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道论》-活命遍净律仪
2012-12-28 14:15:07   来源:   评论:0 点击:

《清净道论》-活命遍净律仪宝峰禅寺禅修营2007年6月19日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等觉者! (三遍)各位法师,各位同学:我们在上一节课的时候,大家一...

《清净道论》-活命遍净律仪

宝峰禅寺禅修营

2007年6月19日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等觉者! (三遍)

各位法师,各位同学:

我们在上一节课的时候,大家一起学习了四种遍净律仪当中的活命遍净律仪,一起学习了什么叫做诡诈、什么叫做虚谈。现在我们继续来讲什么叫现相。这里的相就是标志的意思。

现相其中有一种称为示相。“示相”就是通过身跟语言等动作而促使他人要供养,这样的动作称为示相。比如说看到别人拿了食物,然后就说:“你拿了什么来呀?”这种就称为示相。“示相业”就是以这种动作而想要得到那些东西所作这样的行为称为示相业。

“暗示”是指跟布施一些生活品、一些东西有关的那些话语。“暗示业”是跟这些有关的那些动作等。“迂回谈”就是叫做转弯抹角地说。

“曲折说”是旋绕着说的,一直到他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为止。这种称为示相,示相就类似于暗示别人供养。虽然他想要东西他没有直接说,但他是通过暗示的话语来获得自己所想要得到的东西。

还有另外一种是称为嗔骂示相。

嗔骂示相的第一种是怒骂,“怒骂”就是骂那些在家人,比如说骂那些在家人为盗贼、愚人、蠢货、骆驼、牛、奴、堕地狱的人、畜生等等这些很难听的话语去骂那些在家人,称为怒骂。

第二种是诬蔑,“诬蔑”就是用一些轻蔑、侮辱的话去说那些在家人。还有“苛责”就是指出他人的过失,比如说你这个人没有信仰,你这个人没有信乐。

还有一种是“冷语”,就是用冷言冷语去说那些施主;或者说从各个方面举出理由或根据来说一些冷语称为“极冷语”。比如说看到那些从来都不布施的人说:“啊,你这个大施主啊!”就是用一些讽刺的语言去说他。有时候是说一些嘲笑、讥讽的话,比如说:“什么是这个人的生命,他的这个人的生命有什么意义呢?他其实只是在吃谷种而已。”就是说只是在吃种子而已,也就是说这种人没有造新的业,只是在吃他过去的福报,这样的意思。用这样的话语来说那些在家人,说那些施主。

如果公开地骂人,骂人为吝啬的人,骂:“你这个人像穷鬼一样。”这样的话语就称为“恶口”,就是直接骂人的。有时候,还有另外一种就是“嘲笑”。比如说:“你不要说他从来都不肯给你东西,每一次他都会给你一个‘没有’。”用这样的话语去嘲笑那些施主,去讽刺那些施主,这种就是称为“极嘲笑”。

还有“恶宣传”,恶宣传就是作为一个出家人居然经常去说那些在家人的不是,批评在家人。他这样想:“通过我到处去说这些在家人的是非,而如果这些在家人他怕我说他的话,他就将会布施给我。”由这样的想法、这样的做法,他做出来后得到了那些供养。

还有另外一种是“阴口”,阴口就是在当面,面对面的时候,说一些甜言蜜语,一旦转过背就诋毁,诽谤。就好象没有见到他面的时候就要吃他的背的肉,这种称为阴口。

这些都称为“嗔骂示相”,嗔骂示相就好象对于他人的善德,犹如用竹片把别人涂在身上的那些药把它刮去一样,这样刮去别人的善德,或者说好象捣碎香料来取香味一样,把别人的那些善德把它捣碎,然后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这样做,所以这个称为嗔骂示相。

还有另外一种称为“以利求利”,这种以利求利就是以施望施。以利求利、以施望施,这种人就是把别人供养给他的东西,供养给僧团的东西,那些施主们由于信心而供养的那些东西,然后他就把这些东西转送给其他的在家人。他的目的是想要攀缘在家人,获得在家人的信心,然后由于这样而再获得更多的供养,这种称为以利求利、以施望施。

比如说在家人由于信乐,然后他们拿了很多水果到寺院,供养你们、或者供养出家人、或者供养寺院、供养给僧团。然后你就拿这些水果分发给那些来这边礼佛、来这边供养的那些在家人,然后由于这种给的行为,然后你获得了更多的其它供养。这样所得来的东西也是属于已经犯了活命遍净律仪了。

除了这样之外,在解释活命遍净律仪当中还要谈到一条就是“等恶法”。也就是在活命遍净律仪里面说到:“舍离了由于违犯为活命之因而制定的六种学处以及由诡诈、虚谈、现相,嗔骂示相、以利求利等恶法。”

这里所说的等恶法所取的邪命为活命遍净戒。这里的等恶法就是在《长部》第一经的《梵网经》,第二经的《沙门果经》,《安巴达经》(Ambannha Sutta)等这些经里面说到的,作为佛陀教法当中的弟子、比库、比库尼所不应当有的那些谋生的方式。

在经典里面说,就好象有一些沙门、婆罗门他们信他,以信他食,就是食他信施。然而他们依然用一些下等的伎俩来生活、邪命自活,就好象帮人家看相、帮人家占卜、预兆、谈天地的变易、占梦、看相、占那些被老鼠咬过的布、做火供、用一些食物等等去祭祀、献供等等,用这些下等的伎俩来邪命自活,种种的恶法,如果是离了这些恶法所求的那些供养,所以称为活命遍净。如果从事这样的恶法称为邪命。

在《相应部》(Saüyutta Nikàya)里面有一个叫《沙利补答相应》(Sàriputtasaüyuttaü),里面就讲到了一个故事:当时世尊住在王舍城的喂松鼠(Kalanda)的竹园。有一次沙利补答(Sàriputta,沙利补答)尊者在早上穿好衣持好钵入王舍城去乞食,等他乞到食之后就来到一堵墙下面,就在墙下面那里用他的一天当中的一餐。这个时候来了一个叫净口的外道出家尼,她见到沙利补答尊者在那里用餐。

她就问:“沙门啊,你是不是下口而食(就是口向下而食)呢?”

沙利补答尊者就说:“大妹,不是,我不是下口而食。”

“那你是不是仰口食(就是口向上而食)呢?”

他说:“我也不是仰口食。”

“那你是不是方口食(就是口向着四方而食)呢?”

他说:“也不是方口食。”

“那是不是四维口而食(就是口向着四个角落,东南方,西南方,东北方,西北方而食)呢?”

沙利补答尊者说:“姐妹,我也不是四维口食。”或者说可以理解成就是口吃下方的,口吃上方的,口吃四方的跟口吃四个角落的。

那净口出家尼就说:“沙门,你既不是说你是下口食,也不是上口食,也不是方口食,也不是四维口食,那你到底是以什么为食呢?”

沙利补答尊者就说:“就好象有些沙门、婆罗门一样,他们口向下而食,是他们专门精通于那些耕田、种地呀等等这些下等的伎俩而邪命自活,他们从这些口向下而得来的食物,得来的活命这个称为‘下口食’。又犹如有些沙门、婆罗门,他们精通于星象,他们通过占星等等这些下等的伎俩而邪命自活,这个称为‘仰口食’。又有些沙门、婆罗门他们就为那些在家人走使,他们巴结那些在家人,然后为那些在家人传送信息,为在家人服务,替在家人效劳,这种称为方口食,通过这些下等的伎俩而邪命而活,称为‘方口食’。而又有些沙门、婆罗门他们通过占卜、看相、预测啊等等这些下等的伎俩而邪命自活,这个称为‘四维口食’。而我们是离开这下口食、仰口食或上口食、方口食跟四维口食的。我们是依法而食,我们依法乞求,就是依托钵这样而食的。”

净口尼她听了之后,就到王舍城到处去宣扬说:“啊,沙门释迦子他们是依法而食,他们是依法乞食者,所以你们应当供养他们。”

这个是记载于《相应部》里面的一个故事。

因此,作为出家人来说应当要避免这四类的邪命自活,就是:下口食、仰口食、方口食、四维口食。这个在北传有一部经叫做《佛遗教经》,也类似刚开始那一段,就是比如说耕田种地呀,和合汤药等等这些就是类似这里所说的。

什么是属于遍净呢?前面所说这些无论是由于虚谈也好,由于诡诈也好,现相也好,嗔骂示相也好,以利求利也好,或者说用各种各样的邪命自活的方法所获得的任何的必须品,而如果作为比库使用这些必须品依此而活,这个称为邪命。由于邪命所以他的活命是不清净的。

什么是属于活命遍净(àjivapàrisuddhi)呢?在《清净道论》的三十三页,就说:“对于没有受持头陀支的人来说,从僧伽(就是僧团)或者一些小众(就是几位比库)或者从俗人由于信乐他的说法等而获得的那些必须品、生活用品,这个称为‘遍净’(pàrisuddhi)。如果由于行乞(就是由于托钵)而得来的称为‘极清净’。对于受持头陀支的人来说,由行乞(就是由于托钵)以及由于俗人信乐他常行头陀行之德,或者随顺于头陀行的定法而得来的资具称为‘遍净’。”

遍(pàri),pàri有完全的意思,suddhi的意思是清净。

我们都知道如果作为比库来说,我们可以接受的是四事供养,大家应当都非常清楚什么是四事供养吧?就是:

C?vara,我们的衣-袈裟;

Pi?óapàta,我们的食物;

Senàsana,就是我们的坐卧处;

Gilàna-paccaya-bhesajja-parikkhàraü,就是我们由于要治疗病所必须的那一些医药。

这个称为四事供养。对于这四事供养来说,前面的第一跟第二种,就是衣跟食,这个除了我们行乞托钵可以得到之外,通过暗示、通过迂回的说法而得来的衣跟食都是属于邪命。

然而对于地,比如说有时候我们要盖一间寮房,那这个时候应当怎么办呢?用暗示是可以的,但是怎么样的暗示法呢?我们可以先在一块地上,然后叫那些在家人插一些标志,比如说插一些佛教的教旗等等,然后画出一个地方,然后如果有居士来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带他到此地。

如果有居士问起:“这个地方准备用来做什么呢?”

那么比如我们说:“现在我们寺院需要一个吃饭的饭堂。”或者说:“这里如果有一间寮房那就非常好的。”

这种暗示的方法对于住所来说是允许的,或者直接可以说:“现在僧团非常需要有一间大家用餐的那些斋堂。”象这样的话这种用暗示的方法来说,是住所还是可以的。

而对于医药来说呢,只要自己是生病,确实是生病,那么即使是没有邀请的施主还是可以说的,比如说:“现在我得了什么样的病,我需要什么样的药。”这种是对于一切人来说都可以直接提出的,但是必须得提出的是你的病所需要的药。如果那时他供养了过量的药,这样的话就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对于持律的人来说,只要他已经供养你的药,你的病好了还是可以继续保持;第二种是从经教法来说,虽然这并不犯戒,但是它也会影响到你的活命,就是会影响到你的正命,所以说还是不适合用。

在这里,我们举一个沙利补答尊者的故事来说明那些少欲知足的人即使他们有病,也不去使用通过暗示或者直接说等等的方法所获得的医药。

有一次,沙利补答尊者跟马哈摩嘎喇那(Mahàmoggallàna,目犍连)尊者他们同住在一个森林里面修远离行,就是独住。有一天,沙利补答尊者突然感到肚子非常痛,晚上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就来访问他,见到沙利补答尊者卧病在床,他探得了他生了什么病之后。

他就说:“朋友啊,你以前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治好你这样的病痛呢?”

沙利补答尊者就说:“我还在家的时候,我的母亲就会用酥油再加蜜糖再加糖再加点牛奶,这样熬成的粥来给我喝,我喝了这种粥之后呢,我的肚子就不痛了。”

马哈摩嘎喇那尊者说:“朋友啊,如果你跟我大家都福报好的话,我们明天有可能会获得这样的甜乳粥。”

这个时候,住在经行道末端树上的一个树神,他听到了他们之间的谈话之后,他想:“我要让尊者明天可以得到这样的粥。”

于是,他就跑到沙利补答尊者的施主的家里,然后附在他的长子的身体里面,使他的长子很痛,然后其他的那些家属(就是小孩子的家属)就集合在一起。这个时候他就使这个小孩说话:“如果你明天准备用酥油再加蜜糖再加糖再加牛奶所熬成的甜乳粥给沙利补答长老喝的话,那么我就将会离开他的身体。”

那他们说:“哎,即使你不这样要求,我们也会经常供养长老这样的粥的。”

于是,第二天他们就把这些熬好的甜乳粥准备好,然后马哈摩嘎喇那尊者早上要准备去托钵的时候,他就对沙利补答尊者说:“朋友,你在这里等,我去托钵。”

于是他就进入了村落,那一家人看到马哈摩嘎喇那尊者来了,就急忙接过马哈摩嘎喇那尊者的钵,然后装了满满的这种甜乳粥供养他,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就表示要走了。这个时候,他们又要求马哈摩嘎喇那尊者留下来,让他先喝了这些甜乳粥之后再走。于是就再装一满钵给他带回去供养沙利补答尊者。

当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回到之后,沙利补答尊者说:“这种粥确实是非常好的(就是可以治愈我的病的),但是这些粥不知道是怎么样得来的?”

当他知道这些粥的来由之后,他就说:“朋友马哈摩嘎喇那,请你拿走吧,这样的粥我是不会喝的。”

马哈摩嘎喇那尊者这个时候他并没有想:“你看,他竟然不喝像我这样的人给他的粥。”他并不会这样想,听了他的话之后,他就把他的钵拿到外面,然后倒到一个没有草的地上。

当这些粥倒在地上的时候,沙利补答尊者的病也好了。从此以后的四十年、有的说四十五年,四十年间从来再没有生过这样的病。于是沙利补答尊者就对马哈摩嘎喇那尊者说:“朋友啊,即使把我的五脏六腑痛出肚子来在地上跳动,我也不会吃由于我的语言说出来而得到的这些粥。”这个就是沙利补答尊者的德。于是他就说了这样的偈颂:

“假如我吃了由我语言所得来的这些甜粥,便是玷污了我的活命戒(就是活命遍净戒),纵使我的脏腑痛到挤出肚子外面,我宁可舍弃生命也不会破我的活命戒。已经摒弃了邪求,我的心是多么自在啊,我决不作为世尊、为佛陀所呵责的那些邪求。”

这是一个故事,还有另外一个故事,是说有一位住在鸡跋罗准跋(Ciragumba)里面的大帝须(Mahàtissa)长老。

有一天,他外出托钵,结果他整天都没有得到任何的食物,由于饥饿,他走着走着身体没办法支撑结果就倒在树下。他正好是倒在芒果树下,这个时候地上已经掉了很多的芒果。由于Tiss长老他严持戒律,所以虽然他倒在树下,旁边都有很多芒果,然而他并没有捡任何的芒果来吃,为什么呢?因为在巴吉帝亚的第四十条,世尊有规定:“若比库把未经手授的食物持入口中者,除了水跟齿木之外,巴吉帝亚。”所以这位长老,由于没有人手授,他不会自己去拿取没有经过授与的那些食物。结果他没办法支撑他的身体,就一直在那里躺着。

这个时候,来了一个年老的居士,老居士知道这位长老是饿坏了,饿到躺在地上。那个时候已经过午了,过午是不能够吃任何东西的,即使他捡了芒果,那位长老也不会吃的。因为这位老居士他也知道戒律,所以就捡一些芒果,把这些芒果榨成汁,让这位大帝须长老喝。然后背着这位长老回到他的住处,回到自己的寺院。这位长老在背上想:“他不是我的父母、亲属,只是因为我的戒律所以才背我回去的。”所以那个时候,他就在这位老居士的背上修vipassanà,结果就在背上证得了阿拉汉果。这个是住在鸡跋罗准跋的大帝须长老的故事。

下面我们讲第四种,资具依止戒。这里的资具(paccaya)是指我们的生活用品,也就是我们刚才所提到的那四种生活用品:第一是衣;第二是饮食;第三是坐卧处;第四是治病所需的医药。在讲资具依止戒之前,我们还要讲在使用这些生活用品的时候,可以分为四类的使用。

大家可以翻到三十五页,一般上当我们在接受到施主的供养的时候,当这些供养还是新的话,我们就要先省思。比如说当我们接到衣的时候,我们要先省思:“这些只是四大所组成的而已,只是一些色法而已,然而本来它已经是很清净的,由于穿上在我这个极其污秽的身上,然后这些袈裟只要经过我们的身上一穿过之后,它也变得非常臭秽了。”然后当我们在每一次穿用的时候,也必须得省思,如果没有经过省思而受用,就会犯到“借受用”。

这里讲到受用,就会有四种受用,就是四种使用方式:

第一种是称为盗受用,就是盗贼的受用。比如说有一些人已经破了戒,乃至到有一些自己出家而成为比库的,成为出家人的,这种称为贼住者。还有包括那些打着佛、法、僧,挂着佛教的名号而吃三宝的东西的这一类的人,他所使用的任何由于那些施主们供养的物品,都称为盗受用。因为就好象盗贼在偷盗佛、法、僧的用品,三宝的用品一样,这种称为盗受用。

第二种是称为借受用。借受用,i?a也是欠债、债务的意思。就是你借来的东西,你是欠债欠的东西,欠三宝物。这种人包括如果一个人持戒很清净,但是他没有观察,没有经过省思他就受用袈裟、吃食物、住住所跟服药。因此,我们在每一次的使用袈裟、在吃钵食、吃食物、住住所、服药,都必须得省思,如果在每一次受用的时候没有省思,那么也必须得在午前、午后、在傍晚、在晚上乃至在凌晨还没有明相出现之前要省思,假如没有省思的话,那么他那一天所使用的衣服、饮食、住所跟药品都是属于欠债受用的。这是对于那种持戒清净的人来说的。

第三种是称为继承受用。什么是继承呢?就是儿子享用父亲的遗产或者享用自己父亲的东西,这种称为继承。什么样的人才能够使用这些衣服、饮食、住所跟药品呢?是像继承自己父亲的物品、财产一样来使用呢?这种人就是七种有学圣者,也就是证得了初道、初果、二道、二果、三道、三果跟第四道的这七类有学圣者他们使用,就好象使用父亲的财产一样使用这些生活用品。因为我们所披的这些袈裟,是由于世尊所允许的;我们所吃的钵食,也是由于世尊所允许的;我们所住的寺院、寮房,也是世尊所允许的;我们所吃的药品,也是世尊所允许的。因为是世尊所允许的,所以我们受用称为继承受用。

也许有的人说:“这是施主供养我的。”其实我们不要这样以为,如果你是在家人的话,也许施主理睬都不会理睬你,只是因为我们挂着佛陀的名号,我们示现的是象佛陀那样的形象,我们要剃除须发、要濯染缁衣、要剃染,我们现的是佛陀的形象。由于这样,由于住立于佛陀的教法当中,我们才有这样的福报,不是自己的福报。

为什么佛陀有这样的福报呢?我们想想,佛陀为了众生的利益,为了饶益有情,他经过了多少劫修行巴拉密呀?修行布施巴拉密修行了多少劫?修行了四阿僧祇及十万大劫的时间,这些是佛陀所得的福报。所以现在即使有那些无耻的人,那些极其贫贱而没有廉耻的人,他们只要在路边挂着一个“佛”字,然后下面放一个功德箱,他们都能够由于这个“佛”字而得到供养,他们即使没有任何的戒德,乃至他们对三宝也没有任何的信仰,只要他们挂着一个“佛”字,他们就能够得到这样的福报。这种福报不是他的福报,而是佛的福报。

那么现在也是,比如说我们没有任何信的德、没有任何戒的德、没有任何定的德、没有任何慧的德,但是只要我们身披袈裟衣,衣食就无忧。那你说我们是凭什么的德来获得这样的供养呢?是凭自己的戒德、定德、慧德、解脱德、解脱知见德?不是,是佛陀的德。

所以,当我们省思到我们现在之所以能够衣食无忧、能够不用愁吃愁住,我们只忧道不忧贫,是因为佛陀的德,因为佛陀在过往生修行菩萨道的时候,他所积累的那些福德的遗因。因此我们现在只要打着佛陀的名号,只要有三宝的这样的名义,就可以丰衣足食。这实际上是由于佛陀允许的,而不是我们自己的德。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必须得正当地省思和使用佛陀所允许的这些资具。

所以,如果对一个持戒清净的具戒者来说,他只要通过如理地省思对于四种资具的正确用途、正确的目的,他也是属于继承受用。如果自己持戒清净,但是没有省思,还是属于欠债的受用。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现在上座部的比库他们每天至少要省思一次。一般上来说,我们在早上明相出现之后会省思,在吃饭前会省思自己所吃的钵食,或者至少在晚上会省思,对今天所使用或者对所有的用品进行省思。因为如果进行了省思之后,我们今天所受用的这些必须品、这些资具就没有过失;如果不是的话,我们就欠了债。

第四种是称为主受用。主是主人的意思,哪些人才能称为主呢?Arahanta是什么意思?(答:应供。)对,古代翻译成应供,它的意思就是值得的、有资格的。有资格受人的供养,所以一切的佛陀、巴支咖(pacceka,辟支佛)跟证得了阿拉汉果的那些圣弟子们,他们就象主人受用自己的财产一样,可以受用一切如法的袈裟、饮食、住所跟医药。这种称为主受用。

当我们讲了这四种受用的方式之后,接着来讲应当如何来正确地省思我们每天所使用的袈裟、饮食、住所跟医药。

当我们在省思我们的袈裟的时候,它的巴利语是:

“Pa?isa?khà yoniso c?varaü pa?isevàmi, yàvadeva s?tassa pa?ighàtàya, u?hassa pa?ighàtàya, óaüsa-makasa- vàtàtapa-siriüsapa-samphassànaü pa?ighàtàya, yàvadeva hirikop?napa?icchàdanatthaü.”

这是对于袈裟省思的巴利语。它的意思是:

“如理省思我所受用的衣,只是为了抵御寒冷,为了抵御炎热,为了抵御虻、蚊、风吹、日晒、爬虫类的触恼,只是为了遮蔽羞处。”

这是对袈裟的受用。这里所说的衣(c?vara),c?vara是衣的意思,这里的衣是我们凡是披在身上的都称为衣。

对于比库来说,三种衣是佛陀所允许的衣:

第一种是桑喀帝(sa?ghà??),古代翻译成僧伽梨;

第二种是上衣(uttaràsa?ga),古代翻译成郁多罗僧,我们现在披的上衣;

第三种是下衣(antaravàsaka),古代翻译成安陀会,就是我们穿里面的裙子。

这三衣是佛陀允许的衣,而我们每一次要披着这些衣的时候,要必须进行省思,省思它的正确的目的。

Pa?isa?khà就是省思。Yoniso是如理地。C?varaü是衣。Pa?isevàmi我所受用的、我所穿的。Yàvadeva只是为了。S?tassa pa?ighàtàya,s?ta是寒冷,这里的寒冷包括了外面的寒冷跟身体由于四大不调而发生的那种冷,称为s?ta,s?tassa就是寒冷的;pa?ighàtàya就是避免,为了防御。

U?ha是炎热,这里的炎热就包括了气候的炎热,或者说由于火烧啊、山火等等这样所发生的炎热。所以u?hassapa?ighàtàya就是为了防御炎热。?aüsa是牛虻的虻,就是会吸血的一种虻。Makasa就是蚊子。Vàtà就是风,这里的风包括了有尘土的风跟没有尘土的风。Vàtàtapa就是炎热、太阳晒、日晒。

Siriüsapa就是那些爬行类的动物,比如说像蛇这一类的称为siriüsapa。Samphassànaü,samphass就是碰触的意思,这就包括了给太阳晒的时候,由于接触到热,身体生起不适,风吹身体感到不适,或者说被蚊子叮咬,蚊子的咬噬等等这种称为触,这里samphass的意思就是触。

Yàvadeva只是为了。Hirikop?na就是羞处,男女的私处、男女的私部,如果是暴露了这些部分,那么未免就会扰乱跟会破坏了羞耻。所以为了要遮蔽羞处,pa?icchàda就是为了要遮盖住,所以我们要穿衣。

因此前面所提到的:“为了抵御寒冷,为了抵御炎热,为了抵御虻、蚊、风吹日晒以及爬行类的触恼。”这些是临时性的,有热就不会有冷,而且不是经常都有蚊子的、不是经常都有爬虫类的触恼的,所以前面的那些是属于临时性的。但是决定性的目的就是为了遮羞,为了遮盖我们的羞部,即使有没有蚊子、有没有风、有没有热,我们都要穿衣,这是为了遮羞。

如果一位比库他裸体的话,他会犯恶作(dukka?a),当然不是说在洗澡的时候裸体。对于比库尼来说,她就不能裸体,比库尼必须得穿水浴衣而洗澡的。如果比库尼一裸体她就犯了巴吉帝亚。但是比库来说,洗澡是在水中,在暖房,这里的暖房就是相当于蒸汽、相当于桑拿一样的,那样他就可以裸体,但是他不能够像裸体外道那样地到处走,如果他这样的话就犯了恶作。所以我们沙门释迦子应当有羞耻感的,不会像那些尼犍子(Niga??ha Nà?aputta)他们的徒众那样,毫无羞耻地光着身体到处走,现在印度还有这些人。

所以我们要省思我们所穿用这些袈裟的正确的目的。

(休息)

好,下面我们继续来学习资具依止戒里面的第二种。

第一种是c?vara,c?vara是衣。

第二种是pi?óapàta,pi?óa是食物,pàta是掉落的意思,所以pi?óapàta是指各种各样的食物。由于比库在托钵的时候,一团一团的落在钵内的各种食物,称为pi?óapàta,或者一团一团的降落缘故,所以称为团食,也就是从各处所接受的那些食物称为pi?óapàta。那在省思食物的时候,应当怎么样省思呢?省思文是:

“Pa?isa?khà yoniso pi?óapàtaü pa?isevàmi, n'eva davàya na madàya na ma?óanàya na vibh?sanàya, yàvadeva imassa kàyassa ?hitiyà yàpanàya vihiüsuparatiyà brahma- cariyànuggahàya, iti purà?a¤ca vedanaü pa?iha?khàmi nava¤ca vedanaü na uppàdessàmi, yàtrà ca me bhavissati anavajjatà ca phàsuvihàro cà'ti.”

这是对于钵食、对于食物的省思,它的意思是:

“我如理省思所受用(食用)的食物,不为嬉戏、不为骄慢、不为装饰、不为庄严,只是为了此身住立存续,为了停止伤害,为了资助梵行,如此我将退除旧受(饥饿之苦),并使新受不生(吃过饱之苦),我将维持生命、无过且安住。”

这个是对食物的省思。所以这里说到的n'eva davàya是不为嬉戏。就好象那些乡村的小孩那样,为了玩,在那边吃,一边吃一边嬉戏,他们吃是为了去嬉戏、去游乐、去游玩,这种是称为嬉戏。

“不为嬉戏”,不是为了这样的目的而去吃。“不为骄慢”,骄慢就好象那些拳师或者那些力士一样,为了那种骄态而去吃,也不是为了要自己非常强壮,要自己很有勇气这样去吃。

“不为装饰”,装饰就好象那些宫女、那些妓女等等,她们是为了自己的身体非常的美丽,非常的娇嫩、艳丽,为了这样而吃、而食用食物,如果不为这样就称为“不为装饰”。

“不为庄严”,就是不像那些歌手、那些优人、那些舞女那样为了皮肤的光泽,皮肤的光润美丽,他不像这一类人一样,所以这个称为“不为庄严”。

或者说,“不为嬉戏”,是为了断痴的近因。“不为骄慢”,是为了断嗔的近因。“不为装饰、不为庄严”,是为了断贪的近因。同时,“不为嬉戏、不为骄慢”,是为了阻止生起自己的烦恼、自己的缠结。“不为庄严、不为装饰”,是阻止他人对自己产生烦恼,产生缠结。所以,这四句话也可以理解为:是为了避免沉溺于欲乐以及不如理的行道。

那下面,有一个yàvadeva,只是为了。Imassa kàyassa, imassa是这个,kàya是身体,这里的身体是指由四大所成的身体,四大所造色,四大的色身。Thitiyà是住立、站立的意思,就是住立。Yàpanàya是为了维持,维持就是不断地存续,不断地滋长、滋养的意思。由于受用了适当的食物,而使身体能够继续地维持下去,继续地住立,就好象一间老的房子有了新的柱子支撑着一样,又犹如车主把油涂在车轴里面,这样车主涂油并不是为了嬉戏、不是为了骄慢、不是为了庄严、不是为了装饰,他只是为了这部车能够继续地跑。同样的,为了住续以及活命的缘故,所以他才受用这样的食物。

Vihiüsuparatiyà,vihiüsa就是伤害,这里的伤害是指由于饥饿所带来的恼害,对身体的伤害。Uparatiyà就是为了停止,停止由于饥饿而对身体带来的损害。也就是说,比库受用食物是为了消除饥饿,就好象把药涂在疮伤口一样。

Brahma cariyànuggahàya,brahma是梵,cariyà是行,梵行就是我们修行的生活,我们清净的生活,就是brahmacariyà,就是为了我们修行,ànuggahà是资助、支持、维护、维持的意思,所以brahmacariyànuggahàya是为了助益佛教的梵行,全佛教的梵行跟道的梵行,就是为了我们以教法中住立以及我们可以行道。

对于行道者,就是对于修行的人,他们受用食物是为了能够补充体力,能够有体力而勤修戒定慧三学,以渡过生命的沙漠,就是有生命(bhava)的沙漠,就是轮回的沙漠;或者说我们应当省思,勤修梵行的人,受用食物就好象要渡过茫茫的沙漠,不得已而杀自己的儿子来吃肉一样,如果不杀自己的儿子的话,可能全部人都会饿死,那么,这个时候不得不把自己的儿子杀来吃,就犹如吃自己的儿子的肉一样,那样来省思我们所吃的食物,又犹如渡河的人,他所坐的竹筏一样,他的船一样。

接着,iti是如此、这样、那么。Purà?a¤ca,purà?a是之前的,ca是连接词,vedanaü是受,之前的受、旧受。Pa?iha?khàmi就是打败的意思,它的原来的意思就是打败、击退、退除,退除旧的受。Nava是新的,ca是连接词。Uppàda就是生起,ssàmi就是我将生起,na就是表示否定,我将不生起新的受。

所以说,这里的:“我现在所吃这些食物,只是为了要消除或者要退除已经生起的那些饥饿的,由于业生火界在胃里面抓住胃不放而生起的那种饥饿的苦受,同时,也不会由于无限量地吃,吃过量的食物而生起新的过饱的苦受。”

这里的“旧受”是指之前的饥饿的受,而“新受”是指撑着,那种吃得过饱的苦受,吃饱了撑着这样的受。也不会像那些吃得太过多的人,他自己都站不起来,必须得要别人去帮他、扶他起来,乃至到吃得太饱而不能够穿衣,或者说吃得太多了,动都不能动,只能够躺在那里,这种人就是属于由于吃得过量而生起新的苦受,我们应当避免这些。

我们实在应当犹如生了病而自己服药、吃药(这时我们叫“药食”)那样来对待我们的食物。因为现在不适当或者无限量所吃的饮食,所生起的苦受,或者由于过去宿业,故称为“旧受”,这也是另外一种新的理解。或者说由于吃了适当的、适量的食物,而灭除了旧受之缘,而除了旧受之苦,由于现在不再作不适当的那种吃而积累新的业,不适当的受用所积累的业将产生未来新受之苦,称为“新受”。所以在我们吃东西的时候应当正确地省思吃的目的。

然后,还有最后一个就是“Yàtrà ca me bhavissati anavajjatà ca phàsuvihàro cà'ti. ”Ca是连接词。Yàtrà是从这样维持生活的意思。Me是对我。Bhavissati是我将,我将能够这样维持生活、能够活命。Anavajjatà,vajja是罪过、犯罪、有过失的意思,所以navajjatà就是没有过失。 Phàsuvihàro cà'ti,phàsu就是安乐、安稳的意思,vihàro是住,所以安住。

“我将存命”就是他在食用食物的时候这样想:“我以有益的适量的食用,则没有断绝命根(就是不会由于饿死)或者破坏威仪的危险,所以我的身体将依这些食物而得以生存,就好象生病的人服用药一样,这样能够维持自己的生命。”

这里的“无过”,是指已经离开了不适当的遍求领取以及食用。就是他所得来的这些食物是由于正命的,他已经离开了种种的邪命、不适当的、不正当的那些邪求。由于服用了、吃了适当的食物跟适量的食物,他能够感到安乐;或者说,他并不会由于不适当的以及无限量的吃而发生了不愉快、昏昏欲睡、打呵欠、伸懒腰,以及为那些智者们所呵斥的那些过失,称为“无过”。

由于适当的、适量的饮食,他增长了他身体的体力,他的能量,这样称为“安住”。又或者说,已经避免了他随其意欲,肆意地饮食,纵情地饮食,或者说,他已经避开了横卧之乐、展转侧卧之乐,睡眠之乐而称为“无过”。由于他在即将吃饱的时候,即将要再吃四、五口就吃饱的时候,他就不再继续吃,不会因为这样而过饱,而使他的行、立、坐、卧四种威仪都相应而行道,这就称为“安住”。

由于这样,他食用食物,这个就称为如理省思的正确的目的跟用途。

第三种是senàsana(senà+àsana)。Senà的意思是卧的地方,àsana是坐的地方,所以senàsana有时候翻译成坐卧具,但是在这里也可以翻译成坐卧处。坐卧处包括一切的住所,乃至到自己的座具铺的地方,自己的卧具,就是铺床的敷具所铺的地方,这都可以称为坐卧处。

世尊允许比库住五种的住处:

第一种是vihàra,就是精舍或者叫住处;

第二种是aóóhayoga,就是半边的屋檐;

第三种是pàsàda,就是那种等于说殿堂,像宫殿一样的;

第四种是hammiya,就是上面平顶的屋;

第五种是le?a或guhà,就是洞窟。

所以世尊允许比库住这五类的住所,当然了,最好是能够住树下,树下是所赞叹的,但是也允许住这五种,也就是说现在我们一般所住的这些房舍都是属于允许的,只要不要跟女人共宿就可以了。所以在这里说到的senàsana,如果是用在用具上的我们翻译成坐卧具,如果是用在建筑物上的我们称为坐卧处,无论是任何地方,只要所躺卧的地方称为卧所,就是称为senà,任何所坐的地方称为àsana,所以把它们合在一起称为坐卧处。对于坐卧处(senàsana)的省思,它的巴利语是这样的:

“Pa?isa?khà yoniso senàsanaü pa?isevàmi, yàvadeva s?tassa pa?ighàtàya, u?hassa pa?ighàtàya, óaüsa-makasa- vàtàtapa-siriüsapa-samphassànaü pa?ighàtàya, yàvadeva utuparissaya vinodanaü pa?isallànàràmatthaü.”

这个是对于住所,对于坐卧处的省思。它的意思就是:

“我如理省思所受用(居住)的坐卧处(住处),只是为了防御寒冷,为了防御炎热,为了防御虻、蚊、风吹、日晒、爬虫类的触恼,只是为了免除季候的危险,而好独处(禅修)之乐。”

前面的“yàvadeva s?tassa pa?ighàtàya, u?hassa pa?ighàtàya, óaüsa-makasa- vàtàtapa-siriüsapa- samphassànaü pa?ighàtàya.”我们在讲到衣服的时候已经讲到了,这个是一模一样的,“为了抵御寒冷”,就是内的外的寒冷可以抵御。“为了抵御炎热,为了抵御虻、蚊、风吹、日晒以及爬行类的触恼”,这个就很明显,如果我们有住所的话,那么,当我们关上门窗,就可以抵御外面的炎热、外面的寒冷、外面的风吹、日晒,还有那些爬行类,这个就是非常明显的。

还有另外一种,“yàvadeva utuparissaya vinodanaü pa?isallànàràmatthaü.”因为季候的、气候的天气会有转变,会突然有雷电交加、风雨交加,或者说季候有时候会有转变,这个称为“季候的危险”,为了除去季候的危险以及独住、独坐(就是宴坐)、禅思、禅修这样的乐趣,这样的快乐,叫做“pa?isallànà”,ràma就是喜欢,attha就是为了、义趣的意思。

因为在我们使用这些住所的时候,可以消除能够使身体生病的,以及使我们的心散乱的这些不适当的气候。所以说当我们在使用房子,使用住所的时候,是为了避免季候的危险,以及使我们的心,我们的身心能够更加安稳、安定地禅修,安定地独坐、独处,这个称为“好独坐之乐”。

前面的,我们在讲到省思衣的时候也讲到“为了避免寒冷,避免炎热(就是防御寒冷,防御炎热),防御虻、蚊、风吹、日晒以及爬行类的爬虫的触恼。”这个在对于衣来说是暂时的,但是遮羞是主要的目的。在这里也是,如果说是为了防御寒冷,防御炎热,防御虻、蚊、风吹、日晒以及爬行爬虫类的触恼,这个是属于暂时的,但是,为了避免季候的危险,这个是主要的目的,这个是我们受用坐卧具,受用住处的主要的目的。

这里所说的危险有两种:一种是很明显的;另外一种是隐匿的。比如说狮子、猛虎、毒蛇等等,这种就称为很明显的危险;而贪、嗔、痴这个是隐匿的危险,为什么呢?假如说如果没有房舍,没有房屋的遮盖、遮蔽的话,未免由于看到不适当的那些所缘,而会生起贪、嗔等等,为了避免这样,所以我们应当要如理地省思我们所住的住所、所使用的坐卧具的正确的用途以及目的。

那下面再讲第四种,是病者所需的医药资具(gilàna-paccaya-bhesajja-parikkhàraü)。Gilàna的意思是病人或者生病的。Paccaya是缘、因缘。Bhesajja是药、药品、药物。Parikkhàra是用具、用品。所以,我们可以说“病人所需的医药资具或者药品”,因为这里的资具(parikkhàra)是治病的意思,跟适合是同义词。由于医生的工作所配合的为药,就是bhesajja,病人所需要的称为药,因此称为病者所需的药品资具。对于我们使用药品的时候,我们也应当如理省思,它的省思文是:

“Pa?isa?khà yoniso gilàna-paccaya-bhesajja- parikkhàraü pa?isevàmi, yàvadeva uppannànaü veyyàbàdhikànaü vedanànaü pa?ighàtàya, abyàpajjha- paramatàyà'ti.”

这个是对于药物的省思,它的意思就是:

“我今如理省思病者所使用的医药资具,只是为了消除已生起的病苦之受,而尽量避免未生的苦受。”

这里所说的“已经生起的”,就是指已经发生的,已经存在的。“病恼、病苦”就是由于四大的变动,四大的不调,因为由界的变化而生起有脓、肿、疮、痛等等,这种称为病恼。“受”是指苦受,这里的苦受主要是指由于不善的果报,所生起的身体的苦受。“只是为了尽量没有苦”(paramatà),parama就是究竟的意思,在这里是尽量,尽量没有苦,就是为了防御,为了断除一切病苦。

所以在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我们服药是已经生了病了,有了病了,我们服药,是为了治病,这个就是为了消除已生起的苦受;第二层,为了尽量没有疾病,这个是避免,所以有时候在还没有生病的时候,我们可以为了预防疾病,为了预防生病,我们就可以服一些药品,乃至到有时候我们可以服用一些有健身作用的,比如说维生素,或者说一些人参等等,这样为了补气,这样也是可以的,这个是世尊所允许的。因此,我们说到的医药、药品通常有四种:

第一种,称为yàvakàlika;

Yàva就是直到……期间,kàlika是时间。这里我们所说的药,指的是食物,这包括khàdaniya、bhojaniya。

可以吃的叫噉食,第一种是我们所说的饭,七谷(就是七种谷)所组成的,比如说米饭、粥等等;第二种是那些面制品;第三种是草粮;第四种是鱼;第五种是肉。这五种是属于古代翻译成硬食,也翻译成噉食,义净律师翻译成噉食。所以这五种有时候也翻译成主食,是古印度佛陀在世的时候,那些比库跟乃至到现在那些上座部比库,他们就称为主食的。

然后还有另外一种称为khàdaniya,就是嚼食,咬嚼的嚼。这种就包括现在的水果、瓜、菜等等,这一类的食品是称为嚼食,古代也翻译成软食,或者翻译成副食都可以。

这两类称为yàvakàlika,就是称为时限食,在某一个时段当中允许吃的。虽然这里称为药,但是它是属于pi?óapàtan那里所设,就是属于那一类的。

第二种,是称为yàmakàlika;

Yàma的意思是时分,直译为时分,kàlika是时间的的意思,yàmakàlika有时候错误地翻译理解成非时浆,其实yàma的意思是从一天的明相出现到第二天的明相出现,也就是我们现在说整个24小时,这段期间都可以服用的,都可以食用的,并不是一定要在非时所食用的。所以yàmakàlika包括一些果实、一些水果的果汁跟蔬菜的菜汁。这里的果实是指小果,比如说苹果、梨、芒果、葡萄、桃子等这些小果。而大果是不允许的,比如说西瓜、椰子、菠萝蜜、哈密瓜、南瓜、甜瓜这些大果是不能够在下午榨汁喝的。因此,比库是允许服用时分药、时分食,时分药就是在一天之内都可以服用的。

第三种,称为sattàhakàlika;

Sattàha是七天,kàlika是时间,这个是时间的限度,在七天之内可以喝的。这个就包括了生酥、熟酥这两种酥油,还有油,这种油就包括各种各样的食用的油,包括动物的油跟植物的油,还有蜜糖跟糖,这五种称为七日药(sattàhakàlika)。

第四种,称为yàvajivika。

Yàva就是整段时间,j?vika是生命。所以我们翻译成尽寿药、终生药、尽形寿药,这种就是包括很多的叶药、根药、果药、种子的药、盐的药、石的药,也就是我们现在一般上来说不把它当食物的,而把它当药来用的,这一类的可以吃的用品,包括现在所说的中药、中草药、西药等等。然而,对于比库来说,如果药当中比如现在有些中成药,它加了蜜糖,或者说有些中药冲剂加了糖,对于比库来说就变成七日药。如果没有加糖没有加蜜的中药,乃至它制成中成药,制成药丸,它都是yàvajivika,就是称为尽形寿药,这个是比库只要手受之后,他可以存放终生,任何时候都可以吃的。

在这里所说的gilàna-paccaya-bhesajja-parikkhàraü,是指后面那两种药,就是我们要省思,当我们吃这些糖、蜜糖的时候,是为了治病,是为了疗病,当我们服那些药的时候,包括吃中药吃西药的时候,我们也应当正确地省思。如果我们通过正确地省思这些药品,那么我们就不会犯有过失。

同样地,对于使用我们的袈裟、使用钵食、使用住所跟使用医药,都是这么样,因此,在我们一般上来说,有两种省思文:

一种在使用的当时,必须得省思的,这种虽然说现在这个是记载在《清净道论》,但是在《经藏》里面就有提到,在《经藏?中部》的《一切漏经》(Sabbàsava Suttaü)里面就提到了我们作为比库,应当要省思这些平时所受用的生活用品。因此,对于我们所穿用的袈裟,我们所吃的食物,我们所住的住所、房舍,我们所服用的药品,要经过如理地省思,如果不如理地省思的话,那么,如果你是持戒清净的出家人,你还是犯了“欠债的受用”。

如果你是持戒不清净,或者说由于属于那种无惭无愧的人,那么那个就是“盗贼受用”,这个是看一个人的资格。如果,既自己持戒清净,又如理地省思,也就是你已经守好了这条“资具依止戒”的话,那么,就是等于“继承受用”。我们在使用自己父亲的财产,父亲是谁呢?我们的佛陀。

当大家已经断尽了烦恼,已经灭尽了一切可爱之因、贪爱之因,那个时候,你使用的一切的资具,都犹如主人使用那样,那个就成为是“应”,就是应当的、有资格的、完全般配的所使用的。那么,这个是对于这种“资具依止律仪”的解说,也就是我们现在已经讲了四种戒,就是“别解脱律仪戒”、“根律仪戒”、“活命遍净戒”跟“资具依止戒”。

所以,通常我们提到的四种遍净戒,是我们的戒清净,在戒清净的基础上我们再修定,所以提到这四种戒是这里的戒,其中的pàtimokkhasaüvaras?la,就是别解脱律仪,是偏重于律的。然而,因为《清净道论》里面,它是以经教法来讲的,所以当我们讲到“别解脱律仪”的时候,我们只是带过那对于南传来说的227条,对于受持的是四分律的话,那它是250条,这是对于比丘来说的250条,这个是属于“别解脱律仪戒”。

然而,还有讲到那些“行处”,那些“正行与行处”,这些又是属于经教法的范畴了。然后“根律仪”也是属于经教法的范畴。还有,我们刚才讲到的“活命遍净律仪”也是属于经教法的范畴。再接着,这种如理的省思,它的来源并不在于《律藏》,而在于《经藏》,这是在《中部.一切漏经》(Sabbàsava Suttaü)里面所要求的。因此,《清净道论》里即使说到这里的戒,还是依经教法的方式来分析,来分别的,所以,这个是区别。因此,我们不应当把《清净道论》当成律典。

在这里面所讲到的戒律也不是以讲律教法为主的,而是以经教为主的,到了后面讲慧的主要是以论教为主,所以《清净道论》里面分为三大纲要:戒、定、慧;戒跟定是以经教法为主来讲的,而又偶尔会涉及到论教法,比如说当我们在讲到了根律仪的时候,里面就是用论教法来分别的;而讲到经教法的时候,比如说我们如何把取业处,把取所缘,这些都是依经教法来分的。

然而,里面讲到那些速行等等,这些又是属于论教法的范畴,而到了在讲修慧的时候,比如说讲到五蕴,讲到十二处,讲到十八界,二十二根,四圣谛,十二因缘这些,其实这些都是属于经教法的范畴,但是,它又用论教法来解释。

因此,我们不应当完全把它分开,而且,本来讲五蕴,讲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二根,四圣谛跟十二因缘,这些是在《经藏》里面讲的,但是它是以论教法来讲的。所以,《经藏》里面也有很多论教法,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提到的五蕴,都是究竟法,是不是?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二根,十二因缘,这些全部都是究竟法,它已经没有涉及到人、没有涉及到有情、比库、比库尼这些概念了,所以,这里还是以论教法为主,虽然它里面很多是《经藏》的内容。

因此,当我们掌握好《清净道论》里面所说的义趣之后,我们就更容易来把握,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就会发现到,其实《清净道论》里面讲律的其实是很少的,而几乎是非常少的涉及到律教,它只是讲到在“活命遍净律仪”里面,有六种学处是会涉及到律教里面,但是,里面只是几行字,它并没有广说,为什么呢?

因为这些都是基础,太基础了,而讲到巴帝摩卡(pàtimokkha,波罗提木叉)的时候,它根本就没有提到任何一条戒条,是不是?为什么?因为这些对于那些比库来说,这些都是基础,所以没必要在这边重复,它只是依经教法,经分别的方法来把它进行广说,那如果我们理解了之后,我们就更能够知道,其实《清净道论》它的指导修行的那种纲要,跟它是属于哪一类的教法所摄。

那好,我们大家今天就学习到这里。

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做回向: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ipattiyà Buddha§ p?jemi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ipattiyà Dhamma§ p?jemi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ipattiyà Sa?gha§ p?jemi

Addhàimàyapa?ipattiyàjà?i-jarà-mara?amhàparimuccissàmi .

以此法随法行,我礼敬佛!

以此法随法行,我礼敬法!

以此法随法行,我礼敬僧!

切实依此而行,我将解脱生、老、死!

Idaü me pu¤¤aü,àsavakkhayaü 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pu¤¤abhàgaü labhantu.

愿我些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些功德。为证涅槃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一切有情,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清净道论》讲要 第一讲:序品
下一篇:《清净道论》-根律仪、活命遍净律仪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