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与你 第四课 佛法僧三宝(上)
2013-01-24 10:17:20   来源:   评论:0 点击:

佛 法 与 你Buddhism For You (第 四 课) 佛法僧三宝(上) English by Buddhist Missionary Society Malaysia Ven. Dr. K. Sri Dhammananda Translated by Theravada Samadhi Education...

佛 法 与 你
Buddhism For You
(第 四 课)
佛法僧三宝(上)
English by
Buddhist Missionary Society Malaysia
Ven. Dr. K. Sri Dhammananda
Translated by
Theravada Samadhi Education Association
马来西亚佛教弘法会.达摩难陀长老英文原著
原始佛法三摩地学会编译

无与伦比的法味
法宝比珠宝更珍贵
法味比蜂蜜更香甜
法喜无物可以比拟
当以法为生活规范
并如法地持守五戒
培养慈爱悲愍心,不杀害众生,并小心不伤害路上无辜的小生命。
慷慨布施与接纳,不贪得、强占或诈取他人财物。
邻人之妻不可欺,不犯非法及不合宜的性行为。
内在纯净言必诚,不妄语、绮语、两舌、恶口。
身心清明莫狂乱,勿饮酒、吸毒、神智不清。
——摘自《亚洲之光》艾德恩.阿诺着
一切布施中法施为最胜
一切尝味中法味为最胜
一切喜乐中法喜为最胜
灭除贪欲就能战胜一切忧悲苦恼。
——法句经354

三皈依
佛、法、僧是世上最为清净纯洁之物,因此称为『三宝(Ti-ratana)』。佛弟子
是藉皈依的仪式而表明决心:愿意接受三宝做为自己人生与思想的明灯。
今日巴利文三皈依的颂文,与佛陀时代是一样的。
Ti-Sarana 三皈依
Buddham saranam gacchami
Dhammam saranam gacchami
Sangham saranam gacchami
我皈依佛
我皈依法
我皈依僧
Dutiyampi Buddham saranam gacchami
Du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ami
Du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ami
我再皈依佛
我再皈依法
我再皈依僧
Tatiyampi Buddham saranam gacchami
Ta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ami
Ta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ami
我三皈依佛
我三皈依法
我三皈依僧
我们诵读三次皈依的颂文,就表明愿意以三宝为明灯成为一个佛弟子。
持五戒
通常在皈依仪式之后便是发愿持守五戒,持守五戒是一个佛弟子过正当生活与进一
步趣向涅槃解脱的根本。发愿持戒的颂文如下——
Panatipata veramani-sikkhapadam samadiyami. 我愿持守不杀生戒。
Adinnadana veramani-sikkhapadam samadiyami. 我愿持守不偷盗戒。
Kamesu micchacara veramani-sikkhapadam
samadiyami.
我愿持守不邪淫戒。
Musavada veramani-sikkhapadam samadiyami. 我愿持守不妄语戒。
Surameraya-majja-pamadatthana veramanisikkhapadam
samadiyami.
我愿持守不饮酒戒。

第四课佛法僧三宝(上) 三宝

钻石、翡翠、珍珠、玛瑙…这些饰品象征着财富与地位,一个人身上配戴着珠宝,那让人眼花撩乱的耀眼光芒似乎就在夸示主人的尊荣:「喂!你仔细瞧瞧我! 不过,看看可以,你可别碰我,我的主人可是他唷。」这就难怪人人都想追求美丽的珠宝了。

然而,三宝比这些金银珠宝更加珍贵,因为财富地位,往往使人生起贪婪心, 然后不择手段地去盲目追求,历史上多少人为了名利而巧取、强夺甚至谋杀呢?这类恐怖悲惨的事件多得罄竹难书。反过来,三宝之所以珍贵,就在于它能开发我们的清净心,使人们展现流露慈悲、智慧与道德这类真善美慧的行为。

一个生活思想以三宝为皈依的人,能够找到内心世界的宁静与光明,对自己、对别人、对生命也会越来越充满信心,三宝蕴涵的真理与法喜,能驱除他内心的怀疑、恐惧、悲伤与泪水,迎向光明璀璨的人生。

什么是三宝

三宝就是『佛陀、正法、僧伽』。

『佛陀』是『完全觉悟的人』,是一切众生的导师。

『正法』是圆满的教导,从最初、到中间、到最后都是完善的。

『僧伽』是指出家众以及奉献生命修持德行、慈悲与智慧的圣众。

佛弟子每天会在佛像前供养很多的香花,也有数以百万的人每天诵念『我愿皈依佛陀、皈依正法、皈依僧伽』的颂文。但是,一个人皈依三宝,并不是要祈求世间的物质财富或名利权情,也不是出于对三宝的敬畏,更不是出于对恶道或鬼神的恐惧,他只是深深地被佛陀无尽慈悲的魅力、无比的正法及摄受一切的僧伽所吸引,并愿以此做为他度越人生无量苦海的指引。

(一) 佛陀

有一位降生于世间(非天上)而又独特超凡的人

(非神祗),他慈悲流露,一生都为了世间众生的幸

福与利益而奉献。这人是谁呢?他就是如来、世

尊、无上正等正觉者。

——摘自《增支部》

佛陀降生的时代,世间正经历精神与哲思方面的巨大变动。例如,在希腊,先知赫拉里塔斯(Heraclitus) 将这种混乱的变动导归形成早期宗教崇拜信仰的奥林匹亚诸神;在巴比伦,先知杰瑞米亚(Jeremiah) 带给犹太人一个崭新的启示;在中国,孔子为中国人建立了道德伦理规范。而在印度,当时印度社会结构纷乱,充满婆罗门教士压制、自我禁欲、阶级差别、奴隶制度、腐化的封建体制、女权低落等现象,尤其是婆罗门的高压统治更令人们生活在恐惧之中。也就是在那样的时空环境下,佛陀,一朵无比尊贵芬芳的香花在人间出现了。

诞生

佛陀名叫悉达多.乔达摩,西元前六世纪生于印度边界(今尼泊尔)迦毗罗城外的蓝毗尼园中,父亲净饭王是喜马拉雅山脚下释迦族的国王,母亲是摩耶夫人。他生为太子,从小就学文习武,精研技击之术,成为文武双全,智勇兼备的年青贵族,十六岁时与美丽的公主耶输陀罗结婚,生有一子,名罗睺罗。

太子在王宫中过着无忧无虑且奢华的生活,然而自童年开始他就不时在思索一些人生问题,从未因生为太子、生活丰衣足食而感到满足。

虽然他父亲多年来一直努力不让他知道外边真实世界的情况,但年轻的王子还是从东、西、南、北四城门看到世间老、病、死的总总苦状,也看到了威仪庄严、平静安祥的苦行沙门。

首先,他看到老病死三种的情景时,他问马夫车匿:「这是怎么回事?这人怎么了?人都会这样吗?」

车匿回答:「太子!这些都是人生的必经过程。」

「我父亲也是吗?」

「是的,没有例外。」

「摩耶夫人和我也一样吗?」

车匿沉默不语,但眼光中已透露了无言的事实真相。

太子对于生命的真相非常震惊,他终于了解到——因为有生,所以才有老病死的苦果,任何人只要诞生世间,就总有一天会老、会病、会死。

后来,他看到第四个情景:一位剃了发,穿著碎布缝制黄袍的沙门经过,庄严安祥与众不同,受到这沙门的影响与激励,太子下定决心去寻求解决之道——出离世间诸苦的解脱之道。

大舍出家

回到王宫后,太子陷入深度的沉思之中,慈悲的火苗不断在他内心中引燃,他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呼唤,呼唤着他去解救自己及一切众生,脱离生老病死等种种世间苦恼。

一个万籁俱寂的夜晚,下决定心的太子向睡梦中的妻儿做了温柔而无言的道别后即偷偷出宫。沉静的夜里,他与车夫骑上马匹溜出宫外,换上苦行僧的衣着,将私人物品交给车匿,让他连马匹一起带回宫去,从此自己一个人孤独地踏上出家的生活。

他走入了一个未知的世界,树下、洞穴、废弃茅舍就是他夜晚栖身之处,他的食物呢?人们给他什么就吃什么。他舍弃了华丽宫殿、锦衣美食、芳香满室而换取这种粗衣淡饭的生活。

他并不确定能否找到真理与平静,但想到一切众生的悲伤,想到人们无由解脱的老病死等情景,这一切在在驱动着他勇往直前,直到找出解脱之道。

他所追寻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找出人生苦恼的原因,以及灭除苦恼的方法,这些大疑问正一点一点的啃噬着他的生命,太子内心的迫切,就仿佛他正被困在燃烧的屋子内,急欲跳脱出来一样,他感受到:如果不找出真相,生命还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我不去做,还有谁能找出真相呢?

追寻觉悟

太子二十九岁舍弃了世俗的生活,随后几年他学习当时传统的教导,并修学严厉的苦行,经过六年的精进禅思以及最严厉的苦修,他的身体日渐衰弱。他禀住呼吸,以致胃痛如刀割一般;他减少饮食,身形消瘦到前胸贴后背;脊骨突出,犹如一串珠子;眼睛凹陷,就像星星沉落在深井水底之中,但是,这一切都无法击退他——他追寻真理的决心是多么无比的坚定啊!

经过这些年的历练,他已能克制恐惧和欲念,心灵得到发展与平静,但是,他却依然未能悟道。最后在极度精疲力竭的情况中,他发现到:极端的纵欲或严厉的苦修,这两种对于精神的解脱毫无助益。他知道:答案就在这两种极端之间——中道。于是三十五岁那年,他舍弃修学了六年的苦行。

有一天,他接受牧羊女苏嘉达供养的乳糜,吃完后并将身体洗干净,然后,他独自来到菩提迦耶的一棵菩提树下坐了下来,并发誓说:「我若不成无上正觉,誓不起此坐。」

在五月的一个月圆之夜,当晚星光灿烂,月儿爬上了树梢,银色的清光遍洒大地,太子降服了内心的魔军,进入了深度的禅思之中,终于,他不藉神通之力、不藉神明及他人之助,而靠独自的力量获得了圆满的觉悟——他靠自己的努力与智慧灭除内心所有的烦恼而圆满觉悟了真理。因此,他被尊称为佛陀——觉悟的人。

一生奉献弘法

在菩提树下觉悟之后,佛陀下定了决心,要为人们宣说正法,他说:「我要在这世间黑暗的角落里,震击不朽的法鼓。」

七月的一个月圆之夜,他向五位苦行比丘开演他第一次的说法,也就是众所周知的“初转*轮”。他谈到了纵欲与苦行两种极端无益于解脱,也宣说了不落两种极端的中道。他教导「苦、苦因、灭苦因、灭苦之八正道」的四圣谛。这次说法的地点是在波罗奈附近的鹿野苑。憍陈如——五比丘中的领导——第一个领悟了真理,没多久其他四个也同样领悟了正法。他们五人最后都证得了涅槃境界——生命的终极目标。

世尊余生的四十五年,全部奉献弘法,他游行至各地教化众生,转变了百千万人的生命。

佛陀教导:所有人都和他一样,有相同的潜力,并且都能跟他一样觉悟真理。他的目的在解救众生脱离情欲的轮回,并且鼓励我们,给我们信心——生命有更崇高的终极理想,而不仅仅是世俗的福报利益。

世尊是所有德行的完美化身,他以圆满的智慧与无限的慈悲心,为人们的幸福利益而不疲不厌地尽心奉献,即使是在他临终之际,一位叫须跋陀罗的外道师赶来求法,佛陀依然撑起了老病之身为他说法解惑,须跋陀罗得到了觉悟,也成为世尊最后剃度出家的弟子。

在完成了崇高的使命之后,世尊八十岁那一年,在拘尸那国的两株沙罗树间示寂入灭。他以凡夫之身生于世间,以圣人之身住于世间,最后以觉者之身离开世间。

伟大的佛陀

虽然世尊出生、成长、弘法、涅槃都在印度,但他伟大成就的影响力,却是超越时空的,他觉悟时发现的真理,远胜过以往所有宗教导师的教导。

佛陀从来没说过自己是神,将佛陀说成为神是对佛陀的侮辱。在印度当时各个宗派的圣典中提到:这些神祇有时还会展现出愤怒、嫉妒、贪爱或偏心等人类特有的缺点,但是,佛陀已经完全超越了这些缺点,他在过去无数生中,已经圆满开发了十种美德——宽容、具德、出离、智慧、精进、忍辱、真诚、决心、慈爱及舍心清净等。

佛陀已完全去除了贪、瞋、痴三毒,如他自己所说的:
所应知已知;
所应修已修;
所应断已断;
因此,婆罗门!我是一位觉悟的人。
——摘自《增支部》4:36

覮者—佛陀
○ 他在这自我中心高涨、追求名利权情的世间,教导人们无私奉献的崇高理想。
○ 他对抗妨碍进步的阶级制度,主张人人生而平等。
○ 他宣称:解脱大门为所有人平等开启,而不分贫、富、贵、贱、男、女、老、幼、圣人或罪犯,任何人只要愿意打开人生的新页并追求生命的完美, 都能和他一样获得解脱。
○ 他提升妇女地位,强调妇女在社会上的重要性,也是第一个建立女众僧团的人。
○ 他是历史上第一位努力废除奴隶制度的人。
○ 他表明用动物作牺牲是既残忍又无益的,主张动物也是我们应该慈悲的对象。
○ 他让弟子们自由地发挥思想,并要求他们不能因为尊敬他就接受他所教导的一切,只有在自己发现是事实之后才可以接受。
○ 他安慰痛失亲人的妇女。比如patacara,他在一天之内失去了丈夫、二子及双亲而发狂,又如kisa gotami,他的独子过逝,佛陀也去安慰她。
○ 他亲自照顾那些被遗弃的病人。比如Putigatta Tissa 长老得了传染病,佛陀亲自去照料他。
○ 他帮助穷人以及被遗弃的老弱妇孺,如Rajjumala 及Sopaka,佛陀解救他们脱离危难。
○ 他转变很多罪犯的人生,如Angulimala,他为了凑齐1000 个手指串成指蔓而要杀害自己的母亲,佛陀度化他,使他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 他教导妓女自尊自重,比如使Ambapali 跳出了火坑,过正常生活。

事迹的启示
佛陀确实是位值得赞赏学习的对象,他庄严、有智慧、平易近人,又心口一
如,言行一致;他圆满寂静、充满热诚、没有偏见、转恶为善,并且对一切众生都
温和柔软。虽然佛陀的德行远胜过我们凡夫,但是,他还是可以做为我们学习的榜
样,我们可以将佛陀当做我们的模范,只要我们常常感念佛陀神圣大无畏的一生,
那将能助益我们,最终也和他一样成为神圣大无畏的佛陀。

参考书目:
1. 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What Buddhists Believe)——达摩难陀长老(K. Sri.
Dhammananda) 著
2. 佛法手册(A Mamial of Buddhism)——那烂陀长老(Narada Thera) 著
3. 佛法简介(Buddhism In a Nutshell)——那烂陀长老(Narada Thera) 著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佛法与你 第五课 佛法僧三宝(下)
下一篇:佛法与你 第三课 什么是佛教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