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陀 > 学佛 > 正文

佛教小学第九课—认识无我
2012-12-29 12:30:43   来源:   评论:0 点击:

作者:未知文章来源:互连网点击数:4234更新时间:2004-8-23 世尊说:“诸比丘,为二种恶见缠缚的天人,或者滞着,或者过度。唯具(正)眼者而见(真实)。诸比丘,如何为或...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互连网    点击数:4234    更新时间:2004-8-23

世尊说:“诸比丘,为二种恶见缠缚的天人,或者滞着,或者过度。唯具(正)眼者而见(真实)。诸比丘,如何为或者滞着?诸比丘,即乐于有,喜于有及悦于有的天人。若对他们说有之灭的法时,则心不踊跃、不欢欣、不安住、不信解。诸比丘,是为或者滞着。诸比丘,如何为或者过度?即有人为有所逼恼而觉羞惭厌恶、欢喜无有,以为此我于身坏死后,是断、是灭,死后更无存续,故为寂静、胜妙、真实。诸比丘,是名或者过度。诸比丘,如何为具(正)眼者而见?诸比丘,兹有比丘,见五蕴如实,既见五蕴如实,便为它们的厌离、离贪与灭而行道。诸比丘,是为具眼者而见”。

  古师说:实际只是身与心,没有“人”和“有情”的存在;空如造作的木偶,只是蕴,如草木。如果较通俗易懂的说,则作这样的认识“无我”见:
  当你独自地坐某个地方,舍弃任何的佛理哲言。你感觉自己有什么呢?只有物质的身和精神的心这两样东西,如此而已。这个坐在这里的物质躯体叫做“身”。而每一刻都在觉知和思考的则是“心”。这两样东西也叫做“名”和“色”。“名”,意思是指没有“色”或形状。所有的念头和感觉,或受、想、行、识四种精神上的蕴,都是心,即精神,它们没有形体。当眼睛见到形体时,那个形体叫做“色”,而那时的觉知叫做“名”。它们总称为“名”和“色”,简单地说就是身和心。在身和心之中或之外没有一个“我”或“人”存在。这叫“人无我”。
  然后认识这身和心的本质是什么,身和心是不停变化的,没有人能阻止这一不停变化的无常规律,因为没有人能阻止,所以称“无我”、“无我所有”。这叫“法无我”——即一切事物也是非我,非我所有的。他们没有主宰。
  至于“无我之我”一句是如此解释的,句子中第一个“我”是一个泛指的代词,没有实际。第二个”我”是实际的真我。句子前面加了个“无”字,意在进一步破除人们设想的,可能在“我”的名词后面还有个真我的设想。这句话中佛陀彻底否定了这个“真我”的存在。在实际存在中根本没有个我存在。有许多佛教人一想到佛教的“无我”,会将他们一贯认为的“自我”毁灭,神经就紧张了起来。因此用许多别的有我的观念来解释可以有我的“无我”之理。其实就是无我的,那是一个事实。其实什么也没有被毁灭。因为本来就只有无我变化的身和心。
  要了解:现在这个时刻坐在这儿的,只有身和心。可是,我们常把这两样东西给互相混淆了。如果你想证到平静,就必须知道它们的真相。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佛教小学高年级第三课-----佛陀及其意义
下一篇:佛教小学高年级第二课—必须知道的七个名词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