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法 > 名词 > 正文

集圣谛
2012-12-29 11:29:13   来源:   评论:0 点击:

集圣谛(巴利语:dukkhasamudaya ariyasacca)也称为“苦集圣谛”、“苦因圣谛”。那么,什么是“集圣谛”呢?佛陀说“此爱是再有,与喜、贪俱,于处处而喜乐 ,这就是:欲爱、有爱、无有爱”(D.22)目录1 介...

集圣谛(巴利语:dukkhasamudaya ariyasacca)也称为“苦集圣谛”、“苦因圣谛”。那么,什么是“集圣谛”呢?佛陀说“此爱是再有,与俱,于处处而喜 ,这就是:欲爱有爱无有爱”(D.22)

 

目录

介绍

集圣谛是指“爱”,这“爱”将导致再次投生,这“爱”伴随着欢喜和贪婪一同生起,无论在哪里有自己的生命,即会喜乐于其处,这“爱”可分为三种,欲爱、有爱、无有爱。

这贪爱在哪里生起和停留呢?佛陀说“凡世间有喜色、悦色者 ,其爱即于此处生起而生起,于此处止住而止住。”(D.22)通俗的说就是:只要世间存在本质上既可爱又美好的东西,贪爱就在这里生起和停留。佛陀进一步的列举了这些本质上既可爱又美好的东西,共计六十种,它们分别是:内六处(即:眼、耳、鼻、舌、身、意);外六处(即:色、声、香、味、触、法);六识(即:眼识、耳识……意识);六触(即:眼触、耳触……意触);六受(即:眼触生受、耳触生受……意触生受);六想六思六爱六寻六伺。(D.22)

这里,六触中的“眼触”是指“以眼与色为缘而生眼识。……凡此等三法之合会、集结、和合,诸比库!称此为眼触。”(S.35.93)其他五触也与此类似。

六寻中的“”是指什么呢?“在经中,‘寻’一词常不精确地用以代表思考,但在《阿毗达摩藏》里,它精确地代表把心投入或令它朝向目标的心所。犹如国王的亲信有能力带村民入皇宫,寻亦能够把心投入目标里。对于修习禅定,寻的特别作用是对治昏沉睡眠盖(thinamiddha)”[1]。特相是把心投向或导向目标;作用是全面地撞击目标;现起是把心导向目标。虽然注释里没有提及它的近因,但可知目标即是它的近因。[2]

六伺中的“”是指什么呢?“伺”一词通常意为检查,然而在此(指在色界心里)则意为保持心继续专注于目标。寻是把心与心所投向目标,伺则是心继续专注于目标。诸注疏提供了好些不同的比喻,以说明此二禅支之间的差别。寻有如展开翅膀起飞的鸟;伺则有如张着翅膀在天空中滑翔的鸟。寻有如投向花朵的蜜蜂;伺则有如在花朵上方嗡嗡作响的蜜蜂。寻有如持着失去光泽的金属盘之手;伺则有如拭擦该盘的另一只手。禅那中的伺暂时制止疑盖(vicikiccha)”[1]。 其特相是重复地省察目标;作用是重复地把相应名法置于目标;现起是把它们钩住目标;近因是目标。[2]

三种贪爱

佛陀说导致苦的真实原因正是贪爱,而这贪爱可分为三种:欲爱有爱无有爱

什么是贪爱呢?贪是第一个不善因,包括一切自私的欲念、渴求、执着与执取。其特相是执着目标;作用是黏着目标,如肉黏着热锅;现起是不能舍弃;近因是认为导致束缚之法有乐味。[2]

什么是欲爱呢?对欲望的渴爱,即对五欲功德的贪爱。(大念处经,注释)这五欲是指“眼、耳、鼻、舌、身”这五种感官对外境(即:外处)攀缘的欲望。(按S.45.30)佛音尊者在《清净道论》里解释到“色爱转起以欲乐而享受现于眼的视线之前的色所缘之时,名为‘欲爱’…… 于声爱等的方法也是同样的。”[3],通过这五种感官,于内生起了六触、六受、六想、六思,由于无知,他认为这里有“乐”而不能见“苦”,于是对这种种法生起贪爱,这就是欲爱。

什么是有爱呢?对生命的渴爱,即是由于对生命的希求而生起的、与常见俱行的、对色界与无色界生命的贪,以及对禅那的欲。(大念处经,注释)佛音尊者在《清净道论》里解释到“当它(色爱)与认为所缘‘是恒是常’的常见共同转起之时,名为‘有爱’——与常见作伴的贪而名有爱…… 于声爱等的方法也是同样的。”[3],他希望长生不老或者在死后获得新生,他希望现在能看、能听、能嗅、能尝、能触、能知,希望下一世也能获得这些能力,他希望永远拥有这些能力。因为无智,他无法破除诸法的密集,以“无常”为“”。因为无知,他认为这些法里有“”、认为这些法就是“我”或者为“我”所有,于是对内六处、六识、六寻、六伺生起贪爱,这就是有爱。

什么是无有爱呢?对无生命(即断灭)的渴爱,即是与断见俱行的贪。(大念处经,注释)佛音尊者在《清净道论》里解释到“当它(色爱)与认为所缘‘是断是灭’的断见共同转起之时,名为‘无有爱’——与断见作伴的贪而名无有爱。于声爱等的方法也是同样的。”[3],持断见者可能会对断灭生起贪爱。由于这种邪见,他认为人活着的时候有“真我”、“本我”以及“我所”,而人死以后认为是“我”死了,一切归于虚无,虚无才是可喜、可爱的,于是生起对虚无的贪爱,这就是无有爱。

缘起法

“贪爱”如何使苦生起的呢?佛陀开示了缘起法加以说明。概括的说,缘起法就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S.12.37)

完整的缘起法就是:

诸比库!缘起者何耶?诸比库!缘无明,缘,缘名色,缘名色六处,缘六处,缘,缘,缘,缘,缘,缘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此乃全苦蕴之集。诸比库!此谓生起。
无明之无余、离贪灭,有行灭。由灭,有识灭。由灭,有名色灭。由名色灭,有六处灭。由六处灭,有触灭。由灭,有受灭。由灭,有爱灭。由灭,有取灭。由灭,有有灭。由灭,有生灭。由灭,有老死、愁、悲、苦、忧、恼等灭。如是全苦蕴之灭。(S.12.1)

根据论藏缘起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三时十二支二十法三连结四摄类三轮转二根[4]

参见

注释与引用

  1. 1.0 1.1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第一章
  2. 2.0 2.1 2.2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第二章
  3. 3.0 3.1 3.2 《清净道论》.第十七品
  4.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第八章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贪爱
下一篇:五取蕴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