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陀 > 学佛 > 正文

佛陀的教导
2013-03-23 13:50:17   来源:   评论:0 点击:

敬礼世尊、应供、无上正等正觉!尊贵的法师以及法友们:今天我们聚集于此,讨论佛陀的教导:如何将它应用在日常生活之中,使得每一个人能过着快乐、和谐、健康的生活。佛陀的教导具有「当下得果」的性质,这意思...
敬礼世尊、应供、无上正等正觉!

尊贵的法师以及法友们:

今天我们聚集于此,讨论佛陀的教导:如何将它应用在日常生活之中,使得每一个人能过着快乐、和谐、健康的生活。佛陀的教导具有「当下得果」的性质,这意思是说它可使你此时此刻就得到结果。任何一个人修习佛法将此时此刻就得到利益,而且延至死后。佛陀当时,以及其后,许多导师们都声称如果你们修习他们的教导,在死后你将得到这个或那个。但是,佛陀说你当下就能得到修习的利益。

对佛陀的教导,不只是在感性或热诚的层面来接受,也不只是在理性的层面来接受,它必须在实际的层面、体验的层面来接受。热诚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因为经由热诚才使你有信心进入第二步:在理性上来了解佛陀的教导。理性的了解佛法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它帮助你进入下一步:去体验佛法。但是,如果有人只是在热诚的层面,或者再进一步在理性的层面上接受佛法而不去修习,那么,他就不能得到佛法的真正利益。假如有人生病去找医师,医师给这人开出一些药。这人回家后对这位开药的医师非常尊敬,并且试着了解「这药是什么,这个药如何能帮助我?」这些虽是重要的步骤,但是这个人并不服药,那么这两步骤不能得到结果。

对那些生为佛教徒的人,他们自然能对佛及佛法有大的热诚。而那些生而不是佛教徒的人,当他们读到佛陀的教导,并在理性的层面来了解它,他们被佛陀的教导所吸引,它是如此的奥妙,因而他们开始喜欢它,也对佛开始生起热诚。但这两种人如果不去修习,那么,他们都不能得到佛陀教导的果实。

每人应将(佛陀的)教导应用至自己的生活之中。每人应过着正法的生活,去遵行佛陀的教导。佛陀的教导,不外是「生活的艺术」:如何对内活得安详和谐,如何对外只产生安详和谐的气氛,使别人也活得安详和谐。因此,佛陀教导的第一步骤是道德——戒律。每人不应在身体或语言的层次上对别人作出任何伤害的行为:

不要杀生。不要偷盗。不要邪淫。不要妄语。不要饮酒。

这(五戒)就是一种道德的生活。

但是如果佛陀的教导只是一些教诫:「啊!世上的人们,你不要做这个!你不要做那个!」那么,佛陀的教导就不完全。佛陀知道得非常清楚:众人都想过着道德的生活,但他们却不能这么过着。他们不能过着道德的生活,是因为他们尚未控制他们的心灵,他们不是他们心灵的主人。因此,他教导下一步骤——称作「禅定」,其意义是控制心灵,掌握心灵。当你掌握你的心灵,你就能奉行所有的道德行为,你就能适当地奉行戒律。

但是,如果只有戒律和禅定的话,那么,佛陀的教导仍不完全。佛陀之所以成为佛陀,是他了解到虽然人们控制他们的心灵以过着道德之生活,但是在他们心灵深处仍有不净的情结存在,它们仍会呈现出来并不断击败他们。因此,他教导第三步骤:发展自己的智能——般若,如此,每人可以深入自己的心灵深处,将深植在内心的情结和不净拔除掉。当所有深层的不净都去除掉,那么,每人就可以非常容易地过着健康的生活、和谐的生活、道德的生活。为了这个目的,他发现内观禅修的法门。

每位佛陀都经由内观法门而得到解脱。但是,隔些时候,这法门就消失了。而后,另一位修行人,一位菩萨将成佛,重新发现这个法门使得自己解脱,并将这法门教导别人,使他们也得解脱。

这个法门一直纯粹地维持在缅甸这个国家。在过去二十六年,它开始传到世界各地。

为了学习这个法门,他必须参加十日的内观营。他必须在这十天内与外界隔绝。首先,他必须发誓:「在这十天内,我谨慎地遵守五戒。」因为五戒若不能遵守,则禅定不能坚强;禅定若不坚强,则下一步骤——心灵的净化就不能达成。

在遵守五戒之下,他开始修炼禅定,经由观察呼吸:气息的进入及气息的出去,将心集中。他必须观察自然的呼吸:气息的自然进入及气息的自然出去。他必须如其本然地观察呼吸:如果它是长就是长;如果它是短就是短。观察呼吸:只是呼吸,自然的呼吸,没有其它,就只是呼吸,不要口诵、不要观想、不要想象、不要深思!他必须将注意力集中在鼻孔入处的小区域内。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在小区域,则心会变得非常尖锐、非常敏锐。三天下来,他开始会体验到身上这一区域有一些感受:也许是热、也许是汗、也许是悸动、脉动、刺痛、沉重、麻木、、、他开始会察觉到种种不同的感受。

第四天起,他开始探查从上到下、从头顶到脚趾的整个身体结构。他开始体验到各处的感受。他被要求训练到他自己不要对这些感受生起盲目的反应,而应客观地观察它们。学生们开始体验到每当他或她经历快乐的感受时,心的旧习性就生起贪爱的盲目反应;当经历不快乐的感受时,心的旧习性就生起瞋斥的盲目反应。每当他作出贪爱或瞋斥的盲目反应时,他就失去了心灵的平衡而变得痛苦。经由观察自己心的习性,他就开始体会到:我自己对真理是多么的无知。快乐或不快乐的感受,生起后必然会消失掉。几天下来,经由对感受的观察,他开始体验到每当他不作盲目反应时,他的心变得愈来愈纯净,愈来愈快乐。

心、物的第一个特性就是「无常」,现在经由体验,而变得非常明白。其次,第二个特性「大的痛苦」也变得明白——痛苦是来自他不断对这心物现象作出盲目反应。当他更进一步,第三个特性就变得非常明白——「无我」。我不能掌控它,并没有「我」,也没有「我所有」。经由体会到无常、苦、无实质及无我,心就变得愈来愈纯净,而后,他会达到一个阶段,觉得整个身心结构只是小波动、小波动、小波动而已。他开始体会一个真理——空的真理、空性,并没有实质,没有任何东西可被执为永久。事物只是变化而没有任何实质。这些仍是在心与物范围下的体验。但是当他再继续前进,经过一些时日,更多的不净被去除后,他将到达一个境界:他体验到了超越心与物的一个究竟真理。

整个过程,不外是心灵的净化。但不是只在表面的层次,而是在深入的层次。他在道上的每一步都呈现在每日生活的结果上。此刻,道德的生活不是藉由心灵的控制,而是它变成心的本性。一个纯净的心不会作出任何伤害他人的行为。他开始体认到只有当他在心中产生烦恼时,他才破坏了戒律。他如果不在心中产生这些或那些不净,他就不会犯任何戒。

他如果不产生瞋、恨、恶意,他不会杀生。

他如果不产生贪,他不会偷盗。

他如果心中不产生爱欲,他不会邪淫。

他如果心中不产生这些或那些不净,他不会在语言上说出不善的行为。

相关热词搜索:佛陀 教导

上一篇:佛陀的道路是要体验实相
下一篇:《大念处经》——现代语言版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