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陀 > 学佛 > 正文

佛教小学第四课—现代语言解释下的佛教核心
2012-12-29 12:30:48   来源:   评论:0 点击:

作者:未知文章来源:互连网点击数:4640更新时间:2004-8-23 佛教所探索的是人类内心烦恼的呈现和构成原因。举人类因失去亲人而难过的例子可以知道,人类抱有具体存在应该有...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互连网    点击数:4640    更新时间:2004-8-23

佛教所探索的是人类内心烦恼的呈现和构成原因。 

举人类因失去亲人而难过的例子可以知道,人类抱有具体存在应该有永恒性的希望错觉。这种盼望具体存在呈现永恒性的心理认知,构成人类对此事难受的原因。因为永恒的不是存在本身,而是存在的普遍特性(无常、无我)。
 
生尔在世,此心就要面对具体存在和存在的普遍特性。无法回避。 

于是佛陀发现这个真理后就教导人类应该客观认识真正的具体存在和存在的普遍特性,即身心和身心呈现的无常本质。理解这一客观事实后,整个心理的错误认知就会自动消失,这一消失本身是错觉的结束。错觉的结束带来人类用新的眼光看世界,他不再拒绝具体存在的呈现,也不拒绝存在之普遍特性的呈现。用如实的心看世界。于是他不再为这世界的变化而悲伤,不再为这世界的呈现而得意忘形。绝对宁静的处世在心中被建立。人不会再进入过去的错觉。即以为具体存在将永恒。他认识和生活,但不再沉醉于世界的干扰中。因为那干扰原来自于人类的错误认知。 
这就是佛教心理学意义上的永恒——涅磐。 

这种“永恒”与前者说“存在普遍特性的永恒”是两个方面。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佛教小学第五课—隐士和青年的对话
下一篇:佛教小学第三课—基本核心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