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管理教战守策(锺闻瑜)
2012-12-29 15:19:36   来源:   评论:0 点击:

情绪管理教战守策 ◎锺闻瑜 所有负面的情绪都是障碍我们解脱的绊脚石,其中以愤怒所产生的过患最大,愤怒会使人失去理智,并对别人造成直接的伤害,而其实受伤最重的还是自己。 如何觉照身心的变化,不受情绪...

情绪管理教战守策

◎锺闻瑜

所有负面的情绪都是障碍我们解脱的绊脚石,其中以愤怒所产生的过患最大,愤怒会使人失去理智,并对别人造成直接的伤害,而其实受伤最重的还是自己。

如何觉照身心的变化,不受情绪波动的影响?用现代术语说,如何管理情绪,用理智来提升面对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门很实际、也是应该学习的课程。

情绪是有情众生的共同特性,用佛法说,一切众生皆有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它是我人身体诸根在接触事物以及内心体会外境遭遇时所起的反应。对于可意爱的就想占为己有,这是欲贪增上的表现。如果拥有了就欢喜 (属乐受) ,对所拥有的想永远保持,这是「常」的无明,而对已拥有的忧心会失去,这种因欲贪所生起的烦恼叫苦受。或因得不到想拥有的人或物而生起的瞋恚,也叫苦受。事实上,在身心的觉受上不能实时生起观照,忽而偏苦,忽而倾乐,这是与痴相应的无明。

学习佛法,远程解脱的目标暂且不提,当下身心的变化,应该要有实时觉了的「明」,也就是对一切觉受的实时了知,并且加以疏导管理,这里提出六种方法以供参考:

一、认识佛法

佛法之不同于世间宗教,是因为佛陀完全地明白诸行之流转乃在于「缘起」之甚深。一类众生,无明为缘,造作增长身、口、意三业,以此为缘,随业生死,展转不绝。若能于现法中观察、思惟、明白诸行之流转,无非是因缘相依相生,无一能生所生之自性或实在之自体可言,于彼法因,于彼法灭,如理作意,正见增上,在四谛法中,渐次体会世间与出世间的因果实相,并依此净智力故,学习圣道,断无明及爱。修学佛法,如实知见一切法的实相是「缘起」,佛法之总纲及正见已先建立,解脱、清净是可期的benefit。观察缘起,可以实时离去执着,而缘起观的建立,可以使缠缚众生不得安宁的烦恼立刻消解。情绪将不致因着事物的变化而大风大浪,是一种很实际的情绪管理学。

二、四谛相应

一切事物的生起,皆有其因缘。因果的展现,正好说明诸行的流转有其生起及还灭的法性,这种法性是世间的真相。不是谁的造作,而是本来如此,必然如此,普遍如此的。世间的因果,是以无明为因,生死为果。既然找得出招致苦果的因,就能依着道品修断因之法,成就解脱圣道的灭谛。因对世间因果的正确认识 (此是苦,此是集,此是苦应知,此是集应断) 自然能生起出世的离欲,不住欲、色、无色界中,对于出世间的灭谛,生出喜乐向往的意愿,以及出世间善法道谛的信心 (此是灭应证,此是道应修,进而证灭、修道) ,如此反复地观察世间的因果 (可从自己的身心及周遭的环境变化中观察起),无非是无常、苦、空、非我。对于这种道理的明白,及明白增上力故,世间毁誉即能在这种现观明觉中,情绪不起波动。纵使无始来的烦恼串习力强,也能因着这种明白而降服烦恼。至少不会冲动而产生恼悔的后果。

三、界差别观及界善巧

认真观察身心的变化无非是六根对六尘所起的反应,这种反应,不经修行,绝大多数是与无明相应。即缘种种界生种种触,触生受,受生爱,诸多造作,取、有,纯大苦聚。密护根门,不竞逐不实之声色香味触法,知足足以保身,而明一切境 (界差别) 是因缘和合,无常、无自性、无实相。明身之四大 (界善巧) 是水长火消,地坚风动的缘起现象,因缘变则变,那里还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可言?作此观、作此想、正思惟、正忆念,情绪便可安立在不动中 (不发怒,不亢奋),少欲知足,不生种种不如理的执取,就不会生起不如理的作意,意根也不会发出不合理的造作指令,身心便可安立在不恼热的状况中,自在轻安。

四、实践四念处的观照法门

《杂阿含经》第607经「有一乘道,净诸众生,令越忧悲,灭恼苦,得如实法,所谓四念处…」608经「比丘不离四念处者,得不离圣如实法,得圣道,得甘露法,得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彼人解脱众苦」四念处的重点在观及念上:

观身之不净可离欲,离执,因此能生起出离修道的正愿心。

观受是苦可使正见增上,世间的真相是不圆满的,因此能安立在苦中,不受苦患,修学圣道,所谓身受心不受,身苦心不苦。

观心无常,知心念剎那生灭,不住,因此能对治常之倒见,而止息贪、瞋、痴所招致的烦恼和苦果。

观法无我,以六根六境十二处为一切法,在实际生活中能经验到的一切事物,作为观察的对象,如实了知一切法皆从缘生,亦从缘灭,因此能在根、境、识三事和合生触时起明想,不会落入为善为恶皆有主宰的颠倒中。

四念处除了在观地上下功夫外,更要时时刻刻地提起正念,念身之不净,无可欲爱。念受之苦乐,反复不定。念心之无常,无有立处。念法之无我,无主宰言。念兹在兹,虽身触生苦乐受,但精神上却不起忧悲恼苦的烦恼,达到情绪管理的真正目的。

五、做过患想

我人对于苦的感受是最为强烈的。然而对于乐受的追求所产生出的苦恼,却往往麻木不觉。殊不知瞋恚是欲贪的反动情绪,一旦不能满足欲望时所反应出来的愤怒、嫉妒、不满,就会引发出错误的行为。因此当可意的情境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时,能如理地观察诸行的过患,就能提升管理情绪的能力,进而达到情绪智商EQ的高分,甚至满分。因为人类有忆念过去成败经验的殊胜能力,作为未来行动的参考,也能依着心灵的净化而超越相对的认知,逐步趋向心灵智商SQ的完美。

六、亲近善知识

《杂阿含经》第1214经:尊者婆耆舍见女人有上妙色,见己贪欲心起,尊者知贪欲心之不利,得苦之过患相后,请尊者阿难为其说法开解,阿难以不净作观,教导婆耆舍一心正受,系念正观身,并多修习厌离,无相等法,婆耆舍闻后欢喜奉行。这段经文生动的描述,实在是非常好的情绪管理「教战守策」之一,亲近善知识可从人,亦可从法 (深入经教,常思惟,常忆念),若不得力时,可请善友提醒、开导。我总觉得有善知识为伴是一件极幸福、极珍贵的福报,善知识的开导于我之未来解脱有真实利益,虽是棒喝也觉异常温暖。

结语

以上六种疏导情绪的方法,也许有人会认为太理论了,实行起来可能很困难,其实不然!我在过去的一年里,面对了几次即重且大的冲击,于其时,确实是以上面的方法相互运用,这其中亦有三种诀窍:

第一就是由闻思中确立,确信法的殊胜,即是将身心安立在佛法中。

第二便是常常忆念佛法,使它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生出根的佛法才有力量对治烦恼 (负面情绪) ,向来我们的串习成片,正念无力,所以要时时提起正念,忆念佛陀之功德,能使我们有见贤思齐之功,遵守戒行,不侵犯恼害众生,当众生有安全感时,相对地也不会侵犯损恼我们,自他身心两利。忆念佛法就如救命之良药,若不服药,伤身害命,想及此,恐怖生,岂有不努力的道理?忆念僧团的贤圣,荷担如来家业,苦口婆心,席不暇暖,为的就是要我们不被烦恼打扰,解脱道上作我们的良伴,怎好辜负圣贤呢?

第三,精进是一把通往圣道的钥匙,精要地说精进是意志力的贯彻,如果说知道甘泉在那里却没有意志力走去汲饮,迟早是会渴死的。因为知识并不能解决苦恼,唯有亲身去实践才能得着真实的利益。最后提醒大家,所有负面的情绪都是障碍我们解脱的绊脚石,其中以愤怒所产生的过患最大,愤怒会使人失去理智,并对别人造成直接的伤害,而其实受伤最重的还是自己,这不可不知。修行止观的禅法前,我们都会做这样的观想:愿我在有意无意中对众生造成的伤害,求得谅解。我愿原谅众生在有意无意间对我造成的伤害。

朋友!如果您想在当下的生活中轻安自在,「学佛」就是最好的情绪管理学,因为当您的身心处在安详平稳的状态时,理智清明,情感柔和,一切皆能吉祥悦意。祝福您!我法中的兄弟姊妹们!* (成稿于2001年 12月 28 日)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阿那律思惟八法(cittara长老)
下一篇:转烦恼为菩提(丘中仁)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