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道论》-根律仪、活命遍净律仪
2012-12-28 14:15:07   来源:   评论:0 点击:

《清净道论》-根律仪、活命遍净律仪 宝峰禅寺禅修营2007年6月17日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等觉者! (三遍)各位法师、各位同学:我们今天将继续来一...

《清净道论》-根律仪、活命遍净律仪

宝峰禅寺禅修营

2007年6月17日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等觉者! (三遍)

各位法师、各位同学:

我们今天将继续来一起学习《清净道论》里面关于讲戒的部分。在上一次我们大家共同地学习了戒里面的别解脱律仪戒(pàtimokkhasaüvaras?la),今天我们将继续来学习根律仪戒(indriyasa§varas?la§)跟活命遍净戒(àjivapàrisuddhis?la§)。

根律仪戒的“根”(indriya),有主的意思,有起到主导作用的这样的作用。根有很多种,在《经藏》里面提到了有二十二根,在这里我们所指的根(indriya),是指我们的五种感官,也就是:眼根(cakkhundriya§)、耳根(sotindriya§)、鼻根(ghànindriya§)、舌根(jivhindriya§)、身根(kàyindriya§)、意根(manindriya§),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根的意思。

Sa§vara是律仪,我们在上一次已经讲过了,是包括有防护、保护的意思。所以我们说的根律仪就是要保护我们的诸根。然而,这里保护诸根的根律仪并不是说我们好好地爱护自己的眼睛、爱惜自己的耳朵、或者爱惜自己的身体,是这里sa§vara的意思,那它是怎么样呢?在经文里面,佛陀就经常会讲到根律仪,就是说:

“So cakkhunà r?paü disvà na nimittagàh? hoti nànuvya¤janaggàh?, yatvàdhikara?am enaü cakkhundriyaü asaüvutaü viharantaü abhijjhà-domanassà pàpakà akusalà dhammà anvàssaveyyuü tassa saüvaràya pa?ipajjuti, rakkhati cakkhundriyaü cakkhundriye saüvaraü àpajjati.”

这个就是对于眼根律仪里面的例子,对于耳根律仪、鼻根律仪、舌根律仪、身根律仪、意根律仪也是同样。它的意思就是说:“当那个人看到了颜色之后,如果他追随于相好,取于相,取于随相,那他对于眼根不防护,这时候,贪、忧、诸恶、不善法将会侵漏他的心。”

所以,在这里说的“他”(so),是指已经受持了别解脱律仪的、住于别解脱律仪的比库。

“Cakkhunà r?paü disvà”眼已经见了色之后、眼见到颜色之后,甚至由于有能够看见颜色能力的眼识见到了颜色的意思。但是,我们不能够理解或者认为说是眼睛去见颜色,事实上是由于眼净色受到了颜色所缘的撞击,然后随起了眼识,以眼识而见色的缘故。所以我们说到的这里的cakkhu(眼),事实是能够见色的并不是我们的眼根,而是眼识。

如果大家学过《阿毗达摩》就非常清楚,心路过程里面有一种是称为眼门心路过程的,眼门心路过程它的主要作用就是识知颜色。所以真正识知颜色的是眼识而不是眼净色,然而眼净色是眼识生起的依处,依眼净色而有眼识,所以我们说到的防护眼根不是保护着自己的眼睛,不是不要经常太劳累、累了就点点眼药水,或者说做做眼保健操,这个叫做眼根律仪,不是这样的意思。

我们学过《阿毗达摩》就知道,眼门心路过程它有一个特点,就是当它受到了颜色的撞击之后,会有眼识生起,眼识生起之后,还会有几个心识刹那接连产生,然后,在眼识灭去之后,有一个什么心生起呢?领受,然后推度,确定,确定之后,有七个速行。所以真正能够取颜色的,而且在颜色当中真正产生作用的还是属于速行。

因为在看的过程中,眼识的作用只是相当于把取颜色而已,之后,能够继续地对这个颜色进行接受、进行消化、容纳,然后再给它定义这个是红色、绿色、青色、白色、黄色,这些其实都是后面的心路过程的作用。所以在眼门心路过程之后,会随起很多意门的心路过程。这些随起的意门心路过程,也是继续地取刚才由眼门心路过程里面传递下去的颜色的信息,然后经由这些随起的意门心路过程再对所取得的颜色进行加工、进行回忆、进行想象、进行推理。所以后来的这些形成了红色的概念啊、美丽啊、不美丽啊、好看啊、不好看啊,这些都是后面意门心路过程的关系。

如果我们知道这点之后,我们再看论文:“不取于相”(na nimittagàh?)。这里的nimitta我们上次已经讲过了,相,说到的禅相的相也是,就是标记的意思。Ggàh?是拿,正在拿着的意思。Na是表示否定,就是不执取于这种所看到的颜色的相。

这种颜色的相如果是经过之后的那些意门心路过程,那他就会产生很多种概念。什么概念呢?是女的相、男的相、或者清净的相等等。“Itthipurisanimitta§ và subhanimittàdika§”就是这个是女人、这个是男人、这个是漂亮的、美丽的,就是后面来的。

真正的眼睛,它看的、它并不能够识知说这个是男人、这个是女人,他取的只是一堆的那些颜色的信息,然后传递给之后随起的意门心路过程,然后意门心路过程再经过加工、消化,然后再给它名字,最后再给它概念,是这么样的。之后,再分别这个女人漂亮还是不漂亮,是老还是年轻,之后生起了贪欲啊等等,都是由后面意门心路过程而来的。

因此,就由于执取于这些男相、女相、漂亮相、不漂亮相、常相、乐相、或者我相等等,那么由于取着于这些事相,结果就成为了烦恼产生的因了。

“不取于细相”(nànuvya¤janaggàh?),或者说不取于随相好呢?有时候也翻译成随形好。anuvya¤jana是更加微细的。就举个例子,现在我们看,这是一个表,大家看到的这只是一个表而已,然而如果稍微注意的话,你会看到前面这是一个白色的表的表面,现在的指针是指向于2:05分,然后这是墨绿色的,然后呢,又再看它的质材是什么样的?是塑料的。然后再继续看里面的那些指针又是什么质材的,这样的话,这些就是属于随相。只是看它是表,这个叫做相,然后你再看它的细部特征,这个叫随相。

那,我们看论文里面就讲,对于能够使烦恼显现的而得名为细相的,就是细部特征的手啊、脚啊、微笑啊、大笑啊、说话啊、看啊等等,这些相就称为细相,就是细部特征。说到这里,佛陀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我不见世间有任何的相能够比女人的相更能够抓住男人的心的,也不见到世间有任何的相能够比男人的相更能够抓住女人的心的。”

比如说男人的色相,这里的色相就是男人的这些形象,声、香、味、触,还有比如说女人的笑、女人的愤怒、女人的哭泣、女人的装饰、女人的撒娇等等,这些都能够紧紧地绑住男人的心。所以这里讲到的,如果只是色、声、香、味,这些很粗的相,男人相、女人相这个叫做相。但是如果再去看到这个女人的漂亮啊、女人说话声音的娇柔啊、抚摸女人的那种细滑的感觉啊,或者女人跟你说过的话啊,女人在你面前娇嗔地发脾气呀,对你很好啊,送给你东西呀,这些都能够紧紧地抓住男人的心。同样地,对于男人跟女人,女人跟男人也是一样。这些是取于随相或者取于微细的特征,如果取于这些特征,那么这些就是烦恼生起的基础。

然而如果说只是看,然后不去分别他,那怎么样呢?在《清净道论》里面就讲了一个故事,就是讲Mahàtissa长老的故事。Mahàtissa长老是住在支提山(cetiyapabbata)的。有一天,这位长老为了托钵,就来到Anuradhapura这个城市(现在Anuradhapura也是斯里兰卡的一个城市,一个古都,里面有很多古迹,佛教的古迹。),结果他就看到了一个女人,这个女人她跟她的丈夫吵了架之后,就打扮得非常漂亮,好象天女一样漂亮。

早上就从Anuradhapura这个城里面向她的娘家那里走去,正好就碰到了前往托钵的这位Mahàtissa长老,当她见到了Mahàtissa长老之后,这个女人就生起了颠倒心,就向他笑,想要吸引他。那这个时候呢,Mahàtissa长老他就听到了声音,那个时候他就想:“呃,这个是什么?”然后就顺着声音的地方望过去,正好就看到她的牙齿骨,于是他就作不净想(asubha sa¤¤a),然后就证得了阿拉汉果。

这个故事说得很简短,然后在这部论的注解里面,概述了他修行的过程是:因为这位Mahàtissa长老他一直都是修白骨想的,修内在白骨、修外在白骨,所以他对于白骨想已经非常纯熟了。然后这一天因为他去托钵,然后他还是持续地作意自己的白骨想而行走,他不会放弃自己的业处,在那边胡思乱想地前往托钵,他例行作为一个沙门的义务。然后就很有正念地把取自己的业处,在那里行走。

在行走的时候他突然听到了声音,然后他就望过去,望过去的时候他并不是去作意说这个是男人的声音、女人的声音,看到的是男人、女人。于是他一看,就正好那个女人笑的时候露出了一排白色的牙齿,当他看到这个牙齿的时候,他就取她的牙齿的骨相,这样一作意,他见到的就是一具白骨,而不是一个女人的相。

因为他经常地把取业处于自己的内心的第一位,这样而行走,所以当时他看到的是白骨。然后他就立刻又看到内在的白骨,又再看外在的白骨,然后他就取白骨不动在那里,在这个时候他就证得了初禅。因为白骨想最多只能够证得初禅。所以当他证得初禅之后,他立刻就以初禅的禅那心为观照的所缘,然后就观初禅的心为无常、苦、无我,这个时候就站在那个地方,依次地他的道智跟果智就成熟,然后就在站着不动、在那里已经证得了阿拉汉果。

所以,他的证道过程是这么样的。但是这里用的是省略法。当他证得阿拉汉之后,他就这样说:

“看到了她的牙齿骨,

随念于以前的想(就是以前所修的不净想),

然后他就站在那里,

长老圆满了阿拉汉果。”

那当他证得阿拉汉果之后,他就继续前往去托钵。这个时候她的丈夫就从后边赶上来,然后看到了长老,他就问说:“Bhante,你之前是不是看到有任何的女人呢?”这位长老就说:“噢,我并不知道是男的还是女的,在这条路上,我只是看到了一堆骨头,走在这个很大的道路上。”所以这个是守护根门的一个例子。

那要讲到“因为他不防护眼根”(yatvàdhikara?am enaü),这里的意思就是如果他不很好地防护自己的眼根、不关闭自己的眼门的话,那么,贪等种种的恶、不善法就会侵漏他的心,将会给这些所系缚着,所以他要“防护而行道”。

那么,我们须知在眼根里面,事实上眼根只是一堆色法而已,它并没有所谓的防护不防护。如果说一定要防护眼根,从字面上来理解的话,那么就是好好地保护我们的眼睛,保护我们的眼睛不要入沙,保护我们的眼睛不要长期劳累,不要长期疲劳地工作,要不然就会变成近视眼,不要躺着看书,不要太暗的光线下看书,这个叫做保护我们的眼睛。然而这里并不是这样的意思,因为只是眼净色,它并没有念,并没有贪啊、忧啊、恶、不善法的生起,而贪、忧、恶、不善法的生起,实际是指意门的心才会有这样。所以说如果这位比库他不防护眼根,贪、忧等恶、不善法会侵漏其心,事实是依照心路过程来说的。

我们刚刚谈到了,如果有一个色所缘现前,那么这种色所缘它将会同时撞击我们的眼净色跟有分。大家还有没有印象?就是在讲五门心路过程的时候,撞击眼净色跟心路过程的同时就一个心识刹那生灭过去了,结果有分就波动了二下,然后有分断了,有分断了之后生起了一个五门转向心,这五门转向心的作用只是把目标,就是把心流从有分中跃起,跳跃起来投向所缘,投向这个颜色,然后就生起一个能够认知颜色的眼识,眼识生起之后立刻坏灭,灭去之后就生起一个领受,就是领受刚才的色所缘,然后立刻灭去之后推度,推度灭去之后就是确定,确定灭去之后立刻就生起了七个速行。

如果这个色所缘是很强的话,就是极大所缘的话,很清晰的话,那么将会有两个彼所缘生起。彼所缘生起之后,心流又落入了有分。落入有分之后,若干个有分,或者许许多多的有分生灭过去之后,接着又生起了一个意门转向心,意门转向心就是相当于在眼门心路过程里的确定心,它们是一个心两个不同的作用而已,而心的性质是一样的。

一个意门转向心之后七个速行心。这七个速行心其实来说真正的贪欲还不会在这个时候生起,接着的这个称为随起的意门心路过程心,是等于说它正好拿到了颜色的原材料,之后又传递给下面一个意门心路过程。下面一个意门心路过程又是一个意门转向再加上七个速行。然后它从上面的一个意门心路过程再传到它的信息之后,它再进行确定一下,就是更加确定一下这个是所领受的颜色,然后就又再传递到下一个心路过程,这个心路过程还是意门心路过程,然后这个心路过程它就能够从过去的一些经验当中去加工、整合,所取到的颜色所缘。

然后呢,它的这个意门心路的七个速行,又传递给下面的一个意门心路过程,它就能够根据以前的记忆就知道,这个是红色、这个是黄色等等,它确定之后,然后再下面的一个心路过程就给它这个是红色、这个是黄色等等。

所以,前面的几个心路过程那个时候还是属于究竟法,后面的就开始了给它红色、蓝色,白色等等,这个已经是概念法了,之后又再判断说这个红色是适宜的、还是不适宜的,好的、还是不好的,美丽的、还是不美丽的,还是这样。之后呢,又再传递给下面的意门心路过程,意门心路过程又对它进行加工,然后有喜欢、不喜欢。之后呢,随起的那些意门心路过程就生起了贪啊、喜爱啊、抗拒啊、排斥啊。

所以,一个眼门心路过程跟随起的许许多多的意门心路过程同样是取这个颜色为所缘,这样的贪就在很多意门心路过程之后,它才慢慢地巩固、驻立、建立、强化。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眼睛所看一个颜色的时候,我们要确定这个是什么,其实已经无数个心路过程已经在那边生灭了。

比如说,我们一眨眼或者我们一弹指,已经有几万亿个心识刹那在那边生灭了,几万个心识刹那去掉过半数都是有分心,剩下的就是那些速行心为主的心路过程,而这些心路过程它是极快速地在那边运作、在那边运作的,它比现在最先进的计算机运作还要快几千倍、几万倍、几亿倍都不止。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佛陀说:“诸比库,我不见有任何一法能够比心的生灭更加快的。”

有时候我们在很快地看书的时候,其实我们看的时候,后面已经有无数的意门心路过程正在加工,然后又看,又再加工,所以即使我们看得很快,但是再快也快不过我们心的生灭。

(有人问:一个心路过程都有有分吗?)

(尊者答:这个是欲界心路过程,每一个欲界心路过程中间都有有分生起。但是呢,广大心路过程就不一定,假如一个人他可以入定,他入定说要入定一个小时、二个小时、三个小时,如果他的定力是非常强的话,他所生起的一直都是他初禅的禅心、或者第二禅禅心、或第三禅禅心、或第四禅禅心,如果对于出世间的圣者来说,他要入果定的话,他所起的那一种心路过程也没有有分,这种称为安止的心路过程。)

所以,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心路过程的规律跟如何把取了颜色的所缘然后生起贪欲的,它中间经过了许许多多的接纳、领受、推理、然后再确定,确定之后再给它名字,再给它概念,然后再把以前的东西再搬过来、再进行消化,之后呢,认为这个是好的、不好的,好的生起乐受,不好的生起忧受,其实这些受每一个心识刹那都有,这个时候他就领受乐受是好的,不乐受是不好的,对于乐受来说,他就生起了贪爱,所以贪爱其实是很多很多心路过程之后,它是慢慢地建立、巩固,在那边滋长。

(问:第一次在色所缘撞击的时候第一个心路过程还是不会生起的吗?)

(尊者答:不会生起。但是由于它有一种叫做亲依止缘(upanissaya),我们还是可以说它有,因为在第一个我们的眼门心路过程看的时候,那个时候它的确定心还是有如理作意和不如理作意。但事实上是由后面的意门心路过程经过强化之后才说这些有的,而不是真正来说眼门心路过程,眼门心路过程它不会生起贪、不会生起嗔的。但是由于后面的缘故,所以我们说前面也会有。是这样的。)

因此,我们要强调防护根门,防护眼根门。防护眼根门就好象说一个城池或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边境,很重要,是不是?一个城里面,它的城门要把守、防卫得很严密,要防守得很严谨,如果不是的话,你在里面的各个部门你都派上了保安,你都派上了卫兵,乃至到你在皇帝的面前,你全部都用非常精锐的部队,但是你的城门,或者你的国家边境你没有防卫,那些敌军还是可以长驱直入,是不是?

所以你说我防护心,防护得非常严谨,非常精进,但是你不防护根门,一见到女人就死死地盯在那里,这样的话怎么可以说你在很好地修行,你在很好地培育自己的心的清净呢?是不是?所以我们知道,防护眼根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防护的话,那么贪、忧、恶、不善法就能够侵漏。

这里的贪、忧、不善法事实上是由于自己来的,并不是说我看到一个很漂亮的女人,然后自己生起了贪爱、自己生起了欲望,然后你就怪她:“你为什么长得那么漂亮?”是不是?不怪她,而是怪自己,自己的不如理作意,然后生起了那些贪爱。所以别人长得漂亮那是别人的善报、别人的福报。然后你自己因为别人的福报,对于自己撞击来说,这个称为极可喜所缘。

比如说,现在有一些很漂亮的女人,或者很好吃的东西等等,之所以自己能够体验到这样的所缘、这样的目标,那是因为自己的善果报。因为善果报,所以我们能够体验到极可喜所缘,是不是?所缘分为三种,大家还有没有印象?极可喜所缘、可喜所缘、不可喜所缘。

极可喜所缘跟可喜所缘是因为我们的善果报成熟了,所以当我们看到好看的东西的时候,这个时候的眼识是属于哪一类心呢?对!善异熟心,是啊。当我们看到一个很丑陋的所缘的时候呢,这样的眼识是属于哪一类的心?不善异熟心。对!所以我们能够看到好看的东西是因为善异熟。所以眼识是善的异熟。如果看到了不善的,比如说看到了鬼啊、看到了夜叉啊、或者看到了老虎啊等等,这个时候是属于不善的异熟眼识。

往往人的习气就是看到了可喜的所缘、极可喜的所缘,那么这个时候接下来的受是什么受?对,眼识本身是舍受的,眼识本身没有所谓的乐受、忧受,它只是舍受,然后接下来的那些速行心里面的受是什么受?是悦俱,是不是?悦俱,这里的悦是somanassasahagata,也就是属于乐受(sukhà-vedanà),因为乐受是悦意的、可意的、可爱的,如果不如理作意的话心就会染着于这样的感觉。因为染着于这样的感觉,那么贪爱就会来了,就会生起了。

我们大家都学过缘起了,是不是?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什么?受缘爱,爱再缘取,就是这么样来的。这个是在今生当中的,六处就是我们的眼睛缘于颜色,耳朵听于声音,如果说有了眼根、眼净色遭到了色所缘的撞击然后就生起了眼识,眼识之后呢,根、境、识三事合和而生触,触之后呢,见到了乐触,比如说,眼见到了乐触就会生起乐受,如果对乐受不如理作意的话生起爱。受并不是好跟坏的,受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连佛陀也会有乐受啊,是不是?当佛陀看到了那些漂亮的东西的时候,他也会生起乐受;当他看到了那些不可喜所缘的时候,他会生起什么受?对,是舍受。然后受本身它是遍一切心所的,遍一切心的心所的,它没有善和不善的,唯有之后生起的爱才有善和不善的。

佛陀也会生起身体的乐受,也会生起心的乐受,心的忧受不可能生起,身的苦受还是会有。所以在五种受当中,佛陀只有一种受不会生起,就是心的苦受,是忧受(domanassa),这个是对于佛陀和一切的阿拉汉圣者乃至三果的圣者都不会生起。对其它的受也会生起,比如说佛陀也会生笑,他也会发笑啊,是不是?发笑他就有乐受,是喜。有时候有很好的气候,很舒适的条件,佛陀的身体也可以感觉到很愉悦呀,是不是?如果佛陀他生了病,在《律藏》里面跟在《经藏》里面记载佛陀生病,生病的时候他也遭到了很剧烈的苦受,是不是?

所以对于受来说,本身它并没有善跟不善,然而我们说到的在五种受当中的忧受(domanassa),受本身它是属于遍一切心的心所,它没有说善与不善,由于这种忧受,产生忧受的心肯定生起在嗔根心、肯定夹杂着嗔心所,因为受到了这种嗔心所的污染,所以我们说这种受是不善的。所以,所谓的忧其实是嗔根心、是嗔恨心来的。

那对于耳朵听到声音,听到声音本身并没有说好跟不好。如果我们只是知道这个是声音,那就足够了。然而如果要分辨的话,那么就分辨出这个是男人的声音,这个是女人的声音,他的声音如破铜锣一样,她的声音好象很娇柔,好像小鸟的叫声一样,这样的话就分别了。或者说听到的是歌声,本身耳门心路过程并不能够分辨歌声,而是由于之后随起的意门心路过程,然后就对那些一大堆的时节生色不断地撞击我们的耳净色,然后产生了耳识之后,下面很多的速行进行组合、进行消化,然后就有很多的那些乐曲,然后就随着这些歌曲的韵律产生很多样的感情,要么是贪的,要么是嗔的,有贪有嗔就肯定有痴的,就是这么样来的。

对别人骂你也是,本来骂你只是一堆的声音在那边撞击你的耳门心路过程,是不是?假如是一个外国人,一个洋人用很恶毒的语言来骂你,你听不懂,你不会生气呀。同样地,你骂一个外国人,是笑着骂,其实你骂得很难听,他可能很高兴地说:“Thank you! Thank you!”。为什么呢?因为只有声音撞击到他,他没有那种整合,然后消化的那样一种记忆在那边,所以他听到的只是声音。

为什么现在如果某一个导师骂了你,或者某一个法师在那边讲你的坏话,你知道了你就耿耿于怀,为什么?声音本身只是中性的,只是一堆色法,但是由于不如理作意执着于有我,他在骂我,然后,由于对这种声音产生了不如理作意,就会有忧受,就会有不善心,这种称为贪跟忧的忧(domanassa)。

凡是贪跟忧必定它会有四种不善心所一起生起:痴(无明)、无惭、无愧、掉举。肯定的,如果是贪的话就会有贪的心所,如果是嗔的话有嗔的心所。所以,所有这些贪也好、痴也好、无惭也好、无愧也好、掉举也好,这些都是属于恶的、属于不善的法。一生起肯定是连带着生起,所以当我们不防护眼根的时候呢,这些贪跟恶不善法会生起;当我们不防护眼根的时候,这些嗔跟恶不善法也会生起。

生起的时候我们的心就是这种贪根心、嗔根心或者痴根心,这时我们的心、有了贪嗔痴的心,那些善心就不会生起,因为在一个心路过程当中不可能有两种性质完全相同的心生起,是不是?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说:“他的心给贪、忧、恶、不善法所侵漏了。”

对于耳朵也是,对于鼻也是,鼻闻的是香,舌尝的是味道,我们喜欢吃好吃的东西,好吃的东西就吃多多,不好吃的东西就不会去碰。有些人喜欢吃辣的,有些人喜欢吃甜的,有些人喜欢吃咸的。本来这些味、这些食物只是一堆时节生色而已,是不是?它们并没有所谓的让你生起喜好、不喜好的,然而由于我们的舌识以及后面的那些意门心路过程去分辨它,于是对那些好的味道我们会染着,对不好的味道我们会排斥,这样的话心就给贪跟忧所侵漏了。

对于身体也是,身识其实是非常容易产生的。好的气候啊;或者说男人喜欢触摸那些女人的细滑的感觉啊;或者说人按摩啊;天气很热,喜欢有空调啊;比较喜欢坐那些舒服的沙发或者凳子等等,这些其实都是属于身对于触所缘的那种喜好。

如果对这些触所缘生起了不如理作意,那么就会有贪的生起。天气很热啊、蚊子叮啊、身体病痛、肚子痛啊、头晕啊、牙痛啊这些其实都是身体的苦受。身体的苦受是由于不可意的、不可喜的触所缘,所碰触,碰到很粗的东西,乃至不小心碰到啊,给小刀割伤了等等,然后感觉到身体的痛啊,这些都是属于我们身体所碰触到的所缘。由于如理作意,生起的是善的;由于不如理作意,生起的是贪、忧、恶、不善法。

对于意也是,我们老是想着过去、想着现在、想着未来,就各种各样的善与不善的就会生起。所以佛陀经常教导我们:“我们应当守护根门,应当持好根律仪。”就是因为这样的意思。

好,大家先休息一会儿。

(休息)

现在大家一起继续来讨论戒的部分,我们学习了防护眼根律仪。

防护眼根律仪虽然在这里是属于戒的部分,也就是属于根律仪戒(indriyasa§varasila)的部分,然而它也可以属于定的部分,是属于禅修的一部分。如果大家还记得的话,我们在说到戒的时候有一种叫什么律仪,还记得吗?有一种叫做念律仪的。所以我们要守护好根门,依什么来成就呢?依念来成就。假如一位禅修者能够很好的守护好根律仪的话,那么,他同时也是在修行正念。在《大念处经》里面,或者在其它的经典里面,比如说在《沙门果经》里面,也有讲到,正念、正知的部分,我们经常强调修行一定要有正念、正知。正念、正知里面就有一句话,叫作:

「再者,诸比库,比库在前进、返回时保持正知,向前看、向旁看时保持正知。」(《沙门果经》)

「向前看,向旁看时保持正知」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以举难达(Nanda,古译难陀)尊者的例子来说明。难达尊者是守护根律仪,守护正念、正知非常好的榜样。当难达尊者要往前看时,他先会下一个决心,说:

「让我在往东看的时候,我的心不让贪、忧、不善法侵漏;让我在往西看的时候,我的心不让贪、忧、不善法侵漏;往北看,往南看,往下看,往上看,都是这么样。」

也是因为如此,难达尊者在威仪方面,在守护根律仪方面是非常出色的。他就是以守护根律仪为基础,最后在修vipassanà而证得阿拉汉的一个例子。大家知道难达尊者是谁吗?是佛陀的亲弟弟!是同父异母的亲弟弟,他们的父亲都是净饭王(Suddhodana),而他们的母亲是两姐妹。所以这是佛陀的亲弟弟修行的例子,也是对根律仪,对正念正知守护的非常好的例子,难达尊者由于以守护正念正知为基础,他得以断尽烦恼,证得圣道圣果。同样的,现在我们照样也是依此而修行。

佛陀教导的法是不会过时的,是不是?会过时的都是世间的法,世间的法在变。然而佛陀指出的道是不会过时的。正念是不是一切时候都可以修行呢?是不是?禅那也是一切时候都可以修行。只要你把取的所缘是正确的,你的心态是正确的,依处是正确的。那么没有说,古人可以修,现在的人不可以修。我们修四念处,每一个念处我们都可以禅修。所以佛陀的法是不会过时的。但是,佛陀的言教会随着时间的演变而慢慢地演变,慢慢地变质,最后完全地消灭。所以,才会有正法的消亡。但是,佛陀的教法,他所指的道理,他所指出的那条道路是不会变的。会变的是人为的变,但是佛陀指出的法是亘古不变的。如果佛陀所教的法会变,那佛陀教的法就不是真理,是不是?真理是不会变的。因此,假如我们现在也是修行正念正知,我们现在照样在行于佛陀的古道,走在佛陀的古道,它的目标就是了生脱死。

那么,我们已经分别了由于取了色的相,由于分别了男人相、女人相、这些净的相、不净的相、手的相、笑的相等等,而不防护眼根律仪,由于分别了好听的声音,不好听的声音,而没有守护好耳根律仪等等。如果不守护根律仪的话,将会由贪忧而侵漏其心。如果好好地守护,那么,他就是在守护根律仪。

然而,我们在守护根律仪的时候,不应当理解成眼不看,耳不听。假如眼不看就称为根律仪的话,那么所有的盲人都是在修行了,是不是呢?假如耳不听就是在修行根律仪的话,那么所有的聋子就会有很高的修行境界了,是不是呢?假如身不去触,那么那些瘫痪的人,他们也是有很高的修行境界了,是不是?所以,不能这样理解。我们照样是眼睛看到色,耳朵听到声,然而呢,一心不动,是在刚才所说的心路过程里面要很好的守护好。眼睛看了,不去取相,不去分别,男人,女人,好的,不好的。虽然说佛陀也会看到男人,女人,看到了这是圣者,这是凡夫,然而佛陀就是在有了乐受,舍受等等这些受之后他不会生起之后的那些贪心路过程,也就是不会有爱的过程。

一切的禅修者,如果能够很好的防护好根门的话,那些颜色的所缘,声的所缘,香的所缘,味的所缘,触的所缘跟意的所缘,照样可以于根门当中生起,就是照样撞击根门。撞击根门我们不是要守护在这里,我们要守护在退后的那个阶段,就是说,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生起的时候,这个并不可怕,领受推度生起也并不可怕,最可怕的就是在确定的那一刹那里面的作意。

如果作意是不如理作意,接着生起的速行,肯定是不善的;如果作意是如理作意的话,接着生起的速行心肯定是善的。所以造业不造业,所谓的贪、嗔、痴;所谓的布施,持戒,禅修;所谓的戒、定、慧,都是在速行里面造作的。

速行的善跟不善关键在于确定里面的作意,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佛陀非常强调如理作意。修行一定要如理作意,有了如理作意一切的善法都可以产生,由于不如理作意,什么事都可以做出来,这个是关键点。如果我们抓到了关键点就很容易。所以在这里说的根律仪也是,其实只要我们如理作意就很有利于修行。

大家一起学习了根律仪之后,再来讨论活命遍净律仪(àjivapàrisuddhis?la§)。Jīva是命,生命的意思,àjīva这里是活命,生活,谋生的意思,或者我们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谋生的手段,用什么方式,方法来维持我们的生活。Pàrisuddhi,pàri是遍,完全的;suddhi是亲近,所以称为遍净。Sīla是戒。

讲到活命遍净戒,可以说,世尊以活命的原因,由于活命,而制定了六种学处。也就是说,在我们的比库戒本,比库巴帝摩卡(pàtimokkha,古译波罗提木叉)里面有六条学处是跟活命有关的。

一、恶欲者,为欲所败,为了活命的原因,为了活命的理由,他实际上没有证得上人法,而希望说证得上人法,这就犯了巴拉基嘎(pàràjika,古译波罗夷)的第四条。

大家知道这条戒的制戒因缘吗?他的制戒因缘就是当时在巴姑河,有很多比库在河边过雨安居,巴姑河是在韦沙离城(Vesàl?,古译毗舍离)附近的一条河。那个时候Vesàl?城已经发生了饥荒,禾苗都枯死在田地上,而且有很多的温疫等等发生。在这个时候,那些比库要托钵,但是很难托到钵,生活已经有了威胁。结果呢,当时那些比库他们要入雨安居,然后他们就在商量说:

「我们应当如何来渡过这个雨安居呢?使我们能够欢喜,无争地渡过这三个月。」

然后他们就出了很多种点子。最后,有一个比库提议说:

「那么就让我们互相赞叹!『啊,这位比库他已经证得阿拉汉,这位比库已经证得三果,这位比库他已经是初果圣者,这位比库他已经有了第四禅,这位比库他已经有了初禅。』这样的话,那些信众就很有信心,然后他们就能供养我们。」

大家一致赞同:「很好!很好!」

于是呢,当有信徒来的时候,他们就互相赞叹。说自己:「我已经证得了什么什么,他又怎么怎么样。」

因为互相赞叹,那些信徒他们就非常感动:

「哇!这些尊者们!既然那么多圣众住在我们的村庄,让我们能有很多机会种植福田。」

然后他们就把家里仅有的那些粮食啊,那些好吃的东西,自己不吃,就拿去供养给僧团。他们的妻子也没得吃,他们的孩子也没得吃,他们的父母也没得吃,而他们都拿去供养给那些比库们。然后,这些话一传十,十传百,结果就很多人去供养,他们得到了很多人的供养。

那么,佛陀在世的时候,就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只要瓦萨(vassa,雨安居)结束,大家都会不约而同的去佛陀住的地方,去佛陀入雨安居的地方拜见佛陀。那些从Vesàl?去的那些比库去到,个个都面黄饥瘦,饿的不成样子;只有在巴姑河那边的,吃得个个肥肥胖胖的。当时,佛陀知道为什么,但他知而故问,他先问那些在饥荒的地方的比库,他们说:

「那里闹饥荒,我们托不到钵,我们每天只能吃一点点东西,甚至有时候托不到钵要饿肚子。」

然后呢,佛陀问在巴姑河边渡雨安居的比库:「你们诸根愉悦,你们诸根肥美,你们是怎么样,为什么能够这样?你们是如何渡过这三个月的雨安居呢?」

然后,那些比库说:「我们是怎么样做的,我们说的这些希望布施上人法,由于这样那些信徒来供养我,供养我们,所以我们现在就这样诸根肥美,是因为这样。」

而这个时候,佛陀就呵斥:

「愚痴的人们!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是非沙门法,说沙门法;非梵行,说梵行;非相应行,说相应行。」

然后佛陀呵斥之后就制定了这条戒。所以,这些在巴姑河,古代翻译成婆求河,巴姑河边的这些比库他们为了生活的原因而说希望布施的法,这些上人法。

上人法是什么呢?对,就是圣道圣果、解脱、三昧、等制、禅那等等这些。就是说等制、三昧、正受这些都是属于禅那的另外的一种名字。而圣道啊圣果、离烦恼、离欲、去除贪,这些都是指圣道圣果的意思。

二、桑喀地舍沙(sa?ghàdisesa,旧译僧伽婆尸沙或僧残)第五条。为了活命的原因,为了活命的理由而做媒介,做媒人,一个比库去做媒人。

这是因为伍达夷(Udày?)尊者而制定的。大家也应该知道的,做媒!当时,伍达夷尊者在舍卫城里面有很多信徒,他就经常忙于穿梭于各家,见到有某一家的姑娘很好,他就说你们家的姑娘怎么怎么样,已经十六七岁了,而我认识的某某家的大施主,他有一个小孩怎么怎么样。然后去到某一个施主见到他的小孩,他说我认识某某家的小姑娘,她长得很不错,又很乖巧,怎么怎么样。经常穿梭于各家说媒,所以,当时就撮合了很多姻缘。

后来有一次,有一个外道,邪命外道的弟子,邪命外道的声闻弟子,他就看中了邻村一个已经落籍了的一个妓女的女儿,就是她的母亲以前是妓女,后来从良了,没有当妓女了,她有一个女儿,非常漂亮。然后这个外道的弟子就派人去说媒。那个落籍的妓女就说:

「我不认识你,你们为什么要来。我不认识你们的家里之类,你们走吧。我不承认这个亲事。」

那这个时候这些外道弟子就很沮丧,然后就走到半路,碰到他的朋友,朋友问:「你们为什么那么沮丧?」

然后他就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朋友:「哦,那个乔达摩的弟子,有个叫伍达夷的,他经常可以很成功的说媒,你去找他准没错!」

然后,他们们去找,于是,在伍达夷的周旋之下,而且因为他是比库,是出家人,所以那个落籍的妓女因为出家人说的话是可以相信的,结果就答应了这门亲事。然后把她的很漂亮的女儿,就这样嫁给了那个外道的弟子。嫁给那个外道弟子之后呢,第一个月,还是把她当媳妇,然后第二月开始呢,就把她当婢女一样,奴婢一样,就让她干粗活,让她提水啊,让她打扫啊,让她清除粪便等等,就是完全当她是奴仆、奴婢一样。

这时,她就很痛苦,就捎信给她的母亲说:

「母亲啊,我现在非常痛苦地生活。我嫁到这一家,第一个月把我当媳妇,之后就一直把我当奴婢。所以请你把我领回去吧!」

她的母亲看到信以后,就去找外道的弟子,外道的弟子就把这个落籍的妓女奚落了一番,就说:

「这件事,与你有什么关系呢?是那个沙门伍达夷促成的事情,跟你没有关系,你走!走!」

然后呢,这个妓女就很忿忿不平。后来,她的女儿又写信给她的母亲。她的母亲因为上次吃了闭门羹,这次就去找伍达夷。然后,伍达夷去的时候,那个外道弟子就说:「这件事与你有什么关系?你一个出家人不安心修行,你来这边周旋干什么?这门亲事是我与那个落籍的妓女的事,跟你无关,你走吧!」

结果呢,他也是吃了闭门羹。后来,第三次,她的女儿又写信给她的母亲说:「我现在已经受到了很大的痛苦,我经常遭到虐待,我根本不象人的生活。我生活在痛苦之中,希望母亲,你早点领我回来吧。」

于是,这个妓女再去找伍达夷尊者,伍达夷尊者也不客气的说:「哦,这件事,女儿是你嫁出去给他的,现在我去了。我也是给他侮辱,我也是给他奚落啊,你怎么可以把这件事怪在我身上呢?」

这个时候,那个妓女就在那里骂了:「你这个出家人,出家人不象出家人!沙门非沙门,梵行者非梵行者,经常周旋于男女之间去说媒。」

很多那些妇女们,听了后,有的因为经过他的周旋,她们过着很美满的生活,她们说:

「不是,他是很好的!」

然后有些又是被公婆虐待的,那些媳妇的母亲她们就说:

「唉!这个伍达夷真是太不象话了!」

结果,这些在家人的批评就很快就在比库中传开了,那些少欲知足的比库就饥笑,为什么?伍达夷尊者竟然做这些男女媒嫁的事情。后来,这件事让世尊知道了,世尊就把伍达夷叫来,确认了这件事情,就呵斥伍达夷。呵斥以后就制定了这条,僧团的第五条。就是:若比库把女方的信息传到男方,把男方的信息传到女方,乃至于须臾赴,也是桑喀地些沙(sa?ghàdisesa,僧残)。这条戒制定了之后还有故事。伍达夷尊者因为佛陀制定了既然不能够让她们成为夫妻嘛,那他就是去做象现在类似拉皮条的,就是去帮那些嫖客跟妓女他们之间去撮合。最后,世尊就制定即使是短暂的关系也不行。所以,这里所说的由于活命,就是为了赚一些钱,为了自己生活去做媒。这个是属于这里所说的。

三、还有为了活命而公开这样说:「住在某某精舍中的那位比库是阿拉汉。」犯土喇咤亚(Thullaccaya,偷兰遮)。

这个比如说,现在你住在这间寮房,你说:

「这间寮房住的就是一位圣者!」你虽然没有说:

「我是圣者。我是阿拉汉,我是初果圣者。」

但是,假如你说在这个寺庙里面的,比如说大和尚,或者僧职,他是什么什么,那么他言下之意就是指他,但是他没有直接说,这个就是犯土喇咤亚。Thullaccaya的意思就是粗恶的意思,粗重的意思,粗重罪。

四、第四种学处,为了活命的原因,为了活命的理由,没有病的比库为了自己而乞求美味的,美味的意思就是(pa??tabhojanàni),就是非常殊胜的食物。

殊胜的食物包括在律藏里面讲到有:生酥、熟酥、油、蜜糖、糖、鱼、肉等等这些,是属于美味的食物。如果是没有病而为自己乞求这些好吃的东西,或者营养品,包括补品等等,这位比库就犯了巴吉帝亚(pàcittiya,波逸提)。

五、然后还有,为了活命的原因,就是为了生活的原因,生活的理由,没有病的比库尼为自己而用意令作美味者,犯应悔过(pà?idesan?ya,波罗提提舍尼)。

这是对比库尼的,她自己叫人家做那些好吃的东西。周旋,这是对比库来说,就是凡是由于,那些比库尼所周旋,叫人「你在这多放些好吃的东西,这位是圣者,这位他的修行很好,加多点东西在那里。」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就犯了应悔过pà?idesan?ya。

六、还有在众邪法里面呢,有一条。这一条就跟巴吉帝亚(pàcittiya,波逸提)第三十九条很相像的。它们的不同在于,如果没有病的话,为自己要求食物,就犯了恶作(dukka?a,突吉罗)。如果没有病要求美味的食物,就犯了巴吉帝亚(pàcittiya,波逸提)。它们的区别是这样的。

所以呢,一共有六条学处是关乎于活命的,是关乎于生活的,跟自己的生活谋生有关的,这是世尊所禁止的。这个也是在比库巴帝摩卡(pàtimokkha,古译波罗提木叉)里面的制定。然而,除了比库巴帝摩卡之外呢,还有其它的很多的那些规定。这些规定呢,就在讲到了由于诡诈,虚谈,现相,嗔骂示相,以利求利等恶法所取得的邪命,如果远离这些邪命,就称为活命遍净戒。

诡诈呢,就是为了利养、为了恭敬、为了名誉,被这些所执着的恶欲者、为欲所败者。他们假装拒绝资具,以那些迂回的说法,假扮成自己很有威仪,很造作。用这样的方法就叫作诡诈。诡诈的意思就是假装自己很有修行的,把自己装成非常有修行,好象老修行,然后来骗取那些施主们的信心,从而得到供养。

举例说,有些人他很希望那些信徒去供养他,他心里也非常想得到一些供养。但是呢,他假装去拒绝,然后等那些施主们已经对他生起了信心之后呢,那些施主们就说:

「哦,这个那么少欲知足的尊者,我们供养他,只要他能够接受那么一点点,我们都可以得到很大的福报。」

然后呢,施主们就用很多那些袈裟啊,饮食啊,那些很好的东西去供养他,供养他的时候,他还要假装说:

「象我这样少欲知足的人,我要这些东西干什么呢?我只要一点点就够了嘛,你们拿那么多东西来干什么呢。但是为了慈悲你们,为了悲悯你们,我还是接受吧!」

所以,就是用这样的一种乔装打扮,一种虚假的,这样的态度,这样的心态,假装着自己很有修行,假装着自己真的是很少欲知足,但是内心里是腐败的,是恶欲的,是染着于名闻利养的。这样的人,他通过语言,通过装束。比如走路的时候,假装是非常有修行的,比如说,专门在人很多的地方在那边打坐,恐怕人家不知道他在修行。或者说,在走路的时候,故意打扮得象自己很有正念,很有威仪,然后呢眼不斜视,那些施主明明叫他,他也假装着不知道。他不是真正为了守护根门,不是真正的守护好自己的心而这样做,而是,他是为了取得施主们的信心,为了得到他们的供养而乔装打扮。这样的话,当他能够取得了施主们的信心之后,然后施主所供养的他们全单照收。这种就称为诡诈。

那什么是虚谈呢?虚谈就是执着于利养,恭敬,名誉,为这些恶欲所打败的人。他对他人没有问他自己虚谈,极虚谈、赞虚谈、极赞虚谈、缠络语、极缠络语、举说、极举说、随爱语、谄谀语、豆汤语、养育状,这个称为虚谈。虚谈就是比如说,看到了施主来了,就对他说:

「哎,施主,今天你来了,你是不是来供养啊?哦,那么没关系吧,你就在这里等着,我去拿钵,你就过来。」

或者说,有些施主来了,知道他是大施主,知道他也有供养,然后就跟他说:

「哦,现在某某大施主也是我的信徒哦,我收的某某为我的弟子哦,你看,现在连某某他都成为我的弟子。」

然后,比如是现在的话,他就介绍一些相片啊,或者什么东西给他看。然后就说,你看我跟谁谁握过手哦,我跟某某明星啊,我跟某某政要啊等等,他们都成为我的弟子哦。象这样的,没有问自己就自我介绍,自我吹捧,这个称为虚谈。如果说,唯恐施主不认识自己,唯恐施主对自己反感。所以呢,经常找施主说话,攀缘施主,去跟施主搭讪。这称为极虚谈。什么是赞虚谈呢?就是给施主扣高帽子。这位是大施主,这位是大护法,这位是大长者,这样称为赞虚谈,就是用高帽子去扣那些施主。用各方面的那些称赞,那些抬举来说,称为极赞虚谈。

什么是缠络语呢?就是说:

「施主啊,去年的这个时候你不是做了很大的布施吗?为什么现在你没有做布施呢?」这种就称为缠络语。或者说,看到了,一些人拿了一些东西,比如说拿了甘蔗,拿了蜜糖之类。举个例子,比如拿了蜜糖。然后就问说:

「哎,施主,这些蜜糖是从哪里来的?」

施主说:“哦,这些蜜糖是从养蜂厂来的」

然后,他就说:

「不知道这样的蜜糖到底是甜的,还是不甜的呢?」

那,施主说:「哦,甜不甜我还不知道哦,要尝过才知道。」他说:

「哦,如果要我叫你把这些蜜糖供养给我,这样的话,是不适合于出家人所说的。」

这样的话呢,就称为缠络语。就是兜圈,纠缠不清,但是他的目的就是为了供养。比如,有的人说,这一家人对我很有信心,他有什么东西他都会供养我。象这样的话这种叫做举说,就是事实上你看表面上他是在称赞那个施主,事实上是他是为了要别人供养自己。有时候呢,用一些叫做把自己说的很低的,假装看上去他很谦虚,事实上他的目的是为了要抬高自己,要得到供养。比如说:

「哎呀,我这个人一点修行都没有,我出家了,你看,我现在出家了二十多年了!我还象我现在这么样!」

这样的话叫作谄谀,就是作一些非常卑媚的动作,卑微的动作,说一些把自己贬得很低的话语来说。这个就称为谄谀。所谓的豆汤语呢,豆汤语就是他说的话有一些是真的,有一些的假的,真假掺半,就象煮的豆汤一样,熟了一半,不熟一半。他说的话真假掺半,有些是夸大的,有些是真的。看上去他说的话是真的,但是他可能是夸大其词的。或者说,有很多东西,很多水分在里面。这个称作豆汤语。什么称为养育状呢?他就好象家庭的乳母一样,看到了别人的孩子,就去爱抚她,去抱她,亲亲她的脸,这个孩子很乖,拍拍他的肩膀,或者帮他摸摸顶,摸摸头,这个就是称为养育状。这些都是属于所讲的第二种。就是称为虚谈跟虚谈的。

至于现相,我们下一次再一起来学习吧。那么,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

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做回向: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ipattiyà Buddha§ p?jemi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ipattiyà Dhamma§ p?jemi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ipattiyà Sa?gha§ p?jemi

Addhàimàyapa?ipattiyàjà?i-jarà-mara?amhàparimuccissàmi .

以此法随法行,我礼敬佛!

以此法随法行,我礼敬法!

以此法随法行,我礼敬僧!

切实依此而行,我将解脱生、老、死!

Idaü me pu¤¤aü,àsavakkhayaü 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pu¤¤abhàgaü labhantu.

愿我些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些功德。为证涅槃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一切有情,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清净道论》-活命遍净律仪
下一篇:《清净道论》-别解脱律仪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