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法 > 名词 > 正文

增上慧学
2012-12-29 11:27:39   来源:   评论:0 点击:

增上慧学(巴利语:adhipaā-sikkhā)即以观智如实了知四圣谛。目录1 什么是慧2 什么是慧具足3 慧的语义4 慧的相、味、现起、足处5 慧的种类划分6 如何修习慧7 修慧的功德8 关于“慧”与持“不二论”各...

增上慧学(巴利语:adhipaā-sikkhā)即以观智如实了知四圣谛

目录

什么是慧

与善心相应的观智为慧。[1]

诸比库,什么是增上慧学呢?诸比库,于此,如实了知‘此是苦’,如实了知‘此是苦之集’,如实了知‘此是苦之灭’,如实了知‘此是导致苦灭之道’。诸比库,这称为增上慧学[2]

什么是慧具足

长部.大师子吼经》:

彼如是心寂静、纯静、无烦恼、远离随烦恼、柔软、恒常活动,而且在安住不动之状态时,比库之心,倾注于智见。而彼如次知:“我此身是由所成、四大所成、父母所生、饭粥所长养者,是无常、破坏、粉碎、断绝、坏灭之法。又我之识与此相关连,依此而存在。如沙门果经第八三节之广说。

迦叶!犹如琉璃宝珠,美丽而玉质优异,为八面之结晶体,善磨精制而光耀,清净无浊,具足一切美相,浓青色、或浓黄色、或赤色、或纯白色、或淡黄色,以通此等之质色。迦叶!如是心寂静、纯静、无烦恼、远离随烦恼、柔软、恒常活动,而且在安住不动之状态时,比库之心倾注于智见。而彼如次知:“我此身是由色所成、四大所成、父母所生、饭粥所长养者,是无常、破坏、粉碎、断绝、坏灭之法。又,我之识与此相关连,依此而存在。”此是比库慧具足之一证知……乃至……更不再生。此为比库慧具足之一。迦叶!此是其慧具足也。

……

迦叶!某沙门、婆罗门有诸慧说;彼等以种种方便赞叹慧。迦叶!然,唯有关于最高之圣慧,我未曾见有与我相等者,何况能比我更殊胜耶?故我之增上慧而言,实最殊胜。

慧的语义

以了知之义为慧。即能通达所缘无常无我”的三相特质,并能努力获得的现前。

慧的相、味、现起、足处

这“慧”以通达诸法的自性为特相,以摧破覆蔽诸法自性的痴暗为味(作用),以无痴为现起(现状),因为这样说“等持有定之人而得如实知见”,所以定是慧的足处(近因──直接因)。

慧的种类划分

(一)一种慧:以通达诸法自性的特相为一种。

(二)二种慧:

(1)以世间慧出世间慧为二种;
(2)以有漏慧无漏慧为二种;
(3)以名差别慧色差别慧为二种;
(4)以喜俱慧舍俱慧为二种;
(5)以见地慧修地慧为二种。

(三)三种慧:

(1)以思所成慧闻所成慧修所成慧为三种;
(2)以小所缘慧大所缘慧无量所缘慧为三种;
(3)以入来善巧慧离去善巧慧方便善巧慧为三种;
(4)以内住慧外住慧内外住慧为三种。

(四)四种慧:

(1)依于四谛的智为四种:苦智苦集智苦灭智苦灭道智
(2)依四无碍解的智为四种:义无碍解智为法无碍解智词无碍解智辩无碍解智

如何修习慧

应以学习遍问而熟知于慧的地的诸法,而成就慧的根的二种清净之后,为完成慧的体的五清净而修习慧。[3]

(一)慧的地:

(1)五蕴
(2)十二处
(3)十八界
(4)二十二根
(5)四谛
(6)缘起

(二)慧的根:

(1)戒清净
(2)心清净

(三)慧的体:

(1)见清净
(2)度疑清净
(3)道非道智见清净
(4)行道智见清净
(5)智见清净

修慧的功德

修慧实有数百的功德,略而言之,有:(一)摧破种种烦恼;(二)尝受圣果之味;(三)可能入于灭定;(四)成就应供养者等等。

关于“慧”与持“不二论”各体系不同观点的比较

在智慧的领域上,圣法与不二论系统又再各走极端。在不二论的系统里,智慧的任务是要突破多元化的外表,以发现他们的统一真实基础。有分别和多样性的具体现象,只不过是外表的状况而已,真正的实在是一个“实在的绝对”,譬如大我、梵我、神性等。或者是一种形而上学的零,譬如空性、空的心性等。对这些不二论系统来说,只有达致根本的统一,即一切对立泯灭无余、一切分别烟消云散,解脱才会降临。

而在圣法之中,智慧的目的是要如实地了知事物真相。因此,要如实地了知事物真相,智慧必须精确地尊重事物的特殊性。智慧不会干预多样性与多元化的存在,相反,它只会揭示诸法(各种现象)的共同特性,希望深入洞悉它们的性质与结构。它不是向着认同无所不包的一切方向移动,而是向着远离一切、脱离一切、放开一切的方向前进。智慧的培育,完全没有藉着把具体现象贬为外表来损害它们,也没有视它们为本体的开放窗口。相反,它审查与辨识,以了解事物的真相,如佛经所言:“什么是如实的了知?修行者会了知:那是,那是色的生起与消失;那是,识的生起与消失。当一位修行者看到诸行无常诸行皆苦诸法无我时,他就会远离痛苦,这便是清净之道。”

灵修系统往往会受其喜爱的比喻与陈述的教义所影响。不二论系统有两个突出的比喻:一个是虚空(Space),它包含一切,也同时渗透一切,但其本身却全无实体。另一个是海洋(Ocean),在众多变幻莫测的波浪下面,海洋仍能保持其自身的特性。而圣法中所用的比喻则甚为多种多样,虽然如此,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敏锐的洞察力——它是一种对所有可见物的清楚而精确的全景视觉,洞察到每一事物。如南传《中部》第39经(MN 39)所言:“那好像在深山中的一个清澈、宁静的湖边站着,一个有良好视力的人会看到贝壳、砂砾、卵石,也会看到浅滩里的鱼游来游去和休息。他可能会想:‘这里有一个湖,它清澈、宁静,这里还有贝壳、砂砾、卵石,在这些浅滩中有些鱼在游来游去和休息。’一位比丘也会如实地理解到:‘这是苦,这是集,这是苦灭,这是导致苦灭之道。’当他如是知,如是见时,他的心便从烦恼中得到解脱,随着解脱,他知道自已经得到解脱。” [4]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十六观智
下一篇:安止定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