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法 > 名词 > 正文

智见清净
2012-12-29 11:26:51   来源:   评论:0 点击:

智见清净(巴利语:āadassana-visuddhi)入流道、一来道、不来道、阿拉汉道的四道智为“智见清净”。目录1 概要2 四道智、四果2.1 入流道智2.2 入流果2.3 一来道智2.4 一来果2.5 不来道智2.6 不来果2.7...

智见清净(巴利语:āadassana-visuddhi)入流道、一来道、不来道、阿拉汉道的四道智为“智见清净”。

目录

概要

入流道(须陀洹道、初道)、一来道(斯陀含道)、不来道(阿那含道)、阿拉汉道(阿罗汉道)的四道智为“智见清净”。

四道智、四果

入流道智

为欲完成初道智者,实无可作。因为他所应作的,都曾在以随顺为最后的观生起之时作了。如是行者生起随顺智,以彼等(遍作、近行、随顺)三随顺智的各自之力,消灭了覆蔽谛理的广大黑暗之时,他的心不入、不住、不信解、不着、不执、不缚于一切行中,但离去、退缩、还转,如从莲叶的水相似。一切的相所缘及一切的转起所缘呈现都是障碍。

于一切的相及转起的所缘而呈现都是障碍之时,在他习行了随顺智之末,生起以无相、不转起、离有为行、灭、涅槃为所缘的,超越凡夫种姓、凡夫名称,凡夫之地的,入于圣者种姓、圣者名称、圣者之地的,最初转入、最初专念、最初思虑于涅槃所缘的,以无间、等无间、修习、亲依止、非有、离去的六种缘的状态而实行于道的、达顶点的、是观的最高的、不再退转的种姓智。[1]

此道不仅破贪蕴等,亦得干竭无始轮回辗转的苦海,封闭一切恶趣之门,使七圣财现前,舍断八支邪道,寂灭一切怖畏,导至于正自觉者的真子,使得其它数百种的功德。如是和给与许多功德的入流道相应的智,为入流道智。

入流果

在此入流道智之后,生起入流道的异熟或二或三剎那的入流果心,是名为入流的第二圣者。纵使他是过于放逸的,经过最多七番在天与人道中辗转轮回之后,便得灭尽于苦(般涅槃)。

一来道智

入流圣弟子为使轻薄欲贪与瞋恚及为得证第二地而行观禅。他集中了根、力、觉支、以智思惟那区别为色、受、想、行、识的诸行“是无常、苦、无我”,反复思惟,入于观的程序。如是行道者,依前面所说的方法,于行舍智之末, 由一意门转向而生起随顺智及种姓智时,即在种姓之后生起一来道。与之相应的智为一来道智。

一来果

在一来道智之后,生起一来道的二或三剎那的一来果心,是名为一来的第四圣者,他只一次来此世间便得灭尽于苦(般涅槃)。

不来道智

一来圣弟子为断欲贪与瞋恚而无余及为证得第三地而行观禅。他集中了根、力、觉支,以智思惟那诸行“是无常、苦、无我”,反复思惟,进入观的程序。如是行道者,依前述之法,于行舍智之末,由一意门转向而生起随顺智及种姓智时,即在种姓之后生起不来道。与彼相应之智为不来道智。

不来果

在不来道智之后,生起不来道的二或三剎那的不来果心,是名为不来的第六圣者,即于彼化生之处而般涅槃,不复还来──依结生而不再来此世间之故。

阿拉汉道智

不来圣弟子为断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而无余及为证得第四地而行瑜伽。他集中了根、力、觉支,以智思惟那诸行“是无常、苦、无我”,反复思惟,进入观的程序。如是行道者,依前述之法,于行舍智之末,由一意门转向而生起随顺智及种姓智之时,即于种姓之后生起阿拉汉道。与彼相应之智为阿拉汉道智。

阿拉汉果

在阿拉汉道智之后,,生起阿拉汉道的二或三剎那的阿拉汉果心,是名为阿拉汉第八圣者,大漏尽者,具最后身,卸去重担,随得自己目的,尽诸有结,是以正知解脱,为天及人世间的最高应供者。

智见清净的威力

圆满三十七菩提分

因为完成自己的作用及于自性而转起,彼等一切的发生都是在获得圣道的时候。如是先于此(智见清净)中当知“圆满菩提分的状态”。

出起与力的结合

(1)出起

“出起与力的结合”,是出起及力的结合。即世间观,因为是以相为所缘及不断于转起之因的集,故不从于相及转起而出起。而种姓智,因为不断于转起之集,故不从转起而出起,但因以涅槃为所缘,故从相而转起;这只是从一相而转起。[2]
此等四道智,因以无相为所缘,故从相而出起;因断于转起之集,故从转起而出起;这是从二者而出起的。[3]

(2)力的结合

在修习世间的八等至(定)之时,则止的力为优胜,修无常随观等的时候,则观的力为优胜。然而在圣道的剎那,彼等止观之法则依互相不超胜之义而一双结合而起;是故在此等四道智是两力结合的。即所谓:“从那与掉举俱的烦恼和蕴而出起者的心一境性而不散乱的定是以灭为境所缘的。从那与无明俱的烦恼和蕴而出起者的随观之义的观也是以灭为境的。所以由出起之义,止与观是同一作用的,一双是结合的,互不超胜的。是故说依出起之义修习止与观一双的结合”。如是当知于此智见清净中的出起与力的结合。

断那应断的诸法

即在此等四道智中,当知以什么智而断什么应断的诸法。即四道智如理的断那称为烦恼邪性[4]世间法[5]颠倒[6]不应行暴流执取随眠不善业道不善心生起[7]的诸法。

于十“结”之中,有身见、疑、戒禁取及令至恶趣的欲贪、瞋恚等的五法是入流道智所断;其余的粗的欲贪、瞋恚是一来道智所断;细的(欲贪、瞋恚)是不来道智所断;而色贪等五种只是阿拉汉道智所断。

作用

(1)遍知

“遍知有三种”──即(一)知遍知,(二)度遍知,(三)断遍知的三种遍知。

(2)断

断如遍知,亦有三种:即(一)伏断,(二)彼分断,(三)正断。

(3)证

虽然“证”是分为世间证及出世证的两种,但于出世间证有见与修之别,故有三种。

(4)修习

“修习有二种”,即世间修习及出世间修习的二种。

参见

注释与引用

  1. Pts.I,p.66.“如何自外的出起及于还灭的慧成为种姓智呢?克服生起故为种姓。克服转起...乃至恼故为种姓...克服外的行之相故为种姓。入于不生起故为种姓。入于不转起...乃至入于无恼、灭、涅槃故为种姓。克服生起而入于不生起故为种姓。”
  2. Pts.I,p.66-67.“从外而转起及回转的智为种姓智”。“因为从生而回转入于不生故为种姓。从转起而回转等”
  3. Pts.I,p.69f.“如何从二者而出起及回转的慧成为道智?即在入流道的剎那,由见之义的正见,从邪见而出起,及从随邪见的烦恼和蕴而出起;并从外的一切相而出起,所以说从两者而出起及回转的慧成为道智。由攀着之义的正思惟,从邪思惟...由把握之义的正语从邪语...由等起之义的正业...由净白之义的正命...由策励之义的正精进...由现起之义的正念...由不散乱之义的正定,从邪定而出起,及从随邪定的烦恼和蕴而出起,并从外的一切相而出起,所以说从两者而出起及回转的慧成为道智。在一来道的剎那,由见之义的正见...由不散乱之义的正定,从粗的欲贪结、瞋恚结,及从粗的贪随眠、瞋恚随眠而出起...在不来道的剎那,由见之义的正见...由不散乱之义的正定,从微细的欲贪结,瞋恚结,及从微细的欲贪随眠、瞋恚随眠而出起...乃至在阿拉汉道的剎那,由见之义的正见...由不散乱之义的正定,从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慢随眠、有贪随眠、无明随眠而出起;及从随彼转起的烦恼和蕴而出起;并从外的一切相而出起,所以说从二者而出起及回转的慧成为道智”。
  4. 因为是于邪而起之故,即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等的八法,或加邪解脱及邪智为十法。
  5. 有住处悭、家族悭、利得悭、法悭、称赞悭的五种。这些是因为于住处等不愿与他人共有而起的。
  6. 是对于无常、苦、无我、不净的事物而起常、乐、我、净的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等的三种。
  7. 是八贪根、二瞋根、二痴根的十二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四圣谛
下一篇:行道智见清净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