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的正确意愿
2012-12-29 15:12:03   来源:   评论:0 点击:

布施的正确意愿葛印卡老师讲以下文章翻译自1995年9月份发行的印度语Vipaśhyanā Patrikā 以纯净的意愿布施是非常有益的,它能够令我们不净的心变得健康。当一个人布施时,他那贪婪、严酷、敌意、自私、吝...
布施的正确意愿
 
葛印卡老师讲
 
以下文章翻译自1995年9月份发行的印度语Vipaśhyanā Patrikā
 
 
以纯净的意愿布施是非常有益的,它能够令我们不净的心变得健康。当一个人布施时,他那贪婪、严酷、敌意、自私、吝啬、愚钝的心,就会变得高尚、温文、柔和、安详、慷慨、善良和活泼。
 
布施是在家居士的基本任务。古印度的精神传统中,布施向来拥有特殊的重要性。当时,一些富裕具德的在家居士和圣者如Aṣṭaka, Vāmaka, Vāmadeva, Viśhvāmitra Yamadagni, Aṅgirasa, Bhāradvāja, Vaśhiṣhṭa和Kāśyapa等人,皆曾举办大型的布施仪式。古代著名的Vessantara国王和后期Harṣha国王,随后亦建立起布施其所有身家财产的伟大典范。他们布施的意愿是真正崇高的。我们也该以如此崇高与纯净的意愿来给出所有的布施。由于社会阶级制度,使得财富不断地累积至统治者和富人;若财富持续囤积于一处,它将开始腐败如死水,危害至整个社会。反之,若财富能像流水般往来流动,那么它的纯净即可维持。
 
有了这样的理解之后,以往布施者为了避免不当的囤积财富、视其自身的财富为社群所共有,以平等分配财富为目的而行布施,让大家都能够分享这份累积的财富。这种公平分配财富的智慧,不但维持社会繁荣的平衡,也避免财富失衡所带来的危害。以往富裕的施者依据自己的智慧和责任感把财富平均地布施出去;他们施而不望报,亦不藉布施来贡高自我、贬低他人。此乃过往所谓伟大的、纯净的布施。
 
"Viceyya dānaṃ dātabbaṃ, yattha dinnaṃ mahapphalaṃ."
 
以智慧、无分别心的纯净布施,利益甚大。因此,我们应当学习有智慧、不起分别心地行布施。
 
布施共分二类:
 
一、有相布施:意即会令我们纠葛于轮回中之布施。
 
二、无相布施:意即能使我们脱离轮回的布施。一个具正确意愿的人,只会给出能够令自己脱离轮回,而非身陷轮回的布施。
 
和其他的业行一样,布施业力的好坏,依据心的意愿而定。业的种子,跟随心的意愿生出,自然会生长出相对应的果实。截断轮回的无相心(vivaṭṭamūlaka mind)是无欲、无嗔、无无明的。也只有以这种心所给予的布施,堪称为无相布施,并可摧毁相续的轮回。当给予无相布施时,我们完全不会考虑到自身的利益。反之,我们所欣喜的,是见到受施者的快乐与福址。当我们对他人的快乐感到欢欣时,我们的心就变得纯净、柔软;我们得以摆脱因狭隘的自利所导致的局限和苛刻。
 
但如果我们布施是为了自身的利益,那么我们的心就染上贪求,这是有相(vaṭṭamūlaka)。以这种意愿的布施只会延长轮回;若我们布施的目的,是为世俗的欲乐、名声,或贪求显赫、荣誉威望,或得利益和尊重,或享天界的福报和无拘无束,那么我们这个被欲望征服的心,就仍被束缚而未摆脱。
 
因此,以染着贪求之心行布施是错误的;尤有甚者,以染着嗔恚之心行布施,则更不好。因为它将对我们形成更大的伤害,将变成以法为名而累积恶因。我们不但失去了捐出的财富,以染污心布施的业行,同时还会转变成痛苦不幸的业因。
 
让我们以实际例子来了解,我们是怎样地以一个染着嗔恚的心行布施:
 
一个乞丐站在我家门口叫喊:「先生,请施舍点吧!先生,请施舍点吧!」我被这一再的请求激怒,随手丢了五分钱硬币以摆脱这种干扰。于当时,我心中充满了怒气和憎恶。
 
有人为学校、医院或寺庙募款,来到我的店门口。当我一看见他们,马上暴跳如雷,并开始抱怨:「捐款,捐款!每次都叫人捐款!会计,拿五卢比把他们给打发走。」在捐款的同时,我的内心充满了忿怒,一心只想摆脱这些讨人厌的劝募者。
 
有政府官员或政治人物邀请我到他们的办公室或家中,对我提出某慈善捐款的要求,我对那慈善一点兴趣也没有,却又不敢拒绝,担心往后可能因此无法申请到配额、许可证或是执照;或我可能因此被卷入无谓的调查,我的生意可能因此而毁于一旦。我布施是因为有这样的恐惧。
 
我的上师(kalyāna mitta)给我捎了一个讯息,希望我针对他一项计画布施若干款项。我并不愿意布施这笔款项,但是出于服从和懦怯而照做。
 
我们社区的其他所有成员们都已针对一项计画做了布施,而我对这项计画却完全没有布施的意愿。但若我不参与,怕会坏了我的名声,引人批评。因此,我布施是因害怕舆论。
 
我的竞争对手因为做了不少慈善布施而声名远播,这让我内心产生嫉妒。在内心充满自我中心的情况下,我布施比他更大的金额来击败他的骄傲,让他处于下风。
 
就这样,我以生气、盛怒、怨恨、嫌恶、恐惧、服从、懦怯、竞争、嫉妒、敌意、傲慢和自负等不善的意愿行布施。而且布施之后,每当想起该事件我又后悔做了它,因而再度污染自己的心。以这种不善意愿行布施,不但毫无益处,还会形成痛苦与不幸的原因。
 
所有以善法意愿的行为都是有利的,反之,以不善意愿为出发点的行为都是无益的。因此,以良善意愿的布施都有利,不善意愿的布施都无益。所以布施一定要以良善意愿为前提。若以良善意愿布施,心就会充满舍离之感、充满因他人得到快乐和利益的喜悦;不论是在布施之前,布施当下或在布施之后,都感到很满足。
 
在布施之前,这种喜悦的意念持续地升起:「我想要布施!将有多少人会因我的布施受益!多少人将因而得到快乐!」
 
布施的当下,我心中充满了喜悦的意念:「我正在行布施!我正在履行一个在家居士应尽的责任!因这布施,接受布施的人将会得到利益和快乐!更多其他的人也会得到利益和快乐。」
 
即便是布施之后,这些吉祥的意念依然频频浮上心头:「喔!我已经布施了食物供温饱;我已经布施了衣服供穿着;我已经布施了良药供医疗;接受布施的人将会身心都健康强壮,因而得以修习戒、定、慧。他将会利益自己,也会将其利益带给更多人!我布施了这间寮房,可供禅修者修习戒、定、慧!因为修习禅定和内观禅修,他将会达到内心充满安详和快乐的涅槃境界,带给更多人安详快乐!
 
不管接受布施者是已经完全解脱的阿罗汉,或是任何向阿罗汉道前进的具德之人,我的心都将充满无限的喜悦和欢欣:「喔!这真是我的福报。因为我的布施,这么一位圣者就能够因此而享有一段健康强壮的日子。而透过这位圣者,更多人将会得到快乐。透过接受我的供养,他施予我无限的慈悲!」
 
就这样,不论是布施之前、布施当下或是布施之后,布施者的心充满纯然的满足及柔和。
 
Pubbeva dānā sumano, dadaṃ cittaṃ pasādaye;
datvā attamano hoti, esā yaññassa sampadā.
(Aṅguttara-Nikāya 2.6.37, Chaḷaṅgadānasuttaṃ)
 
布施者于布施前感到快乐,布施的当下心中感到满足,布施后感觉欢欣-这就是以良善意愿行布施所带来的无限快乐。
増支部 2.6.37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吾师无尽的慈悲
下一篇:苦之成因及其根除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