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陀 > 学佛 > 正文

在家众的修行
2012-12-29 12:33:44   来源:   评论:0 点击:

作者:法增比丘文章来源:佛陀中道点击数:4352更新时间:2006-8-5 在家众的修行六根本与六随念 在《杂阿含933经》里佛对释子摩诃男(Mahānama)说:「汝见如来,不见如来;...
作者:法增比丘    文章来源:佛陀中道    点击数:4352    更新时间:2006-8-5

 
在家众的修行

六根本与六随念

      在《杂阿含933经》里佛对释子摩诃男(Mahānama)说:「汝见如来,不见如来;见诸比丘,不见诸比丘;且汝常当勤修六法:何等为六?正信为本,戒、施、闻、空(舍)、慧以为根本;非不智慧。是故,摩诃男!依此六法已,于上增修六随念,念如来事,乃至念天,如是十二种念成就。彼圣弟子诸恶退减不增长,消灭不起。离尘垢,不增尘垢。舍离不取,不取故不着,以不取着故,缘自涅盘。」

       是故依正信、念戒、布施、闻法、修慧与舍,配合十念的前六念的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能自证涅盘。前六法是实践,后六法是随时随念。

1. 正信为本

       信是信佛陀,信正法,信有贤圣僧,信善恶业及其果报,信业未灭尽者还有来世,不生常见或断见,正信依法修行必定证果。

       正信主要是对佛陀的深信。在《增支部》(2. 22)中,佛陀明确地说,他是一个人,但佛陀不是普通的人,因为他已经根除了凡夫所有的烦恼和污染,如莲华生于水中,而不被污泥所染一样。佛陀身体也会生病,但是佛陀内心是充满了快乐。

  「比丘们阿,有一个人生于此世,是为了大众的利益和幸福,出于对世间的慈悲,为了人天的利益和幸福。他是谁呢?他是如来(Tathagata)、应供(Arahat)、等正觉(Sammasambuddho)、明行足(Vijja carana sampanno)、善逝(Sugato)、世间解(Lokavidu )、无上士调御丈夫(Anuttaro Purisadhammasarati)、天人师(Sattha devamanussanam )、佛(Buddho)、世尊(Bhagava )。比丘们,这一位人生在世界,是一位非凡的人,是一位了不起的人。」

       在《增支部》5.38中说∶「在家众正信有五利∶世上善良有慈心的人会先对正信者散发慈心,而不是对不信者;他会先造访正信者,而不是对不信者;他会接受正信者的礼物,而不是对不信者;他会先教示佛法给正信者,而不是对不信者;在家众正信者身坏命终,会生于善处天界。」这是有正信佛教徒能得到的五种利益。

       在《杂阿含844经》提到若是修行人能断四不信住:也就是不信佛、不信法、不信僧、不信持戒,这四不信完全断除,成就四不坏净(四乐意住):也就是成就信佛、信法、信僧、信佛所制订圣戒的四乐意住。那么这个人,就是如来、应供、等正觉所知所见,佛记说这个人得须陀洹果(Sotapanna),不堕三恶趣,决定正向菩提,七次天上人间往生,达到究竟苦边。这在《杂阿含851经》里也称为“法镜”,即是能以正法自己照见自己,自己印证自己。(《增支部》5.179受持五戒,成就四乐意住。)

2. 戒为根本

       在家戒 (gahattha-sila):在家男女众所受持的戒,如∶五戒  ( pancasila) 、活命八戒 (ājiva- atthamakasila)、布萨八戒 (uposatha-atthaïgasila)等。

       五戒是每一位在家众要受持的戒条,一个人皈依成为佛教徒,就必须努力守好佛所制订的五戒∶

       一.不杀生,从人乃至一切有生命的众生,慈心不杀不伤害,不自作或教人作。须具备五个条件∶对象(有生命的众生),看法(有生命的众生),动机(故意要杀),行动(自作或教人作),结果(受害者死亡)。

       二.不偷盗,凡是有主人的物件,价值超过五钱(五摩沙迦Māsaka,约值美元$25),不给予时不以盗心取用。须具备六个条件∶物品(有主物),看法(知为有主物),动机(盗心),行动(自手取或教他取),物值(过五钱),结果(取离原处)。

       三.不邪淫,是指禁止夫妻以外的性行为;八戒的不淫是指完全禁止男女性行为。须具备四个条件∶对象(男女),知道(清醒),动机(淫),行动(三道交媾)。

       1.  1如果男人与二十种女人其中的一种女人性交。这二十种女人可归纳为三类,即是∶

      A.九种被守护的女人即∶母亲守护 (mātu-rakkhitā),父亲守护 (pitu-rakkhitā),父母亲守护 (mātā-pitu-rakkhitā),兄弟守护 (bhātu-rakkhitā),姐妹守护 (bhagini-rakkhitā),亲戚守护 (nāti-rakkhitā),家系守护 (gotta-rakkhitā),法守护 (dhamma-rakkhitā),有(丈夫)守护 (sārakkhā)。

      B.十种已婚的女人即∶买得妇 (dhanak-kitā以财物买之令住),乐住妇(chanda-vāsini爱人令爱人住),雇住妇 (bhoga-vāsini与物而令住者),衣物住妇 (pata-vāsini与衣物而令住者),水得妇  (oda-patta-kini 触水钵而令住者。共取钵水灌手,共誓说:「愿此水和合不离」 ,而为夫妇,为最正当的结婚仪式), 镮得妇  (obhata-cumbatā 取去花镮而令住者。 如取薪等以镮置头上而载物。取女镮掷取而说 :「妳来住我家为我妇。」如此却成为夫妇),婢取妇 (dāsi-bhariyā却是婢又为妇),执作妇 (kamma-kārini-bhariyā是作务者又是妇),俘虏妇 (dhaja-hatā俘虏中取来者),暂住妇 (muhuttikā一时之妇)。
           
      C.罚护女 (sapari-daióā) ∶有人准备处罚的器具说:「 凡是到某某处和某某女子做不当的行为,我将处罚他。」《律藏.经分别》(Vin. S. Vibh.)
            
       1.  2如果女人与十二种男人其中的一种男人性交。这十二种男人可归纳为三类,即是:

           A.九种被守护的男人,即:母亲守护 (mātu-rakkhitā),父亲守护 (pitu-rakkhitā),父母亲守护 (mātā-pitu-rakkhitā),兄弟守护 (bhātu-rakkhitā),姐妹守护 (bhagini-rakkhitā),亲戚守护 (nāti-rakkhitā),家系守护 (gotta-rakkhitā),法守护(dhamma-rakkhitā),有(妻子)守护(sārakkhā)。

           B.两种已婚的男人;
            
           C.罚护男 (sapari-daõóā) :有人准备处罚的器具说:「凡是到某某处和某某男子做不当的行为,我将处罚她。」《中部义释书1.199》 (M. Ak. 1.199)

       2. 清醒地觉知要和上面的任何一种女 ( 男 ) 人性交。

       3. 以种种方法行性交。

       4. 如果男人与女人的口、 阴道和肛门这三道的任何一道行性交。如果女人的口、 阴道和肛门这三道与男人的阴茎(男根)这一道行性交。

       四.不妄语,犯此戒须具足五个条件∶对象(人),话题(谎话),看法(说谎),动机(欺骗),结果(听者明白)。

       五.不饮酒,犯此戒须具足二个条件∶对象(酒类),行动(饮用)。

     《中阿含.善生经》里说道:「居士子!若人饮酒放逸者,当知有六灾患:一者现财物失,二者多有疾患,三者增诸斗诤,四者隐藏发露(把秘密说出来),五者不称不护(人不称赞不爱护),六者灭慧生痴。居士子!人饮酒放逸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这是饮酒的六种过患。

       活命八戒 (ājiva- atthamakasila) 和布萨八戒 (uposatha-atthaïgasila) 的八戒相同。有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梵行),不妄语,不饮酒,过午不食,不歌舞娱乐香鬘饰身,不坐睡高广床座。活命八戒可以天天受持,而布萨八戒只在六斋日,即阴历初八,十四,十五,卄三,卄八,卄九或卄九,卅日受持。八戒是能修到阿罗汉果的。

       第三戒根据《梵网经》和kangkhavitarani的论注,列举须具足二个条件1性欲的动机。2性器官接触(阴部、肛门、咀巴)的行动。khuddakapatha的论注则列出须具足四个条件∶1性器官。2性欲(上述器官的交合意愿)的动机。3性交的行动。4乐受。

       第五戒须具足四个条件∶对象(迷幻物),动机(饮用的欲望),行动(饮用),结果(迷幻物经过喉咙)。

       第六戒须具足四个条件∶时间(从中午一直到次日黎明的时段),对象(食物或餐点),行动(吃),结果(吞咽食物经过喉咙)。

       第七戒必须分成两部分来看:第一部份:戒除跳午、唱歌、演奏乐器和观看娱乐表演,这些都是善心的障碍。这部分有三个条件:对象(娱乐表演,诸如:唱歌、跳舞等),行动(前往去看或听),结果(看着或听着)。第二部份:戒除装饰品。这部份有三个条件: 对象(装扮身体的饰品,包括花、香水、化妆品等),时间(在非生病时使用),行动(为美化身体而使用装饰品)。

       第八戒须具足三个条件∶对象(高床或大床),看法(知道是高床或大床),结果(或坐或卧其上)。

       在《增支部》5.177中说∶「在家众不应经营五邪命∶买卖武器,买卖人畜,买卖肉类,买卖酒品,买卖毒药。」

       随念自己之戒德,持戒实无毁、无穿、无污点、无杂、自在、智者所赞、无所触(不为爱与见所触,亦不为人责难),令起于定。随念戒能得近行定,但它能令近行定、安止定、道定与果定生起。

       佛在《长阿含经》(卷二)里说道: 「世尊告诸清信士曰:凡人犯戒,有五衰耗:何谓为五?一者求财,所愿不遂;二者设有所得,日当衰耗;三者在所至处,众所不敬;四者丑名恶声,流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当入地狱。 

       佛又告诸清信士:凡人持戒,有五功德:何谓为五?一者诸有所求,辄得如愿;二者所有财产,增益无损;三者所往之处,众人敬爱;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

3. 施为根本

       一位行者在发愿行布施后,应常慷慨布施,并作如是念:「自念施事,我得善利,于悭垢众生中,而得离悭垢处,于非家行解脱施,常自手施,乐行舍法,具足等施。圣弟子如是念施时。不起贪欲、瞋恚、愚痴、乃至念施所熏,升进涅盘。」(《杂阿含931经》)于非家行解脱施是指对离家、出家的修行者,布施四资具给他们,以使他们能安心修行求解脱。

       布施有物施(财施)、法施、和无畏施。物施是对僧伽作四事(资具)供养;法施是对信众无报偿的作佛法的解说或劝导;无畏施是对生命与财物的保护。布施时要有三种清净思,即施前快乐,施时心清楚与清净,施后欢喜。受施者也要具有三种清净思,即无贪或修持离贪,无瞋或修持离瞋,无痴或修持离痴。这样清净的布施的福报是无量的。如是以无贪无瞋无痴所缠之心随念自己的施德可得近行定,再修增上戒定慧乃至涅盘。

4. 闻法为本

       闻法会增长智能,成就辩才。于未曾听闻之法得以听闻,于未曾思惟之法得以思惟,于未曾证悟之道得以证悟。

       如来在世时在瞻婆国迦迦罗池边,为瞻婆人说法,当时池中有一青蛙,闻佛说法声而欢喜,即从池塘跳出而入于草根下,这时有一牧牛人,见大众围绕听佛说法,就到佛那儿听佛法,牧牛人以杖插地,误插在青蛙头上,青蛙因此命终,以闻法功德而生于忉利天上黄金天宫,他像从梦中醒来一样,青蛙天子听见诸妓女娱乐音声,听已即思惟,我先为畜生,何因缘故而生在天宫,即以天眼观察,先于池边听佛说法,以此功德得此果报,青蛙天子即从天宫来到佛所头礼佛足,佛知而故问,你是何人忽礼我足,神通光明,相好无比,照彻此间,青蛙天子以偈告佛:「往昔为蛤身,于水中觅食,闻佛说法声,出至草根下,有一牧牛人,持杖来听法,杖搀刺我头,命终生天上。」佛以青蛙天子之偈广为四众说法,当时听众中八万四千人,皆得道迹,青蛙天子得须陀洹果,他得果后,欢喜含笑而去,故称佛为天人师。

5. 舍为根本

       舍是在明白名色法是无常、苦之后,不愿继续造业受生,决定舍弃名色法。在日常生活中以中道与中舍的态度过活,不着世间八法的苦乐得失称讥毁誉。

6. 慧为根本

       于身心组合的五蕴生灭法,如实知是苦,苦圣谛如实知,苦集、苦灭、苦灭道圣谛如实知,透澈观察五蕴,灭尽无余。

7.佛随念

       随念世尊是如来、阿罗汉、等正觉、明行具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等的功德。随念佛能得近行定。

       佛对释子摩诃男言:「 若比丘在于学地,求所未得,上升进道,安隐涅盘。彼于尔时,当修六念,乃至进得涅盘。譬如饥人,身体羸瘦,得美味食,身体肥泽。如是,比丘住在学地,求所未得,上升进道,安隐涅盘,修六随念,乃至疾得安隐涅盘。

       随念佛是 「谓圣弟子念如来事。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圣弟子如是念时,不起贪欲缠,不起瞋恚,愚痴心。其心正直,得如来义,得如来正法;于如来正法,于如来所,得随喜心;随喜心已,欢悦;欢悦已,身猗息(轻安);身猗息已,觉受乐;觉受乐已,其心定;心定已,彼圣弟子于凶崄众生中,无诸罣阂(罣碍),入法流水(进入佛法修行),乃至涅盘。」(《杂阿含931经》)由此可知随念佛的功德能至涅盘,这是随信行乃至信解脱阿罗汉。

       佛无尽及卓越的美德,独自无师自证,断除一切烦恼缠结,意识完全净化,无有任何污垢,值得人天的崇敬。他完全觉悟三界众生轮回的真相,自证无上正等正觉。我们的导师具足八种自在(世间、法、名声、福严、欲、精勤、变大、变小),明行具足,三学圆满。善逝度过轮回苦海,到达无忧的彼岸。佛陀具足正语,善巧开导众生。世尊透澈明了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真相,自调御并善于调伏具善根者。他是人天的无上导师,福德圆满。佛的智慧广阔无涯,慈悲于一切众生,他的一切美德无以伦比。佛陀展示给我们知道的是,他从凡夫修习十波罗蜜圆满而成正觉,他慈悲教化一切,引导众生同证圆满菩提。

8. 法随念

       随念法是世尊善说、自见、无时的(超越时间概念)、来见的、引导的、智者各自证知的;这些教法与九出世间法应常予以随念。随念法能证得近行定。

      《杂阿含931经》里佛对释子摩诃男言:「复次。圣弟子念于法事,世尊法、律,现法能离生死炽然,不待时节,通达现法,缘自觉知。圣弟子如是念法者,不起贪欲、瞋恚、愚痴、乃至念法所熏,升进涅盘。」这是指随法行能得涅盘。

9. 僧随念

       这是随念圣僧伽的功德。世尊的声闻众是善行道的(良好地修行佛法),世尊的声闻众是正直行道的(直接地修行佛法),世尊的声闻众是真理行道的(正确地修持佛法以求脱离苦),世尊的声闻众是正当行道的(适当地依教奉行,修习清净梵行),即四双八辈贤圣,所应(应虔诚礼敬)、奉迎(应热忱欢迎)、供养(应布施供养)、承事(应合什敬礼并伺候左右),是世间无上的福田。随念僧亦能得近行定。

       在《杂阿含931经》里佛对释子摩诃男言:「复次。圣弟子念于僧事,世尊弟子善向,正向,直向,诚向,行随顺法。有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罗汉,得阿罗汉。此是四双八辈贤圣,是名世尊弟子僧。净戒具足,三昧具足,智慧具足,解脱具足,解脱知见具足。所应奉迎,承事供养,为良福田。圣弟子如是念僧事时,不起贪欲、瞋恚、愚痴、乃至念僧所熏,升进涅盘。」这是念僧的随信行和随法行,乃至涅盘。

       这四双八辈有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罗汉,得阿罗汉。此是四双八辈贤圣,是名世尊弟子僧。向须陀洹断五下分结的前三结,即戒禁取,疑,身见。向斯陀含断五下分结的后二结粗的贪与瞋。向阿那含断五下分结的后二结细的贪与瞋。向阿罗汉断五上分结的色爱,无色爱,掉悔,我慢,无明。

10. 戒随念

       随念自己之戒德,持戒实无毁、无穿、无污点、无杂、自在、智者所赞、无所触(不为爱与见所触,亦不为人责难),令起于定。随念戒能得近行定,但它能令近行定、安止定、道定与果定生起。

11. 施随念

       常随念布施,得离悭垢,常自手施,乐行舍法,具足等施。

12. 天随念

       随念诸天之德,以及自己所具的信、戒、施、闻、舍、慧等之德,如此独处禅思诸天如四大天王、三十三天(仞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乐天、梵众天等等的天界,诸天神因为具备信、戒、施、闻、舍、慧等,得于命终之后生于天上,我亦具这样的信、戒、施、闻、舍、慧等德,心无贪、瞋、痴的缠缚,正直并镇伏了五盖,于一剎那生起五禅支而能证得近行定。修天随念的行者常为诸天所爱护,若不证得更高果位,来世亦能生于善趣。

       《杂阿含931经》里佛对释子摩诃男言:「圣弟子如是念天事者,不起贪欲、瞋恚、愚痴、其心正直,缘彼诸天。彼圣弟子如是直心者,得深法利,得深义利,得彼诸天饶益随喜;随喜已,生欣悦;欣悦已,身猗息;身猗息已,觉受乐;觉受乐已,得心定;心定已,彼圣弟子处凶崄众生中,无诸罣阂,入法水流,念天所熏故,升进涅盘。」

现世安裕及现世快乐四法

       在《虎径经》Vyagghapajja Sutta(《增支部 4.155经》)佛陀告诉虎径:在家俗人修四法;可得到现世安裕,及现世快乐。

       1.方便具足(utthana-sampada)

      「善男子经营种种工巧业处以自维生。有的种田、或经商,或饲养乳牛,或射艺,或为国王办事,或他种营业,对于这些工巧业处精勤修行,善知正确营生方法,善行工巧业处工作,是名方便具足」。

       2.守护具足(arakkha-sampada)


      「善男子所有财物,精勤方便所得,自手执作,劳苦而得,如法而得;能极守护,不令国王、盗贼、水、火劫坏损失,或由恶子嗣败坏,是名善男子善守护。」

       3.善伴党具足(kalyanamittata)

      「善男子居于某村某聚落,与聚落主聚落主之子,年长或年幼者而具信(saddha),具戒(sila),具施(caga),具慧(pañña)之善知识交往,言语。举止有信,有戒,有施,有慧,是名善男子善伴党具足。」

       4.正命具足(sama-jivikata) 

      「善男子所有钱财出内称量,周圆善护,不令多入少出、亦不令多出少入。犹如执秤者(Tuladharo),少则增之,多则减之,知平而舍。如是,善男子称量财物,等入等出,莫令入多出少、出多入少。

       若善男子少入钱财而广散用,以此生活,人皆名为摇优昙钵果(Udambarakhadaka)树者。若善男子财物丰厚,悭吝不用,傍人皆言此愚痴人如饿死狗。善男子,虎径!

       所积财物有四法能令减损:(1)纵情享乐,(2)酗酒,(3)赌博,(4)与恶伴党为友。犹如一大水槽,具四入水道与四出水道,若关闭四入水道而开启四出水道,天晴不雨,水槽之水将不能增加;与此同理,

       有四法能令财物减损:(1)纵情享乐,(2)酗酒,(3)赌博,(4)与恶伴党为友。(善男子,虎径!)

       有四法能令财物增益:(1)不纵情享乐,(2)不酗酒,(3)不赌博,(4)与善伴党为友。犹如一大水槽,具四入水道与四出水道,若开启四入水道而关闭四出水道,天常有雨,水槽之水将能增加;与此同理,
       
       有四法能令财物增益。(:(1)不纵情享乐,(2)不酗酒,(3)不赌博,(4)与善伴党为友。)

(是故,善男子!所有钱财能自称量,等入等出,是名正命具足。)」

后世安裕及后世快乐四法

       佛陀又告诉虎径:在家俗人修四法;可得到后世安裕,及后世快乐。

       1.信具足(saddha-sampada)

      「善男子于如来所,得信敬心,建立信本:彼实是如来、阿罗汉、正等觉、明行具足、善逝、世间解、无上世、天人师、佛、世尊;是名善男子信具足。」

       2.戒具足(sila-sampada)

      「善男子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是名戒具足。」

       3.施具足(caga-sampada)

      「善男子离悭吝心,诚心布施,常自手施,乐行布施,行拯救施,施予梵行者,是名善男子施具足。」

       4.慧具足(pañña-sampada)

      「善男子于五蕴生灭法如实知,苦圣谛如实知,集、灭、道圣谛如实知;透澈观察苦之灭;是名善男子慧具足。」(《虎径经》《增支部 VI.155经》)

总结
       在家众因为牵涉到家庭与事业的繁多工作,时间有限,因此要用极少的时间与精力来做他们的修行。最基本的修持是天天皈依守护好五戒,培养正信,若是遇到出家众时应常闻法,作四事供养,并常随念佛法僧三宝,因随三宝所熏,渐渐调服贪欲、瞋恚、愚痴,乃至涅盘。

 

注释:
1.《清净道论》第七章说六随念品列出十种佛的功德,少了如来,又把无上士调御丈夫分为二。

2.信行和法行的行者也叫随信行和随法行,他们在接触佛法后,对三宝生起信心,然后依法修持。渐渐学习道迹,受教受诃,然后得究竟智。信行与法行可证初果,二果,三果乃至四果,不过初果必得。于六根门用信、勤、念、定、慧五法以少慧观察忍的是信行,于六根门用这五法以增上慧观察忍的是法行。

3.若于五根(指信、勤、念、定、慧),增上明利满足者,得俱解脱。若软若劣者,得身证。于彼若软若劣者,得见到。于彼若软若劣者,得信解脱。这些都是阿罗汉。

 

法增比丘,写于沙劳越林梦市(Limbang)林梦佛教会
愿众生安乐!
欢迎翻印,请先联络作者。请勿删改。
email:dhammadhatu@yahoo.com
www.geocities.com/dhammadhatu佛法园地
www.yahoogroups.com/buddhamiddleway
http://w0.5ilog.com/cgi-bin/bbs/sys2/mybbs.aspx?id=0x43737400学习南传佛法
www.groups.msn.tw/middlepath佛陀中道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佛 法 之 特 性
下一篇:发起智慧掌要─佛教的入门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