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出生至证得阿罗汉
2013-01-02 11:38:26   来源:   评论:0 点击:

第一章 出生至证得阿罗汉【优婆提舍与拘律陀】故事是发生在离印度王舍城不远,两个称为优婆提舍(Upatissa)与拘律陀(Kolita)的婆罗门村庄中。佛陀出世前,住在优婆提舍村 (1) 的婆罗门女舍利(Sari)怀孕了...

第一章 出生至证得阿罗汉

【优婆提舍与拘律陀】

故事是发生在离印度王舍城不远,两个称为优婆提舍(Upatissa)与拘律陀(Kolita)的婆罗门村庄中。佛陀出世前,住在优婆提舍村 (1) 的婆罗门女舍利(Sari)怀孕了,同一天,住在拘律陀村的婆罗门女目犍莉(Moggalli)也怀孕了。这两家人交情甚笃,七代为友,从她们怀孕的第一天开始,两个家庭对未来的母亲都给予适当的照顾,十个月后的同一天,她们二人都产下一名男婴。在命名的那一天,婆罗门女舍利的男婴,因为是村子中最有名望家族的儿子,所以被命名为「优婆提舍」;而婆罗门女目犍莉的儿子,也因同样的理由被命名为「拘律陀」。 这两位男孩长大后接受教育,精通了所有的学问。他们各自拥有五百名婆罗门青年的随从,当前往河边或公园运动、休闲时,优婆提舍通常与五百顶肩轿同行,拘律陀则带五百辆马车前往。

◎觉悟的开始 王舍城当时有个称为「山顶节」(Hilltop Festival)的年度大事,这两位青年的座位早已安排妥当,他们也坐在一起共同观赏庆典。当众人欢笑时,他们跟着欢笑,当表演场面变得刺激时,他们也跟着兴奋,他们还付钱观赏特别的表演。节日的第二天,他们也是这样欢乐地度过。但到了第三天,他们的智慧开始觉醒,再也无法开怀大笑或感到兴奋,也不想和前几天一样付费观赏特别的表演。他们有着同样的想法:「这里到底有什么好看的?这些人在活到一百岁以前早就死光了,我们应该做的是寻求解脱的教义啊!」

他们怀着这样的想法在庆典中入座,拘律陀向优婆提舍说: 怎么了?我亲爱的优婆提舍!你不像前几天那么快乐与欢喜,看起来很不高兴,你在想什么?

优婆提舍说: 亲爱的拘律陀!看这些东西一点益处也没有,他们实在没有一点价值,我应该要为自己寻求解脱的教义。敬爱的拘律陀!这就是我坐在这儿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但是拘律陀,你看起来似乎也不怎么高兴。

拘律陀回答: 就像你所说的,我也有同感。

当优婆提舍知道他的朋友也有同样的想法时,他说: 这是我们的善思,但对那些想寻求解脱教义的人来说,只有一件事可做——出家当沙门,可是我们要依止谁修行呢?

那时,有一位游行者(paribbajaka)的沙门散若耶(Sanjaya)住在王舍城,他有一大群弟子,于是优婆提舍与拘律陀决定在散若耶门下出家。他们各自带领五百位婆罗门青年依止散若耶修行,从此以后,散若耶的声名大噪,护持的人也更多了。

在很的短时间内,这两位好友已学会了散若耶的全部教义。他们问他: 老师,您的教义就只有如此吗?是否有更高超的呢?

散若耶回答: 就这些了,你们全知道了。

听到上述的回答,他们心想:「若是如此,跟随他继续修道也无益。我们舍家出家是为了寻求解脱的教义,我们无法在他这儿找到,但是印度很大,假如我们游遍村庄、乡镇与城市,一定可以找到一位可以告诉我们解脱教义的老师。」自此以后,无论何时,只要他们听到何处有高明的沙门或婆罗门,他们就前往与之讨论,但却没有人可以回答他们的问题,反而是他们回答别人的问题。

就这样,他们游遍了整个印度,最后返回故乡。他们互相约定,假如谁先证得了「不死法」(Deathless State),就要告诉另一个人,这种兄弟般的协议,是来自这二位年轻人之间深厚的友谊。

 

【遇见阿说示比丘,证得初果】

在他们订下这约定不久,世尊来到王舍城,在伽耶山顶(Gaya Peak)说了「火」的开示(Fire Sermon)后,他想起了悟道前对频婆娑罗王(Bimbisara)的承诺——当他达到目的后,将再回到王舍城。因此,佛陀从伽耶山辗转回到王舍城,接受频婆娑罗王供养的竹林精舍(Veluvana),并在那里住下。

◎为阿说示庄严威仪所慑

被佛陀派遣到各地向世界宣扬三宝功德的六十一位阿罗汉中,有位阿说示尊者(Elder Assaji),他是在佛陀悟道前追随修行的五位苦行僧之一,后来成为佛陀最初摄受的弟子。阿说示尊者游方后回到王舍城,有天早上,当他在城中托钵时,被正前往游行僧寺院的优婆提舍看到。优婆提舍为阿说示庄严与安详的威仪所震慑,心想:「我从未见过这么庄严的比丘,他一定是阿罗汉或向阿罗汉道的人,我为什么不问他:『你在谁的座下出家?谁是你的老师?你信奉谁的教诲呢?』」

但是当时他想到:「现在不适合问他这些问题,因为他正过街要去托钵,最好依照祈愿者的方式跟在他后面。」然后他就这么做了。

那时,尊者托钵结束,优婆提舍看他走到另一个地方,准备坐下用餐,优婆提舍就以自己所带的坐具铺设妥当,请尊者坐下。阿说示尊者开始用餐,吃完之后,优婆提舍倒自己水壶的水给尊者,并以弟子之礼对待阿说示尊者。

◎大沙门的教法 当他们礼貌地打过招呼后,优婆提舍说: 朋友!您的相貌十分安详,面色清净且光明。朋友!您是从谁出家为沙门?谁是您的老师?您信奉谁的教义?

阿说示尊者回答: 朋友!有位释迦族的后裔,从释迦一族而出家的大沙门,我就是在世尊的座下出家,这位世尊是我的老师,我信奉他所说的法。

优婆提舍问: 您尊贵的老师教了什么?他弘扬什么法?

被问及此,阿说示心想:「这些游行者反对佛陀的律法(Dispensation),我应该让他知道这法有多高深。」因此,他说: 朋友!我只是个才出家不久,刚接受此一训练的人,最近才接触这教法与戒律,我无法详细地为你解说佛法。

这位游行者回答: 朋友!我叫优婆提舍。请就您的能力告诉我,或多或少都可以,如果要用千百种方法来了解它的道理,那就是我的事了。

他接着又说: 您能说多少就算多少,

请只要告诉我它的意义。

知道它的意义,是我唯一的希望,

说得太多,对我而言也是枉然。

阿说示以偈颂回答: 从因而生的一切事物,

如来已说其因;

一切事物如何消散,他也说了,

这就是大沙门的教法。(2)

在听到前两句时,优婆提舍即证了入流道,在他听完后两句之后,他就证入了初果。当他证入初果,而还没达到更高果位之前,他心想:「这儿是可以找到解脱法的」,因而问尊者: 尊贵的法师!不必详细解说佛法了,这已经够了,但是我们的老师住在那里?

阿说示尊者回答: 游行者!在竹林精舍。

优婆提舍说: 尊贵的法师!那么请继续前行吧!我与一位朋友约定,谁先达到「不死法」,就要告诉另一个人,我要去告诉他,然后,我们将一起沿着您走的路,前往晋见佛陀。

优婆提舍接着顶礼尊者的双足,向他致敬并告辞后,回到游行僧的园林。

拘律陀看到他前来,心想:「今天我朋友的外表很不一样,毫无疑问地,他一定发现『不死法』了。」

然后他问优婆提舍这个问题,优婆提舍回答: 是的,朋友,我发现「不死法」了!

然后优婆提舍将他听到的偈子诵给拘律陀听,偈颂一诵完,拘律陀就证得初果。拘律陀问: 我亲爱的朋友!佛陀住在那里?

优婆提舍说: 听我们的老师阿说示尊者说,他住在竹林精舍。

拘律陀说: 我们走!优婆提舍,我们去见佛陀吧!

【回乡度老师散若耶】

但优婆提舍向来尊敬老师,因此对拘律陀说: 我亲爱的朋友!我们应该去见老师——游行者散若耶,告诉他我们发现了「不死法」,如果他能理解这道理,他将会洞察真理;就算他无法理解,出于对我们的信任,他也可以和我们一起去见世尊,在听了佛陀的教诲后,他将证得道果。

因此他们前往散若耶的住处,向他说: 老师!您在做什么?佛陀已出现于世,他的教法已善宣扬,他的比丘众依正确的指导而共住,让我们一起去见这位具足十力的大师吧!

散若耶大叫: 我的爱徒,你们在说什么?

他拒绝与他们前往,并向他们谈及如果分享他这个老师的位子,他们将享有的名利。

但是他们说: 我们不介意一直当学生,但是老师呀!您一定要决定究竟是去还是不去?

散若耶心想:「如果他们懂得这么多,他们绝不会听从我所说的。」想通这道理后,他回答: 你们去吧!但是我不行。

他们问: 为什么不行?老师?

散若耶说: 我是许多人的老师,假如我又重做学生,那就像大水槽变成小水壶一般,我现在无法再过学生的生活了。

他们劝着: 老师,别这么想吧!

散若耶说: 就这样吧!我的爱徒,你们可以去,但我不去。

他们说: 老师呀!当佛陀出现于世时,大批的人潮带着香与花涌向他,向他礼敬,我们也将去那里,到时您将怎么办?

散若耶回答: 徒弟呀!你们觉得这世上傻子较多或聪明人多?

他们回答: 老师,傻子多而聪明人少。

散若耶说: 若是如此,我的朋友!那么聪明人就到有智慧的乔达摩沙门那里,傻子就来我这个傻人这里。你们现在可以走了,但是我不会去的。

因此这两个朋友就离开了,在走之前他们说: 老师!您终会明白自己是错的。

他们说完便离开了。在他们离去后,散若耶的学生也分裂了,他的寺院几乎空无一人。看到自己的修道院变得空荡荡,散若耶因而吐出了鲜血。他的五百弟子与优婆提舍及拘律陀一起离去,其中有二百五十人又折回散若耶的身边。这两位朋友加上各自的随从,与剩下的二百五十人,一起到了竹林精舍。

【成为佛陀的弟子】

竹林精舍中,佛陀正坐在四众弟子中 (3) 说法,当世尊看到前来的这两位青年时,他告诉众比丘说: 正向这里走来的优婆提舍与拘律陀这两位朋友,将会是我两位杰出的、很神圣的一对弟子。

优婆提舍与拘律陀到了世尊面前,很恭敬地向世尊敬礼,然后坐在一旁。当他们坐定后,向世尊请问道: 大德,我们可以在世尊座下出家,并受更高的戒法吗?

世尊说: 来吧!比丘们!佛法已经善说,现在就过梵行的生活以终止苦难吧!

这就是二位尊者出家的仪式。

然后佛陀就依听者个人的性行 (4) 来继续说法。除了二位大弟子外,其它人已全部证得阿罗汉。这两位大弟子未能证得三种更高的圣道,是因为他们两人尚未具足伟大的声闻波罗蜜智(savakaparami-nana)的缘故。

◎法名「舍利弗」,证得阿罗汉 优婆提舍成为佛陀的弟子后,法名为「舍利弗」,拘律陀则是「摩诃目犍连」。

这时摩诃目犍连尊者住到摩揭陀国的卡拉瓦拉(Kallavala)村中,在此村托钵行化。在他出家后的第七天,当他正在禅修时,疲累与昏沉来袭,但经世尊激励之后 (5) ,他除去了疲劳,而在听了世尊详细解说「界业处」(dhatu-kammatthana)的禅修方法后,就证得了三种较高的道果,并且得到了最高的声闻波罗蜜(savaka-parami)。

舍利弗尊者则继续留在世尊身边,住在一个称为「猪掘穴」(Sukarakhata-lena)的洞穴中,并前往王舍城托钵。在他出家后的半个月,世尊为舍利弗的侄子长爪游行僧(Dighanakha)解说如何思惟受觉时 (6) ,舍利弗尊者正站在世尊背后为他搧风。当他随着世尊的开示思考时,就像分享为别人所准备的食物一般,舍利弗尊者当下得到了最高的声闻波罗蜜,证得阿罗汉,并获得四无碍解智 (7) ,长爪则于世尊解说后证得入流果。(8)

也许有人会问:「舍利弗尊者不是比较有智慧吗?若是如此,为什么比摩诃目犍连尊者较慢证得声闻波罗蜜呢?」答案是因为他需要的准备工作较多。这就像穷人要到任何地方时,说走就可以走;但若换成国王出门,则须大费周章地准备,如象与车骑等准备妥当才能成行,这问题也是同样的情况。

◎佛陀赋予大弟子的阶位 在同一天,当傍晚的阴影拉得更长时,世尊召集他的弟子,将大弟子的阶位赋予这两位尊者。有些比丘不满这种作法,暗中窃窃私语说:「世尊应该将大弟子的阶位给最早出家的五比丘才是;如果不是给他们,也要给耶舍(Yasa)领导的二百五十位比丘,或给贤冑部的(Bhaddavaggiya)三十位比丘圣众,或给迦叶波(Kassapa)三兄弟。但世尊却略过这些大长老,而给了甚晚出家的这两个人。」

佛陀询问他们谈话的内容,当他知道后就说:「我并没有偏爱谁,我只是满足各人心中所期望的罢了!譬如智者憍陈如(KondaJJa),他在前世的某个收获季即供食了九次,但他并不想成为大弟子,他所期望的是成为证得阿罗汉的第一人,因而他得此果报。然而,舍利弗与摩诃目犍连在久远劫前,在高见佛(Anomadassi)的时代,曾经生为婆罗门青年沙兰达(Sarada)与地主西瑞瓦答卡(Sirivaddhaka),他们发愿成为佛的大弟子,比丘们!这就是我这两位弟子当时的心愿。因此,我只是给予他们心所期望的,而非出于我的偏爱。」

【长存感恩】

以上所述有关舍利弗尊者早期的经历,是取自《增支部》第一章的注释,其中有些是来自于《法句经注》相对应的说法。从这些叙述中,舍利弗尊者的个性特质已清晰可见,他所具深刻且持久的友爱性格,在他尚未修道,还是一位在奢华与欢愉环境中成长的青年时,就已显现出来。在出家后仍一如往昔般地保留这种特质,在他初次对佛法有所体悟,而尚未深入之前,他首先想到的是好友拘律陀以及他们共同的誓言。他拥有的深邃智慧,从他能以一些简单的字句,迅速掌握佛陀的法要而显露无遗。更难得的是,他将本性中的谦虚、柔和与那样的智力结合,并对每一个人都以感恩与礼敬的方式,来表现他的智慧,即使是误导他追求名利的散若耶也不例外。

◎终其一生礼敬阿说示尊者 因此,无怪乎他终其一生一直尊敬引导他进入佛法的阿说示尊者。《船经》(Nava Sutta)的注释及《法句经》第三九二颂的注释中提到,舍利弗尊者只要与阿说示尊者住同一寺院,他总是在礼拜世尊之后,马上去礼拜阿说示尊者。他这样做是出自于尊敬,他这么想:「这位法师是我的第一位老师,由于他的引导,我才得以认识佛陀的律法」。假如阿说示尊者住在其它的寺院,舍利弗尊者就面对阿说示尊者所住的方向,以五体投地的方式礼拜,并合掌致敬。

但是这种行为却招来误解,因为其它比丘看到后就说:「已成为佛陀大弟子的舍利弗仍然礼拜四方!即使到了现在,他仍然无法放弃婆罗门的想法!」世尊听到这样的批评后说: 比丘们!事实并非如此,舍利弗并不是在礼拜四方,而是在礼敬引导他进入佛法的人,他向此人礼敬、礼拜并尊其为师。舍利弗是位真心恭敬他老师的人。

那时,世尊向聚集的比丘演说《船经》(9),经文的开头就说: 如同诸神礼敬因陀罗神,

一个人也应礼敬

引导他受学佛法的人。

◎为曾受布施的婆罗门剃度

舍利弗尊者的另一个感恩的事例,则记载在罗陀尊者(Radha Thera)的故事中。《法句经》第七十六颂的注释中记载,在舍卫城有个穷婆罗门住在寺院里,做些除草与打扫等服务性的工作,僧众则提供他食物,然而并不想为他剃度。

有一天,世尊以心观察世间,看见此人证阿罗汉的时机已经成熟,世尊问聚会的比丘,是否有人曾受过这位穷婆罗门的帮助。舍利弗尊者说,记得有一次当他前往王舍城托钵时,这位穷婆罗门曾将自己乞得的食物,舀了一勺给他。世尊于是要舍利弗为此人剃度,法名为「罗陀」(Radha)。舍利弗尊者以后时时劝导他应做什么事,罗陀也欣然接受舍利弗的告诫,没有任何忿恨,照着尊者的教导修习,不久就证得了阿罗汉。

这次,比丘们批评舍利弗的感恩心,并说愿意欣然接受劝谏的人,也能得到同样会这么做的弟子。佛陀谈到这事时说道:舍利弗不仅是在这次如此,他以前就会对任何给予自己善行的人表示感恩并铭记于心。由此因缘,世尊演说了《无私心本生经》(AlInacitta Jataka),这是有关大象感恩的故事 (10)。


【注】
(1)
 根据《纯陀经》(出自《相应部.念处相应》Satipatthana Samyutta)及其注释的记载,舍利弗的出生地是在那罗卡(Nalaka)或那罗迦摩(Nalagama),后者可能是它的别名,此处可能非常接近有名的那烂陀(Nalanda)。舍利弗的父亲是位名叫瓦干达(Vaganta)的婆罗门。(可比对《法句经》v. 75)
 
(2)
 Ye dhamma hetuppabhava tesam hetum tathagato aha,
tesaJca yo nirodho evamvadi mahasamano 'ti.
 
 
 这首偈颂后来成为非常著名且广被流传的佛教诗偈之一。长久以来,它一直告诉着人们舍利弗初次接触佛法的故事,也是对他伟大的阿罗汉老师阿说示尊者,很有价值的纪念。在因果法则尚不如今日在哲学思想界般显著的时代说出这诗偈,它对早期佛教徒的心灵,一定造成了革命性的冲击。(编着按:本偈颂在《大正》三,第八七六页中译为:「诸法从因生,诸法从因灭,如是灭与生,沙门说如是。」)
 
(3)
 四众弟子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男居士)与优婆夷(女居士)。
 
(4)
 性行(Carita-vasena),这是如《清净道论》第三品(Visuddhimagga, Ch. III)所说性行的种类。
 
(5)
 参见《增支部》VII, No. 58(P.T.S. IV. 85)的开示。
 
(6)
 见《中部》No. 74,《长爪经》。
 
(7)
 证得无碍解智的事,是在注释中加进去的。舍利弗尊者自己则是在《增支部》IV, No. 172中曾提到过这件事。
 
(8)
 舍利弗尊者提到自已证得阿罗汉的方法是在《长老偈》vv. 995-996。
 
(9)
 《经集》vv. 316ff(也称为《法经》,见元亨寺《汉译南传大藏经》vol. 27, p. 86;《汉译南传大藏经》以下简称《汉译南传》)。
 
(10)
 《本生经》No. 156。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第二章 内观的成熟 友谊
下一篇:前言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