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观根尘识体证无我
2012-12-29 15:25:39   来源:   评论:0 点击:

由观根尘识体证无我Uthondara Sayadaw讲 大山脚佛教坐禅中心 译视觉的那一时刻 当外界的色彩和我们的眼器官接触时,引起眼识,发起作用,此时称为视觉的那一时刻。 色彩和视觉器官为无意识的物体。色彩为观...
由观根尘识体证无我
 
Uthondara Sayadaw讲 
大山脚佛教坐禅中心 译
 
 
视觉的那一时刻
 
 
 
    当外界的色彩和我们的眼器官接触时,引起眼识,发起作用,此时称为视觉的那一时刻。
 
   色彩和视觉器官为无意识的物体。色彩为观看的物体,器官为看的助缘,眼识为精神。所以当我们在观看的那一时刻只有精神和物质,色彩和视觉器官为物质,眼识为精神。
 
    如果没有色尘,视觉不能成立,所以色尘是缘。如有色尘而没有视觉器官,视觉也不能成立,所以视觉器官也是助缘。眼识为色尘和视觉器官接触时所产生的结果,所以在观看的那一时刻也只有起因和结果。以上的解释是真理的说明。如果我们不知道这种真理,在观看的那一时刻会产生很多不洁之心。
 
    每当色尘和视觉器官接触时,眼识便产生作用。凡夫常说:「我看到。」如果这指的是:我可以看到色尘,那么把眼睛闭起来也应该可以看到啊!可是却不可能的。例如:请你看这一枝笔,你们能够看到吗?当然可以。现在把眼睛闭起来,是否可以看到?不可以。如果说是你看到笔,那么当眼睛闭上时,也应该可以看到笔啊!所以很明显的不是你看到这一枝笔。
 
     又一般凡夫常说:「我亲眼看到这枝笔。」如果说是眼睛看到色尘,当它不存在时,那为什么我们不能看到这枝笔?有时候当我入眠时眼睛还开着,这眼睛是否也一样能够看到东西呢?不可能。当我们在睡时,眼识不存在,在那一时刻只有睡眠的意识。能够使我们观察到色尘不是我或视觉器官的作用,而是眼识。
 
    凡夫常常错误的把眼识当为我、他或她。因为我们时常说:「我看到。」这是不正见的。我们误认为视觉器官和眼识为我人。所以每当视觉器官和色尘接触时,我们误认为有男人或女人的存在,这是没有正见,因为我们把色尘当为人我。
 
    依照世俗的看法,我们可以说:「我看到、他看到或她看到。」但是依照真理,这里根本没有我、你、她,只有眼识在反映色尘。
 
    当我们在起观视觉的那一刻时,必须以真理去观察。我们说:「我看到。」应该把这「我看到」分为两部份,即是「我」是世俗的用法,而「看到」是真理的显现。在「我」和「看到」之间,必须观察「看到」。当在进修时,如果在观察「我」即是错误,必须观察「看到」才能证悟真理。
 
    在进修时如没有观察真理,将会产生很多不洁之心。因为存有这「我」观念的存在,每当和色尘接触时,喜欢的将会产生贪的念头,而不喜欢的将会产生瞋的念头。因为不知道这里只有精神和色质的存在,才会产生愚痴。
 
    在观察的那一时刻,如不希望产生妄念,必须保持着「看到、看到」。当你保持这样注意时,眼识所产生的成为起观的目标。这种观察即为内观智识(insight knowledge)在这里「看到」是一种现象,而注意在观察又是一种现象,所以在观察的那一时刻,根本没有你、我、他或她的存在。因此这样就可以断除不正见、贪、瞋、痴和其它恶的念头。
 
    有 句 启 示:Cakkhu  Mapi  Yatha
 
Ando:意为虽然我们有眼睛,但在修行时如同盲人。这启示教我们不可随心所欲的去观看。并不是要我们把眼睛闭上不看。意思是要我们每当在观看时起了了分明之心。
 
    假如你的脸是向着北方而要看西方时,你必须慢慢的把头移向西方。在移动的过程中,必须注意这「要看」的念头。你如果没有注意这「要看」的念头,你将会误以为是「我要看」。这是不正见。其实不是这「我要看」,而是这贪看的念头产生,一种现象的发生而已。
 
    当你在起观这「要看」的念头时,这欲念成为我们起观的目标,而这起观或注意的心成为我们内观的智识。所以在起观这「要看」的念头时没有不洁之心产生,如贪、瞋、痴、不正见和其它等等。
 
    当我们把头移向目标时,必须保持这了了分明的精神。起初注意这要转弯的念头,然后观察这慢慢转弯的行动。如果没有注意这转弯的过程,我们将会误认为是头在转。依照真理,这里没有头在转,只有无意识的风质在转动。因此在这转弯的行动中,根本没有头在转,没有男人、女人的存在。只不过是一种无意识现象的发生。
 
    当我们在起观这整个转弯的过程中,这转弯的动作将成为我们注意的目标。而这注意或起观的精神却成为我们内观的智识。所以只依靠这转弯的动作中,也可以得到内观的智识。
 
    所以,每当我们在观察某件事物时,必须保持「看到、看到」的念头。这呈现的眼识将成为我们注意的目标。而这注意的心将成为我们内观智识。所以每当观看时,必须心念分明。
 
 
 
听觉的那一时刻
 
    现在我将解释有关声音、听觉器官和耳识。每当声音和听觉器官接触时,耳识就产生作用,这就是称为听觉的那一时刻。
 
    当耳识产生时,一般人说:「我听到。」如果依照世俗可以这么说,但是依照真理,这是错误的说法。如果说是我听到,当我们把耳朵关起来时,却不能听到,所以不能说是我听到。
 
    有时候我们常说:「我亲耳听到。」如果说是耳朵听到,那为什么当你睡眠时,又不能听到声音呢?所以不能够说是耳朵听到。听觉是来自耳识,并不是来自我人或耳朵,声音和听觉器官是无意识的物质,它们不能起分别作用。听觉是耳识的作用,它能分别出声音来。耳识为精神,声音和听觉器官或耳朵为物质,所以在听觉的那一时刻只有精神和物质。如果在此时不能分别出那一些是精神和物质即是愚痴,如果误认为精神和物质是我人、他、她,男人、女人或其它等等,那是不正见。
 
    如这声音动听,我们便喜欢它,贪心便产生。如这声音逆耳,我们便讨厌它,瞋心也因此而产生。如果在听觉的那一时刻没有起观,很多不洁之心将会产生。
 
    如果声音不存在,听觉不能成立。又如声音存在,但是把耳朵闭起来,听觉也不能成立。所以声音和耳朵为起因,耳识的产生为结果。所以在听觉的那一时刻也只有起因和结果而已。
 
    当我们把火柴磨擦在火柴盒时,火柴燃烧,同样的,每当声音和耳朵接触时,耳识便产生。在这里火柴和火柴盒好比耳朵和声音,火焰为耳识。
 
    (一)我们不能说火焰在火柴里,同样的耳识也不在声音里。
 
    (二)我们不能说火焰藏在火柴盒里,同样的耳识也没有藏在耳朵里。
 
    (三)我们不能说出火焰从哪里来而往哪里去,同样的,我们也不知耳识从那里来又消失到那里去。
 
    (四)在此声音和听觉器官为主因,耳识为结果。所以在听觉的那一刻只有主因和结果或精神和物质而已。
 
    (五)在听觉的那一时刻,耳识成为我们注意的目标。而这注意的心为内观智识。所以在听觉时也能得到内观智识。
 
    我们的精神在一时刻中只能注意一个目标。所以当我们的精神在注意听觉时,没有不洁之心产生。
 
    刚才我提到「顺耳之声将产生贪念,逆耳之声起瞋念」这句话不是绝对的。还需要依靠我们的专注心。
 
    如果我们能够起观到声音为无常的物质,不断的在改变,没有本性。这就是智慧的观察。如果有了这智慧,虽然多顺耳或多逆耳的声音都不能使你产生贪、瞋之心。
 
    有句启示“Sotava Bodhiva Yatha”意为修行者,虽然有耳朵,必须伪装着耳聋。这启示告诉我们不可随心所欲的去听闻。其意思并不是要我们把耳朵闭上,而是在听闻的那一时刻必须专心。
 
    如果要听闻某种事情,必须注意这要听的念头,如果听到声音,注意这听觉。这样你可以得到内观智识。
 
    如果你没有注意这「要听」的念头,你将误认为是「我要听」。这是不正见。而且会产生不洁之心。
 
    但是在听觉的那一时刻如果起观,将没有不洁之心产生。所以你每当要听闻时,你必须小心去观察。
 
 
 
嗅觉的那一时刻
 
    今天我将给你们解释气味、嗅觉器官或鼻根和鼻识。当气味和嗅觉器官接触时,鼻识便
 
产生作用。气味和鼻根为无意识的物质,它们没有知觉。鼻识能分别出各种不同的气味来。它为意识的现象所以属于精神。在嗅觉的那一时刻,只有精神和物质的存在。
 
    如果没有气味,鼻识不能产生;如果有气味而没有鼻根,鼻觉也不能产生。所以气味和鼻根为起因,鼻识为结果。因此在嗅觉的那一
 
时刻只有起因和结果,根本没有男人、女人、男孩或其它等等。
 
    当鼻识产生时,如我们不认识其来源,将会误认为是我在嗅到气味。这是不正见,因为嗅觉是「鼻识」的作用而不是「我」的作用。
 
    其实能够和嗅觉器官接触的只有气味,所
 
以根本没有男人、女人和其它的。但是我们深信有花的气味、男人的气味或女人的气味。我们的精神时常超越嗅觉而制造出个人观念来,因此我们常常误认香味为某人或某件东西,这是不正见。
 
      有时候我们常说:「我亲鼻闻到这气味的。」这显现出是鼻子能够知道气味。如果存有这种见解就是不正见,因为鼻根只是嗅觉的助缘,它不能分别出什么气味来。可是我们时常误会这鼻根为气味的嗅者,如存有这种见解者即是不正见。
 
    在嗅觉的那一时刻,如果这气味合意,你将会喜欢它,贪心因此而产生,如果这气味逆意,你将会讨厌它,瞋心便因此而产生。
 
   如果我们不知道精神与物质的实相,这就是愚痴。如果误认精神和物质是属于我、他或她就是不正见。在嗅觉时没有起观,污秽之心将会产生。想要弃除这污秽之心,在嗅觉的那一时刻,必须保持「嗅到、嗅到」。这嗅觉意识将成为我们注意的目标,这注意的心成为内观的智识。在嗅觉的那时刻只有精神与物质,根本没有男人或女人。可是当我们注意「嗅到、嗅到」的念头,有时候会喜爱这气味,在此必须注意这喜爱的念头,然后这喜爱的念头将成为我们注意的目标。这注意的心成为内观智慧。如果没有注意这喜爱的念头,贪心将慢慢的增加。
 
    如果我们不喜欢这气味,必须注意这不喜欢的念头。如没有这样观察,瞋念将慢慢的增加。当我们注意这不喜欢的念头时,这念头成为我们注意的目标,而这注意的心成为内观的智识。所以依靠贪念或瞋念也能够使我们得到内观智识。
 
    布施能够使我们得到福执,但是学习内观法门能够观察到内心的本性。得到无量的功德。持守戒律能使我们得到戒律的美德。如我们修止观禅能使我们得到戒律的美德和内心的清净。如修内观法门能使我们得到戒定慧的美德。
 
    所以我们必须保持观察内心的变动。例如当我们嗅到香味时要保持注意「嗅到」的念头,可是有时候顺意的气味并不一定会使我们产生贪的念头,不顺意的气味也不一定会使我们产生瞋念。如果能够以智慧去观察,贪瞋之念将不会产生。
 
    气味并不能永桓,出现后将会消失。它一直不停在变动,如果我们观察气味的本体,分别出它那无常和在变动的本性,这就是智慧的观察,根本没有贪瞋之心产生。
 
    气味能使嗅者产生顺意或逆意的念头,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因个人智慧的观察而决定。所以我们必须时常培养智慧的观察。
 
 
 
味觉的那一时刻
 
 
 
    今天我将给你解释有关味道、味觉器官和舌识。然后才向你们解释那些是修禅的基本目标。当味道和味觉器官接触时,舌识因此而产生作用。三者当中,味道和味觉器官是没有意识的物质,它们不能起分别作用。舌识为精神,它能分别出味道来。因此在味觉的那一时刻。只有精神物质的存在。
 
    如有味道的存在而没有味觉器官,味觉不能产生。所以味觉器官是主因。又如果有味觉器官的存在而没有味道,味觉也不能产生,所以味道也是主因。当味道和味觉器官接触时,舌识才能产生,所以舌识是结果。舌识的产生没有来源,消失后不知到那里去。只有足够的因缘它才能产生。这是真理。如果我们不明白这真理,很多不洁之心将会产生。
 
    例如我们不明白味觉是舌识的功能,我们会误以为是这「我人」去尝这味道。如有这一种见解即是不正见。
 
    能够和味觉器官接触的只有味道。可是每当舌识产生时,我们的精神时常超越出舌识的围而制造出个人观念来。因此而有这肉类、鱼类或菜类的分别,这是不正见的,因为我们把这味道当作肉、鱼或菜之类。
 
    味觉器官或舌根只是味觉的助缘,它不能知道味道。可是凡夫常说:「是我的舌头分别出味道来。」这是不对的说法。如果说是舌头或舌根分别出味道来,那么当一个人入眠时,我们把味道之物放进口里,可是它不能分别出什么味道来。所以很明显的不是味觉器官分别出味道来,只有舌识能够分别出味道来。
 
    在品尝一东西而知道它的味道时,如果没有起观察,将会产生很多不正见。如果这味道合意你将喜欢它,因此而产生贪心。如果这味道逆意,你将不喜欢它,因此而产生瞋心。如果这贪和瞋心不断的在增加,那么我们将会堆积很多不道德的心念。在吃东西时,如果能够起观察,我们将可以断除很多不洁之心。
 
    当我在锡兰时,很多西方学者和本地学者问我这一个热门问题:「吃荤能不能成为佛教徒?」我这样向他们解答:「我们可以吃荤,如果远离这三种偏见即是佛教徒。第一,我们没有亲眼看到这些动物被杀害给我们吃。第二,我们没有听到这动物被杀害是因为要供给我们吃。第三,没有怀疑这被杀害的动物是因
 
为供给我们吃的。
 
    当我们在进修止观禅或慈悲禅时,最好避免吃荤类食物。因为在修此类禅时,我们时常起观对一切众生希望他们得到快乐和平安。所以很明显的我们也希望每个众生也能起慈悲心。如果此时我们去吃荤类食物便成不恰当。所以在进修止观禅时,最好避免吃荤类食物。可是当我们在进修智慧禅时,肉食或菜食并不是我们所要注重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去除内心不洁之心。
 
    当我们进食时,如果内心喜欢吃这类食物,贪心因此而产生。如果对这类食物起厌心,瞋心因此而产生。又当我们在吃时,不能了了分明那些是物质和精神,愚痴因此而产生。时常把味道当为物体。例如将香蕉的味道当为香蕉是不正见的。
 
    所以,有时我们吃素类的食物。如果没有起观察或禅观,不洁之心同样也能够产生。肉食也同样。如果我肉食而没有禅观,我会因此而喜欢这味道,贪心因此而产生。又如我对此食物不合意,瞋心又产生。吃时不能分别出那些是精神和物质,愚痴因此而产生。如我把这味道当为肉类,这是不正见。
 
    其实能够和味觉器官或舌根接触的只有味道,没有肉类或菜类。如果把味道当为肉类或菜类即是没有正见。
 
    所以我们不能只依靠修行者吃素或吃荤来分别出他们的修行。修行的成功与失败在于他们吃时有没有不洁之心。如没有不洁之心是成功的修行者。如果吃时起喜爱吃或讨厌吃某种食物,又不能分别出那些是精神与物质则是失败的修行者。
 
    所以在用餐时必须专心一致起观,方能断除不洁念头。现在我将告诉你们,当和食物接触时,如何断除贪瞋痴。每当我们看到食物时保持注意「看到」。当我们伸出手拿食物时,心意放在手的动作,记住要注意的是,手的行动而不是手,观察这伸缩性的行动能使我们在用餐时断除不洁之心。因为我人的精神在每一时刻只能注意一个目标而已。当我们在注意行动的伸缩时,没有任何的观念,例如没有手、肉、菜,没有贪瞋痴之念存在,只有行动。
 
     当我们和汤匙接触时,保持注意「触到、触到」。这时我们只知道软硬冷热的性质,没有不洁之心。当我们把食物放进口里时,注意这每一行动的过程,即手的行动和张开口的行动。当我们咀嚼食物时,注意这咀嚼的行动或食物软硬的性质,如重复以口的行动,也作同样的观察。当我们在注意这行动的每一个过程中,没有不洁的念头存在。这咀嚼的食物有甜酸苦辣的味道,软硬的性质,如果我们只知道食物的这些性质而不去分别那是肉、菜或鱼之类,这是正思惟。如果不断这样起观,在用餐的整个过程中,没有贪瞋痴之念头存在。
 
触觉的那一时刻
 
    我已经跟你们解释过四种触尘、四种色根和四种意识。今天我要给你们解释触尘、身根或触觉器官和身识。
 
    触尘有三大种类。即是火质、风质和土质。火质有冷热的性质,风质有流动的性质,软硬的性质为土质。
 
    身根或触觉器官有接受触尘的能力。这身根遍布全身除了指甲、头发和厚的外皮。当我人的身和尖利的物体接触时便会感到痛,这是触觉器官的作用。
 
    身识有两大种类。一种能够使人产生快乐的感觉;另一种使人产生不快乐的感觉。当触尘和触觉器官接触时,身识因此而产生。
 
    触尘和身根为无意识的物质,身识为精神,所以在触觉的那一时刻也只有精神与物质。触尘和身根为主因,身识为结果。如果没有触尘和身根就没有身识的产生。身识来自触尘和身根的接触,而它是不能独立存在。当身识消失时我们不知道它的去处,在触觉的那一时刻也只有主因和结果。如果你不明白这道理,在触觉的那一时,你对精神与物质将会误解,例如说存感觉到软或硬、冷或热、流动或僵直时,是身识分别出来的功能。但是如果我们不知道这真理,会误以为是我人、他或她在体验这冷热、软硬和流动僵直的性质,这是没有正见。
 
    自然界中能够和我们触觉器官接触的只有风质、土质和火质。但是我们时常误解这触尘把它当成是男人、女人或其它等等。有此见解即是没有正见。
 
    如果所接触的物体能够使我们起欢喜心,我们便会产生爱意和贪念。如所接触的物体不合意而讨厌之,便产生嗔念。在接触的那一时刻如果不能分别出那些是精神和物质,愚痴便产生。
 
    有时候当我们观察这接触的物体时,目的是要观察四大的性质,但是有时候因为集中精神不强,对这接触物体起了爱意,贪心因此而产生。如果此时注意这贪心,这贪心的念头便成为我们起观察的目标,这观察的心成为我们内观的智识。所以依靠观察这贪心的念头也能够得到内观智识。
 
    有时当我们在接触时,因对这物体不满意而起嗔念,此时必须观察此嗔念。这嗔已成为我们观察的目标,而这观察的心成为我们内观智识。
 
    触尘的意思广泛,包括身体的每一项举动,例如行、住、坐、卧。当我们在观察呼吸时,吸时能使腹部膨胀是因为有风质的流动或称为触尘。接受这膨胀的性质是身根或触觉器官,而能够分别出这膨胀的行动是身识。所以在知道腹部的膨胀和收缩时,只有精神和物质的存在。因风质和身根为物质,而身识为精神。
 
    膨胀的行动、触觉器官和身识三者当中,我们以行动为观察的目标,因为在那一时刻它 比较显著。但在此时,身根和身识也自然在我们观察当中。
 
    当我们要坐时,心先动念要坐,身体才坐下去。这念头是精神,这精神能够控制身体内的风质。因为有了这风质的支配,身体才能够站立或坐下。
 
    当我们在坐立的那一时刻,身体内的风质为触尘,能够接受这风质为身根,而分别出这风质的是身识。所以在坐立的那一时刻也只有精神和物质。三者当中,我们只依靠风质或触尘为观察的目标。所以在坐立时只观察这坐立的姿态。
 
    当我们要站起来时,心先起念头要站。这念头是精神,这精神是促成行动的主因。因为先有这念头,身体才能站立。所以这念头和行动成为我们起观的目标。能够接受这行动,是身根或触觉器官;而能分别出这行动的是身识或精神。所以在站起来的那一时刻只有精神与物质。在这种行动的过程中,我们只采取动作为我们修禅的目标,因为此时行动比较显著。虽然我们不以身根和身识做为目标,但是它们很自然的包含在观察中。
 
    我人的身体能够直立是因为身体内有风质支配着,身体的直立是风质的功能。这风质和体内的触觉器官是物质,没有意识的现象。能够知道和分别出这直立或风质是身识或精神。所以在直立的那一时刻也只有精神和物质。
 
    触尘的范围很广,身体的每一个举动都包括在内。当我们在走路时,我们注意这左脚和右脚的行动。虽然名为左右脚,但其目的是要知道这左右脚的行动,而不是注意这左脚或右脚。
 
    当我们在行禅时,左右脚的行动成为触尘,能够接受这行动为身根或触觉器官,而知道或分别出这行动的是身识或精神。所以在走动的那一时刻也只有精神和物质。
 
    如果在行住坐卧或接触时没有起观,不洁之心将会产生。如果在腹部膨胀和收缩时,分别不出来这是行动便是愚痴。能够分别出这膨胀和收缩是行动即是正见。
 
    当我们吸进气时,腹部便膨胀。这膨胀的行动是风质。腹部是世俗的真理。如果此刻把这行动(呼吸)当为腹部即是没有正见。
 
    初学者很难接受这真理,因为对腹部的观念很强。但习之不久,在行动的上升和下降的注意心强时,将会舍去腹部存有的观念。此时你将可以断除贪、嗔、痴和不正见之念头。
 
    当你在注意上升和下降的行动时,尽量注意在它的行动。但是有时候我们的注意心不强,对着这上升和下降的行动不能专一,时常被这腹部的观念所困。此时将产生不正见。如果我们在注意这上升和下降的行动时,没有联想到腹部的存在,这样我们能够得到正解。
 
    每当在站立时,如果只记得是身体的形状在支配对你,这是没有正见。你必须知道只有风质的支配才能使你站立着,如果你的注意心能够观察是风质在支配你的站姿,这是正见。所以在站立时要破除这形体的观念才能得到正见。
 
    每当你在走路时,必须注意这动作的上升和下降,右边(及左边)的步法。如果注意心保持在这行动上,这样(形体的)观念将不会产生,这名为正见。这时你已断除贪嗔痴和不正见。但是如果在走时,你把这动作误以为是脚在走动,即是错误的观念。
 
    现在我要给你分析,在走动当中,并不是只有左右脚的行动而已。还有其它八种物质存在即是:(一)软硬的性质或土质。(二)结合力或水质。(三)冷热的性质或火质。(四)色尘或彩色。(五)气味。(六)味道或舌尘。(七)本质。(八)行动。
 
   这以上八种性质不能个别分开来,它们一起呈现也一起消失,不能独立存在。所以在观察时不能把它们分开来。在这八种性质当中,如果其中硬软性质明显,我们把这物体称为土质。但是土质不能单独存在,还有其它七种物质的支配。
 
    所以当我们在行禅时,这左右步的行动是我们的目标。此时如果冷热比较明显,我们的注意力便移到冷热那处。这冷热变成为我们的目标。有时当把脚步放下时,发觉到它很沉重,此时水质比较明显。但是其它七种物质也包含在内,并不是只有水质的存在,只是他们不明显而已。
 
    所以当你在观察这腹部的膨胀和收缩时,不限于这上升下降而已。有时会发觉到他上升很长,有时很短。有时冷热无常,有时僵硬,因为这八种物体的性质不断的呈现。如果呈现的明显便能注意到它。但你每一个时刻只能注意到一种现象而已。
 
    有某些修行者,在观察腹部的膨胀和收缩时,心里念着无常、苦、无我,这种方法是不合适的。在观察时,你必须把注意力观察在这八种物质中而不是无常、苦和无我。当我们在观察腹部的膨胀收缩时,这行动是物质。它的变动即是苦谛。
 
    在谈话当中,我们可以说无常、苦、无我、五蕴、色尘和意识。但是在修禅时不要去思考这些,你只要注意在这八种物质的变化就够了,他们很自然的包含在里边。
 
    当我们在注意上升和下降的行动时,这行动即是风质,而这风质即是色蕴,而色总的存在即是苦谛。
 
    经过了这些讲解后,请你们记住在接触的时候,只有精神和物质的存在。如果把这些精神和物质误解为有我、你和他的存在,即是没有正见。如果喜欢这精神物质,贪心便产生。如果讨厌这精神物质,嗔已便产生。
 
    如果在触觉的那一时刻,能够清清楚楚的分明出每一个现象的发生,将没有不洁之心产生。
 
 
 
识觉的那一时刻
 
 
 
    今天我要给你们解释法尘、意根和意识。法尘为思惟的目标,它没有形象,不能以眼、耳、鼻、舌、身来分别,只有精神能够分别法尘。
 
    根据论藏 Abhidhamma 的解释,一共有六种法尘。它们即是五蕴、十六种精细的物质、八十九种的识觉、五十二种心所、观念和涅槃。
 
    在进修内观禅时,涅槃不能成为起观的目标,在此我们不谈它。在八十九种识觉当中,四种道的知识(Mgga Citta)四种果的知识(Phala Citta)也不能成为起观的目标。我们也把它隔开不谈。在进修时,观念也是我们所要弃除的。
 
    如果我们隔开以上的几种法尘即涅槃、观念、道的意识和果的意识,剩下的只有五蕴,十六种精细物质、八十一种世俗的意识和五十二种心所。如果概述以上的各种法,我们可以进修智慧禅时,我们只需要知道这两大类而已。
 
    意根为潜意识的精神。这意识如同睡眠时所呈现的意识。有时我们又把它称为睡眠意识。有时又把它当为生命的泉源。其实,意根、睡眠意识、受胎意识和临终意识都是大同小异。
 
    意识的范围很广,除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和身识外,其包括所有的精神和心所。
 
    当法尘和意根接触时,意识便产生。三者当中,法尘我们可以把它当做物质和精神。意根和意识当为精神,所以在思惟的那一时刻也只有精神和物质。
 
    三者当中,意识比较显著,所以我们把意识当为修禅的目标。这意识和意根的产生依靠着物质的支配,亚洲人相信思想的产生来自心脏,西方学者却相信思想的产生来自脑,当他们问我那一种说法才是对的,我没有直接答复他们,我要他们自己去考虑。
 
    其实我人身体包含着卅二种物体,其中有廿种为土质显著物体,十二种水质显著物体。这廿种包含着脑和心。如果说脑是意识的岗位,那么请你考虑是否心脏也能够成为意识岗位。
 
    依照世俗的说法,你可以把物体当做是心脏和脑。但是真理告知我们没有脑或心脏的存在。脑和心脏是由八种质体的组成,包括软硬、冷热、动静、组合体、色彩、味道、气味和本质组成。既然脑和心脏也是出这八种物质组成,那么请你考虑这组合体能不能成为意识的岗位。
 
    我这样发问他们:「当你在计划某件事时,心在那里?」他们这样答:「我们心在脑里。」我又问:「当你感到快乐或悲伤时你的心在那里?」他们会说:「在心脏里。」因此我告诉他们,心在脑里或在心脏里,并不重要,因为真理告诉我们根本没有心脏和脑。
 
    如以世俗的说法,心脏和脑是存在的。但是在进修禅观时,这些并不需要。我们只要知道那一些是意识的现象和那些是无意识的现象。佛陀并没有说心脏和脑为意识的岗位。世尊只说“Vatthu Rupa”为精神的岗位。Vatthu Rupa意为物质的组合体。
 
    每当法尘和意根接触时便产生意识。这意识和意根的产生是依靠在物质基础上。
 
    每当意识产生时,如没有把它当做意识而已,你将以为是「我在思惟」,这是没有正见。
 
    当思惟产生时,如果不能认清它是意识而已,即是愚痴,如喜爱这思惟的产生即起贪念,如讨厌这思惟不断的产生即起瞋念,因此在思惟产生的那一时刻,如果不能了了分明,很多不洁之心将会产生。
 
    但是每当思惟产生时,你能认清它是思想、妄念、记忆或是幻想。当你在这样观察时,这思惟便成为我们起观的目标,而这注意的心便成为我们内观的智识。所以依靠起观这思惟的变化也可以使我们得到内观智识。
 
    当你的注意心在起观这思惟时,没有不洁之心可以产生。所以每天在思考、回忆、幻想时,必须念念分明。这方法即是如何在思惟产生时起观。
 
    今天是我给你们避静课程的最后一天,这期间,我已解释过六根、六尘和六识。其中前五根为物质,而第六根或意根为精神。这段期间,我给你们理论的解释而已。从理论当中,你们可以得到听来的知识和思考得来的知识。
 
但是只听闻我的解释不能够使你们得到体验得来的知识,我只能帮助你们前两种的知识而后者必须由你们自己去求得,你们的责任是要去实行和学习方能领悟这些佛法。你们必须去起观六根所呈现的每一种现象而得到这些知识。
 
    今天我讲到这里为止,希望每一个人都平安快乐,精进于内观法门。
 
(本文摘录自《弘法于马来西亚》。内容系1983年12月至1984年1月,Mahasi Sasana Yeiktha的U Thondara 法师受邀到马来西亚修禅避静时所演讲的部分内容,原译文有一些错误经编辑更正。)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毗婆舍那 (观)的意义(黄中豪)
下一篇:清凉法音──访吕胜强居士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