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止禅跟观禅间的明显差异
2013-01-02 12:38:18   来源:   评论:0 点击:

13 止禅跟观禅间的明显差异清楚的理解寂止禅与观禅对禅修者是很重要的。在《十上经》(《长部D. 34》最后一经-“Dasuttara Suttta”开示)中, 舍利弗说:「有两个状态它们是真实的法, 真实的现象, 必须修...

13 止禅跟观禅间的明显差异


清楚的理解寂止禅与观禅对禅修者是很重要的。在《十上经》(《长部D. 34》最后一经-“Dasuttara Suttta”开示)中, 舍利弗说:「有两个状态它们是真实的法, 真实的现象, 必须修习。」 巴利是「dve dhamma bhavetabba」,  译文是「二种修法应培育」。它们是 samatho ca vipassana ca - 奢摩他(寂止禅)与毗婆舍那(观禅)。这个开展被称为「数数修习」、培育(bhavana, cultivation), 就是我们常用的词汇-禅修。

当我们尝试着去教初学者禅修, 我们必须让他们了解的第一件事是正念。只有那样我们才能进行说明寂止禅与观禅间禅修的差异点。


■  以正念来区别正定与邪定
有很明显的理由, 为什幺禅师们会那幺不屈不挠, 要禅修者修毗婆舍那。不管你修习寂止禅或观禅, 你都需要有很强的正念基础。没有强固的基础, 可能会修错、入邪定。这意味着, 有人可能没有正念地专注着。这个经常出现在修纯寂止禅业处, 那方面是不太强调正念。譬如说, 当他们试着做观想, 他们可能一心一意要专注, 观想目标。后果是可能会得很严重的头痛, 像偏头痛那样。

头痛也可能会发生在毗婆舍那禅修。住在禅修营几个星期或者甚至几个月, 定力培育相当强了。如果没有正念, 这些类似偏头痛的压力, 头部的压迫会增强, 也会持续很久。这其实是一种压力。它是有可能会变很糟糕。那就是为什幺在我们认真进入寂止禅或观禅的禅修前, 我们必须对正念有个清楚的理解, 那我们才会知道,我们的修行是否朝着正确的方面进行。否则我们可能只是开展定力, 心变得更紧, 压力更重, 就会出现幻觉。当太过头了, 恐怕就很难以矫正了。

正念是一种清明觉知的状态, 不迷糊, 不昏昧,一切在掌握中。因此, 甚至当痛出现, 心并不受困扰, 心能保持平和。当问到你所观照目标的特性, 你可以清楚地跟别人叙述你的观照。因此在区别正定与邪定上, 正念是很重要的。


■  奢摩他和毗婆舍那
既然你知道正定是有正念的定力, 邪定是没有正念的, 让我们继续来理解寂止禅与观禅的差异。

奢摩他(samatha)这个字本身就意味着寂止, 毗婆舍那(vipassana) 指内观(洞察力)或是理解、智慧。当我们只讲奢摩他或毗婆舍那, 我们通常指的是正定。这指禅支心一境性, 以正念生起。并不偏执, 不生气, 没有贪心, 有的只是清楚地觉知。心一境性, 清明地觉知。在每一个剎那的经验上,有的就是这个一境性, 清楚地觉知, 那我们称它为奢摩他, 寂止。

内观禅觉知较敏锐, 是种彻底的觉知, 从它可以证入究竟法, 获得智慧。你很清楚地知道你所经验到的是什幺。如果你想要的话, 你可以解释说明经验的性质。


■  奢摩他禅修与毗婆舍那禅修
奢摩他禅修或毗婆舍那禅修, 这个词汇并不是指一刻间。它们指的是在一整段期间中的一连串经验。这个也意味着一连串的结果。因为它的持续性, 培育心理状态的生起。这是说, 如果你修寂止禅, 深度的心意识集中状态会生起。我们称它为安止或禅那(jhanas)。修习毗婆舍那, 深层的智慧会生起。我们称它们为内观观智或者智慧(ñanas)。寂止禅与观禅禅修, 在修行经验上, 有它们的共同点。虽然某些经验是类似的, 重要的是要考虑清楚你要走的方向, 或是这两种禅修, 哪个是你要修习的呢?这两种禅修中, 要是有一门被特别深入地修练, 会对这个类型的禅法, 经常生起显着的禅修经验。

对寂止禅与观禅的禅修经验有些辅助性的理解, 我们知道这两类禅观的性质, 我们也可以理解, 在个别禅法上的进展会有多深。这个很重要, 因为当我们开展止禅或内观智慧禅, 应该要有一个清楚的视野, 我们是要往哪里走。

否则, 错误的理解、邪见、瞎摸以及没必要的迟延, 都有可能发生, 造成许多困扰。对初学者而言, 不是很容易就可以说的清楚, 你究竟在哪一个跑道上进展。其实, 这个对进阶的禅修者也是一样的。初学要掌握住基本技巧。只有当他们懂了, 那练习跟禅修指示背后的原理才会被理解, 你就可以更有信心地走下去, 获得更深层次的经验。


■  寂止禅禅修的进展
在这里更细部的说明, 寂止禅和观禅性质上的差异。寂止禅禅修的目标是一种概念法。一种观念。相关的集中心, 要不是近行定就是安止定。某些特定的止禅业处, 目标是非常清楚明确的。譬如观想的技巧, 就像是色遍。你观看着光。你观看着颜色。有时有些人更深入, 去观想佛、菩萨、梵天…等等。这些是非常清楚明确的止禅目标, 因为它们是概念。你尝试着闭着眼睛, 在心中创造一个相, (心眼浮现)一个光盘。当你的定力够强, 闭着眼睛, 你真的可以看到你的心的创作, 就好象真的光一样。甚至当你张开眼睛, 造出光, 你可以看到它就在你面前。很清楚, 那是你的心造出来的。这是对概念目标非常简单, 而且清楚的譬喻。其它明确型的止禅修法, 就是那些要使用文字的。譬如念咒、真言(mantra)或诵经。这些很清楚的被称为文字概念。你或许会去想, 那些到底是什幺意思, 那是你的想法, 不是你的经验。因此这些目标是被创造出来的, 你自己想出来的。有点像是幻想。

这些寂止禅目标的创造, 在禅修初期就开始了。以光遍为例。起初你要张眼, 看着放在你面前的实体光盘来修。这个称为预备相(遍作相)。接着你闭上眼睛, 努力观想那个光。这个观想出来的影像称取相。

以正念, 很有耐心的来做这个, 然后心会舍离其它目标。过一阵子, 你就听不到任何声音了。再过一会儿, 你甚至会忘了你自己身体的形状。你的整个世界就只有那圈光。

当定力还不太稳的时候, 光会晃动。它可能会有些心像在里面。这个显示出, 虽然你认为你没有在打妄想, 你的心还是摇曳、波动着。到某个程度, 那时光完全纯净, 非常亮。所有的东西都忘记了, 身体、声音、你人在哪里?甚至你是谁?你只知道, 心专注在光上, 那一个点上, 不会去思考任何事务。会有很多喜乐, 很多光, 但是除此之外什幺也没有。这个阶段叫做近行定。

这个阶段非常接近安止, 心非常纯净, 光非常地亮, 像玻璃一样半透明的, 心好象就是光, 光好象就是心。这个就对了, 因为光是心创造出来的。这个称为似相。当人们见到天人也是这样。

有时他们见到了菩萨和类似的目标。影像会(透光)变得像玻璃一样。当他们见到佛, 也是透光的。因为心力高度的专注, 心就像是佛, 佛就是心。那是心的一种非常纯净状态。那幺地纯净, 你会觉得你的身体就在那个佛像里面。接着心就安止了, 沉进禅相里。

读过《阿毗达摩》, 你会懂这个是安止定。这个是指心和目标合而为一。在这段时间, 没有其它的思考过程(心路)发生。那个意味着, 在这段时间你好象是整个睡了。你沉入一种状态, 好象什幺也不知道了。

是当你出定, 你知道安止的时候, 你的心很纯净,它那时候你只跟所缘的光在一起。

止禅禅修, 心变得愈来愈平稳, 愈来愈宁静, 愈来愈平和, 烦恼离的远远的。这些止禅开展出来的(心意识)状态, 像是半睡,但它是比睡眠还深邃些。不过, 你知道你并不是在睡觉。

譬如, 大清早第一支香, 心很平稳、平和。有时你可以观照腹部上、下两、三个小时, 也没什幺问题。但你没有办法清楚地描述每个时刻的腹部上、下是怎幺进行的。你只会说:「那支香很平稳、平和, 肚子只是上上下下的动, 很轻、很慢, 很棒的一支香。」那你就执着了。你会想再来一次。如果你无法好好集中注意力, 你就会抱怨:「现在禅修很难, 很糟糕, 一堆痛。」我会说:「很好, 很好。」你会问:「那怎幺会呢?」过了这幺些时间, 当你认为你的禅修不怎幺样, 我说好来鼓励你。如果有人开始修毗婆舍那, 觉得很平稳、宁静, 那它绝不会是好现象, 执取会生起。

有些人认为他们证得了行舍智, 对一切造作持平等心的智慧, 这阶段的观智就在道智-果智(开悟)之前。但是, 他们无法描述的跟之前的内观智慧一样地好。其实这个是卡在专注。因此要很小心, 我们是怎幺样地进行禅修的。


■  安那般那念 (观出入息)
有些目标可以同时用在止禅和观禅禅修上。安般念的目标就是其中之一, 它观鼻尖的出入息。很多人常问:「专注在鼻息(或人中)的安般念是止禅还是观禅?」安般可以是止禅也可以是观禅。这要依你专注的方法而定。在开始的时候, 准备相(遍作相)可以是止禅, 也可以是观禅的目标, 它是混着的。当你开始数息, 它就偏止禅。但是那里仍然可以察觉气息的觉受。

观禅目标跟止禅不一样, 是真实法。它们不是心造作出来的, 你不需要去想象它。它们的出现是一种自然的发生, 是心理及物质的过程。当你更清楚的看到了这些过程, 无常、苦、无我, 这三共相, 也会变得更清楚。这些为心理及物质过程的深层部分。

所以当你进行安般念, 专注在鼻尖呼吸, 这些身心过程经常被体验为感受, 它们并不强烈, 那毗婆舍那的目标就还没被奠定好。我观察过很多禅修者, 他们的都倾向于止禅。为什幺?因为绝大多数的人并不了解什幺是毗婆舍那。第二, 因为毗婆舍那比较难, 痛觉较多, 目标混乱。所以心自然地就倾向那平稳的、平和的, 倾向那些人们经常理解的禅修方式, 换句话说就是修定。他们认为: 当他们专注在那个目标一段长时间, 他们就坐得很不错。鼻息的目标, 当你能保持着, 它是柔软、愉悦的, 因此心就倾向止禅。

我并不是在说止禅不好。如果你做的来的话, 止禅本身是很好。 问题是, 如果你要内观智慧, 那你就要能够分辨这两者的差异。


■  安般念目标的进展
当安般修得有进展, 你的修法是止禅还是观禅, 其中有一个会变得更清楚、更明显。有时两种禅观不时会断断续续的出现。这会依禅修者本身的态度而异。但是, 如我说过的, 多数人都倾向止禅。以下的是止禅安般目标的进程。起初要数入息与出息, (入-出) 1, (入-出) 2 , (入-出) 3…等。或者, 你也可以用其它方式来数。当心达一境性, 你会忘掉你身体的形状、你在哪里,有的只有感受, 鼻息的出入触点会变得更清楚。

因为你的心倾向于平和及一境性, 心会开展出止禅的目标。这个指的是概念化的目标。它是由心开展出来的, 一个禅相, 一种心理经验。有些人会觉得它像个棉花球, 有些则觉得像是很轻的羽毛在风中飘摇。仍有些人会说它像微微的白光, 闪烁不定等等。这些都是气息的概念化的目标。

起初禅相会移动或跳动, 因为它移动不已,这个经常被误认为是毗婆舍那的目标。但是在这里, 它并不是个毗婆舍那的目标。止禅的目标初期会移动、变化的。但是不可用毗婆舍那的目标来理解, 观禅目标剎那剎那, 迁迁变变。当你的定力愈有进展, 禅相会更为静止、更细, 直到它不再飘移为止。在那一刻, 影像会全然纯净, 直到安止定出现,心会沉进目标,跟目标合而为一。

因为定支较显着, 起初的安止好象不太清楚, 禅修者本身不太知道刚刚发生了什幺事, 特别是那些快手们。但是当你对定力有点技巧, 止禅目标的进展会很明显。一个常入禅那的人, 应该能够非常清楚地描绘止禅目标的进展, 气息如何形成禅相, 它是怎幺变微细、更微细的直到进入安止。

从这样的叙述, 我们可以判断是否这个人已经入深定了。如果禅修者无法清楚地描述它, 他可能只是进入一种平和的状态, 某些平静的三昧, 或者甚至是睡着了。譬如, 禅修者可能观出入息, 进息及出息, 进出、进出, 突然间他发现他不知自己置身于何处, 醒过来并思考着, 「喔!真好, 真是平静啊!」但是它可能只是熟睡过去。或者他可能刚刚开展了乐禅支, 乐过头了, 把自己吞掉了。所以他的目标跟定力的进程都不明显。

这个可以在毗婆舍那禅修者里头看到, 因为他们有些人偏向修定、修禅那。但是还不算那幺多。有个案例:那个禅修者修观禅修的不错, 他常会见光。因为他修观禅, 我们并不鼓励他停留在光中, 他必须观「看见、看见、看见」, 「光、光、光」, 当光太过强, 他必须要张开眼。光, 它仍然与观禅禅修目标一起开展,不断地出现。 他有次描述:「光出现, 并且变得很微细, 像一张圆形的网, 像是蜘蛛网, 但它整个是光形成的, 并且非常很透明。之后, 心好象一只苍蝇, 并以着难以置信的的速度, 飞啊飞进去光网的正中央。当我在网中, 它自己收缩, 把我的心包起来, 我就进入完全无意识状态。」当他醒过来, 他觉得非常平静详和。

对目标以及定力的开展, 这样的描述是很清楚的叙述了禅修过程。当你只轻描淡写说在深定中, 心变得很平稳、很清明, 这只是一个很概括的描述。只有当你亲身经历了这个过程, 你才能精确的描述它是如何的平稳、清明。并且从这样的描述, 我们才能知道, 它究竟是真正的深定呢?或者甚至于只是个幻想?不管是慈心禅(四梵住之一)、安般、或观想, 止禅的业处目标大体上会有类似的进展, 这个是寂止禅的特征。


■  毗婆舍那禅修目标的进展
毗婆舍那禅修目标的进展是很不相同的。在初期, 它的进展并不快。 因此, 多半先修点定力。修观禅初期的经验, 跟修止禅初期的经验其实是很像的。但是, 禅修者开始时, 就已被告知、被教导毗婆舍那禅修的方法, 不会只是心系一缘, 而是要去看过程, 不是去观想。
可是还是会有人进入观想。譬如, 当他们观照「坐、触, 坐、触, 」, 有人就开始观想身体的形状。他们可以看到自己坐在那里。那个跟毗婆舍那无关, 那个是观想的过程。有些人观他们腹部的上、下移动, 最后观出个腹部形状。他们见到一条长线上上、下下移动。有时它出现时像个圆球一样。过一会, 那个球甚至会有颜色。在这个地方, 有些人会执着概念法, 结果以修止禅的方式收场。

有些人经行时非常注意他的脚指头、他的脚后跟、他的膝盖, 他们偏向观看脚的形状。这个不是毗婆舍那禅修。毗婆舍那是纯身心过程的经验。譬如, 当我们观「坐、触」, 你不要去看身体的形状、手啊、脚啊或者是头, 你要观照的是那个感受, 它们组成你的坐姿。你要去经验那种纯然的感官觉知。

「触」跟感受身体表面接触点有关。最明显的是在臀部位置, 或者脚压在地板的位置点。「坐」跟内部的驱力有关, 脊椎、腰、肩等部位的一种强烈力量, 这些部位维持坐姿正直。它是种坚实感。有些人会觉得它像是种从背后推过来的力道。当你「坐、触」观得深入了, 你就分不清是外来表面的、或是身体内部的驱力了, 因为他们只是觉受, 那「内部」或是「外来」则是概念。纯然的感官觉受, 没有形状留待。这样一来, 我们可以理解这个目标纯粹是究竟法。这些目标剎那生灭相续, 与止禅目标大异其趣。也就是说, 这时刻是像这样, 那下一刻会是全然不同的光景, 再下一个时刻又是另一种不同的风光。换句话说, 它是种过程, 不断的转变, 如潮水流动, 生生灭灭, 念念迁迁。接着三共相变得明显, 痛也变得很显着。因为这样, 毗婆舍那禅修的定力就不能那幺快速的开展。所缘的目标不断地变动着, 痛则老是出现。但是我们必须培育这类型的定力, 因为对内观禅而言, 它是很殊胜的。这种定力是无法从止禅禅修中获得的。

你必须要理解, 内观智慧的生起, 基本上它是某类意识及定力的生起。那就是为什幺某些人修过止禅, 会被禅师要求, 在观禅禅修期间, 必须把止禅完全放下, 这就是原因之一。这并不是对止禅禅修有偏见。这是因为他们必须学会观禅持修定力的殊胜方法。

如果有人曾学过相当的安般念, 当被要求观照腹部上、下, 他们通常不会欢喜。因为腹部上、下有时很粗, 有时你只观到腹部「卡住的感觉」。有时腹部只有绷紧、硬的感觉。过后会有一堆痛到处猖獗。然后, 因为心不能抓紧注意力, 就开始妄念纷飞。因此, 这类禅修者多半不喜欢那样, 他们会说:「我退步了。我的禅修愈来愈差。我不适合学毗婆舍那。」最后逃回去修止禅, 说:「这个好, 平稳、宁静。」 因此内观智慧不再生起, 遑论进步。

要把心系缚在身心过程的观照。当痛生起, 你必须观痛。不会有哪种毗婆舍那, 没有痛在。在佛陀时代, 很多人先学止禅, 之后很快证悟道智果智。

在佛教经典中, 你可以发现很多这样的案例。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这幺的容易。通常是要先开展观禅特殊的定力。那就是为什幺, 当痛生起, 你就要观它。然后, 你从中学会观照身心过程的特性。
心必须清明、开放, 不存一丝概念。心要很快, 而且要清楚, 要逮住每个现象(及其变化)。这种能力并不是意外地出现的, 或者只是你想要, 它就出现的。它必须要被培育、开展。就像打回力球一样。回力球是种很快速的运动。在你弄清楚前, 你击中球, 它又弹回到你身上。你可能会弄伤自己。当初学者击出球, 他们并不知道, 球到底跑到哪里去了。你必须要开展所需的技巧。

相同的, 毗婆舍那的目标变动非常快。正念要培育到非常快、非常灵活的层次, 并且要清明, 直到你可以跟上所有的目标的生灭。你必须观照那幺多个不同的目标, 腹部的上、下, 还有痛、接着是念头, 接着这个, 接着那个, 源源不绝。有时会有很多苦受。有些人称毗婆舍那为「痛苦的禅法」, 认为它很难练。

但是当你通通经验过这些历程, 心会变得很平稳,能够跟得上时时刻刻变动的目标。你就可以经验到心进入目标, 沉进腹部上、下, 观照所有不同的觉受, 痛等等。感观觉受可以是很清楚、很强烈, 但是心要保持平静。当你持续观照下去, 三共相会变得更清楚。那些不同层次的内观智慧, 也不过于清楚、更清楚的体证究竟法、身心过程以及三共相的法性。

当你内观智慧有进展, 毗婆舍那的定力也会有进展。当你达成这种状态, 心就不再那幺容易地跑到止禅的修法。除非是那些有意向(转修止禅)的人。甚至那时, 如果光生起, 你观照它, 它会很快就消失。加上内观智慧非常清楚的出现, 你很明白心正朝向毗婆舍那的方向运转。当没有很清楚的内观智慧生起, 就不清楚心是否朝毗婆舍那的方向进行。心可能仍到处晃, 追逐这个或那个。

在这个世界上, 你会发现较多修止禅的。毗婆舍那的经验并不是很常见。譬如, 第一内观观智, 名色分别智。当经行时, 这个观智生起的非常清楚, 比禅坐还清楚。还在第一观智, 初学的人正念还不够敏锐。因为刚开始学的人喜欢安稳, 他们静坐多半会朝止禅的修法。另一方面, 经行对身心过程及目标较清楚, 观照着看见及感官觉受, 种种他们在经行过程中所经验的现象。当动机生起时, 也要观照它。这样一来, 敏锐的觉知, 很清楚地区分出身心过程。因此, 以着经验你会知道, 有这样的内观智慧, 才会有这样的体验。第一观智是基础, 其它内观智慧才能后继生起。

有些人说:「喔! 我们很快经历过大多数的观智, 只剩最后几个了。」我会说:「你在做梦!」通常当我听到这种说法, 我会问他们正念是什幺啊?有时, 他们还真的不清楚什幺是正念。他们的正念及定力都不敏锐。那怎幺会有可能在观智上飞速进步呢?这就好象是一个没办法使用正规文法讲话的人, 声称他是个英语教授。我不相信会有这种事的!跟观智同时出现的正念, 必须是要很敏锐、很清明、彻头彻尾。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确知, 这个人是朝毗婆舍那的方向发展。

所以, 该知道的最重要事是:不要过于执着一、两个不寻常的禅修经验。不管你先培育念力或定力, 较重要的是要有个强而有力的正念或定力为基础。

■  摘要
以下是前面我们所论及部份的摘要: 不管我们为智慧修毗婆舍那, 或者为寂静而修止禅, 要确认我们要一步一步的做对来。要这幺做的话, 通常就要去参加密集禅修。

若是止禅, 要记得我们必须要开展到够强的地步,来做为学习内观禅法的基础。这意味着, 在我们改修内观之前, 定力要够强、够敏锐、容易保持。在我们开展到某个程度前,学止禅要花上相当的时间。否则的话, 它并不值得你禅修。

最后, 我们必须转修毗婆舍那内观智慧禅。当我们修学观禅, 就要把止禅全部放下, 此时此刻, 我们正在全面的开展毗婆舍那。

否则心会不断跑回去修定。在培育毗婆舍那的定力时, 我们必须面对许多的痛及不舒服。

某些人有强烈的烦恼习气, 为了让毗婆舍那能有效益, 他们最好要先修点止禅。从我本身的经验, 马来西亚的禅修学员多半是不需要的。

我们仍然不能够忽略禅修前的准备, 就是四护卫禅:做两分钟佛随念, 两分钟慈心观, 两分钟不净观, 两分钟死随念。如果我们花点时间, 每天在禅修前做个十分钟或二十分钟四护卫禅, 养成习惯, 它们对我们的修行相当有帮助,特别是在平时在家修行。

在密集禅修时, 四护卫禅就不是这幺地有关, 因为在密集禅修, 纯粹内观禅修所达到的定力已经够强。你如果转向致力于四护卫禅, 那你反而得到较弱的观禅定力。但是在平时生活, 心在生活中动荡不安, 这些护卫禅是很重要的, 能保持修行到相当的程度。


慎言、摄心、亦不以身造恶。
且让他清净此三业,
及赢获圣者觉悟之道。
《法句经 •第281偈》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14 理解内观智慧
下一篇:12 定的种类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