以了),这是因为他过去世修过色法、名法的禅修者,所以现在修时很容易。修软一个特质(大概四十五分钟)。
接着辨识推、硬、粗、重、支持、软六个一起上下循环,逐一地辨识它们时,就需要(一个多小时)。
7.滑 Smoothness
接着可以再辨识滑,用舌头舐过嘴唇就可以感觉到滑,身体里面的脑、骨髓、肉都是比较滑。将它扩大,从头到脚、脚到头,修(大概四十五分钟)。
能掌握「滑」时,再将推、硬、粗、重、支持、软、滑七个同时一起上下循环,逐一地辨识它们(大概一个多小时)。
8.轻 Lightness
能成功掌握的话,就辨识轻,双手相迭时,上面的手感觉比较轻,再感觉头部里的骨肉筋是比身体轻,之后就把轻的感觉扩大,从头到脚、脚到头,修(大概四十五分钟)。
然后推、硬、粗、重、支持、软、滑、轻八个同时一起上下循环,逐一地辨识它们,(大概一个多小时)。
9.热 Hotness
成功后,就要辨识热。热是比较容易感觉到,因为我们身体里面是比较热的。只要一感觉到一点点就马上扩大,不要一直看到越来越热,一旦转变成太热的话,定力会退失。这样快速地从头到脚、从脚到头(大概修半个小时)。
成功之后,就推、硬、粗、重、支持、软、滑、轻、热九个一起上下循环,逐一地辨识它们(大概一个多小时)。
10.冷 Coldness
热成功掌握之后再辨识冷。如感觉不到冷,可以用水洗手来感觉水的冷,找到身体冷的感觉即扩大,从头到脚、脚到头(大概四十五分钟)。
然后再将推、硬、粗、重、支持、软、滑、轻、热、冷十个一起上下循环,逐一地辨识它们(大概一个半小时)。
11.流动 Nature of Flowing
以后再辨识流动,闭起眼睛,感觉口水流下去,抓住这个流动的感觉,然后扩大,从头到脚、脚到头找身体里面血液的流动,修(大概四十五分钟)。
以后再结合推、硬、粗、重、支持、软、滑、轻、热、冷、流动十一个特质,上下循环,逐一地辨识它们(大概一个半小时)。
12.粘结 Nature of Cohesion
成功辨识了流动之后,再辨识粘结。将手握成拳头,就会感觉到粘结,把这个感觉从头到脚、脚到头扩大,身体里面骨肉筋粘结一起的感觉,修(大概45分钟)。
然后再将十二个特质,推、硬、粗、重、支持、软、滑、轻、热、冷、流动、粘结十二个特质,上下循环,逐一地辨识它们(大概一个半小时)。
开始辨识十二个特质时,每一个身体部份都不能辨识得太久,因为辨识得太久,就会感觉太强而不舒服,定力就会退掉。
用功久了,会有定力,此时会感觉到身体也消失了,身体会变成灰色,但不要注意它是什么颜色,仍然要继续清楚的感觉到十二个特质。(大概一个小时)内都可以清楚知道十二个特质,而身体又灰灰的话,也不要理它。

Ps:须配合《智慧之光(三)》P.228~248五门转向五蕴 (此表格只取眼门心路过程的五蕴因果关系,其余(耳、鼻、舌、身)门的五蕴因果关系则请参考P.253~261)
五门善速行心路过程表
眼门心路过程 (Cakkhudvāravīthi) 意门心路过程(Manodvāravĩthi)
《智慧之光》3版 230页 232页 235页 237页 239页 242页 245页 228页 247页 248页 245页
心路过程
Dvāra-vīthi


五蕴
Pañcakhandha
心脏54色
五门转向
Pañcadvārā-
vajjana
(11)
眼门54色
【耳/鼻/舌/身】
眼识
Cakkhu viññaṇa
(8)
心脏54色
领受
Sampaṭicchana
(11)
心脏54色
推度
Santiraṇa
喜俱12个

舍俱11个
心脏54色
确定
Voṭṭhapana
(12)
心脏54色
速行(Í7)
Javana
34,33,33,32
心脏54色
彼所缘(Í2)
Tadārammaṇa
34,33,33,32
心脏54色
有分
Bhavaṅga
(34)
一剎那
心脏54色
意门转向
Manodvāra-vajjana
(12)
心脏54色
速行(Í7)
Javana
34,33,33,32
心脏54色
彼所缘(Í2)
Tadārammaṇa
34,33,33,32
色蕴
Rūpakhandha
过去因
无明.爱.取.行.业
现在因
(心.时节.食)
过去因
无明.爱.取.行.业
现在因
(心.时节.食)
过去因
无明.爱取.行.业
现在因
(心.时节.食)
过去因
无明.爱.取.行.业
现在因
(心.时节.食)
过去因
无明.爱.取.行.业
现在因
(心.时节.食)
过去因
无明.爱.取.行.业
现在因
(心.时节.食)
过去因
无明.爱.取.行.业
现在因
(心.时节.食)
过去因
无明.爱.取.行.业
现在因
(心.时节.食)
过去因
无明.爱.取.行.业
现在因
(心.时节.食)
过去因
无明.爱.取.行.业
现在因
(心.时节.食)
过去因
无明.爱.取.行.业
现在因
(心.时节.食)
受蕴
Vedanākhandha
现在因
依处.目标.
有分意触.
※五门转向意触
(11-受=10)
过去因
无明.爱.取.行.业
现在因
依处.目标.
※触.(8-受=7)
光.
作意
(五门转向=11)
过去因
无明.爱.取.行.业
现在因
依处.
目标.
眼触.
※领受意触
(11-受=10)
过去因
无明.爱.取.行.业
现在因
依处.目标
.眼触.
领受意触.
※推度意触
(11/12-受=10/11)
现在因
依处.
目标.
眼触.
推度意触
※确定意触
(12-受=11)
现在因
依处.
目标.
眼触.
※第一速行意触.
(34-受=33)
如理作意
(确定=12)
过去因
无明.爱.取.行.业
现在因
依处.目标.眼触.
第七速行意触.
※第一彼所缘意触
(34-受=33)
过去因
无明.爱.取.行.业
现在因
依处.
目标.
前生有分意触.
※后生有分意触
(34-受=33)
现在因
依处.
目标.
眼触.
有分意触.
※意门转向意触
(12-受=11)
现在因
依处.目标.眼触.
有分意触
※第一速行意触.
(34-受=33)
如理作意.
(意门转向=12)
过去因
无明.爱.取.行.业
现在因
依处.目标.眼触.
第七速行意触.
※第一彼所缘意触
(34-受=33)
想蕴
Saññākhandha
同上
※(11-想=10)
同上
※(8-想=7)
同上
※(11-想=10)
同上
※(11/12-想=10/11)
同上
※(12-想=11)
同上
※(34-想=33)
同上
※(34-受=33)
同上
※(34-想=33)
同上
※(12-想=11)
同上
※(34-想=33)
同上
※(34-想=33)
行蕴()
Saṅkhāra khandha
同上
※(11-思=10)
同上
※(8-思=7)
同上
※(11-思=10)
同上
※(11/12-思=10/11)
同上
※(12-思=11)
同上
※(34-思=33)
同上
※(34-思=33)
同上
※(34-思=33)
同上
※(12-思=11)
同上
※(34-思=33)
同上
※(34-思=33)
行蕴()
Saṅkhāra khandha
现在因
依处.目标.
有分意触.
其余三名蕴
过去因
无明.爱.取.行.业
现在因
依处.目标.
其余三名蕴.
光.作意
(五门转向=11)
过去因
无明.爱.取.行.业
现在因
依处.目标.眼触.
其余三名蕴
过去因
无明.爱.取.行.业
现在因
依处.目标.眼触.
领受意触.
其余三名蕴
现在因
依处.目标.
眼触.
推度意触.
其余三名蕴
现在因
依处.目标.眼触.
其余三名蕴.
如理作意
(确定=12)
过去因
无明.爱.取.行.业
现在因
依处.目标.眼触.
第七速行意触.
其余三名蕴
过去因
无明.爱.取.行.业
现在因
依处.目标.
前生有分意触.
其余三名蕴
现在因
依处.目标.眼触.
有分意触.
其余三名蕴
现在因
依处.目标.眼触.
有分意触
其余三名蕴.
如理作意.
(意门转向=12)
过去因
无明.爱.取.行.业
现在因
依处.目标.眼触.
第七速行意触.
其余三名蕴
识蕴
Viññāṇa khandha
现在因
有分意触.
名色
过去因
无明.爱.取.行.业
现在因
名色.
光.
作意(五门转向=11)
过去因
无明.爱.取.行.业
现在因
眼触.
领受名色
过去因
无明.爱.取.行.业
现在因
眼触.领受意触.
推度名色
现在因
眼触.
推度意触.
确定名色
现在因
眼触.
名色.
如理作意.
(确定=12)
过去因
无明.爱.取.行.业
现在因
眼触
第七速行意触
第一彼所缘名色
过去因
无明.爱.取.行.业
现在因
前生有分意触.
名色
现在因
眼触.
名色.
有分意触
现在因
眼触.
名色.
如理作意
(意门转向=12)
过去因
无明.爱.取.行.业
现在因
眼触
第七速行意触
第一彼所缘名色
1.颜色
1.声音
五门缘取的目标 1.香 视为2.色法、3.无常、4.苦、5.无我、6.不净。
(善心路) 1.味

四种心路
1.喜俱智相应(34)
2.舍俱智相应(33)
3.喜俱智不相应(33)
4.舍俱智不相应(32)
1.触

 




rPs:须配合《智慧之光(三)》P.228~252五门转向五蕴 (此表格只取眼门心路过程的五蕴因果关系,其余(耳、鼻、舌、身)门的五蕴因果关系则请参考P.253~261)
五门不善速行心路过程表
眼门心路过程 (cakkhudvāravīthi) 意门心路过程(manodvāravĩthi)
《智慧之光》3版 230页 232页 235页 237页 239页 251页 245页 228页 247页   245页
心路过程
Dvāra-vīthi


五蕴
Pañcakhandha
心脏54色
五门转向
Pañcadvāra
vajjana
(11)
眼门54色
【耳/鼻/舌/身】
眼识
Cakkhu viññaṇa
(8)
心脏54色
领受
Sampaṭicchana
(11)
心脏54色
推度
Santīraṇa
喜俱12个

舍俱11个
心脏54色
确定
Votthapana
(12)
心脏54色
速行(Í7)
Javana
16,17,18,19,
20,21,22.
心脏54色
彼所缘(Í2)
Tadārammaṇa
喜俱12个

舍俱11个
心脏54色
有分
Bhavaṅga
(34)
一剎那
心脏54色
意门转向
manodvāra-vajjana
(12)
心脏54色
速行(Í7)
Javana
16,17,18,19,
20,21,22.
心脏54色
彼所缘(Í2)
Tadārammaṇa
喜俱12个

舍俱11个
色蕴
Rūpakhandha
过去因
无明.爱.取.行.业
现在因
(心.时节.食)
过去因
无明.爱.取.行.业
现在因
(心.时节.食)
过去因
无明.爱.取.行.业
现在因
(心.时节.食)
过去因
无明.爱.取.行.业
现在因
(心.时节.食)
过去因
无明.爱.取.行.业
现在因
(心.时节.食)
过去因
无明.爱.取.行.业
现在因
(心.时节.食)
过去因
无明.爱.取.行.业
现在因
(心.时节.食)
过去因
无明.爱.取.行.业
现在因
(心.时节.食)
过去因
无明.爱.取.行.业
现在因
(心.时节.食)
过去因
无明.爱.取.行.业
现在因
(心.时节.食)
过去因
无明.爱.取.行.业
现在因
(心.时节.食)
受蕴
Vedanākhandha
现在因
依处.目标.
有分意触.
※五门转向意触
(11-受=10)
过去因
无明.爱.取.行.业
现在因
依处.目标.
※触.(8-受=7)
光.
作意
(五门转向=11)
过去因
无明.爱.取.行.业
现在因
依处.
目标.
眼触.
※领受意触
(11-受=10)
过去因
无明.爱.取.行.业
现在因
依处.目标
.眼触.
领受意触.
※推度意触
(11/12-受=10/11)
现在因
依处.
目标.
眼触.
推度意触
※确定意触
(12-受=11)
现在因
依处.
目标.
眼触.
※第一速行意触.
(20-受=19)
不如理作意
(确定=12)
过去因
无明.爱.取.行.业
现在因
依处.目标.眼触.
第七速行意触.
※第一彼所缘意触
(12-受=11)
过去因
无明.爱.取.行.业
现在因
依处.
目标.
前生有分意触.
※后生有分意触
(34-受=33)
现在因
依处.
目标.
眼触.
有分意触.
※意门转向意触
(12-受=11)
现在因
依处.目标.眼触.
有分意触
※第一速行意触.
(20-受=19)
不如理作意.
(意门转向=12)
过去因
无明.爱.取.行.业
现在因
依处.目标.眼触.
第七速行意触.
※第一彼所缘意触
(12-受=11)
想蕴
Saññākhandha
同上
※(11-想=10)
同上
※(8-想=7)
同上
※(11-想=10)
同上
※(11/12-想=10/11)
同上
※(12-想=11)
同上
※(20-想=19)
同上
※(12-受=11)
同上
※(34-想=33)
同上
※(12-想=11)
同上
※(20-想=19)
同上
※(12-想=11)
行蕴()
Saṅkhāra khandha
同上
※(11-思=10)
同上
※(8-思=7)
同上
※(11-思=10)
同上
※(11/12-思=10/11)
同上
※(12-思=11)
同上
※(20-思=19)
同上
※(12-思=11)
同上
※(34-思=33)
同上
※(12-思=11)
同上
※(20-思=19)
同上
※(12-思=11)
行蕴()
Saṅkhāra khandha
现在因
依处.目标.
有分意触.
其余三名蕴
过去因
无明.爱.取.行.业
现在因
依处.目标.
其余三名蕴.
光.作意
(五门转向=11)
过去因
无明.爱.取.行.业
现在因
依处.目标.眼触.
其余三名蕴
过去因
无明.爱.取.行.业
现在因
依处.目标.眼触.
领受意触.
其余三名蕴
现在因
依处.目标.
眼触.
推度意触.
其余三名蕴
现在因
依处.目标.眼触.
其余三名蕴.
不如理作意
(确定=12)
过去因
无明.爱.取.行.业
现在因
依处.目标.眼触.
第七速行意触.
其余三名蕴
过去因
无明.爱.取.行.业
现在因
依处.目标.
前生有分意触.
其余三名蕴
现在因
依处.目标.眼触.
有分意触.
其余三名蕴
现在因
依处.目标.眼触.
有分意触
其余三名蕴.
不如理作意.
(意门转向=12)
过去因
无明.爱.取.行.业
现在因
依处.目标.眼触.
第七速行意触.
其余三名蕴
识蕴
Viññaṇa khandha
现在因
有分意触.
名色
过去因
无明.爱.取.行.业
现在因
名色.
光.
作意(五门转向=11)
过去因
无明.爱.取.行.业
现在因
眼触.
领受名色
过去因
无明.爱.取.行.业
现在因
眼触.领受意触.
推度名色
现在因
眼触.
推度意触.
确定名色
现在因
眼触.
名色.
不如理作意.
(确定=12)
过去因
无明.爱.取.行.业
现在因
眼触
第七速行意触
第一彼所缘名色
过去因
无明.爱.取.行.业
现在因
前生有分意触.
名色
现在因
眼触.
名色.
有分意触
现在因
眼触.
名色.
不如理作意
(意门转向=12)
过去因
无明.爱.取.行.业
现在因
眼触
第七速行意触
第一彼所缘名色

1.已作恶业(无行19)
2.已作恶业(有行21)
3.未作善业(无行19)
4.未作善业(有行21)
无 有
行 行
(19)(21)
无 有
行 行
(18)(20)
1.颜色
2.声音 贪见组 贪慢组 瞋组 瞋嫉组 瞋悭组 瞋追悔组 掉举组(16) 疑组(16)
五门缘取的目标 3.香
(不善心路) 4.味
5.触

1.喜俱无行(20)
2.舍俱无行(19)
3.喜俱有行(22)
4.舍俱有行(21)










-1-
相、作用、现起、近因Lakkhaa-Rasa-Paccupaṭṭhāna-Padaṭṭhāna(参照《智慧之光.第三版》P.355~400

色蕴品:二十八色Rūpa khandha(参照《智慧之光.第三版》P.355~363)
  特相Lakkhaa 作用()Rasa 现起Paccupaṭṭhāna 近因(足处) Padaṭṭhāna
大种 Mahā bhūta 1 地界
Paṭhavī dhātu
硬;僵硬。 支持同一粒色聚里的其它色法 接受;比喻同一粒色聚里的其它色法住于其上。 其它三界
2 水界
āpo dhātu
流动 增大其它俱生色法 把同一粒色聚里的诸色黏着 其它三界
3 火界
Tejo dhātu
热或冷 使同一粒色聚里的色法成熟 使同一粒色聚里的色法柔软 其它三界
4 风界
Vāyo dhātu
支持,令僵硬。 推;导致移动 带动俱生色法从一处至另一处 其它三界
净色 Pasāda rūpa 5 眼净色
Cakkhu pasāda
1.准备让色所缘撞击的四大种之净。
2.以色爱(rūpa taṇhā欲见色所缘)为因缘的业生
四大种之净。
牵引心路过程至色所缘(色) 作为眼识的依处 以色爱作为因缘的业生四大种,即同一粒色聚里的四大。
6 耳净色
Sota pasāda
1.准备让声所缘撞击的四大种之净。
2.以声爱(sadda taṇhā欲听声所缘)为因缘的业
生四大种之净。
牵引心路过程至声所缘(声) 作为耳识的依处 以声爱作为因缘的业生四大种,即同一粒色聚里的四大。
7 鼻净色
ghāna pasāda
1.准备让香所缘撞击的四大种之净。
2.以香爱(gandha taṇhā欲嗅香所缘)为因缘的业
生四大种之净。
牵引心路过程至香所缘(香) 作为鼻识的依处 以香爱作为因缘的业生四大种,即同一粒色聚里的四大。
8 舌净色
jivhā pasāda
1.准备让味所缘撞击的四大种之净。
2.以味爱(rasa taṇhā以食或饮味所缘),为因缘
的业生四大种之净。
牵引心路过程至味所缘(味) 作为舌识的依处 以味爱作为因缘的业生四大种,即同一粒色聚里的四大。
9 身净色
kāya pasāda
1.准备让触所缘撞击的四大种之净。
2.以触爱(photthabba taṇhā欲触触所缘)为因缘的
业生四大种之净。
牵引心路过程至触所缘(触) 作为身识的依处 以触爱作为因缘的业生四大种,即同一粒色聚里的四大。
境色 Gocara rūpa 10 色所缘
Rūpārammaṇa
撞击眼净色 1.作为眼识的目标;以所缘缘力(ārammaṇa
paccaya satti)支助眼识(功用作用kicca rasa)。
2.具有支持眼识的所缘缘力(成就作用
sampatti rasa)。
作为眼识之境 同一粒色聚里(它所依靠)的四大种
11 声所缘
Saddārammaṇa
撞击耳净色 1.作为耳识的目标;以所缘缘力支助耳识。
2.具有支持耳识的所缘缘力(成就作用)。
作为耳识之境 同一粒色聚里(它所依靠)的四大种
12 香所缘
Gandhārammaṇa
撞击鼻净色 1.作为鼻识的目标;以所缘缘力支助鼻识。
2.具有支持鼻识的所缘缘力(成就作用)。
作为鼻识之境 同一粒色聚里(它所依靠)的四大种
13 味所缘
Rasārqmmaṇa
撞击舌净色 1.作为舌识的目标;以所缘缘力支助舌识。
2.具有支持舌识的所缘缘力(成就作用)。
作为舌识之境 同一粒色聚里(它所依靠)的四大种
性根色 Bhāva rūpa 14 女根
Itthindriya /
Itthi bhāva rūpa
女性 显示「她是女性」。 女性、女相、女性行为、女性色身之因。 同一粒色聚里(它所依靠)的业生四大种
15 男根
Purisindriya /
Purisa bhāva rūpa
男性 显示「他是男性」。 男性、男相、男性行为、男性色身之因。 同一粒色聚里(它所依靠)的业生四大种
命根色 Jīvita rūpa 16 命根
Jīvitindriya /
Rūpa jīvita
守护俱生的业生色 使到这些俱生的业生色,能够从生起至坏灭之间存在;长命。 维持这些业生色存在,直到坏灭。 同一粒色聚里(它所依靠)的业生四大种

-2-
       
       
  特相Lakkhaa 作用()Rasa 现起Paccupaṭṭhāna 近因(足处) Padaṭṭhāna
心色 Hadaya rūpa 17 心所依处
Hadaya vatthu
提供意界和意识界依止或支持 作为此二界的依处 支撑此二界 同一粒色聚里(它所依靠)的业生四大种
食色 āhāra rūpa 18 段食
Kabaḷīnkāra āhāra
所吃食物之营养 滋养色法 以制造食生色维持身体 必须受到它滋养的处色
限界色 Pariccheda rūpa 19 空界
ākāsa dhātu
划定色聚的界限 显示色聚的边际 1.色聚的界限。
2.四大种不接触。
3.色聚之间的孔隙。
应被区划的色聚
表色 Viññatti rūpa 20 身表
Kāyaviññatti
由心生风界带动动作,令俱生色身稳定或移动。(风界之力过强的心生大种)
 
通过动作表示自己的意志 作为身体转动之因 心生风界
21 语表
Vacīviññatti
制造语音的地界互相撞击,而有语言的表达。(地界过强的心生大种) 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志 作为语言之因 心生地界
变化色 Vikara rūpa 22 色轻快性
Rūpassa lahutā
1.真实心生色的不重与不迟钝。
2.真实时节生色的不重与不迟钝。
3.真实食生色的不重与不迟钝。
去除这些色法的重性 这些色法轻快地生起及变易 轻快的色
23 色柔软性
Rūpassa mudutā
1.真实心生色的不坚固与不粗。
2.真实时节生色的不坚固与不粗。
3.真实食生色的不坚固与不粗。
去除这些色法的坚硬性与粗性 不对抗身体的一切作业 柔软的色
24 色适业性
Rūpassa kammaññatā
1.真实心生色的适应性。
2.真实时节生色的适应性。
3.真实食生色的适应性。
去除由于缺乏风界的不适应性 这些色法的不弱状态 适业的色
四种相色 Lakkhaa rūpa 25 色积集
Rūpassa upacaya
1.一期生命中真实色法的起始。
2.成长至诸根具足。
令色法生起 1.起始
2.色圆满地生起。
生起之色法
26 色相续
Rūpassa santati
在诸根具足后,真实色法持续生起。 随顺(一个接一个地)连续结合 持续而不间断地生起 无间断、随顺结合的色法
27 色老性
Rūpassa jaratā
真实色法成熟与老化 导致坏灭、死亡 犹如陈谷,虽不离色的自性,但已失去新性。 成熟的色法
28 色无常性
Rūpassa aniccatā
真实色法完全坏灭 令到真实色法消失,即灭尽住时的色法。 真实色法灭尽 灭尽的色法









-3-
识蕴品Viññaa khandha(参照《智慧之光.第三版》P.363~371)
  心所Cetasika 特相Lakkhaa 作用()Rasa 现起Paccupaṭṭhāna 近因(足处) Padaṭṭhāna
1 识Viññāṇakkhandha 识知目标(所缘);「拥有」目标。 领先识知目标 与后生心连接,以便名相续流不会中断。 名色(在无色界则只有名)
2 结生心Paṭisandhi citta 识知或取前世临死速行的目标,即业或业相或趣相。 连结二世,即连结前世与后世的名相续流。 二世连结,即前世与后世的名相续流连结。 相应心所与依处色
3 有分心Bhavaṅga citta 识知或取前世临死速行的目标,即业或业相或趣相。 有(意即生命)之因,以便在一期生命中的前后名相续流不会中断。 连结心路过程,以便心路过程之间没有间断。 相应心所与依处色
4 五门转向=唯作意界
Pañcadvārāvajjana=
kiriya manodhātu
识知或取色所缘等目标,在眼识等五识之前生起。 注意或省察一所缘。换言之即是舍弃旧目标,
即有分心的目标,以便转换成另一个心境。
面对面标(如色所缘) 有分断
5 眼识Cakkhu viññāṇa 识知或取色所缘为目标;依靠眼所依处而生起。 只识知或取色所缘为目标 面对色所缘 取色所缘为目标的五门转向心之灭尽
6 耳识Sota viññāṇa 识知或取声所缘为目标;依靠耳所依处而生起。 只识知或取声所缘为目标 面对声所缘 取声所缘为目标的五门转向心之灭尽
7 鼻识Ghāna viññāṇa 识知或取香所缘为目标;依靠鼻所依处而生起。 只识知或取香所缘为目标 面对香所缘 取香所缘为目标的五门转向心之灭尽
8 舌识Jivhā viññāṇa 识知或取味所缘为目标;依靠舌所依处而生起。 只识知或取味所缘为目标 面对味所缘 取味所缘为目标的五门转向心之灭尽
9 身识Kāya viññāṇa 识知或取触所缘为目标;依靠身所依处而生起。 只识知或取触所缘为目标 面对触所缘 取触所缘为目标的五门转向心之灭尽
10 领受=果报意界
Sampaṭicchana
识知或取色(声.香.味.触)所缘为目标,随眼识之后生起。 领受色(声.香.味.触)所缘 领受色(声.香.味.触)所缘的状态 眼识等之灭尽
11 推度=无因果报意识界jSantiraṇa 识知或取六所缘(色.声.香.味.触.法)为目标 推度或审察目标 推度目标的状态 心所依处
12 确定=通一切唯作意识界kVotthapana=Sādhāraṇa kiriya manoviññaṇadhātu 识知或取六所缘(色.声.香.味.触.法)为目标 确定五门(眼门.耳门.鼻门.舌门.身门)的目标;
省察意门的目标
确定五门目标的状态;省察意门目标的状态。
 
五门无因异熟意识界(即推度)之灭尽;意门有分之灭尽。
例如:眼门心路过程的确定 识知或取色所缘为目标 确定色所缘为可喜或不可喜等等 确定色所缘的状态 推度心的灭尽
13 速行Javana
一、善速行Kusala javana
无可指责;有善果。 破除不善 清净的状态 如理作意
或者:由于它对抗应受指责的不善,所以:
无可指责。

清净

有好的果报

如理作意
二、不善速行
Akusala javana
应受指责;有恶果。 无益;带来恶果。 污染心的状态 不如理作意
或者:由于不善法确实应受指责,所以:
应受指责。

有污染心的状态

有苦的恶果

不如理作意
14 彼所缘Tadārammaṇa 识知或取色所缘等为目标 取速行的目标为目标 取速行的目标为目标之状态 速行之灭尽
15 意门转向(意门心路过程)
即舍俱无因唯作意识界
Manodvārāvajjana
识知或取六所缘为目标 省察出现于意门的目标 省察出现于意门的目标之状态 有分断
16 生笑心(阿罗汉)l
Hasituppāda vajjana
识知或取六所缘为目标 通过功用令到阿罗汉对非殊胜的目标(譬如白骨鬼)微笑 导致微笑的状态 心所依处
17 死亡心Cuti citta 识知或取前世临死速行的目标为目标,即业或业相或趣相。 转世 转世之状态 1.若死亡心在速行之后生起,其近因是速行灭尽。
2.若死亡心在彼所缘之后生起,其近因是彼所缘灭
尽。
3.若死亡心在有分之后生起,其近因是有分灭尽。

-4-





受蕴品Vedanā khandha(参照《智慧之光.第三版》P.372~374)
  心所Cetasika 特相Lakkhaa 作用()Rasa 现起Paccupaṭṭhāna 近因(足处) Padaṭṭhāna
1 乐受Sukha vedanā
 
体验可喜触所缘 增长相应法 身体之愉乐 身根,即身净色
2 苦受Dukkha vedanā
 
体验不可喜触所缘 减弱相应法 身心遭受痛苦的状态 身根,即身净色
3 悦受mSomanassa vedanā
 
体验自性(sabhāva)可喜或造作(parikappa)至可喜的所缘。 通过自性或造作去体验可喜的所缘 内心愉悦之状态 心与心所之轻安
另一个定义n: 令相应法乐于所缘 增长相应法 内心的愉悦 心与心所之轻安
4 忧受oDomanassa vedanā
 
体验自性不可喜或造作至不可喜的所缘 体验自性不可喜或造作至不可喜的所缘之状态 内心遭受痛苦 心所依处
5 舍受Upekkhā vedanā
 
体验自性舍或造作至舍的所缘 不太过增长或减弱相应法 平静的状态 没有喜(pīti)的心,即喜不相应之心
1.禅舍=中舍性
Jhānupekkhā=Tatramajjhattatā
中舍 对殊胜的乐亦置之不顾 对殊胜的乐保持中舍。换言之,它导致相应法对殊胜的乐保持中舍。 厌离喜(pīti),即克制喜。
2.不苦不乐=舍受=第四禅之舍
 
体验跟可喜和不可喜所缘相反的中可喜所缘 处于中舍 是不显著的受 乐的离去,即无乐的第四禅之近行。




想蕴品Saññā khandha(参照《智慧之光.第三版》P.374~375)
心所Cetasika 特相Lakkhaa 作用()Rasa 现起Paccupaṭṭhāna 近因(足处) Padaṭṭhāna
想心所Saññā cetasika 在心里作标志或印记,知道目标之间的差别。譬如褐色、金色等。 1.通过以前所作的标志,而认得相同的所
缘。
2.知道记号,此记号令心以后能够再次认
得「即是这个」。(如木匠在木板上所作
的记号。)
1.心所注意的记号;根据该记号或相去注
意目标。
2.不深入地取目标;不取目标太久。
目标的显现。(如鹿看到用草造成的假人时,会想象它为「人」。)






-5-
行蕴品:通一切心心所Sakhāra khandha : Sabba citta sādhāraa cetasika(参照《智慧之光.第三版》P.375~376)
  心所Cetasika 特相Lakkhaa 作用()Rasa 现起Paccupaṭṭhāna 近因(足处) Padaṭṭhāna
1 触Phassa 接触目标 目标与识的撞击 1.因依处、目标与识集合生起
2.导致受生起
出现于诸识之门的境
2 思Cetanā 催促或发动相应法朝向目标。 集合(以便相应法不会紊乱) 指导 1.依处
2.目标
3.从触至作意最为显著的相应法。
3 一境性=定
Ekaggatā=Samādhi
1.作为首领
2.稳定于目标,不散乱
3.是相应法对目标不散乱之因
统一俱生法 1.平静;寂止。
2.智(果)生起之因。
(多数是)乐受
4 命根Jīvita 维持相应名法 令到俱生名法能够从生起至坏灭之间存在 维持俱生名法存在,直到坏灭 应受维持的名法
5 作意Manasikāra 「推动」或指挥相应法朝向目标 把相应法与目标连接起来 面向目标 目标
行蕴品:六杂心所Sakhāra khandha : pakiṇṇaka cetasika(参照《智慧之光.第三版》P.377~379)
1 寻Vitakka 把心投向或导向目标 全面地撞击目标 把心导向目标 目标(或目标+依处+触)
2 伺Vicāra 重复地省察目标 重复地把相应名法置于目标 把心钩住目标 目标(或目标+依处+触)
3 胜解Adhimokkha 确定目标 对治对目标犹豫 确定或决定 另一个须要抉择的目标
4 精进Vīriya 努力或能忍受所面对的任何苦 支持或稳固相应名法 不放弃 1.悚惧智(saṁvegañāṇa)(能正确地精进)
2.精进事
5 喜Pīti 喜欢目标 1.令身与心喜悦。
2.散播胜心生色至全身。
身与心的喜悦 目标(或目标+依处+触)
6 欲Chanda 欲作 寻找目标 需要目标;要目标。 所希求的目标
行蕴品:十四不善心所Sakhāra khandha : akusala cetasika(参照《智慧之光.第三版》P.379~385)
1 痴Moha 1.心盲目;无法如实知见究意法的真实性。
2.无智,不知究竟法的真实性。
1.不能透彻地知见究竟法的真实性。
2.覆蔽究竟法的真实性。
1.导致错误的修行,或没有正确的修行。
2.令慧眼盲目。
不如理作意,即作意目标(究竟法)为常、乐、我、净等。
2 无惭Ahirika 不厌恶恶行,或无耻于恶行。 无耻地为恶 不退避于造恶 不尊重自己
3 无愧Anottappa 不害怕恶行 无惧地为恶 不退避诸恶 不尊重他人
4 掉举Uddhacca 心不平稳(如被风吹起涟漪的水) 心不稳定(如被风吹动的旗) 混乱 对散乱之心起不如理作意
5 贪Lobha 执着目标为「我的」 黏着目标 不能舍弃目标 认为诸结之法有乐味
6 邪见Diṭṭhi 错误地作意究竟法为常、乐、我、净 错误地认为究竟法是常、乐、我、净 错误地理解究竟法为常、乐、我、净 不想见圣者,如佛陀等等
7 慢Māna 骄傲 高举自己;「称赞」、「奉承」相应名法 欲自我标榜 与见不相应的贪
8 瞋Dosa 粗野 1.令自己挣扎与颤动。
2.身体的挣扎与颤动。
3.怒烧心所依处或身心。
毁坏身心;或毁坏自己与他人的福利。 九或十种瞋怒事。
9 嫉Issā 嫉羡他人的成就 不喜他人的成就 不能忍受看到他人成就;背向他人的成就。 他人的成就
10 悭Macchariya 隐秘自己已得或当得的利益 不能忍受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利益 1.怨恨与吝啬。
2.导致不乐、不喜与痛苦。
自己所得
11 恶作Kukkucca 追悔 追悔已造的恶;没有实行的善。 不断忆起时感到后悔,或心感到不快。 已造的恶及未行的善
12 昏沉(心)Thina 不努力;不精进 去除精进 心的消沉,或办事的精进力退减。 对导致怠惰的所缘起不如理作意
13 睡眠(心所)Middha 心所的不适业 闭塞识门,或令相应法沉滞。 1.退离目标。
2.昏昏欲睡。
对导致怠惰的所缘起不如理作意
14 疑pVicikīcchā 怀疑(对八事怀疑) (对八事)起动摇 1.导致(对八事)犹豫不决
2.有多种立场
对怀疑八事起不如理作意

-6-
行蕴品:二十五美心所Sakhāra khandha : Sobhaa cetasika(参照《智慧之光.第三版》P.386~389)
  心所Cetasika 特相Lakkhaa 作用()Rasa 现起Paccupaṭṭhāna 近因(足处) Padaṭṭhāna
1 Saddhā 1.对当信之事(saddheyya vatthu)有信心。
2.对当信之事有信仰与信心。
1.使到相应名法对当信之事清楚。
2.引发自己与相应名法对当信之事有信心,
而不会减退,也不退避。
1.相应名法对当信之事不迷蒙。
2.无疑、无不如理作意,以及不犹豫地确定
当信之事,或使到对当信之事作出决定。
当信之事
2 Sati 1.使到相应法对目标念念分明而不流失。
2.全心投入于善行。
去除会令目标消失的放逸;不令目标消失。 1.守护心,或守护禅修目标。
2.心面对目标的状态。
1.强而有力的想。
2.或身念处等等。
3 Hiri 对恶行感到厌恶 耻于造恶 退避诸恶 尊重自己
4 Ottappa 对恶行成到害怕 害怕造恶 退避诸恶 尊重他人
5 无贪 Alobha 1.心不贪求目标(所缘)。
2.心不执着目标(如水珠不黏住荷叶)。
不执着目标为「我的」或「我的东西」。 不执着目标 目标(或依处+目标+触);或如理作意。
6 无瞋 Adosa 不粗野,不对抗。 去除怨恨;去除怒火。 如满月般清澈与祥和。 目标(或依处+目标+触);或如理作意。
7 中舍性 Tatramajjhattatā 平衡心与心所。 1.防止过多或不足。
2.去除偏差(防止心倾向昏沉睡眠或我慢)。
中舍 相应名法(或依处+目标+触);或如理作意。
8 身轻安 Kāya passadhi 平静不安的心所与心 破除心所与心的不安 心所与心的宁静,轻安,不颤动 心所与心
9 心轻安 Citta passadhi 平静不安的心所与心 破除心所与心的不安 心所与心的宁静,轻安,不颤动 心所与心
10 身轻快性 Kāya lahutā 去除心所与心的沉重 破除心所与心的沉重 心所与心不沉重 心所与心
11 心轻快性 Citta lahutā 去除心所与心的沉重 破除心所与心的沉重 心所与心不沉重 心所与心
12 身柔软性 Kāya mudutā 减除心所与心的僵硬性 破除心所与心的僵硬性 心所与心对目标无对抗及无阻碍 心所与心
13 心柔软性 Citta mudutā 减除心所与心的僵硬性 破除心所与心的僵硬性 心所与心对目标无对抗及无阻碍 心所与心
14 身适业性 Kāya kammaññatā 减除心所与心对善作业的不适应性 破除心所与心对善作业的不适应性 心所与心成功于取某所缘为目标 心所与心
15 心适业性 Citta kammaññatā 减除心所与心对善作业的不适应性 破除心所与心对善作业的不适应性 心所与心成功于取某所缘为目标 心所与心
16 身练达性 Kāya paguññatā 心所与心无疾无病 破除心所与心之疾病 心所与心毫无瑕疵 心所与心
17 心练达性 Citta paguññatā 心所与心无疾无病 破除心所与心之疾病 心所与心毫无瑕疵 心所与心
18 身正直性 Kāyujukatā 心所与心的正直性 破除心所与心的斯骗性 心所与心不狡诈 心所与心
19 心正直性 Cittujukatā 心所与心的正直性 破除心所与心的斯骗性 心所与心不狡诈 心所与心
三离心所Virati cetasika(参照《智慧之光.第三版》P.390)
20 正语 Sammā vācā 不犯恶语 远离恶语 不造恶语 信、惭、愧、知足等
21 正业 Sammā kammanta 不犯身恶行 远离身恶行 不造身恶行 信、惭、愧、知足等
22 正命 Sammā ājīva 不犯邪命 远离邪命 不造邪命 信、惭、愧、知足等
梵住心所/四无量心所Brahmavihāra cetasikaAppamaññā(参照《智慧之光.第三版》P.391~392)
  Mettā 希望及致力于诸有情的福利 带给诸有情利益 去除瞋恨 以如理作意见有情的优点
23 Karuṇ 欲拔除诸有情的痛苦 不忍见他人之苦 不残忍,或导致对诸有情不残忍。 以如理作意见受尽苦难的有情没有依归
24 (随)喜 Muditā 对快乐的有情随喜;对富裕及有成就的快乐有情随喜。 不妒嫉他人的成就 对他人的成就无厌恶,或导致去除厌恶。 见到诸有情的成就
  舍梵住=中舍性 Upekkhā 对诸有情中舍 平舍地看待诸有情,不憎恨也无喜爱。 减除对诸有情的憎恨与喜爱 自业正见智(kammassakatā sammāṭṭhiñāṅa)。此智得见诸有情只拥有自己所造的业为财产,人们也不能因为他人之愿而:1.快乐。2.得以脱离痛苦。3.不使已有的财富不退减。q
慧根心所Paññindriya(参照《智慧之光.第三版》P.392)
25 无痴(慧根=慧) Paññā 1.透彻地如实见空竟法的自性相与共相。
2.毫无瑕疵地彻知究竟法,如神射手般一箭贯穿目标。
如油灯般照亮目标(意即驱除遮蔽目标的黑暗愚痴)。 对目标无迷惑(如受到好向导指示森林的途径)。 定。(佛陀说有定者能如实知见诸法。)(此定尤其是观智的近因。)

-7-
缘起品Paiccasamuppāda(参照《智慧之光.第三版》P.393~400)
    特相Lakkhaa 作用()Rasa 现起Paccupaṭṭhāna 近因(足处) Padaṭṭhāna
1 无明Avijjā 不知究竟法(paramattha dhamma)的真实性。换言之即是与知见究竟法真实性的智相反。 令相应法与无明之人愚痴。 覆盖究竟法的真实性 四漏(āsava)(欲漏、有漏、无明漏、见漏)
2 行Saṅkhāra 集起;准备(造业) 造作以便结生生起。换言之即是集合果
(识与名色)或导致果(识与名色)生起。
它呈现于禅修者之智为思最为显著 无明(avijjā)
3 识Viññaṇa 识知或取目标 作为名色法的首领 与前世连结的状态 行(saṅkhāra),或依处色与目标。
4 一、名=心所Nāma 倾向或朝向目标 相互地与识相应 不能各别地分开 识(viññaṇa)
二、色Rūpa 会有变化 色法分散,之间并无结合。因为它们并没有相应之相(sampayoga lakkhaṇa)。 无记(abyākata),即非善非不善;或不能取目标的状态。 识(viññaṇa)
5 六处Saḷāyatana
(眼处至意处)
撞击,或增益(āya)心与心所。 看、听、嗅、尝、触与识知(这只是个隐喻,是指在各处门生起的识) 作为五识、意界和意识界进出的处门与依处。 名色(nāmarūpa)
举例:眼处
Cakkhāyatana
准备让色所缘撞击,或增益眼门与意门心路过程的心与心所。 看色所缘,即取色所缘。 作为眼识的依处;作为眼门心路过程名法进出的处门。 名色(nāmarūpa)
6 触Phassa 接触目标(色、声、香、味、触、法) 撞击目标 因依处、目标与识三者集合而生起。 六处(saḷāyatana)
举例:眼触
Cakkhu samphassa
接触色所缘 撞击色所缘 因眼所依处、色所缘与眼识三者集合而生起。 眼处(cakkhāyatana)
7 受Vedanā 体验目标的感觉 受用目标的感受 乐与苦的状态 触(phassa)
举例:眼触生受
 
体验色所缘的感觉 受用色所缘的感受 乐的状态(与善果报眼触生受);苦的状态(与不善果报眼触生受)。 眼触(cakkhu samphassa)
8 爱Taṇhā 苦之因 非常乐于目标和界 心不满足于目标和界 受(vedanā)
9 取rUpādāna 执取目标 以爱见(taṇhā diṭṭhi)错误地注意目标之后,不放下目标。 1.属于强烈的爱(欲取)
2.邪见(其余三种取:见取、戒禁取、我论取)
爱(taṇhā)
10 有Bhava:
一、业有Kamma bhava

是业,即业生起。

引生生有

善与不善法

取(Upādāna)
二、生有
Upapatti bhava
业果;是业的果,即业果的生起。 因为业而生起 无记果报(不善不恶) 取(Upādāna)
11 生sJāti 在一期生命中,诸蕴的首次生起。 有如给予(轮转有情具有诸蕴的一世) (与前世无间隔地)在今世诸蕴生起的状态,或种种苦果的生起。 业有(Kamma bhava)
12 一、老Jarā 一期生命中诸蕴的成熟与老化 趣向死亡 失去青春 生(Jāti)
二、死Maraṇa 更换一世的诸蕴 1.分隔一世的诸蕴;令到分开。
2.一世的诸蕴终结与分离。
与今世分离的状态 生(Jāti)
老死之间:        
A.愁Soka 内里在燃烧,或心发愁。 彻底地燃烧心 对失去亲戚等处境不断地发愁 面对不可喜的目标,例如失去亲戚等。
B.悲Parideva 不断地哭泣;出声痛哭。 宣说功德与过失 有悲的有情,或心的不稳定与旋转,或导致混淆与晕转的心。 面对不可喜目标,例如失去亲戚等。
C.苦=身苦
Dukkha=Kāyika dukkha
令身体遭受苦楚(即与「苦俱身识」相应的「受」是苦) 令到缺乏智慧者内心不快 身体的痛苦。 能带来此苦的不可喜目标
D.忧=心所之苦
Domanassa=Cetasika dukkha
令心遭受苦楚 令与瞋相应的心烦燥 内心的痛苦 能带来此忧的不可喜目标
E.恼11Upāyāsa 彻底地燃烧内心,或不正常地执着失去的亲戚等。 导致悲叹 身与心投入于目标,如失去亲戚;或导致身与心投入于目标,如失去亲戚。 面对不可喜目标,例如失去亲戚。

 


注j:推度心是三种无因异熟意识界之一,它能出现于心路过程里的推度与彼所缘,也能出现为结生、有分与死亡三离路心。所以它也能取法所缘为目标。
k:此确定是「意门转向心」。「意门转向心」能出现于五门心路过程里的确定,以及意门心路过程里的意门转向。因此它也能取所有六所缘为目标。
l:阿罗汉生心只在阿罗汉心中生起,所以只有阿罗汉才能明辨它。
 
注m:自性可喜所缘的本性是可喜的。造作至可喜所缘则须经过一番造作才变为可喜,譬如自性不可喜的虾酱,在煮炒过后变为可喜。
n:第二种定义尤其是指与剎那定、遍作定、近行定、安止定、观智相应的悦受(即心的乐受)。第一种定义可用于一切悦受,但贪根悦受的近因不可能是轻安,而是依处、所缘、相应法三者之一。
o:体验自性不可喜所缘为不可喜是忧受。外道把自性非常可喜的所缘(如佛陀)视为不可喜,这是造作至不可喜所缘。由于外道的邪见与邪思惟,可喜所缘变成不可喜所缘。通过造作去体验所缘为不可喜是忧受。




 
注p:对以下八事怀疑:一、真实佛;二、真实法;三、真实僧伽;四、戒定慧三学;五、过去世,即过去五蕴;六、未来世,即未来五蕴;七、过去世与未来世,即过去与未来五蕴;八、缘起。
 
q 1.意即若有人散播慈爱给他,他也不能因此而快乐起来。2.他不能因为他人修悲心观之愿,而得以脱离痛苦。3.他所拥有的财富,不能因为他人修喜心观之愿,而得以不退减。

 
注r:四种取:1.欲取:极强烈地执取五根所缘与界(即欲界)。2.见取:极强烈地执取种种邪见(除去我论见与戒禁取见)。3.戒禁取:极强烈地执取邪行,如学狗、学牛等,以为这样修能够令自己解脱生死轮回,以及清净自己的烦恼。
4.我论取:极强烈地执取我论,即至上我(=造物者)与灵魂我(=被造者)。
s:在一期生命中,首次生起的诸蕴是结生蕴。因此注释说生(jāti)的相是首次生起。
11:能带给面对失去亲戚等的有情等的有情极度内心痛苦的瞋是恼。(这即是说它并不是忧受domanassa vedanā。)有些论师说它是行蕴十四不善心所的其中之一。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初学者如何平衡定根与慧根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