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禅修 > 内观 > 正文

内观基础 马哈希尊者
2013-05-12 11:44:17   来源:   评论:0 点击:

有两种禅修:寂止禅和内观禅。禅观于十遍处(kasina)只能产生寂止禅,不是内观。禅观于十不凈(如:肿胀的身体),也只能产生寂止禅,不是内观。十随念,如忆念佛、法等,也只能培育寂止禅,不是内观。禅观于三十二种身体成分,像观“发、毛、爪、齿、皮”,也不是内观,它们只
《内观基础》2006年校译版+
 
马哈希尊者著
 
 
  目录
  一、英译序/茅塔诺
  二、简介
  三、止与观
  四、五蕴
  五、智慧与解脱
  六、正确的方法
  七、心
  八、为何和何时
  九、缘起
  十、执取如何生起
  十一、即刻观照
  十二、不断的修习
  十三、事物的分解
  十四、无常
  十五、重新发现
  十六、最终的安宁
  十七、进步
  十八、圣道
  十九、总结
  二十、年青的织工
  二一、适合根性的修法
  二二、布萨天女
  二三、圣谛 
    二四、2006年校译后记

 

一、英译序 / 茅塔 诺
 
 
   《内观基础》(The Fundamental of Vipassana Meditation )是马哈希法师在1959年新年期间的一系列演讲,这次演讲以书本的形式发行是在1961年,它发行以来广受读者的欢迎而多次再版。而本书是第一个英译版(1981)。
 
    读者将从本书看到这演讲是针对在家听众,对他们而言,微妙的内观禅修是全新的知识,因此,法师费很大的苦心把它讲得白话、易懂、直接,把听众从分别止禅和观禅(vipassana,毗婆舍那)的简单阶段带到深奥的法义,如实相与概念、剎那的心念和心路历程、修心的次第和体证涅槃。他从“内观是什么”、“如何培育内观”开始给听众——现在的情况就是读者 ——讲第一课,然后教导他们如何开始用功,如何提高,如何避免陷入修行的陷阱,以及最重要的是,如何知道自己确实知道。听众因而受到激励、鼓舞,感觉自己似乎已经踏上通向涅槃的圣道。
 
    佛教是一个实用性的宗教,要人们在生活上实际奉行,而不是门外汉惯于想象的另一种形而上学系统。它考察有情众生的各种苦,发现他们的苦因,开显苦的灭除,并指出消除所有苦的道路,任何渴望解脱的人都能步上这条道路,但是,他必须自己努力迈步前进,没有人能免费载送别人到达永恒的平静。
 
  “你们应该自己努力,佛陀只是指出正道而已,奉行此一正道并且禅修的人,可以解脱无明的桎梏。”(《法句经》276偈)
 
 
  那么什么是解脱之道呢?佛陀在《念处经》告诉我们,建立正念是通往解脱的唯一道路。而建立正念,正是马哈希法师半世纪以来努力阐释并广为传播的整个内观修行系统的基石。
 
弘扬内观不同于弘扬其它的佛法。如道德或形而上学的部分,精通经教的人就能做得到。然而内观禅只有经过亲身体验才能令人信服。佛陀(或更精确地说是菩萨)本人经过探索圣道、发现圣道、亲身仔细体证,然后才依据他自己的经验教导众生。
 
  “诸比丘,我发现过去正觉者通行的古道,我沿着那条古道前往,当我前往后,我完全地了解了实相,我告知比丘、比丘尼、男女居士。”(参见巴利文版《相应部》第二册106页)
 
    马哈希法师本人沿着佛陀指给我们的道路,亲自体证了法,然后依据他的亲身体验给信徒讲法。信徒们也得以亲自体证法。关于这一事,法师在本书中提到:
 
    “在这里的听众有很多是达到这阶段智慧的行者。我不只是从我个人的经验而言,也不只是从我的四十或五十个信徒的经验而言,而是数以百计的人的经验。”
 
    佛法的一个特性是“来亲身体证”(ehipassiko),二千五百年来已有数以百万计的人“来亲身体证”,我们看当今世界各地的禅修中心,已有成千上万的人来亲身体证,将还有成千上万人要来亲身体证。发愿修行的人解脱之后,跟着要做的,是去觉醒大众并在他们前进的路上伴随他们。这本书将一个人面前的解脱之道的蓝图展现出来,如著名的学者在本书缅文版序文中所说:这不是一本给读者消遣的书,而是一阶一阶趣向更高智慧的参考指南。
 
    翻译本书,我尝试用英文译出法师缅语演讲的原意,但我不能逐字翻译,也不是任意剪辑的。重复是口语的一大特性,我略去重复的句子,并保留未译法师演讲中帮助记忆的偈诵,除此之外,我努力保留法师说法的原貌:简单、直接和流畅的风格。
 
    法师引用的巴利文经典的翻译,我大部分依据著名的学者,如雷斯.大卫(Dr. Rhys Davids),伍德瓦(F.L.Woodward),荷诺(I.B.Honer),三界智法师(Nyanatiloka),髻智法师(Nyanamoli),佩茅丁(Pe Maung Tin)他们的作品,只是偶尔有些地方略予以润饰。我非常感谢他们。
 
          于仰光1981年3月3日
二、简介
 
    当前内观不需特别的介绍,每个人都说内观很好,这个转变是发生在二十年前,当时人们还以为内观是比丘和隐士修练用的,而不适用于他们,当我们开始传授内观时,有一段艰辛的过程,现今这种情况已经改善了。今日人们一直请求讲演内观,但是当我们告诉他们内观的简单事实,他们似乎无法欣赏它们,一些人甚至离开,我们不应该责难他们,他们没有禅修背景来了解任何东西。
 
    有的人以为寂止就是内观,有的人以为内观跟寂止一样,有的人把内观说得太艰深而难以实践,他们的听众心中充满困惑,为了让这些人受益,我们将说明内观的要素。
三、止与观
 
    我们禅观的目的何在?我们如何培育内观?这是很重要的问题。
 
    有两种禅修:寂止禅和内观禅。禅观于十遍处(kasina)只能产生寂止禅,不是内观。禅观于十不凈(如:肿胀的身体),也只能产生寂止禅,不是内观。十随念,如忆念佛、法等,也只能培育寂止禅,不是内观。禅观于三十二种身体成分,像观“发、毛、爪、齿、皮”,也不是内观,它们只能培育寂止禅。
 
    正念于呼吸也是开展寂止,但是它也能培育内观。然而《清凈道论》将它包括在四十种习禅业处中,因此我们在此也如此称它作寂止禅。
 
    接着有四梵住,慈、悲、喜、舍,和四无色状况导至四无色禅定,以及厌食想,所有这些都是寂止禅。
 
    当你禅观身体内的四大元素,它被称作分析四大元素。虽然它是寂止禅,但它一样可以开展内观。
 
    这四十种习禅业处为修定的对象,只有呼吸和四界差别(分析四大元素)与内观有关,其它不能产生内观。如你要获得内观,你需继续努力。
 
    再回到“如何培育内观”这问题,答案是:我们以观照五取蕴来培育内观。众生的精神与物质特质为诸取蕴。对它们可能由于贪欲而乐于执取,这样种情况被称为 “执取感官所缘”(爱取)。或可能因邪见而错误的执取,这被称为“以邪见执取”(见取)。你需观照它们看清它们的实相,否则,你将因贪欲和邪见而执取它们。一旦观到它们的实相,你便不再执取,你正是这样培育内观。我们将详细谈论五取蕴。

完整版下载 

http://www.nibbana.cn/uploadfile/2013/0512/20130512114613160.pdf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三十二身分
下一篇:《毗婆舍那讲记》马哈希尊者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