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医疗 内观治病的个案
2012-12-28 14:52:05   来源:   评论:0 点击:

  法的医疗内观治病的个案  马哈希尊者 编著  (Venerable Mahāsī Sayādaw)  阿格祇多比丘(Bhikkhu Aggacitta) 英译  温宗堃 中译  目录  英译序  中译序  中译凡例  一、 佛陀如何...

 

  法的医疗内观治病的个案
 
  马哈希尊者 编著
 
  (Venerable Mahāsī Sayādaw)
 
  阿格祇多比丘(Bhikkhu Aggacitta) 英译
 
  温宗堃 中译
 
  目录
  英译序
  中译序
  中译凡例
  一、 佛陀如何治愈自己的疾病
  二、 马哈希尊者所述的两个案例
  三、 苏加塔尊者(Sayādaw U Sujāta)所述的七个案例四、 来自南迪雅尊者(Sayādaw U Nandiya)的个案五、在班迪达禅师(U Pa??ita)指导下的一些禅修者的个案六、 在桑瓦拉禅师(U Sa?vara)指导下治愈疾病的个案七、 疾病由于觉支而痊愈
  巴英术语汇编
  中译后记、版权说明
  英译序
  1974年马哈希尊者曾在仰光大学为学生们讲说内观修行,那次演讲的内容经整理后编辑成书 ,两年后(1976),马哈希尊者为该书增编一个附录,本书即是此附录的英译。读者阅读此书时将会发现,马哈希尊者所撰写的前言与结语部分,是相当学术性的作品,正文部分则是资深禅修老师们(kamma??hānācariya)所经验或所指导而记录下来的事迹,描述禅修者在为法精进时,治愈自身疾病的事例。
  翻译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译本要忠于原稿,因此译者一方面避免过于直译的危险,但仍尽可能地坚守忠于原稿的原则。尤其将巴利文迻译为英文时,译者保留原书里的Nissaya方式——缅甸巴利学者惯用的一种翻译方式。虽然Nissaya尚不是完全的巴、缅逐词对译,但已相当接近,因为每个巴利词汇都有一个相对应的缅文。使用此方式进行翻译时,在巴利词汇之后即跟着缅文译词〔二者采间厕编排〕,且会将巴利语序依缅语语序重新安排,以便让缅文译文仍然流畅可读。[ii]之所以能这么做的原因,一般而言,乃缅文的句法结构通常和巴利句法结构相近,英文句法则不然。乍看之下,这种翻译方式或许有过于拘谨、卖弄学问之嫌;然而事实上,与一般的翻译相比,这种方式让译者拥有较多的空间使其翻译更加精确、清楚,同时也可使有能力阅读巴利文的读者评鉴其译文。而本书的编排方式,能让一般读者完全略过巴利原文而流畅地阅读英译。译者的想法是,上述的优点远超过必须重排巴利语序所带来的不便。
  译者也藉此机会,尝试用另一种几近直译的方式,翻译缅文的一些常用字词。如此做不为标新立异,而是要让读者也能欣赏缅文字汇的丰富性。举例来说,一般的英译词「冥想」(meditation),其实并不能充分传达「为法努力」(dhamma-striving)或「努力修习正念」(striving-in-mindfulness)的特殊义涵,还可能由于其多义而被人误解,尤其是那些未曾修习内观的人。我们会在适当的脚注里指出并讨论这类译语,除了说明某些外国人无法理解的缅文含义之外,也会针对某些英译词,[iii]如“ultimate”〔究竟〕或“mindfulness”〔念〕定下明确的定义,避免在语义上可能产生的诤论。
  译文中所引的巴利文以斜体表示,如缅文原书一样,不予翻译。长久以来,这些佛法惯用的巴利语词部分已深入缅甸的语言与文化中,成为今日的常用语,在缅甸某些信仰虔敬的佛教化区里尤其如此。因此,若用一般的英文用语替代这些语词,不是不恰当,就是会为不熟悉(上座部)佛教义理与实践的一般读者带来困扰。顾及此,我们于书末增补了一个「巴英术语汇编」――专门用以解释基本的(上座部)佛教用语;并尽可能地让解释明白易懂:先铺陈出根本的理论架构,再适时地将读者带到实践的层面;又,在巴利语词的解释中,若再出现另一个以斜体标示的巴利文,此时即表示该〔以斜体标示的〕巴利文之语义,在术语汇编的其它地方曾被解释过。
  之所以翻译这附录,其用意是想要激励刚踏入内观修行世界的英语读者,尤其是那些不能在资深禅修老师的指导与鼓励下,进行为期数周或数月的密集禅修的人们――他们只能在疼痛、无聊、烦躁、昏沉的坐禅期间,不断地奋斗,试着激发自己逐渐降温的兴趣。[iv]然而,译者完成译文的草稿之后,发现书中的一些故事其实也能鼓舞内观修行的“老参”,并提醒尔等应具备勇气、毅力及耐心。再者,这些故事或许也可以诱导那些爱冒险的读者,即使他们原本对解脱与证悟不怎么感兴趣,但却可能因实际修行内观而对佛法有更深刻的理解,即便是一开始修行内观的动机并不怎么崇高,只是为了治好困扰他们已久的长年疾病。希望这样的诱导能成为有效而善巧的方便,让人们走上正确的道路,迈向正确的目的地。乐爱上座部教理的人,若想要寻找三藏、注、疏的经证来支持当代禅修者所说的经验,也能在马哈希尊者所写的前言与结论里找到答案。
  最后,译者想要向班迪达尊者(Sayādaw U Pa??itābhiva?sa),即仰光马哈希禅修中心(Mahāsī Thathana Yeiktha)现任的教诫阿阇黎(Ovadācariya Sayādaw),表达诚挚的谢意,感谢尊者帮助我们(以他惯常的简洁而精确的方式)厘清一些译自巴利文的缅文译词之义涵。译者也要感谢已故的乌巴雷(U Ba Glay)博士,当时的佛教摄益协会(Buddhasāsanānuggaha Organization)的副主席,感谢他的鼓励,并提供我们一些缅甸医学术语的对应英译,以及缅甸专有名词的罗马拼音方式。当译者回到马来西亚准备进行译稿二校的期间(1982年4月6月),也受惠于当时在Tanjung Rambutan精神病院(Psychiatric Hospital)任职的几位缅甸海外流亡医师,他们帮助我们检查、确认或补充[v]一些缅甸才有的疾病、症状的名称之英译。优婆塞Lim Koon Leng居士,是我居住的道场的护持者,也是上述医院的职员,在他的居中协助之下,才得以有此殊胜的助缘。虽然译者和那几位医师未曾谋面,但译者在此必须诚心地向诸位善人说声「善哉」(sādhu)。
  译者也要感谢优婆夷Hoe Soon Ying和Lee Saw Ean居士,由于她们的协助而有清晰整齐的打字稿,让译者看到许多翻译上的缺失并藉以修正。其后,那编改过的打字稿由优婆夷Goh Poay Hoon作进一步的编辑处理,以便交给佛教摄益协会审核。最后定稿的品质实归功于Goh Poay Hoon居士的努力与耐心,她在编辑的过程中,做了许多修正与增补。再者,还要感谢达磨答加尊者(U Dhammadhaja)(现在住于夏威夷的史帝芬史密斯),诚蒙尊者在泰国密集禅修期间(1983年2月-3月),拨冗阅读译稿并给予宝贵的意见。当然,也要感谢佛教摄益协会.仰光马哈希禅修中心,允许我们在马来西亚出版、流通此译本。
  比丘 阿格祇多(Bhikkhu Aggacitta)
  1984年11月
  中译序
  英译本原名“Dhamma Therapy: Cases of Healing through Vipassana”,原作者为已故缅甸马哈希尊者(Ven. Mahāsī Sayādaw, 1904-1982),英译者为马来西亚的Ven. Aggacitta。本书旨在举出疾病藉由内观修行而得痊愈的一些个案,就此揭示内观修行与疗愈疾病的密初关系,以及内观治病在巴利佛典中的经证。
  马哈希尊者可说是二十世纪缅甸乃至上座部佛教国家中,最重要的禅师之一。马哈希系统的内观禅法,二十世纪中叶,在缅甸政府的支持下成为缅甸境内弘扬最广的内观传统;也由于其内观方法的精确、有效,因而带动了上座部佛教内观修行的一股风潮。缅甸第六次圣典结集(1954-1956)时,马哈希尊者担任类似于第一次结集时大迦叶尊者的「提问者」角色,以巴利语和担任如阿难尊者「答复者」角色的明贡三藏法师(Mingun Tipi?akadhāra Sayādaw, U Vicittasara, 1911-1992),进行结集问答。马哈希尊者不仅以禅师的身分闻名,同时也是著作等身的上座部佛教学者,其作品约有七十六本,重要的代表作如凡八百余页的《内观方法》、《禅修老师的记录》、四册《清净道论大疏钞》(Visuddhimagga-mahā?īkā)之缅、巴对照翻译(Nissaya),以及以巴利文撰着的《清净道论序》(Visuddhimagganidānakathā,此书已收入于VRI出版的CSCD)和《清净智论》(Visuddhi?ā?akathā,此书的巴英对照本已由BPS出版)。
  阅读马哈希尊者的著述之时,读者不难发现尊者的著作有一特色,即总是将「教理研究」与「修行实践」结合,以教理引导修行,并从修行的角度诠释教理。总的来说,教、行相辅相成这一特点,可谓是尊者著作最珍贵之处。
  译者很高兴得以阅读并中译这本著述,因为对译者而言,它传达了一个重要的讯息:佛陀所教导的内观修行能够为众生同时带来身、心二方面的利益,以及世间与出世间的利益;更重要的是,在佛灭两千多年后的今日,我们仍然有幸能够学习佛陀当初的教法,以及获得实际有效的修行指导。
  在此,译者要感谢智光法师(Ven. U ?ā?ara?si),2000年8月,译者到缅甸恰宓莫比禅修中心学习时,法师耐心地指导译者内观的修行方法。另外,译者要感谢宗善法师,由于他的鼓励,译者才兴起翻译此书的善法欲。译者要特别感谢何孟玲居士,她帮忙校对、缀润初稿译文,使译文变得更为流畅、可读。再者,开印法师、明法法师及果儒法师也拨冗提供许多宝贵的意见,译者在此一并致谢。无论如何,译稿仍可能有迻译不够精确或字词误植等的错误(译本中的缅甸地名、人名等,希望将来能提供更精确的音译读法),译者对此理当自负文责,并恳请读者包涵、见谅,不吝指正。最后,愿此翻译的功德成为证得道智、果智的助缘,并愿以此功德回向给译者的父母、师长、亲人、朋友、所有的读者,及一切有情众生。
  温宗堃
  2005年2月,布里斯本
  中译凡例
  一、 英译本原书为文末注,本书改采随页注。
  二、 为方便读者对照原文,故于本书文中附上英译本原书页码,以外加小方括号表示。如“[40]”,指自此处以下为原书之第40页。
  三、 脚注号码前若记有「*」符号,表示英译本原书脚注;脚注前未作「*」符号者,则为本书新添之补注。
  四、 文中之圆括号“( )”为英译本原有;方括号“〔〕”则是本书中译时补充的资料(另如巴利文中的小方括号“[ ]”,乃为补充巴利原文)。
  五、 文中所引用的巴利原文部分,重新援引印度「内观研究所」(VRI)出版的「缅甸第六次圣典结集版光盘」(CSCD v.3)。引用巴利三藏时,附上PTS版的册数、页码之标示;引用注释文献时,则附上缅甸版的册数、页码。
  六、 巴利文献的略语如下:S表《相应部》;D表《长部》;Sv表《善吉祥光》=《长部注》;Sv-p?表《善吉祥光古疏》=《长部古疏》;Spk表《显扬真义》=《相应部注》;Spk-p?表《显扬真义古疏》=《相应部古疏》。如D II 99,表示《长部》第2册第99页。
  一、 佛陀如何治愈自己的疾病
  佛陀在第四十五次,即最后一次雨安居时,住在毗舍离(Vesali)的魏卢瓦村(Ve?uva)。《长部.大品》及《相应部.大品》皆记载,佛陀当时患了一场大病,但最后透过「法的医疗」(Dhamma-therapy)而得痊愈:
  Atho kho bhagavato vassūpagatassa kharo ābādho uppajji, bā?hā vedanā vattanti māra?antikā. Tā suda? Bhagavā sato sampajāno adhivāsesi aviha??amāno.
  〔逐词对照翻译(Nissaya)〕
  atho kho:在(魏卢瓦村开始结夏安居的)那时候,kharo:严重的
  ābādho:疾病
  uppajji:生起
  vassūpagatassa:在开始结夏的
  Bhagavato:世尊身上。
  bā?hā: 剧烈〔且〕
  māra?antikā:几乎致命的
  vedanā:苦受
  vattanti:转起。
  Bhagavā:〔但是,〕世尊
  aviha??amāno:未受恼害,
  [suda?]:〔只是纯粹地〕
  sato*1:具念
  sampajāno:正知,
  adhivāsesi:忍受
  tā:那些难以忍耐的苦受。[2]
  上述所引经文,乃记载世尊如何具念正知地保持忍耐。
  注释书(a??hakathā)进一步说明世尊如何不被身苦恼害的情形:
  [sato sampajāno adhivāsesīti] sati? sūpa??hita? katvā ?ā?ena paricchinditvā adhivāsesi.
  〔逐词对照翻译(Nissaya)〕
  katvā:引发
  sati?: 正念
  sūpa??hita?*2:令它清楚地显现(也就是,善巧地引生正念),?ā?ena:(并且,)以(内观)智慧
  paricchinditvā:辨别(苦受的本质)而
  adhivāsesi:忍耐。
  进一步地,疏钞批注「以智慧辨别」(?ā?ena paricchinditvā)时说:「当苦受坏灭时,以(内观)智慧辨别苦受的剎那性、苦性与无我性。」 再者,批注「忍耐」(adhivāsesi)时说:「克服那些苦受,藉由观察(被内观)所领悟的真实本质(即,无常、苦、或无我),接受、忍耐这些身内的苦受。他并未被那些苦受击败。」 。
  [Aviha??amānoti] vedanānuvattanavasena aparāpara? parivattana? akaronto apī?iyamāno adukkhiyamānova adhivāsesi.
  〔逐词对照翻译(Nissaya)〕
  Vedanānuvattanavasena:由于跟随着苦受,〔译按:由于随观苦受〕akaronto:他并未做
  aparāpara?:经常的
  parivattana?:移动(动作),[3]
  apī?iyamāno:他(像是)未被压迫、
  adukkhiyamāno iva:未受苦痛(一样)地
  adhivāsesi:保持忍耐。
  以上是依据注释书(a??hakathā)和疏钞(?īkā)所做的解释。今日,当禅修者(yogis)以正念观察「痛、痛」,洞察到苦受剎那剎那生起与灭坏的现象之时,他可能会体验疼痛的纾缓或完全无痛的舒适状态。禅修者的实际体验,显然符合上述巴利注、疏的解释。
  回到经典的记述。经文接着说:
  Atha kho Bhagavato etadahosi- “na kho meta? patirūpa?, yvāha? anāmantetvā upa??hāke anapaloketvā bhikkhusa?gha? parinibbāyeyya?. Ya?nūnāha? ima? ābādha? vīriyena pa?ipa?āmetvā jīvitasa?khāra? adhi??hāya vihareyyan”ti.
  〔逐词对照翻译(Nissaya)〕
  atha kho:那时候,
  Bhagavato:世尊
  etad ahosi:想到:
  “yvāha? parinibbāyeyya?:「如果我入般涅槃,anāmantetvā:而没有告知
  upa??hāke:(我的)侍者、
  anapaloketvā:没有通知
  bhikkhusa?gha?:比丘僧团,
  me:(那么,)我的
  eta?:这个(做法)
  na kho patirūpa?:将是不恰当的。[4]
  Ya?nūnāha?:我应该
  vīriyena:透过精进
  pa?ipa?āmetvā:去除
  ima? ābādha?:这个疾病,
  adhi??hāya:着手
  jīvitasa?khāra?:修复生命力*3
  vihareyyan”ti:而安住。
  关于此段经文,注书如此诠释:有两种「精进」,一种和「内观」有关、另一种和「果等至」(phalasampatti)有关 。经典此处所说的「精进」较不可能指「果等至」,因为「果等至」只是「圣道」的结果,因内观的力量而生起。换言之,此处所指乃是内观修行的精进,这一点应是很清楚的。
  经典接着说:
  Atha kho Bhagavā ta? ābādha? vīriyena pa?ipa?āmetvā jīvitasa?khāra? adhi??hāya vihāsi. Atha kho Bhagavato so ābādho pa?ipassambhi.
  〔逐词对照翻译(Nissaya)〕
  Atha kho: (如此思惟后) 那时
  Bhagavā:世尊
  vīriyena:透过精进
  pa?ipa?āmetvā:去除
  ta? ābādha?:那疾病,
  adhi??hāya:着手
  jīvitasa?khāra?:修补生命力,
  vihāsi:而安住。
  Atha kho:于是,
  Bhagavato so ābādho:世尊的疾病
  pa?ipassambhi:止灭(也就是,痊愈)。[5]
  关于此段经文,注书进一步解释〔世尊的〕疾病如何得愈:
  Bhagavā ta? divasa? mahābodhipalla?ke abhinavavipassana? pa??hapento viya rūpasattaka? arūpasattaka? niggumba? nijja?a? katvā cuddasahākārehi sannetvā mahāvipassanāya vedana? vikkhambhetvā.
  〔逐词对照翻译(Nissaya)〕
  ta? divasa?:在那一天 (可能是四月(Wāso) 的第一个月缺日)Bhagavā:世尊
  viya:如同
  mahābodhipalla?ke:过去在大菩提树下
  pa??hapento:修习
  abhinavavipassana?:新(发现)的内观一样,
  niggumba?:无碍、
  nijja?a?:无结地
  katvā:实践
  rūpasattaka?:色法的七种观(以及)
  arūpasattaka?:非色法的七种观;
  sannetvā:混合操作
  cuddasahākārehi:十四种观之后,
  mahāvipassanāya:藉由摩诃毗婆舍那〔=大内观〕,vikkhambhetvā:镇伏
  vedana? :(疾病的)苦受,[6]
  至此,内观能够去除苦受,应是很清楚的。
  注释书接着说:
  “dasamāse mā uppajjitthā”ti samāpatti? samāpajji. Samāpattivikkhambhitā vedanā dasamāse na uppajji yeva.
  〔逐词对照翻译(Nissaya)〕
  “dasamāse mā uppajjitthā”:「愿这些(苦受)在十个月内不再生起,」ti:如是作愿之后,
  samāpajji samāpatti?:〔世尊〕进入果等至。
  vedanā:(疾病的)苦受
  smāpattivikkhambhitā:被果等至所镇伏,
  dasamāse:在十个月内,
  na uppajji yeva:都未生起。
  巴利圣典和注书已清楚地显示,「内观修行」和「果等至」皆可去除〔身体的〕苦受。因此,我们应记住,圣者(ariya)可用两种方式去除苦受,即「内观」和「果等至」;凡夫(puthujjana)则只能藉由内观去除苦受。下一章所提到的实际故事也将指出,人们有可能藉由内观修行来治疗疾病、降伏苦受。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马哈希长老治好自己的长年风疾
下一篇:实用内观禅修法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