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法 > 名词 > 正文

五戒
2012-12-29 11:28:55   来源:   评论:0 点击:

五戒(巴利语:pacasīla)即五条学处,五项行为规范。它们通过远离、避免五种不良的行为来达成,即远离杀生、远离不与取、远离欲邪行、远离虚妄语和远离放逸之因的诸酒类。 介绍 根据上座部佛教的传统,在家...

五戒(巴利语:pacasīla)即五条学处,五项行为规范。它们通过远离、避免五种不良的行为来达成,即远离杀生、远离不与取、远离欲邪行、远离虚妄语和远离放逸之因的诸酒类。

介绍

根据上座部佛教的传统,在家信众在作布施、禅修、闻法等功德之前,一般都会先向比库请求受三皈依和五戒,令其戒行清净,从而使所作之功德更加殊胜。同时,守持净戒本身也是一种功德。

依世俗谛,受持了三皈五戒的在家信徒可称为佛弟子,在家男众佛弟子称为“近事男”(upāsaka 优婆塞,邬波索迦),或作净信男、清信士;即亲近奉事三宝之义。女众则称为“近事女”(upāsika 优婆夷,邬波斯迦),又作净信女。

五戒是:离杀生(pāātipātā veramaī)、离偷盗(Adinnādānā veramaī)、离邪淫(kāmesu micchācāra veramaī)、离妄语(Musā-vādā veramaī)、离饮酒(Surā-meraya-majja-pamādahānā veramaī)


这五戒是一切在家佛弟子都应当遵行的。如果一名居士故意违犯了五戒中的任何一条学处,则该学处将成为无效。如果他想继续持守完整的五戒,则必须重新再受三皈依以及五戒。

五戒释义

一、离杀生学处(pāātipātā veramaī sikkhāpada)

离杀生学处,有时也译为不杀生戒。也就是戒除杀生的学处。杀生是指故意夺取有息者的生命。自杀也属于杀生。杀生的方式既包括自己亲手杀、教他人杀,也包括通过赞叹或鼓励而使对方死亡,以及堕胎等。

二、离偷盗学处(Adinnādānā veramaī sikkhāpada)

离不与取学处,有时也译为不偷盗戒。也就是戒除偷盗的学处。不与取,巴利语adinnādāna。由adinna(没有给与的)+ ādāna(拿取)组成。凡任何属于他人所有之物,未经物主的允许而取为己有者,即是不与取。

三、离邪淫学处(kāmesu micchācāra veramaī sikkhāpada)

kāmesu的意思是「对淫欲的渴望」;micchācarā的意思是「邪恶的或不正当的行为」。离欲邪行学处与离非梵行(不淫)学处的差别是:离欲邪行是指禁绝与不适合行淫的对象发生性关系;离非梵行则是指完全禁绝性行为。

四、离妄语学处(Musā-vādā veramaī sikkhāpada sikkhāpada)

离妄语学处,有时也译爲不妄语戒。也就是戒除说虚妄不实话语的学处。妄语,巴利语musàvàdà,又作虚诳语,是指心口相违,说虚妄不实的言语。如没有看见、听到、感觉及不知道,却说看见、听到、感觉及知道,欺骗他人。说虚妄语除了用口头说出之外,也包括书写及打手势等身体语言,凡是由心存欺骗而作出的行爲或语言皆构成违犯。

五、离饮酒学处(Surā-meraya-majja-pamādahānā veramaī sikkhāpada)

离放逸之因的诸酒类学处,有时也译为不饮酒戒。诸酒类,巴利语Surā-meraya-majja,直译爲谷酒、花果酒、酒类。也就是戒除饮用各种酒类的学处,并且包括各种麻醉毒品。放逸之因 (pamādahāna) ——导致放逸的原因。凡是有心服用这些酒类之后,由此而导致陶醉、放逸,称为放逸之因。此学处也包括禁止使用一切消遣性的麻醉物和毒品,例如:鸦片、大麻、摇头丸、迷幻药等。

参见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八戒
下一篇:居士学处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