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 禅修营第六天
2013-01-02 13:06:44   来源:   评论:0 点击:

葛荣居士禅修讲录 1997年10月18日晚上   大屿山地塘仔华严阁   南传佛教丛书编译组译 禅修营第六天 导师:由于这是最后一次的研讨,我们的坐禅时间会短一点,好让多些时间来讨论。我们将会重温一下...
葛荣居士禅修讲录
1997年10月18日晚上   大屿山地塘仔华严阁   南传佛教丛书编译组译
禅修营第六天
导师:由于这是最后一次的研讨,我们的坐禅时间会短一点,好让多些时间来讨论。我们将会重温一下在这里修习过的方法。对于这些方法,若果你们有任何困难,请提出来。我介绍不同的修习方法是因为人们有不同的性向。虽然方法有不同,但修习的原理都是一样的。我尝试去做的,是因应个别的禅修者,找出更适合他们的方法。
 
  在我们谈及各种禅修方法之前,应先要弄清楚为什么我们要禅修。禅修的目的是让自己从苦恼中解脱出来。佛陀常说,他教导的是苦的实相与离苦之道。所以禅修是要让我们的心得到自由和解脱。禅修的方法是很简单的,但我们那颗复杂的心却把这些方法弄得复杂。人类是擅于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的,我常问一个问题:人生中有什么事情是没有被人复杂化的呢?
 
  出入息念是其中一个禅修方法,对于这个方法你们有困难吗?
 
GC:我观察呼吸时,发觉呼吸急促而内心没有平静下来。
 
导师:跟着下来我会谈谈关于出入息念的一些事情,无论你的问题是什么,我所说的内容也许可以弄清你的问题。这个方法要做的事情很简单,就是学习觉知。我们要觉知的不单只是呼吸,还要觉知我们身心上所发生的事情。如果你有思想,就知道自己有思想;如果呼吸快了,就知道呼吸快了;如果身体有不舒适的感觉,就知道身体有不舒适的感觉,这是十分简单的。我一直强调,整个方法的重点在觉知每一刻所发生的事情。如果我们的心平静,就知道心是平静的;如果心不平静,就知道心是不平静的。若禅修是为了要内心达到平静,那当内心平静的时候,我们就会执着它,结果因此而带来苦恼。那么,即使内心平静,我们也是有苦恼的。这个方法要做的事情十分简单,就是觉知着所发生的事情,亦是我经常说的:只需友善地对待正在发生的事情,无论身心上有什么东西呈现,都对它说声OK。如果你能够这样去修习,那么在禅修的时候你就是解脱自在的了。
 
  我们不单在坐禅时才运用呼吸,这点亦很重要。跟呼吸要保持连系,在日常生活中任何时候,只要你返回呼吸这位朋友处,它就能帮助我们活在当下。坐禅的目的是去培育觉知,然后把这觉知运用到日常生活去。我认为正念在日常生活比坐禅的时候来得更重要,因为在日常生活中苦恼会生起,各种困难会生起,我们需要面对各种的挑战。
 
  有些禅修者问我:“我做得对吗?我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修行有进步呢?”我告诉他们,禅修的进步不是在坐禅之中,而是视乎你如何对待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斯里兰卡有些很富有的人对待仆人是很苛刻的。当他们来学习禅修时,我对他们说,想了解自己有没有进步,看看自己如何对待家里的仆人就知道了。他们是不大高兴听到这样的说话的。请明白,禅修的进步是在于我们如何对待日常生活中的事情。禅修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是一种生活的艺术、是一种思想的方法,亦是一种对生命的态度,就像那中国故事里的那位智慧老人。请认识清楚这一点。待重温完禅修的方法之后,我或许会再谈谈关于日常生活这方面的问题。让我说多一次,请不要将禅修局限于某一种姿势、某一些时段或某一种禅修方法之内。
 
  另一种我介绍过的方法是慈心禅,那是我十分强调的。慈心跟任何一种方法都有关连,因为若你能友善地对待任何正在发生的事情,这一刻你就是解脱自在的了。事实上很简单,当我们在抗拒事物的时候,烦恼便会生起,无论在禅修当中或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样。而慈心、友善、柔和、开放能够使我们不抗拒,只是开放地顺应着正在发生的事情。
 
  无论怎样,大家对于修习慈心禅会有什么困难吗?这是一个很风趣的问题。
 
ML:有时你对别人好,但别人未必对你好的。
 
导师:问得好,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这是在日常生活里常常会遇到的问题,亦是我们生活里其中一个最大的考验。这些对我们不友善、不仁慈或不讲道理的人全都是我们的导师和老师。就如我的一位朋友说那样,他们是我们的一面镜子。若你遇到这样的人,你应该对他们感恩,因为他们在考验你。他们的行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去观察我们内心所生起的事情,只是去觉知当下所发生的事情。我们一直在强调修习觉知就是这个原因。当我们明白到问题是源自于内在而不是外面所发生的事情,那么别人作出什么样的行为,我们也不会有情绪的反应了。
 
  这亦是我一直在强调的,人就是有人性的弱点。依佛陀所说,人除非已经觉悟,否则都是疯狂的。活在一个疯狂的世界里,我们的问题在于对疯狂的人太认真。要在一个疯狂的社会中明智地生活,就必须要明白和理解这一点,同时去悲悯身边那些疯狂的人。我们若能这样与他们共处,他们就是我们的导师了。希望你会遇到更多这样的导师。这样的大师和这样的导师,比我这个从斯里兰卡来的所谓导师要好得多呢!
 
  关于慈心禅还有其他问题吗?
 
AC:有时候觉得别人做错了事,比方说在办公室见到别人浪费纸张,就会有点儿生气。虽然知道他们或许不晓得自己的错误,但自己仍然会生气。
 
导师:我对你举的例子很感兴趣。在斯里兰卡,食物是珍贵的东西,人们看到别人浪费食物就会生气。而你看到别人浪费纸张就生气,很有趣呢。那么,一个禅修者该如何利用这种处境来修习呢?
 
  其中一个处理方法,就是看看自己对这样的情况生起了什么情绪反应。不高兴,忿怒,还是激动呢?你以什么方式去反应呢?有时候拿这种事情来做实验是颇有趣的。改天你见到这些人时,然后看看,现在那忿怒的情绪会停留多久,半小时?一小时?是因为那一点点纸张吗?你应该去寻找这些人,然后看看自己对这情况所生起的反应,那么它就成了你的学习经验了。
 
  这不是说禅修者要时时被动,只往内看。有两个十分重要的词语:“反应”和“回应”。反应是对一个处境生起带有情绪的反应,而回应则是不带情绪地去做一些有意义的、有建设性的事情。你可以尝试用一种开放和友善的方式跟他们倾谈,尝试去了解他们这样做的原因。但这要来得十分善巧,说话的语调不要带有怒气,不要带有批判性,不要仿似在说自己对、他们错的那样子。不然的话,那你便是在生起情绪反应了。我们绝不可以有自以为是的想法,当看见别人犯错时,该想想,我或许没有犯过同样的错,但我可能犯过更严重的错,心里想过更坏的事情。之后对于别人的过错、别人的人性弱点,你将会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来对待。如果你愿意的话,和他们谈谈,令他们反思一下也是好的。这样做不一定有效。有效的话固然是好的;若无效的话,你该明白到这是人性的弱点,事情本来就是这样的。重要的是让对方看清楚自己的行为,所以尽可能提问一些问题来让对方反思,而不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对方身上。我建议在这情况下不要用自以为是的态度,而是谦虚一点,坦白告诉对方:“我知道自己亦有缺点,还有许多不完美的地方,因为我仍未觉悟。我只是奇怪为什么你会这样做呢?”比起自以为是的方式,这种方式更能打动对方。
 
  关于慈心禅还有其他问题吗?
 
PL:我的问题和上一条问题有关,是关于和犯了错的人相处时不可自以为是这一点的。我和太太之间出了问题,我尝试用你刚才说过的方法去令她明白自己的缺点,但我愈友善,她就愈自以为是。我真是没有办法。
 
SK:(打趣地说)我不相信PL所说的。
 
导师:我想我是同意SK的,因为我也认识PL的太太。(大家都在笑)
 
  那么我只好被迫再说那个眼镜蛇的故事了。那故事你们都听过了吧?无论怎样,也有人不曾听过的吧?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条眼镜蛇独自在森林里修习慈心禅。一位老妇人经过,以为它是一条绳,便拿它来捆扎收集到的柴枝。由于眼镜蛇在修习慈心,于是容许老妇人这样做。待老妇人回到家后,眼镜蛇才艰辛地逃脱,并弄得满身伤痕。它去禅师那里把一切都告诉了他。眼镜蛇说:“我修习慈心禅,结果却因此而受苦。”禅师说:“你修的不是慈心禅,而是愚蠢禅!”有时候我们需要发出“嘶嘶”的声音来表明自己强硬的态度。
 
  不过在你心里要很清楚知道,这样做的动机是出自真正的悲悯心。我想指出的是修习慈心不是要忍让地任由别人欺诈,你需要运用智慧去衡量何时需要坚决,何时需要柔顺。另一方面,你亦要容许你的太太做眼镜蛇。
 
  另一个禅修方法,我认为是极之重要的,叫做无固定所缘境的禅修。一旦我们培育出一定程度的觉察力,内心变得稳定,那时候就到了另一个阶段,就是可以让任何思想,任何感觉,任何情绪生起,尤其是那些我们不喜欢的情绪。学习只是去观察及以一个有空间的心来接受任何生起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之中这禅修方法是十分有用的。在日常生活各种不同的情况里,只是知道自己有什么思想,有什么情绪,有什么感觉,把它们看清楚,尝试不对它们作出反应,让它们成为禅修的对象,成为学习的经验。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生起的情绪如忿怒、恐惧、压力都变成我们禅修的对象了。虽然禅修有不同的层次,至少我们要尽量将禅修融入日常生活里去。我们之所以用了整整两天来修习,一天处理情绪,一天处理思想,就是因为两者都是日常生活中必须面对的。
 
  对于这个修习方法,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JC:是关于无固定所缘境方法的。请问我们在实修上怎样在心里制造空间来作这种禅修呢?
 
导师:我们可利用一些方法如出入息念来培育正念,学习培育一颗不起情绪反应的心,学习开放地接受事物。透过这些方法,当知道自己的心颇稳定时就可以开放地面对任何生起的事情了。无固定所缘境这方法美妙之处是,即使有些时候你的心没有空间,或生起了情绪反应,这亦可成为禅修的对象。正如我所说,当你有情绪生起的时候,这情绪可成为禅修的所缘境,你可以从中去学习,你可以从中探索。从情绪中学习是不容易做到的,如果你在情绪生起时未能做到,至少可以在事后反思所发生的事情,从中去学习。于是我们可以从我们的错误和失败中学习,它们都变成了我们的老师,我们修行路上的养料。这是一种极之美妙的生活方式。通常我们犯错时,会给自己大大的减号,感到内疚、忿怒和生起各种不同的反应,令自己受苦。但运用这禅修方法,我们无需再对自己的过错生起情绪反应,我们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的事情中学习,因此而认识清楚自己。我们将对这些情绪和反应感恩。我这么强调这点,是因为在这里的文化,很多苦恼都是由犯错、失败而造成的。此后,请不要再为自己的失败和过失受苦,而是把它们作为禅修的对象,努力从它们身上学习,利用它们作为镜子,因为它显示出我们修行去到哪个阶段。请认识清楚这一点。之后你去到另一阶段──无论愉快或不愉快的情绪生起,对你都没有分别。你不会给愉快的经验加号,也不会给不愉快的经验减号,就如佛陀所说的,学习去如实地看待事物。
 
  对于这个禅修方法还有其他的问题吗?
 
RC:你教导我们在禅修时不要打仗,因为人生已经有很多仗要打的了。在坐禅的时候,当我坐了半小时之后,双腿便会感到很痛,于是我便要和这些感觉搏斗。我不知应该换姿势还是继续接受这些感觉。如果接受这些感觉,我便要用全副精神来接受痛楚。在这时候我的内心很矛盾,不知放弃这姿势还是继续下去。我时常受这一点困扰。我应怎样做好呢?
 
导师:这里有几点会谈到的。第一点是利用痛楚来禅修,这是一种十分有用的修习。在日常生活里当我们身体感到痛楚的时候,我们会怎样做呢?我们会马上转换姿势或做些事情来令它消失,因为痛楚是令人不快的。这样做令我们永远认识不了痛楚,我们不知道将来会遇到什么样的痛楚,但痛楚是人们必然会遇到的事情。所以我反复强调,禅修是学习去开放地面对不愉快的经验。请不要把不愉快的经验看成是一种打扰或是令人分心的事情。这是其中一点。无论是思想或是其他的事情等,没有比痛楚本身来得重要,因为那是你在当下经历着的事情。你该要对那痛楚感恩,因为它让你能够在禅修的状态下来认识痛楚。
 
  我们应要避免走向两个极端。对身体言听计从是其一,那是对身体的溺纵。在香港这里人们是否过份纵容身体呢?这是个值得反思的问题。身体说:“我要这些。”人们就会马上满足它,因为身体想要的东西是随手可得的。学习有些时候对身体说“不”是极之重要的。对身体只是说“是”是纵容,只说“不”则是对自己太苛刻了。要紧的是知道平衡,知道何时说“是”,何时说“不”,这是十分重要的。关于坐禅时感到痛楚,如你立刻改变姿势,那是溺纵身体;若果你要超越痛楚,不肯转换姿势,咬紧牙根地强忍下去则是另一极端了。而中道的方式,就是去探索和认识那痛楚,当痛楚难以忍受时就改变姿势,或是站起来,就是这样简单。
 
RC:我认为要找出一个中道是很困难的。
 
导师:你只需跟它玩玩、做做实验就可以了,并不是你想象中那么尺度分明的,不需对此看得太认真。昨天你说有些人像石头,如果你太认真,结果就变成石头了。所以我一直强调要以轻松、喜悦、试验和游戏的态度来禅修。这又带到另一个我想说的重点去了。这点亦是与这里的文化有关的,这里的人都倾向于要确立目标,追求成果。这点是很有趣的,在日常生活需要追求目标,达致成果,于是当我们禅修时,马上又要追求目标了。因为你想要追求目标和成果,于是自然地亦会感受到和日常生活一样的压力、紧张和不安。佛陀说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比喻,他说禅修就像做一位园丁。园丁喜爱种树、种菜、种花,但他不会为何时开花、何时结果而烦恼,他只是享受自己的工作。我还想起另一个比喻,就是爬山。在爬山的过程中若心里只想着到达山顶后会看到什么风景的话,就会错过了爬山过程中的乐趣了。爬山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呢?跌跤、险境、困难和一切可能遇上的事情,而不是山顶的风景。所以,修习是面对当下发生的事情,而不是一些未发生的事情。无论是愉快或是不快的经验,都视它为一种修习,不需逃避它。
 
  还有其他问题吗?
 
VC:你的教导主要分两个范畴,一是出入息念,二是无固定所缘境。你建议我们先修习出入息念,然后才修习无固定所缘境?还是反过来修习呢?该先修习那种方法呢?
 
导师:我认为要视情况而定。不过,我先前说过,出入息念可帮助培育正念和一颗不作情绪反应的心与及其他质素,先掌握了这些技巧之后,便能修习无固定所缘境的禅修。我希望大家明白,其实两种方法都该要修习,持续各别地去修习。在某方面来说,它们能相辅相成。
 
  我亦希望大家明白,一直以来我所说的或许会使你们误以为禅修只是修习一些技巧,但其实禅修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我在这里有几次也曾介绍过的,就是学习反思和审察。尤其是反思和审察我们的行为,这是十分重要的。以一种十分友善柔和的态度去反思自己的行为,所说的说话以及对事物所作的评价,从这些行为模式中去反思,我们能学习到很多东西。如果我们能够培育出这种反思的质素,生命里任何经验都可使我们彻见佛法,一切经验都变成了禅修。无论是生病、失望、挫折抑或是快乐,什么事情我们都可以从中反省、审查和了解,这是十分重要的。关于这一点,让我介绍一个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修习的方法给大家。这是在每天黄昏下班回到家里后做的,我知道每个人下班后身心都很疲累,但请尝试从疲累中恢复过来,例如先来一个淋浴,或是花数分钟做些事情。当心回复过来后,反思一下这一天是如何度过的。回想从早上睡醒到做反思的时候所经历过的所有事情,看看这天之内自己生了多少次气,在什么情况下感到有压力,在什么情况下情绪失去控制。这不是要像老师般去责怪自己,而是以一种友善、温柔和谅解的态度去回顾所发生过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反思在什么时候没有这些东西出现,反思一下自己做过的好事,慷慨大方的事情,曾说过的好说话,友善地对待别人等。这些正面的事情亦要包括在反思之内,这比反思负面的事情更重要,或是同等重要。如果你亦能够开放地面对这些正面的事情,你就会惊讶自己是何等的一个好人。这样的反思能令我们认识自己更多,客观清晰地去认识自己的行为。当你这样反思之后,无需要去做任何事情,你的行为也会自然地有所改变。
 
  我们还有修习瑜伽。请别忘了每天做点瑜伽。不是说一定要做一小时,而是每天睡醒之后用五分钟、十分钟做做这些身体动作。这样做能使你身心都真正清醒过来。傍晚回家后,淋个浴,做少许练习,身心就能立即回复过来了。
 
  有什么问题是关于瑜伽的吗?瑜伽老师就在这里。
 
RC:如果瑜伽老师能给我们一份笔记就好了,否则我回家后就会把学习过的都忘记了。
 
导师:(打趣地说)对,立刻给他们笔记吧。
 
JC:我已经准备了一些,明天会分派给大家。我不想事前给大家是希望大家能集中精神在实际的练习上。
 
导师:大家想要他来示范一下吗?你们可以要求他来做给你们看,就来个倒立吧!不开玩笑了。请尝试把禅修和瑜伽结合起来,因为放松身体是极为重要的。有时候我发觉你们禅修时并不放松,从你们的面容来看就知道。你们太认真,太紧张了,也许是你们想要达到一些目标吧。其实,当身体放松时,心就会跟着放松;身心都放松了,你就能轻松自在地禅修。我跟这里一些禅修者倾谈,发现他们大都关注自己的脑袋多于自己的身体。和身体连系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要感受身体,学习去聆听自己的身体,尽量时常把注意力放回身体上去。
 
YC:我做瑜伽时想起、“我所”的问题,那个“我”的概念。因为我发觉身体的动作是不受自己控制的,它的移动并不是完全依照我的意愿的。我想好像JC那样把腰弯下来,但是做不来,根本由不得我来控制,身体有它的“自主性”。
 
导师:清楚自己受条件限制是件非常好的事。你说得对,我们不可以控制身体,如果我们是身体的主人的话,我们便能够对身体说要这样做,身体便这样做,但是我们办不到。所以我们需要学习接受当下发生的事情。基于这个原因,我曾说我们必须开放地面对无常,因为对于生命,对于环境,与及身心上所发生的一切,我们都没有绝对的支配。
 
  还有其他吗?今晚是最后一次研讨了,我们可以多谈一些时间。
 
ML:我不大同意对身体没有支配权这一点。因为就算是JC,他今天能做到的也不是他从第一天开始就做得到,所以对身体要逐步来。
 
导师:是的。不过,这不表示JC可以指令身体不生病、不死亡,不要有像葛荣那样的白头发。甚至佛陀也不能这样控制自己的身体。佛陀的身体也曾生病、衰老和死亡。唯一的分别是他不会为身体所发生的事情而苦恼,因为他不执着身体为“我所”。
 
GC:你叫我们在外面的时候要聆听、要观看事物。我想你多说一些该怎样观看事物。
 
导师:通常我们看东西时并不是全神灌注的,对于这方面,有时候大自然会很有帮助。在大自然中,当你非常清楚,非常接近地仔细观看事物时,你便能够培育出全神灌注地观看的质素。那时候你全部的注意力、全部的正念都放在所看的东西上。如果懂得这样去看的话,我们的感官会真正地唤醒,整个人都充满清新、轻快的感觉。我想我们小时候都曾拥有这样的特质,只是现在的内心被很多东西占据,被忧虑占据,被思想占据,导致我们甚少清楚注意事物。当培育出这份质素之后,我们能更清晰地看清楚细小的、微细的事物,那么一些平凡不过的东西都变得不平凡了。
 
  佛经里面提到一些住在森林中的比丘和比丘尼,他们描述所看见的和所听见的事物是多么的美丽和细腻。换句话说,我们是在培育一种正面而敏锐的触觉去看、去听、去嗅、去感受,这让我们活得有生气、新鲜、清新和单纯。在一部很重要的佛典《法句经》里说过,如果不培养这份正念和觉醒的质素,我们就像死人一样。是这些质素令我们活过来的。你们或许有过以下的经验,念诵之前,我们先聆听外面的声音,看看我们能否很清晰地聆听,能否像第一次聆听这声音那样,我们就是这样将这些声音作为禅修的对象。这时我们内心的空间全是让予声音的。这份正念和觉醒的质素也可应用在任何事情上,如在吃饭时,我们能清醒地活在吃的当下。这就是我要强调的。
 
NA:当我坐禅时,有时候身体会颤抖摆动,那该怎么办呢?
 
导师:有时候容许它摆动好了,有时候你需要控制它,跟身体说,现在就停下来。有时候容许身体摆动,有时候则要控制它,要它停下来。你只需不对它生起情绪反应,不需说:“这感觉很奇怪、很特别,我是否做对了呢?”这是不必要的。坐禅的时候,身心都会有许多东西生起。无论什么东西生起也好,我们学习去对它保持正念,学习去跟它说声“OK”就是了。
 
  我想听听有关念诵的事情。你们有什么念诵的体验吗?
 
RC:回答你之前我想先提出一个问题。
 
导师:(打趣地说)可是我想先听到你的答案,然后才让你提问题。觉得念诵怎样呢?
 
RW:我觉得中文念诵得比较快,比较长,念诵时我没有平静的感觉。
 
导师:在这里的念诵又怎样呢?
 
ML:我今早听到隔邻寺院里的念诵时,感到非常舒服。
 
PL:我不谈这里的念诵,我想谈谈中国传统的念诵。那些法器声总是响过不停,我好像被这些声音控制着似的。
 
RC:我想谈谈在这里的念诵。
 
导师:谢谢。
 
RC:我认为那些叮叮声对我十分骚扰。很有趣的,有时候我专心念诵,觉得那些叮叮声很遥远;但有些时候,我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因为我的正念仍未够强,有时候却觉得那些叮叮声十分骚扰,好像是敲打在我的头上似的。我不喜欢这样。
 
导师:在念诵时你听到自己的声音吗?
 
RC:我感觉的是整个气氛。
 
导师:当中有你自己的声音吗?
 
RC:有时候听到自己的,有时候又听到全部人的。我只是觉得那感觉很奇怪,因为它有时候扰乱我的心,有时却不。
 
导师:许多经验都有正面和负面的,所以我们说,这个经验是正面的、愉快的;这个经验是不愉快的,对它说OK。其实,生命就是如此,念诵显示出生命的本来面目。生命没有一定的模式,生命是美丽的。我们可以从一切的事物学习,这就是我所说的生活方式。好事会来,坏事亦会来,我们能开放地接受它们吗?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念诵的感觉。我喜爱中文念诵。我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总之,我很欣赏中文念诵,它使人活在当下。有时候我的身体会不自觉地跟着念诵来摇动,真是美妙。同时我喜欢那引磬声,因为在斯里兰卡是不用引磬的。对我来说,那引磬声实在很吸引。
 
YC:其实那引磬声亦是帮助我们培育正念的工具,因为磬声非常清晰,其次它会慢慢地消失,声音愈来愈小。正念可以跟随着磬声,从敲响的一刻开始,直至声音最后消失为止。
 
导师:这一点说得非常好。还有其他问题吗?
 
RC:我仍有一个问题,是关于正念的。当在大自然中保持正念的时候,我察觉到我有许多幻想,幻想带来很多思想及其他东西。它带给我快乐的感觉。我想知道这是否正念的特性呢?
 
导师:你可以举个例子说说,什么是使你快乐的的幻想呢?
 
RC:譬如我望向草地,看到那些小植物在摆动,我感到自己好像和它们一起跳舞似的。这是其中一种幻想。不知道这是不是思想。
 
导师:如果你要跳舞的话,就跳舞吧,并享受你的跳舞。不管那是什么也没有关系的。
 
RC:即使我看天上的云也会看出许多许多东西来,我想知道幻想是思想的一种吗?
 
导师:你自己去寻找答案吧。这是我一直鼓励大家去做的。当你在幻想时,你便可以去找出:我在思想吗?发生着什么事情呢?我希望明天你去做个实验,然后来找我分享你的发现。我一直鼓励大家这样做。事实上,过去的几天就是让你们去找寻自己的发现。如果你们学懂了找寻自己的发现,那么离开这禅修营之后,对生命、对任何事情你们都会继续找到自己的发现。至于幻想的危险之处是你可能分不清什么是幻想、什么是真实。我认识一些分不清幻想和真实的人最终精神崩溃了。
 
RC:昨夜我告诉你关于草蜢的事情,我不知道草蜢是否在修禅,但我想象它们是,而且觉得很真实的。
 
导师:这就是我所指的危险了。你可能有一天会分不清幻想和真实,那时候就会有很大的问题了。禅修美妙之处就是当中是没有幻想,而面对的是真实的、客观的事物。若是一些不真实或是幻想的事物出现时,放下它们然后返回现实之中。声音是当下的,人人都可以听得到,身体的感觉亦是。当我遇到一些有心理病的人,就教他们这些禅修方法,使他们第一次分辨出什么是真实、什么是不真实。
 
  大家都知道明天的程序会有些不同。我们会有很多执拾打扫的工作禅要做。我知道一些人并没有好好地修习止语,但明天你们可以自由地说话。但我有个建议是对你们的日常生活十分重要的,就是当说话时,看看能够对自己的所说的话有多醒觉,因为不适当的语言说话往往造成日常生活中许多问题、困难和苦恼。所以止语是重要,正语亦是重要的。请大家用心试试,这是在日常生活中一项很好的修习。明天当你说话时,要知道自己在说话,要观察自己的语气。当别人说话时,自己是否用心聆听,是否听清楚话中的意思。还有,明天工作时,看看能否把工作看成是禅修,而不是把它看成禅修以外的事情,在这方面我们一直有用功的。好了,明天晚上会有最后一次的总结。如果有需要的话,大家仍可说多一些关于日常生活和禅修各方面的问题。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1997年 禅修营第七天
下一篇:1997年 禅修营第五天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