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僧伽 > 圣僧 > 正文

从杀人魔到圣者之路 央掘摩罗
2013-05-29 09:34:42   来源:   评论:0 点击:

佛陀经常警告弟子们,不要从外表与外在行为评断他人;只有佛陀独特的能力,才可能准确无误地洞见别人内心。在央掘摩罗的例子中,佛陀洞见他具有在此世就能解脱的潜在能力,不仅解脱恶道转世,更能是解脱一切无始轮回之苦。
  从杀人魔到圣者之路 央掘摩罗

  何慕斯.海克(Hellmuth Heeker) 撰
 
  菩提长老(Bhikkhu Bodi) 英文编辑 赖隆彦 汉译第一章「指鬘」杀人魔
 
  第二章幡然醒悟
  第三章「生在圣者家族」
  第四章 央掘摩罗的偈
  第一章 「指鬘」杀人魔

\
  央掘摩罗(Angulimala,又译为央掘魔罗,鸯掘摩罗,央仇魔罗,央崛鬘,鸯窭利摩罗,安古林马拉,安觉摩罗,鸯掘,鸯鸠摩罗, 安姑利;意译:指鬘,指鬟,指环;简称:指鬘尊者)是佛教经典中最著名的角色之一。他从连续杀人魔转变为清净解脱阿拉汉(arahant)的戏剧性故事,在佛教世界中家喻户晓,产妇们几乎都将他视为自己的守护圣者,相信他的祝福保护偈能确保顺利生产。
  佛陀经常警告弟子们,不要从外表与外在行为评断他人;只有佛陀独特的能力,才可能准确无误地洞见别人内心。在央掘摩罗的例子中,佛陀洞见他具有在此世就能解脱的潜在能力,不仅解脱恶道转世,更能是解脱一切无始轮回之苦。
  在基督教里,也可看见个人道德彻底转变的例子:在哥耳哥达(Golgatha)有「十字架上的贼」,耶苏承诺那个贼,那天会和他一起升天;①另外有土匪头被圣方济?亚西西(St.Francis of Assisi)②感化成为僧侣。像这样的例子总能感动虔信者的心,但怀疑者则质疑这些改变如何发生,央掘摩罗的故事也许能解答这个问题。①婆罗门之子——阿辛萨迦
  在佛陀的时代,有个博学的婆罗门跋伽婆?伽伽(Bhaggava Gagga),是高沙喇国(Kosala)巴谢那地王(Pasenadi)的国师,也是王国中地位最高者之一。某夜,妻子曼多耶尼(Mantani)生下一子,他为儿子占星,结果惊讶地发现儿子生在「强盗星宿」下,表示这男孩有犯罪的倾向。我们不难想象,这位父亲对于这个意外与令人震惊的天启,将有如何的感受。
  一大早,婆罗门和一如往常地来到宫中,问国王睡得如何。「我怎么可能睡得好?」国王回答:「我夜里醒来看见床尾的宝剑闪闪发光,吓得再也无法入睡。这是否意味着王国或我会有危险呢?」婆罗门说:「国王!别害怕,全城都出现同样奇怪的现象,那和您无关。昨晚我妻子生了一个儿子,他的星象很不幸地竟有强盗星宿,一定是此事使宝剑发光。」「他会成为独行大盗或群匪之首吗?」
  「陛下!他会是个独行者。我们是否现在就杀了他,以杜绝后患呢?」「老师!既然他只是个独行者,就将他扶养成人,并加以循循善诱,也许能改变他的凶恶习性。」这男孩取名为「阿辛萨迦(Ahimsaka),意思是「无害」,希望他牢记在心,朝这理想去努力。他长大后,强壮有力,但也端正聪明,很用功学习。因此,父母亲认为他的凶恶习性,可能因教育与家里的宗教气氛而被潜移默化了。这当然令他们感到高兴。
  老师教唆阿辛萨迦杀人
  时候一到,父亲便将他送往古代印度著名的大学——德迦尸罗(Takkasila),接受更高的教育。那所高等学府的首席教师接纳了他,而他仍是那么勤奋好学,故能领先群伦。同时,他忠实与谦虚地服侍老师,因此很快就成为老师最钟爱的学生,甚至在老师家用餐,这让同学们又怨又妒。
  他们私下讨论这个问题:「那个年轻的阿辛萨迦一来,我们几乎都被遗忘了。我们一定要阻止此事,让他和老师决裂。」但是要诽谤他并不容易,因为他既用功又表现优良,而且出身高贵,所以并无机会诋毁他。他们心想:「我们必须让老师疏远他,并因而决裂。」因此,他们决定分三组轮流去找老师。
  第一组学生向老师说:「我们听到一些和您有关的传言。」「亲爱的,什么事?」「我们认为阿辛萨迦密谋对付您。」老师听完之后,生气地斥责他们:「走开,你们这些卑鄙的小人!别想造成我和我儿子不和!」一段时间之后,第二组学生又同样这么地对他说。然后又来了第三组人,他们增加一句:「如果老师不相信我们,可以亲自去调查。」怀疑的毒种终于在老师心里生根,他逐渐相信身心勇猛的阿辛萨迦,真的想要陷害他。一旦心生怀疑,人们永远能找到一些似乎符合它的事,最后怀疑终于演变成相信,他心想:「我应杀了他,否则就会被他杀死。」但之后他想到:「要杀死这么强壮的人并不容易;此外,如果他以我的学生身分死在这里,将有损我的名誉,学生可能因此不会再来找我。我必须想其它的办法,来除掉与惩罚他。」刚好不久之后,阿辛萨迦即将结束学习课程准备回家。这时老师找他来并说:「亲爱的阿辛萨迦!对于一个完成学业的人来说,有必要致赠一份谢礼给老师,你也不能例外。」「当然,大师!我应该送什么呢?」「你必须拿一千个人的右手小指给我。这是你的结业仪式,以此向你所学得的知识致敬。」老师可能预期阿辛萨迦在试图如此做时,若非自己被杀死,就是会被逮捕与处死。或许老师曾为阿辛萨迦占过星象,了解他潜伏的凶恶习性,如今试图将它激发出来。
  面对这种偏激的要求,阿辛萨迦先是大叫:「啊,导师!我怎么能那么做?我的家庭从来不曾使用暴力,他们都是无害之人。」「嗯,如果这门学科未得到应得的礼敬仪式,它对你就毫无益处。」因此,在一番劝说之后,阿辛萨迦终于答应,礼敬老师后便离开了。
  前世的黑暗力量
  上述所参考的经典来源,并未告诉我们是什么更有力的声明让阿辛萨迦终于信服,愿意接受老师这个可怕的要求。其中一个可能的动机是,他相信毫不怀疑地服从导师是弟子的第一要务,这反映了他早年奉行的重要原则。但这个决定背后的更大因素,可能是他的凶恶习性。他老师的话可能隐约唤醒他生命中的另外一面,他也许将此视为男子气概的挑战。
  根据传统记载,阿辛萨迦的前世之中,有一次曾经是亚卡(yakka)③,他使用超能力杀害人类,以满足嗜吃人肉的欲望。他所有记载于《本生经》中的前世,有两大特色:他身体的力量与他的缺乏悲心。这次是他过去传承的黑暗闯进此世,覆盖了早年的善良特质。
  因此,阿辛萨迦对老师要求的最后反应,完全未想到另一个选项:去印度的乱葬岗收集尸体的手指。反之他全副武装,带着一把大刀,进入故乡高沙喇国(Kosala)阇里尼(Jalini,意译为有网、欲缠)的丛林中,他住在一个高崖上,以便俯视崖下的道路。当他看见行人接近时,便下崖来杀死他们,并割下每个受害者的手指。起初他把手指吊在树上,但鸟飞来吃肉后丢下骨头,他看见骨头在地上腐烂,于是便将指骨像花鬘一般地串了起来。从那时起,他便得到一个外号——央掘摩罗(Angulimala),意思是指「指鬘」。
  原注
  ①央掘摩罗故事的最初出处是《央掘摩罗经》(Angulimala Sutta,MN 86),其余的资料则是来自《中部注》(MN Comy.)与《长老偈注》(Thag.Comy.)。在此引用的《央掘摩罗经》是来自 Middle Length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pp.710-17,这也包括《长老偈》第871-886偈的译文,这些偈(gatha)也同时出现在《中部》。
  译注
  ①哥耳哥达(Golgatha)是昔日耶路撒冷城外一个充当刑场的小丘,亦即耶苏被钉十字架之处。圣经上说,当耶苏被钉在十字架时,有两个贼也分别被钉在左右两边。其中有个贼讽刺、挖苦他,另一个贼则承认他们该受惩罚,且说耶苏并未作过一件错事,他对耶苏说:「耶苏啊!你的国降临时,求你纪念我。」耶苏对他说:「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②圣方济(St.Francis of Assisi,1182-1226):是意大利传教者、宗教改革者。一生乞食自给,混在流浪汉、麻疯病人之间,穿草鞋徒步各地传教,实践耶苏的博爱精神。他所建立的「方济会」(Franciscans)是中世纪最大的教会之一。他的处世格言是:「将你的一切分给穷人换取天上的财富」。
  ③亚卡(yakka):夜叉,半人半神的鬼类。
  ◎作者
  何幕斯.海克(Hellmuth Hecker)
  何幕斯.海克是德国重要的佛教作家与巴利藏经译者。他的著作包含《相应部》(Samuutta Nikaya 第四与第五部分)的德文翻译,以德文写作的两册佛教史,以及一本德国首位佛教比库(bhikkhu)——三界智大长老的传记。
  ◎英文版编者
  菩提比库(Bhikkhu Bodhi)
  菩提比库是来自纽约市的美国佛教僧侣,于一九七二年在斯里兰卡出家。他目前是斯里兰卡佛教出版协会(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的会长与编辑。
  他的著作包括《包含一切见网经》(The Discourse on the All Embracing Net of Views)、《阿毗达摩概要精解》(A Comprebensive Manual of Abbidbamma)与《中部》(The Middle Lengrh Discurses of rhe Buddba,为共同译者)。
  ◎译者简介
  赖隆彦
  海洋大学造船系毕业,中华佛学研究所研究。
  曾任中华佛学研究所藏文讲师、智光工商德育老师、 佛光出版社资深编辑、普门杂志社资深编辑,译作:《森林中的法语》、《阿姜查的禅修世界--戒》、《阿姜查的禅修世界--定》、《阿姜查的禅修世界--慧》等。
  编注:
  比库:巴利语bhikkhu的音译,指称巴利语传承的佛世比库僧众及南传上座部比库僧众;比丘:梵语bhiksu的音译,汉传佛教译为为“比丘”、“苾刍”等,指称源自梵语系统的汉传僧众。
  阿拉汉:巴利语arahant的音译,是对佛陀的尊称,也可指一切的漏尽者(khinàsava,断尽烦恼者),包括诸佛、独觉佛及阿拉汉弟子。
  汉传佛教依梵语arhant音译为“阿罗汉”,谓为小乘极果。其音、用法皆与上座部佛教有所不同。
  本文采用巴利语新音译,参见《部分巴利专有名词采用新音译的方案》、《巴利语汇解》。
  【巴利佛典略语表】
  本书所出现的巴利佛典经文,都将采用巴利佛典的略语来标示其出处,因此,以下列出这些惯常使用的巴利佛典略语,供读者对照参考。
  AN=Anguttara Nikaya《增支部》(标示节号与经号)Ap.=Apadana《譬喻经》(i=长老譬喻,ii=长老尼譬喻;标示章号与段落;缅甸文版)BL.=Buddhist Legends《佛教传奇》(法句经注释)BPS=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 佛教出版协会(康堤,斯里兰卡)Comy.=Commentary注释
  Dhp.=Dhammapada《法句经》(标示偈号)
  DN=Digha Nikaya《长部》(标示经号)
  Jat.=Jataka《本生经》(标示号码)
  Mil.=Milindapanha《弥林达王问经》 (弥兰王问经)MN=Majjhima Nikaya《中部》(标示经号)
  PTS=Pali Text Society 巴利佛典协会(牛津,英国)Pv.=Petavatthu《饿鬼事经》
  SN=Samutta Nikaya《相应部》(标示章号与经号)Snp.=Suttanipata《经集》(标示偈号或经号)Thag.=Theragatha《长老偈》(标示偈号)
  Thig.=Therigatha《长老尼偈》(标示偈号)
  Ud.=Udana《自说经》(标示章号与经号)
  Vin.=Vinaya《律部》(标示卷号与页数)
  Vism.=Visuddhimagga《清净道论》(The Path of Purification 的章号与段落)Vv.=Vimanavatthu《天宫事经》(标示偈号)
  除非特别指出,否则本书所有参考资料皆依巴利佛典协会的版本为准。
  第二章 幡然醒悟
  徘徊在无间地狱的边缘
  由于央掘摩罗持续发动血腥攻击,因此人们避开森林,很快就没有人敢去那里,连捡柴的人也不敢去。央掘摩罗如今必须前往村庄外围,躲在暗处攻击路人,割下他们的手指串起来挂在脖子上。他甚至在晚上进入村里,杀害居民,就只为了取得他们的手指。
  他在好几个村庄行凶,由于没有人能挡得住央掘摩罗的蛮力,因此人们纷纷弃家远逃,村庄也因而荒芜。无家可归的村民都逃往沙瓦提城(Savatthi),在城外扎营,并到皇宫向巴谢那地王(Pasenadi)哭诉他们的困境。国王了解必须毅然采取行动,他击鼓昭告天下:「必须尽速逮捕大盗央掘摩罗,号令军队准备出发!」显然无人知晓央掘摩罗的真实姓名与家世,但他母亲直觉那一定就是阿辛萨迦,他一直都未从德迦尸罗回家。因此,当她听到公告时,几乎确定那就是她的儿子,他已落入命中注定的邪道。
  她去找丈夫婆罗门跋伽婆,并说:「那个可怕的匪徒一定是我们的儿子!如今军队已经要出发去逮捕他。亲爱的,请去找他吧!劝他改邪归正,并带他回家。否则,国王将会杀死他。」但婆罗门回答:「我拿这种儿子没办法,国王想怎么样就随他去做吧!」然而母亲的心是柔软的,出于对儿子的爱,她独自出发前往传闻央掘摩罗躲藏的森林地区。她想警告他并拯救他,恳求他放下屠刀和她回去。
  那时,央掘摩罗已收集了九百九十九根手指,只差一根就完成老师所设定一千指的目标。为了完成使命,他很可能会杀死自己的母亲,她如今已经距离他愈来俞愈近。但弑母是五逆罪之一,会立即堕入无间地狱①。因此在懵懂无知的情况下,央掘磨折罗已徘徊在地狱的边缘。
  佛陀的拯救
  此时,正是佛陀教学生涯的第十二年,大师以大悲心观照世间,了解央掘摩罗的情况。对佛陀而言,以宿命通来看,这个人并不陌生。他们曾在多世相遇,菩萨总是以心的力量战胜央掘摩罗身的力量。有一次,央掘摩罗甚至曾作过菩萨的叔叔(Jat.513)。
  如今,他们的生命又再次交会,佛陀看见央掘摩罗所面临的大难,他毫不迟疑地立即赶三十哩路去救他,使他免于陷入这场无可挽回的劫难。
  《央掘摩罗经》(MN 86)说:
  牧牛人、牧羊人与农人路过,看见世尊正往央掘摩罗的方向走去,纷纷告诉他:「别走那条路,沙门!前方有个杀人不眨眼的大盗央掘摩罗,既凶狠又残忍,对众生全无怜悯之心。许多村庄、城市与地区都因为他而荒芜。他连续杀人,并将他们的手指割下做成花鬘戴在身上。人们以十人、二十人、三十人甚至四十人一队的方式走在这条路上,但都还是难逃央掘摩罗的毒手。」听完之后,世尊继续默默前进,尽管那些人接二连三地警告他,但世尊依然默默前行。
  央掘摩罗远远地看见母亲走来,虽然他认得她,但他的心已完全沈浸在冷酷无情的暴行中,因此他还是想杀了这个将他带来世间的女人,以完成第一千根手指。就在此时,佛陀出现在路上,介于央掘摩罗与他的母亲之间,央掘摩罗心想:「既然还有其它人,我为什么要杀害母亲来取手指呢?就让她活着,我将杀了这个沙门,并割下他的手指。」这部经典继续说:
  央掘摩罗拿起刀与盾,扣上弓与箭,紧跟在世尊身后。此时世尊运起神通,以致于大盗央掘摩罗无论走得多快,都追不到以正常步伐行走的的世尊。于是大盗央掘摩罗心想:「太奇妙了!真不可思议!以前我甚至能追上狂奔的大象,并捉住它;我甚至能追上疾驰的马,并捉住它;我甚至能追上急驶的战车,并捉住它;我甚至能追上快跑的鹿,并捉住它。但如今,无论我走得多快,却都赶不上这个以正常步伐行走的沙门。」他停下来,呼叫世尊:「停止,沙门!停止,沙门!」「我已经停止,央掘摩罗;你也应该停止。」
  这时大盗央掘摩罗心想:「这些沙门,那个释迦族后裔的追随者,说实语与拥护实语;但这个沙门明明正在走路,他却说:『我已经停止,央掘摩罗;你也应该停止。』也许我应该问问这个沙门?」于于他以偈(gatha)对世尊说:
  「你在走却叫我停;
  而我已停你却说我未停。
  我现问你,
  沙门,这是何意义;
  为何你停我未停?」
  世尊回答:
  「央掘摩罗我永息,
  我已对众生断恶;
  你对有情却未止:
  故说我停你未停。」
  幡然醒悟,出家修道
  当央掘摩罗听到这些话时,他的内心出现第二次且更大变化。这几年来长期被冷酷无情压抑住的高贵与清净心流,瞬间决堤涌出。他了解眼前的沙门并非普通比库,而是世尊本人,而他也直觉地知道,大师前来森林,完全是为了将他拉出即将堕入的无底痛苦深渊。他内心深受感动,抛下武器,发愿洗心革面:
  「终于此沙门圣者,
  因我之故来丛林。
  闻你对我说法偈,
  我将真实永断恶。」
  言毕大盗将刀箭抛入山崖沟壑中;
  大盗顶礼佛双足,
  遂于当下求出家。
  佛陀大悲之圣者,
  世间与诸天导师,
  对彼说「善来,比库」,
  彼即如是成比库。
  虽然传统经典并未描写导致央掘摩罗彻底转变的心理因素,但我们可以推测,佛陀出现在他面前,让他瞬间看见自己此生卷入的无边痛苦,以及恶业在未来会结成更痛苦的果报。他一定了解到,自己已成为愚味无知的受害者;也一定很清楚地知道,能说明自己脱离黑暗阴影的唯一方法,是彻底斩断轮回与痛苦的根。
  由于了解继续生活在这世间是没有希望的,他必须战胜烦恼,才有可能从世间究竟解脱。要完全放下这一切,唯有出家进入僧团,成为佛陀——他的救护与皈依者——的法子。
  婉拒巴谢那地王的供养
  不久之后,佛陀和一大群比库,以及随侍的央掘摩罗比库,出发游行前往央掘摩罗的故乡沙瓦提城(Savatthi),分批抵达那里。然而,沙瓦提城的人民还不知道央掘摩罗的大转变,他们抱怨国王延迟派军追捕这个大盗。于是巴谢那地王亲自带领精锐大军,出发前往央掘摩罗出没的阇里尼森林。途中他经过祇园精舍,佛陀正好抵达那里。由于多年来他一直是佛陀的虔诚弟子,因此他中途暂停去向大师礼敬。
  佛陀看见军队,问巴谢那地王是否遭受邻国攻击,准备要去打仗。国王回答不是要去打仗,而是要带领军队去追捕杀人魔央掘摩罗。「但是,」他忧心地补充说:「我永远也不可能除掉他。」然后世尊说:「大王!如果你看见央掘摩罗剔除须发,穿上袈裟,离俗出家;看见他戒杀,戒不与取,戒妄语;看见他晚上不进食,唯有日中一食,并且独身、正直与善良。如果你看见他如此,会如何对待他呢?」「尊者!我们会礼敬他,或为他起立,或请他入座,或请他接受比库的四种资具,且会为他安排妥善的保护与防卫措施。但是,尊者!他是个无恶不作者,怎么可能有这些戒德呢?」于于大师伸出右手,对巴谢那地王说:「大王!此人就是央掘摩罗。」国王大感震惊与恐惧,寒毛直竖,完全失去镇静,因为央掘魔罗是如此声名狼藉。但是佛陀说:「别害怕,大王!没有什么好怕的。」当国王恢复平静后,便走向央掘摩罗尊者,问他父母亲的族姓,因为他心想对比库直呼那可怕的外号似乎不妥。当听到他父亲是伽伽,母亲是曼多耶尼时,惊讶地发现央掘摩罗正是国师的儿子,他还清楚记得他出生时的异相。
  佛陀能将这个凶残者转变为和合僧,令他深受感动。于是国王施予一切比库所需资具,包括衣服、食物、住所与医药,赞助这位「高贵的伽伽?曼多耶尼子」。但央掘摩罗自愿遵守四种头陀行(dhutanga):树下住、托钵乞食、着粪扫衣、只持有三衣。因此他回答:「我拥有的已经足够,大王!我的三衣齐全。」然后巴谢那地王再转向佛陀,大声地说:「太好了,尊者!真是不可思议,世尊竟然能调伏难调伏者,抚平不平静者,安定不安定者。我们以惩罚与武器无法调伏的这个人,世尊无须惩罚与武器便已将他调伏。」坚持托钵乞食
  当央掘摩罗出外托钵时,人们害怕地跑开并关上门。他从沙瓦提城外开始托钵时便是如此,原本希望在城里比较不会那么显眼,不过转到那里也一样。在托钵时,他连一匙食物或一杓稀饭都无法乞得。
  律藏(1:74)记载,有些人看见央掘摩罗穿着僧袍,便憎恶地说:「这些沙门、释氏比库,剃度了一个恶名昭彰的罪犯!」听闻此言的比库们去向佛陀说,于是佛陀便制定了一条戒:「诸比库!不得令强盗出家,令出家者堕恶作(dukkata)②。」佛陀知道,虽然他自己能察觉罪犯的潜在优点,但后人可能没有能力或威信能获得这种了解。接受罪犯可能会导致未悔改者以僧团为掩护,逃避追捕或刑罚。
  少数人因相信佛陀的判断而改变态度,在央掘摩罗前来托钵时布施食物给他,但多数人仍充满敌意。虽然央掘摩罗了解,在家乡托钵非常困难,但他仍将此视为一种义务,坚持修行。
  译注:
  ①无间(avici):音译作「阿鼻」,凡造五逆罪之一者,死后必堕于此,受无间苦。「无间之」义为:
  (一)趣果无间:命终直接堕此狱中,无有间隔。
  (二)受苦无间:直至罪毕出狱,其间所受之苦无有间断。
  (三)时无间:一劫之间,相续而无间断。
  (四)命无间:一劫之间,寿命无间断。
  (五)身形无间,地狱从横八万四千由旬,身形遍满其中而无间隙。
  ②恶作(dukkata):音译为「恶作(dukkata)」,是戒律中最轻等级的违犯,戒条数量很多,犯者于心中忏悔即可。
  第三章 「生在圣者家族」
  实语誓言助女人顺产
  有一次,央掘摩罗在托钵时,看见一个女人难产。他的悲心油然而生,心想:「众生真苦!他们真苦!」他回到寺院向世尊报告此事,世尊对他说:「央掘摩罗!你进沙瓦提城(Savatthi)去对那个女人说:『姐妹!从我出生,回想起来,我从不曾蓄意杀生。藉由这个事实,愿你顺利,并愿你的婴儿平安!』」但央掘摩罗质疑:「世尊!我如果那么说,岂不是妄语吗?因为我以前曾蓄意杀生。」「那么央掘摩罗,对那个女人说:『姐妹!从我出生在圣者家族,回想起来,我从不曾蓄意杀生。藉由这个事实,愿你顺利,并且愿你的婴儿平安!』」央掘摩罗之前对那个女人说过会再回来,因此人们在女人房间装上帘子,在帘子的另一边摆了张椅子要给比库坐。当央掘摩罗抵达那个女人家时,他作了佛陀所教的「实语誓言」。他的话确实是真的,因为当佛陀为他剃度时,成为比库的他就已在圣者家族出生,那是精神上的重生。这个心灵的转化使他有力量助人与治疗,这力量比他从前伤害与破坏的力量更强大。就这样,透过他誓言的力量,母子都很平安。
  佛陀为何指导央掘摩罗使用实语力量?
  通常,佛陀不会从事「起死回生」或「心灵治疗」,他知道那些重新活过来的人有一天还是会死。当他教导众生无死实相与获得它的方法时,他显示了更大的慈悲。但为何佛陀在央掘摩罗的例子中要破例,指导他为了治疗的目的而使用实语的力量呢?以下是古代老师们的反省,记载在《央掘摩罗经》的注释书中:
  有些人可能会问:「世尊为何要让一个比库去做医生的工作呢?」对此我们回答:佛陀不是做那种事,如实行并非医疗行为,那是在反省过自己的德行后所作的。世尊知道央掘摩罗一直都无法乞得食物,因为人们害怕他,看见他就赶快跑开。
  在那种情况下,为了说明他,他让央掘摩罗展现如实行。如此一来人们会想:「生起慈心之后,如今长老央掘摩罗藉由如实行,可以为人们带来平安。」他们不会再怕他。这样央掘摩罗才能乞得食物,才有能力去做比库的分内之事。
  在此之前,央掘摩罗一直都无法将心专注在他基本的禅修主题上。虽然他日夜修行,但眼前总会出现过去在丛林中杀人的画面。他听到他们的哀号:「让我活下去,我的主人!我是个穷人,有许多小孩要抚养!」他看见他们因为害怕而手脚慌乱。当他面对这些记忆时,深切的自责紧紧抓住他,令他坐立难安。因此,世尊让他对自己的心灵重生展现这项如实行。他想要让央掘摩罗知道他「生」为比库后是一件非常特别的事,以便激励他,增强他的智见而达到阿拉汉果(arahant)。
  事后证明此事对央掘摩罗帮助很大,而他也不负佛陀所托完成使命,以这个最佳方式表达对佛陀的感激:
  不久以后,独居、退隐、精进与坚定,央掘摩罗尊者以观智亲自证悟,当下进入与安住于最高圣果上,由此完成圣弟子出家的目的。他自知:「此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皆办,不受后有。」央掘摩罗成为一位阿拉汉(arahant)。
  承受因果业报
  最后,他完全契合最早的名字阿辛萨迦——无害者。由于上次难产女人的事,多数人对他的内在转化已有信心,因此当他在沙瓦提城(Savatthi)托钵乞食时,已不乏支持者。然而,少数心怀怨恨者,仍无法忘记央掘摩罗大盗应为他们的亲人之死负责。由于无法透过法律来报复,他们遂私下在央掘摩罗行脚托钵时,以棍棒与石块攻击他。他们的袭击一定很粗暴,因为当他回到佛陀身边之时已遍体鳞伤,头上鲜血直流,钵被击碎,外衣也被撕破了。「忍耐,梵志①!忍耐,梵志!你如今所受的报应,原来可能得在地狱中被折磨数年、数百年或数千年。」身为阿拉汉(arahant),央掘摩罗的心意坚定不动;但他的身体——往昔的业果与象征,仍受到先前恶行的影响。即使佛陀本人,由于前世的业报,手(译按:或是脚)也被邪恶的堂弟迭瓦达答(Devadatta)弄成轻伤。②两位大弟子的身体也被施暴:沙利子(Sariputta)的头被亚卡(yakkha)击打,而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则遭残忍谋杀。③如果连这三位大人物都无法免除身体的伤害,此世造了那么多恶业的央掘摩罗,又如何能逃脱这种命运呢?
  然而,受打击的只是他的身体而非心,身为阿拉汉(arahant)的他,心依然安稳,无须他人的安慰或鼓励。因此,佛陀的话应理解为一种提醒,提醒他仍必须承受相续的因果业报,但他内心的转化将能大幅改善它。
  译注:
  ①梵志:是指志求生于梵天者、在家的婆罗门或一切外道出家人。有时佛陀借用也指阿拉汉(arahant),《增一阿含经》中说:「无欲无恚者,去愚无有痴,漏尽阿拉汉(arahant),是谓名梵志。」②迭瓦达答(Devadatta,古译:提婆达多)因为想作「新佛」、立「新教」,曾推石下山要压死佛陀,却被佛陀闪身躲过,只伤了脚。后来又在路上埋伏二头疯象杀害佛陀,但佛陀制伏了它们。经律上一致记载,迭瓦达答(Devadatta)造成憎团的分裂,命终堕入大地狱中。
  沙利子(Sariputta,古译:舍利弗)有次坐在旷野中禅修,一个亚卡(yakkha,古译:夜叉)恶意地在他头上狠狠地打了一下,但由于他正进入深定中,所以并未感到痛苦。
  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古译:大目健连)因度化很多信徒,而遭外道憎恨,唆使匪徒谋杀,这是源于他过去世曾杀害父母所造的可怕恶业。
  详见巴利佛典[佛陀的圣弟子传](1)《佛法大将沙利子.神通大师马哈摩嘎喇那》,页115-117与页230-234。
  第四章 央掘摩罗的偈
  除了在下述《长老偈》中他自己的说法外,关于央掘摩罗的晚年并无其它记载。①这些偈(gatha)告诉我们,他独自住在诸如森林、洞穴与山上等偏僻处,他终于在生命中作出了正确的选择,喜悦地度过他的日子。

\
  有人曾放逸,改过勤修行;
  好似出云月,世界放光明。(Thag.871)
  有人曾作恶,从善欲挽回;
  好似出云月,世界放光明。(Thag.872)
  比库尚年轻,修习佛教法;
  好似出云月,世界放光明。(Thag.873)
  愿敌谛听法,愿彼信佛法;
  愿敌近善友,亲近说法人。②(Thag.874)
  愿敌常谛听,彼宣忍辱法;
  乐闻慈和音,奉行慈和法。(Thag.875)
  我敌不害我,也不害他人;
  护强弱众生,令彼达安稳。(Thag.876)
  水工引水流,箭工造箭直;
  木工弯木材,智者调其心。(Thag.877)
  调伏以钩鞭,或以棍与杖;
  然调伏我者,手中无鞭棍。(Thag.878)
  我虽名「无害」,住昔甚危险;
  今名实相符:不害诸众生。(Thag.879)
  昔日为盗匪,人皆称「指鬘」;
  得度越瀑流,我才皈依佛。(Thag.880)
  昔日手染血,人皆称「指鬘」;
  我见皈依处,心断除结使。(Thag.881)
  品劣行诸恶,将堕入恶趣;
  而今无欠债,平静用饭食。(Thag.882)
  无智痴愚辈,沉迷于放逸;
  智者重精进,护德如财宝。(Thag.883)
  切莫行放逸,亦莫嗜欲乐;
  精进禅修者,得无上之乐。(Thag.884)
  抉择愿乐住,彼并非恶作;
  于所知诸法,吾已达最胜。(Thag.885)
  抉择愿乐住,彼并非恶作;
  吾已达三明,完成佛所教。(Thag.886)
  昔住树林下,或住山洞中,
  无论往何处,吾心总不安。(Thag.887)
  今安乐作息,欢喜度此生。
  解脱魔陷井,得吾师恩赐。(Thag.888)
  昔吾梵志种,高净双亲生;
  今吾世尊子,法王为吾师。(Thag.889)
  持戒护根门,断贪离系缚;
  苦根已吐出,达到诸漏尽。(Thag.890)
  善服侍大师,佛嘱皆完成;
  重担已放下,不复受后有。(Thag.891)
  原注
  ①871-872偈相当于《法句经》172-173颂;873偈相当于《法句经》382颂;877偈相当于《法句经》80颂;883-884偈相当于《法句经》26-27颂(有些微差异)。
  ②注释书说,央掘摩罗是在托钵受伤之后,说874-876偈。
  编注:
  汉译:中部 86.鸯掘摩经(元亨寺汉译版)
  英译:Angulimala Sutta: About Angulimala (MN 86 PTS: M ii 97 translated from the Pali by Thanissaro Bhikkhu)巴利语原版:86 Angulimala suttam(Suttantapitake Majjhimanikayo Majjhimapannasako 4. Rajavaggo 2.4.6)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神通大师 马哈摩嘎喇那
下一篇:佛法大将 沙利子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