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僧伽 > 比库 > 正文

马哈西尊者简介
2012-12-29 14:24:07   来源:   评论:0 点击:

...

马哈西尊者简介

陈慈兰 译撰 7-31-2001 
 
        
 

《 前言 》

1. 佛陀很少用相当的次数和这样强调的语气开示一种教法:「唯有四念处(内观智慧禅)这条道路能够净化身心、克服忧伤、去除痛苦,通往正道,到达解脱,体证涅槃…..;要以四念处为自依洲、法依洲……。」

2. 修习四念处有二个途径:a. 先修定后转「毗婆舍那观」,四念处里的「安那般那念」便属这途径;b. 止观同时进展的「毗婆舍那观」或称「纯内观」;《须深盗法经》里佛陀所教示的,以及近代缅甸列迪(Ledi)尊者所强调的从身体各处觉受起观、开展 与 马哈西(Mahasi)尊者所强调的从呼吸时腹部起伏起观、开展,便是这纯内观途径。

3. 四念处在北传可以说失传了(原因叙述于后),唯「安那般那念」被发展成「天台摩诃止观」或「六妙门」; 同时,北传佛弟子长久以来误以为毗婆舍那观的定力----剎那定(Momentary Concentration in continuity)只是初禅前的近分定而已,所以有 “慧解脱不须要有初禅定力” 之谬见。 事实上,剎那定在毗婆舍那观禅的每一禅都有,而且各有不同程度。 四禅要俱足止观平衡的剎那定才堪称为「正定」,否则便是外道定或邪定。

4. 中国佛弟子们如要修习四念处,研读巴利或巴利直接英译、中译之经论可能是较好的选择。(原因陈述于后)

口口相传

世尊在世至公元前三十年,约五百年间,没有文字记载经、律、论,圣弟子们皆以背诵、合诵方式,将圣典一代代流传下来。当年世尊告诸弟子:「我已将正觉所证之法教导汝等,汝等应该集合诵读、修习,依文依义,无有纷争,以使梵行持续长住,慈悯世间,利益和安乐人、天;何是汝等所当合诵者?即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这是汝等所当合诵的。《长部.欢喜经等》」又,世尊涅槃前的最后游化,再次苦口婆心的遗教弟子们:「汝等当知我以此法自身作证,成最正觉,谓: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我所说法,内外已讫,没有分别,…..同一师受,同一水乳,汝等宜当于此法(三十七道品) 和同敬顺,勿生诤讼….如有修行此法者,则我真弟第一学者」;「….所谓四大教法者, 依法不依人」;「….要以四念处为自依洲、法依洲……」《长部.游行经或大般涅槃经》

「为防止僧团内部起纷争、歧见,为使梵行持续长住,为慈悯世间,利益和安乐人、天,世尊教诫弟子要合诵、修习经法,而且再三强调:三十七道品是自觉觉他之正法。」

佛灭二千五百余年后的今日,虽然文字印刷精美、计算机储存便利,但是在正统南传上座部佛教里,口口背诵、合诵巴利三藏的沿习依然存在。(1998年三月,笔者初次参游缅甸仰光的一个森林禅修道场时,每天清晨、傍晚都静思在数百个暑假短期出家孩子们朗朗背诵巴利经文的音声里,这背诵旋律如同潺潺流动的清泉、如同扣击翠玉的回音,萦绕在时空上、澈响在山林间。)

所以1920年代,缅甸谢昆村(Seikkhun Village) 的一个寺院,出现背诵、合诵三藏的沿习并不稀奇。当年,最后一节课,主诵者清晰、流畅、悠扬、甜美的诵读声,盖过了老师Parama尊者微弱的音量,这清诵的旋律和速度,犹如一匹纯种的第一代雄马,俱足各种优良品德,豪迈自如,无须任何鞭策。然而,这位主诵者既非长老级僧人,亦非受戒的比丘,而是一位十九岁的沙弥。能够熟背三藏,尤其是阿毗达摩论疏、注疏的僧人,是极稀有难得的,成千上万个僧人才可能找到一个。当年的这位天才主诵者即是梭巴纳(Sobana)沙弥,后来被尊称为 马哈西(Mahasi)尊者。

幼年时期

梭巴纳沙弥于1904年7月29日清晨三时,出生在古老缅甸王朝首都雪布(Shwebo)之西约七哩路外谢昆村的一个小康家庭里。六岁时,被送到寺院受教育,当时的寺院不但提供心智课程,也提供世知课程,是出家人的安住处,也是传教师、政府官员、将军们的踏脚板。十二岁时,在Ardeicca长老座下剃度为沙弥,被赐名为梭巴纳(Shin Sobana),意即卓越、庄严、高雅,这名字非常吻合他纯洁、聪慧的性情和他挺拔、强壮、结实的外表;老师似能预知这沙弥将来会是一盏指引法义和内观智慧全面照耀的灯塔,所以赐予这出类拔萃的名字。

梭巴纳沙弥不仅熟读巴利三藏,同时对代数、几何、三角亦别具天份,不须老师指导,只靠自已短期学习便能得解。

受戒为比丘

十九岁时,这位沙弥曾作这样思考:「我比别人花费较少时间便能熟读三藏,我也学了英文,如果不出家回到世俗上,我当能自立,但我更渴求佛陀的内观智慧,我应当终身为僧,可能的话,我将追随 钖龙(Thee-Lon)尊者的足迹,成为全国杰出的圣者。」

于是在十九岁又四个月的十一月第四个星期一,他受戒为比丘。

紧接着以后三年,他无须花时间准佣,便顺利通过国家举办的初级、中级和高级巴利文佛学考试,这考试不仅是时尚,也是对僧人的一种认定和荣誉。再累积了四年的结夏安居(Vassas)修习后,他觉得必要到曼德勒(Mandalay)--一个著名的佛法学习城市去接受博学、熟炼长老们的指导。

花约一年时间在曼德勒学习,对他来说是足够了。由于他才华横溢,次年(1929年)毛淡棉(Moulmein) 东边二哩路外的唐渊寺(Taungwainggal Taik) 致函邀请他去当助教;此寺穿戴着大自然的饰物---魁伟的树木、丛林、山丘,以宁静、安详的气质,来迎接这位青年才俊僧人的莅临。在唐渊寺住锡三年,除了认真教导学生外,并致力于巴利经文、论书和长部的研究,同时非常用心、仔细地啄磨中部和长部里的〈大念处经〉和其注疏,他立志要以亲身体验来证实佛陀对〈大念处经〉的特别教导和格外强调。

圆满十六观智

因为对经教、论藏的透澈了解和实践,梭巴纳比丘深切感念佛陀在〈羯腊摩经〉(Kaysamutti Sutta或称Kalama Sutta) 里的教示:「不但要依法义了解法义,更要亲身体证法义……」,尤其对佛陀在〈大念处经〉里的保证:「如依法勤修四念处者七年…..七个月…..乃至七天…..可获得正道、体证涅槃……」更是忠心耿耿。他决定去寻找四念处内观明师。打听到离毛淡棉不远处的打端镇(Thaton) 住着一位很有名望的明贡(Mingun)尊者,而且得知明贡尊者的老师竟然是 锡龙尊者的弟子时,更是喜出望外。谢辞了唐渊寺的挽留,于1931年(27岁)与另一位比丘,仅携带三衣一钵,赤着脚,严谨地持守戒律,奔向明贡尊者住处去。

在明贡尊者的指导下,他竭力精进地修习「毗婆舍那观(Vipassana)」。为了培育更深稳的正念和定力,他约有四个月不说一语、也不入沈睡;行禅时不错失每一个动作和觉受变化,完全将自已沈溺、结合在觉观里。此时,他的身心状况极为清明和健康。明贡尊者指示:修习四念处也同时在开展七觉支,七觉支平衡开展时,能消除各种疾病,梭巴纳比丘身心清净的状况是七觉支开展的(止观)功能。(正念--即观力 强时,能除尽不善心,心清净将带动身清净,因身的质变是依赖心的作用。)

原先计划在明贡尊者座下修学一年,没想到不到一年他已圆满了十六观智。不久,唐渊寺梢来一通电报,说住持病危,于是离开明贡尊者。唐渊寺住持圆寂后,他帮忙管理寺务和教学,两年后(30岁),满十年戒腊,才正式接任住持职位。

接任唐渊寺住持四年后,他想回故乡去教授佛法和毗婆舍那观给亲人和村民。首先是最年长的堂兄和最年轻的堂弟,以及一位村民来接受教导;第三天他们便获得第一观智--「见清净」,不久大堂兄先证得空性---身行安息;这三人得益后,第二次来学习的就有五十人,其中也有人证得空性阶智。 从此,梭巴纳比丘声名远播。 在故乡约七个月后,唐渊寺再度邀请他回去教学和指导毗婆舍那观。

获颁最高巴利佛学博士 (Thiri Pavara Dhammacariya)

1940年,缅甸在英国统治下创立了一个新条例,即教授佛法者必须通过国家的法学博士甄试(Pathamabyi Examination),以取得教授文凭,而且必须巳经通过高级巴利佛学考试及格者才有资格参加;此甄试包括三科主要科目和六科选考科目。为保握时机,梭巴纳比丘次年即赴仰光考场,就仅一次,他通过三科主考和五科选考,不但取得教授文凭,同时获得政府颁予「最高巴利佛学博士(Thiri Pavara Dhammacariya)」头衔。此时梭巴纳比丘年方37岁。

之后的四十年间 (甚至至目前为止?),尚末有第二个僧人能在一年内通过八科、或七科、或六科法学博士甄试者,唯梭巴纳比丘一人。

马哈西尊者 与 谢昆村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日本袭击南亚国家,缅甸的英国执政当局下令在机场附近的居民,包括唐渊寺僧众都必须撤离,于是梭巴纳比丘再度返回故乡谢昆村教学。

梭巴纳比丘住在村上的马哈西寺(Mahasi),此寺因有一只大鼓而名之为Mahasi寺,maha是 “大” 的意思,si是 “鼓” 的意思;每当梭巴纳比丘要讲课、开示前,寺院即鸣鼓报时,通知学生和村民来上课;因此,梭巴纳比丘被尊称为 马哈西---大鼓尊者。 现在这只 “大鼓” 象征着马哈西尊者的尊贵和卓越。

谢昆村确是个殊胜地,其不仅因马哈西尊者返乡教导四念处内观禅,又因位居在二位国家级大修行人的出产地之中,以充满圣者高贵品德的芬芳而名闻遐尔;在东北不远处有一座当年由缅甸国王捐盖纪念 锡龙尊者的宝塔(尊者被公认为为俱足神通和慧观禅那的阿罗汉),又,东南边五哩外有个因住锡 马哈钵尊者而名的马哈钵村。

由于马哈西尊者不仅是精通巴利三藏经论和各种注疏、义疏的学者,亦是精通各种定禅和观禅的禅师,所以能权威、明确的直叙经文内涵与个人修持经验,而且他的教学方法有系统、清晰、严谨、落实,学生成就的数、质令人刮目相看,所以学生日日增加、年年突破。

极力推展 经教与慧观 合一

慧观---四念处,是佛法的精髓,是有别于外道的特质。如果没有止观或戒定慧兼俱的四念处,则五根、五力无法平衡,七觉支不能开展,八正道不能成就。

尊者热诚的修学佛陀的教法,体验之后也引导他的信众去亲身体证,他曾在开示中鼓励习禅者:「在坐的听众有很多已达到智慧阶段了,我不只说出个人的经验,或是我的四十、五十个信众的经验,而是好几百个人的经验。」

因学生剧增,他被要求写一本关于毗婆舍那禅观法要,于是趁着英国与日本交战的空袭期间,约七个月,他完成了二册千页的 《The Method of Vipassana Meditation》(又称Manual of Vipassana),但只有五分之一被译成英文,名之《Practical Insight Meditation》。 这二册书以亲身的实修体验将巴利经典、论书、注疏之法义讲活了,它不但凝聚真实、明晰、纤细、灿烂之美,同时让人感到安全、朴实、可靠,它没有佛教文学的情愫,没有林中漫步、雾里看花的感性,没有空中楼阁、水底捞月的论调,它是积极、直接地引导学生走入实验室去亲身印证,它像一个母亲用双手拉着幼子一步步学习走路。有一位尊者这么评语:「读了马哈西尊者的著作后,我才完全确信所谓的自然本质和实相的意义(the nature & meaning of “paramat”。」

为了遵循佛陀遗教,尊者极力推展教理、修行、观慧平衡,积极弘扬佛陀所亲自教导的四念处,刻不容缓的组织内观禅修中心和培育助教。 再应助教们的要求,接着又翻译《大念处经(Maha Satipatthana Sutta)》,同时加上很多注释。

缅甸独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结束了,遭到破坯的唐渊寺致函邀请马哈西尊者回去重建法务僧团。 受英国统治近百年的缅甸终于在1948年1月4日清晨4:20分正式向世界宣布独立、完全自主。 马哈西尊者在佛陀前慈诵《大时经(Maha Samaya Sutta)》、《大持法经(Maha Dhammasamadana Sutta)》等,祈祝国家兴隆、全民安康。

1949年,缅甸总理 努先生(U Nu),以及曾任国会议员的 囤先生(U Thwin) 邀请马哈西尊者到仰光 囤先生捐盖的一禅修中心教学和指导四念处禅修;此禅修中心由原来的五亩地扩展到二十亩,建筑物由六楝增至七十楝以上,同时国内外各地的马哈西禅修分支部也陆续成立,至少有三百处以上,因此它成了马哈西禅修中心的总部(Headquarter)。这所五十年前盖的禅修中心,其壮观的办公室里,四面墙上悬挂着一百多帧杰出禅师的法像,非常震摄人心 (这震摄力足以让人屏住呼吸)。

随后泰国、斯里兰卡、柬埔塞、印度、马来西亚等 国外的马哈西禅修中心亦纷纷成立。根据三十年前(1972年)的统计,缅甸国内约有六十万人来禅修 (缅甸因军政、签证保守等因素,不如泰国开放),而泰国已超过一百万人,其它国家之习禅者亦都数以万计。尊者深广的慈悲心和辉煌的法布施,乃由于他圆满的内观智慧所带来如倾盆的雨量遍洒在世界各地之成果。

第六次三藏大结集的「质询者—Chattha Sanghiti Pucchaka」

独立后的当时缅甸政府,为了促使上座部佛教合谐、兴隆,同时为迎接三年后的2500年佛历,决议由国家赞助 举行「第六次佛教大结集(The Great Sixth Buddhist Council)」。有鉴于世间动乱、各国语文方言之障础、语意流变等事实,正统南传上座部佛教皆以巴利圣典为共同承传。 缅甸政府指派马哈西尊者和Nyaungyan尊者,以及二位官员陪同,到泰国、斯里兰卡、印度、柬埔塞、越南进行商议结集大事。 此结集大会在仰光「世界和平塔」举行,于1954年5月的满月日开始,为期二年余,有二千五百僧人列席。 马哈西尊者被委派担任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质询者(Interrogator and Examiner—Chattha Sanghiti Pucchaka)。

2500多年前,佛陀入灭后不久,大迦叶尊者因痛心恶比丘的违友戒律和曲解法义,乃召集五百大阿罗汉在王舍城的「七叶窟」进行第一次经律结集,当年结集的程序是:阿难尊者口诵经典、优波离尊者口诵律典,然后由大迦叶尊者三度质询口诵的内容,再经五百大阿罗汉共同认可通过。而2500年后的第六次大结集,僧团推选马哈西尊者担任大迦叶尊者的角色,推选能熟背三藏被尊称为「三藏结集者」的 妙声(Vicitta-Sarabhivumsa)尊者 担任阿难尊者和优波离尊者的角色。二位尊者的巴利文学皆非常通达、优美,二年余间他们在僧团面前合作无疵地将巴利三藏重新背诵、质询。

除了质询者的的职责外,马哈西尊者亦负责最后的审订,即在审订三藏的过程中,若遇到任何文法、语源和措辞、用字的问题时,其它人都会征询他的意见。

结集 论书(Commentaries) 和 长部(Dighas)

口诵和质询经、律二藏后,缅甸政府和僧团代表复决议 于1956年7月的第二个满月日(thesecond Waxing day of Pyatho) 开始再举行论书和长部的听证、结集,这是第六次大结集的特色(The rehearsing of Commentaries--Atthakatthas and Dighas--Lengthy Collection of Discourses was a peculiar feature)。

传说 “论书” 在第一次结集时就有了,但根据历史记载,第一次、第二次结集仅口诵、质询经、律二藏而已。 佛灭百年后,宗教色彩渐浓,教内开始分歧,各派由于对戒律观点不同而创立不同学说,复由于学说不同而变更戒律,各派观点、学说皆反映在各自的三藏中,特别是在「论藏」中。 到阿育王时,教内混杂、歧见纷争,因而有第三次结集、整理三藏之必要。当今南传上座部的巴利三藏即是第三次结集编定的。 第四次结集约在公元前一百年,在斯里兰卡中部Dhampula的「阿庐卡石窟(Arloka Cave)」举行,此次结集的伟大贡献是,把一向口口相传的三藏以巴利文写在贝叶上保存下来。 而第五次结集延长到公元1871年,在缅甸曼德勒举行,有2400僧人参加,花了三年多时间重新校勘巴利大藏经,同时建立一处藏经塔林,叫「古道陀石经院」,把巴利大藏经全部刻在720座石经塔上,使可以长期保存。

第六次结集的独特处是,将不在巴利藏经上的各种版本的论书和长部作了一次非常严密的校勘,论书方面包括律藏论书、长部论书、阿毗达摩论书等等,勘校后追加到巴利大藏经上去,而且全部陆续刊印出来,以作为现代世界上最具权威性、真实性的巴利大藏新范本。 能熟读且精通这深广论书的人确是稀有可贵的,被推举出来的几位伟大论师的职责更加艰巨。马哈西尊者每天严谨的详查、细审和解释法义,他个人总共审订结集了一百十七册。

第六次僧团大结集,写下南传上座部各国僧团在现代史上的一次通力大合作记录,共同成就了历史性的伟大使命和贡献,使上座部的巴利三藏更具明确性、究查性、可靠性,刚好迎接佛历2500年。

「二千多年的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人类生命的无常戏码,罗马帝国兴起又衰落,古希腊的光辉成了遥远的记忆,新兴宗教常以血和火在多变的大地上写下他们的名字,最后也只是与底比斯和巴比伦的传说融在一起………..,在佛法弘扬的地方,佛陀的教义和修行方法,以及圣者的生活事迹、记忆,一代代地传颂下来,先是口口相传,然后记载在世上最浩瀚、最详细的宗教典籍里--佛教的三藏中。」(摘录自《舍利弗的一生》之前言 by Ven. Nyanaponika /香光书香编译组中译。)

赴日弘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一位日本军官曾驻营过缅甸,在偶然的机缘下接触到上座部佛法;战后,1955年,他带领12位日本僧人和一位在家女居士造访缅甸上座部,时值第六次大结集,缅甸僧团代表答应于结集后将派遣僧人使节赴日交流法义和修行方法。 于是在1957年6月(Nayon),马哈西尊者等人奉派到日本东京、大板、Kyoto、Nara及其它大城市的日本禅修中心(Zen School)弘法,并教导四念处内观禅。 因此,马哈西禅修中心亦在日本成立。

修正哈佛大学出版之《清净道论(Visuddhi Magga)》序文

1957年,当马哈西尊者审核完毕《清净道论》,正要付予印行时,西连难达(Silananda)尊者---第六次僧团大结集中任巴利文与缅文字典的作者和主编(现任仰光国际佛教大学/研究所校长),刚好从僧团委员会法务秘书 清净(Visuddhabhivumsa)尊者处借来一套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的《清净道论》,它原是由Henry Clarke Warrant学者编辑的,但尚未完成之前,他于1899年过世了,后来由一位印度学者Dhammananda Kosambhi接续,于1950年出版;此印度学者以「觉音的一生」为题,在序文里极端地、不公正地批评,令(这位温稳、儒雅、祥和的) 西连难达尊者内心感到遗憾、不安,于是他去跟借书的清净尊者商讨,并获得他认同---为了事实和公义,决定向僧团委员会报告。

僧团委员会详读了西连难达尊者翻译成缅文的「觉音的一生」之序文后,一致通过要向哈佛大学有关单位提出辩证论书,反驳印度学者的曲解、偏激,以澄清事实。僧团委员会必须慎思精选人材来司理此事,因为:1. 此印度学者是国际驰名的作家,而且这套《清净道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的;2. 佛教思想经广大时空的流变,必须要有能力以现代观点结合历史观点提出辩证论着;3. 佛陀入灭后到觉音尊者出现的一千年间,对部派佛教发展和斯里兰卡佛教背景,以及觉音尊者之所有三藏注疏、《解脱道论》、《清净道论》等著作必须了如指掌;4. 对印度和斯里兰卡的历史、朝代、国王、百姓、文化也要相当清楚;5. 必须通达三藏和注疏,同时对巴利文、英文等相关的经论要有相当的了解。 结果是马哈西尊者、Vicitasarabhivumsa尊者、西连难达尊者被任命,由马哈西尊者主笔,另二位协助。

马哈西尊者为大结集编写二册巴利《清净道论注疏(Visuddhi Magga Atthakatha)》加入原版注疏后,再为了澄清、论正 哈佛大学所出版的清净道论序文而写了一本《清净道论导读(Visuddhi Magga Nidana Katha)》,继大结集之后又花了约三年时间;完稿后首先呈送给一位极负盛名于巴利文学的僧人作家Vasetthabhivumsa尊者修饰,他不但未改支字词组,反添写了几首锐敏、灵慧的偈子来表达这直下的见地和具有重大意义的导读(总共有七十四首偈子);复呈僧团委员会审核,亦一样支字未改的一致通过。 这本《清净道论导读(Visuddhi Magga Nidana Katha)》可说是觉音尊者的最新传记,被第六次僧团大结集所共同一致认可的。

赴斯里兰卡(锡兰)弘法

「崇高的佛教应包含三项品质:经教(Pariyatti)、修持(Patipatti)和观慧(Pativedha),前二项在每个国家的(正统)上座部僧团里尚维持着满意状况,但是第三项的观慧却未必是;然而,我敢这么说,在缅甸上座部的这三项质量都很平衡发展,同时我非常确信,缅甸上座部有相当数量的阿罗汉或已证得一、二、三、四果的圣者可以在每个隐幽处或角落间被找到。」斯里兰卡 慈喜(Anandametteya)长老在第六次大结集(1954年5月)的典礼上如是致词,他并非夸张,这是面对历史性、国际性的公开致词;之前这位长老曾经来过缅甸共商结集事宜,对马哈西尊者的修持和不无余力的推展四念处慧观非常欣悦和挚诚感恩。

此外,斯里兰卡的德藉僧人 向智(Nyanaponika)尊者和英藉的Graham Howe博士都受过马哈西尊者的内观指导。向智尊者得益后,以马哈西尊者的内观法写了一本四念处禅修,序文是由Graham Howe博士执笔的,刚好在第六次大结集前出版,引起国际上对马哈西尊者推展四念处内观禅的注意 (可能是这本《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其初版日期是1954年3月,目前巳被译成十种语文,经四十年不断地被印行,确是一本好书,但笔者拥有的英文版本却无Graham Howe博士所写的序文);稍后,向智尊者又纶纂马哈西尊者的《Practical Insight Meditation》。

因此,斯里兰卡政府邀请马哈西尊者前去成立禅修中心,时值尊者法务繁忙无法分身,乃派遣三位大弟子和僧团委员会外交官员前往。之前斯国尚未有任何开放的禅修中心,政府于是出资兴建几幢全新的禅修中心和男女宿舍;落成时再度邀请马哈西尊者参加开幕典礼。

马哈西尊者于1958年7月带领 班迪达(Pandita)尊者等五位大弟子和数位在家弟子二度参访斯国---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承先启后者。佛入灭后约230年,印度阿育王派遣儿子摩晒陀尊者等人,将第三次结集的三藏传到斯国,而后传到缅、泰等国。马哈西尊者对斯国有着深挚的感恩,他率领僧俗二众参观当年由国王的「大眉伽林花园」所改建的第一座上座部佛寺---「大寺」,和参观那棵从世尊成正觉的菩提树移株来栽植、已二千二百多岁的国树--它是一棵世界上有历史可考的最古老的树;同时参访中部Dhampula的「阿庐卡石窟(Arloka Cave)」,此石窟是当年大寺长老们因深切体认世间动乱的险难而结集五百阿罗汉在此诵出三藏,并把一向口口相传的三藏以巴利文写在贝叶上保存下来。马哈西尊者与弟子们在此石窟内沈思感念这五百阿罗汉的大悲心与深细的努力和辉煌的贡献,让佛法永远照耀世间。 

赴西方国家弘法

1979年,马哈西尊者率领 西连难达尊者等四位精通英文的杰出弟子应邀至美国、夏威夷、英国等西方国家教导内观禅。目前加州圣荷西(San Jose)、半月弯(Half Moon Bay)等禅修道场长期住锡多位第一代和第二代弟子,几位国际驰名、虽年迈却稳健的大弟子,诸如班迪达(Pandita)尊者、昆达拉(Kundalabhivamsa)尊者、西连难达(Silananda)尊者等 亦经常应邀到美国、欧州国家主持长期禅修;他们不仅擅长定禅和毗婆舍那观禅,也是熟习巴利三藏、注疏、义疏的法学博士,能够权威、直下地说出经论与个人的修持经验。

「马哈西内观禅法」

读过所有原始经典---尼柯耶或阿含的佛弟子们,应该会诚心的认同,世尊是如此明白的指出他的教义和实修方向:「唯有四念处(内观智慧禅)这条路能够净化身心、克服忧伤、去除痛苦,通往正道,到达解脱,体证涅槃……..。」

当年世尊出家后,曾与印度极有名望的二位老们修习四禅八定,后来世尊发觉这些不能获得完全解脱,于是离开他尊敬的老师,独自修习开展「毗婆舍那观」而正觉身心的特性本质,体证实相,获得完全解脱---涅槃。 《须深盗法经(Susima Sutta)》里,世尊对仅修习四禅八定之纯定禅行者开示「毗婆舍那观」与纯定禅的不同和内涵 (此经之梵文中译版和从巴利日译后的中译版,以及直接从巴利的英译版,三版内容有极大差异;其它很多经文亦然,不修习止观的佛学者必须谨慎)。世尊临入涅槃前向一位及时赶来问法、皈依的苏跋陀长者说:「唯我沙门有一、二、三、四沙门果,诸师外道教法皆空幻,无沙门果……。」

遗憾的是,四念处(毗婆舍那观/内观智慧禅)不仅在北传失传,甚至在南传也不广泛深入。 因此,马哈西尊者孜孜不倦地倡导、推广毗婆舍那观,尤其鼓励尚未到达某种定成就的习禅者,直接就从止观同时进展的纯内观下手,主要原因是:

1.根据止观禅师们的经验统计,约仅百分之二的习禅者会从定禅转向观禅,绝大多数人都落入定禅的陷井去了。

2.现代人生活繁忙、思想复杂、定成就不易培育。

3.出定后,定力在日常生活中不易保持,而观力尚能持续相当程度。

4.定禅是寂止的,而观禅是活性、有动力的 (定力可比如放大镜,观力可比如核子断层扫瞄,二者结合起来很powerful)。

同时,尊者鼓励初学者以观照呼吸时腹部的起伏为主要所缘,其中原因是:

1.腹部起伏的目标较大,容易观照。

2.四大现象较粗显,不但容易辨识,亦不易掉入昏沈。

3.呼吸时腹部的起伏主要是风大的特相,所以可直下观察色法的本质。

再者,尊者特别强调坐禅、行禅要相互平衡,其中原因是:

1.训练正念安住于一切活动、一切时,结合到日常生活中。

2.训练收摄、守护六根。

3.培育精进力和耐力。

4.加速五根、五力、七觉支的平衡。

5.促进身心平衡、血液循环等。

当年阿难尊者在第一次结集前夕一夜精进行禅后,即由初果证得四果阿罗汉;世尊与圣弟子们托钵乞食亦是一种行禅的修习。

因为尊者的极力推展观慧,以及他有系统、有技巧、明晰、直接的教学方法,同时因为国内外林立分布的马哈西禅修中心,所以让人习惯方便地称之为「马哈西内观禅法」,其实就是「四念处」的「毗婆舍那观」法。

尊者总是强调:「我祇是一个身份卑微的佛弟子」,因此誓志要遵循、弘扬佛陀遗教,毕生积极推展经教、观慧合一,竭力教导止观平衡、戒定慧兼俱的「毗婆舍那观」。1982年8月,尊者在智敏灵慧健朗的身心状况下,因突发心脏病而圆寂,享年78岁。

「尊者受到缅甸人民极大的尊敬,视为是一个有天赋、特别完美的人,一位无疑的圣者(Ariyalabhi),一位谦虚的佛陀的仆人,他尽其一生在经教和慧观上忠实殷勤的服务,于佛法的历史上留下永远的标记。」他不仅与 锡龙尊者一样是缅甸杰出的圣僧,亦是国际驰名、卓越的止与观大师。

《 后记 》

一、马哈西尊者的缅文、巴利文著作至少有七十种以上,已被英译的也不少,诸如:《The Great Discourse on the Wheel of Dhamma(三转*轮经)》、《The Nature of Nibbana(涅槃)》等皆是深入实修和解脱层面的论着,但中译版本却尚未出现;他的弟子班迪达尊者所著的《In This Very Life(就在今生)》,西连难达尊者所著的《The Four Foundation of Mindfulness(四念处)》、《The Venerable Mahasi Sayadaw—Biography(尊者马哈西传)》等好书,亦尚未译成中文,这些著作不容易翻译可能是主要原因。 笔者才疏学浅,心有余力不足而深切感到遗憾,唯盼中英或巴利、缅文俱佳,同时对四念处有修行者,早日将这些好书中译,以分享广大的中文佛友们。

二、四念处(毗婆舍那观)在南传不深入的主要原因:

1. 佛灭后,宗教色彩渐浓,部派纷争、分裂,佛教逐渐衰微,至公元12世纪在印度本土可说完全消失了;同时各国的其它教说、民俗信仰融入佛教。

2. 于公元前二百多年前承先启后上座部佛法的斯里兰卡,因12世纪到19世纪初屡遭外国侵略,佛教数度受到摧残、破坯。所幸的,缅甸、泰国尚保存着完整的巴利三藏。

3. 四十业处里的定禅或四念处的「安那般那念」都是先修定(止),上面提过,根据止观大师们的统计,约仅百分之二的习禅者会从定禅转向观禅,绝大多数人都落入定禅的陷井去了。

三、四念处(毗婆舍那观)在北传失传的主要原因:

1.与上面1项同。

2. 公元前二百多年前,阿育王所派遣到国外弘法的僧团,后来也辗转到了中国,却被当时的秦

始皇囚禁,因此阻断了上座部佛法传入中国的初机。 直到公元后百年左右,由丝路通西域入

中国的佛教已非三百多年前秦始皇时的上座部佛教了。

3. 许多部派佛教消灭,留下的梵文经论不完整。

4.译经内涵有误。

5.中国天台宗祖师误判、抑眨佛陀和圣弟子们所正觉的「三十七道品」为小乘教。

6.中国佛教仅吸收四念处的「安那般那念」,却发展成「天台摩诃止观」或「六妙门」。

6. 与上面3项同 (偏向定多观少或有定无观)。

译撰和参考数据:

1.The Venerable Mahasi Sayadaw Biography compiled by Ven, U Silananda, translated by U Min Swe

2.摄阿毗达摩义论 叶钧 译 

3.佛教诵习本 曾银湖 编译 

4.史念原始佛法 希尔伯列克 笔记 

5.印度佛学思想概论 吕澄 着

6.止与观大师怎么说? compiled by Ven. Visuddhacara,郑柏青 中译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第七章 佛使比丘 自然内观法
下一篇:智慧的语言(韦布尊者)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