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禅修 > 内观 > 正文

《毗婆舍那讲记》马哈希尊者
2013-05-12 11:47:10   来源:   评论:0 点击:

马哈希尊者:毗婆舍那讲记 第一篇 毗婆舍那讲记(1)1974 年 5 月,马哈希尊者讲於缅甸仰光大学。  开示的主题  如同往常一样,「毗婆舍那」(vipassanā)将是今晚开示的重点。这是一个极為重要的論题,...
马哈希尊者:毗婆舍那讲记 第一篇 毗婆舍那讲记(1)

1974 年 5 月,马哈希尊者讲於缅甸仰光大学。

  开示的主题

  如同往常一样,「毗婆舍那」(vipassanā)将是今晚开示的重点。这是一个极為重要的論题,法师责无旁贷地应為闻法者讲解,闻法者也必须仔细聆听、学习。

  佛陀曾為这个主题,安立一个讲述的次第。說法时,他会以这样的顺序來說明:

  (1) 「施論」(dāna-kathā):說明布施的问题。阐述应当如何布施,以及布施所带來的善果报。[2]

  (2) 「戒論」(sīla-kathā):說明持戒,如五戒的

  持守。解释应该如何持戒,以及持戒的利益為何。

  (3) 「天論」(sagga-kathā):叙述藉由布施、持戒而获得的天界之樂。

  (4) 「道論」(magga-kathā):指出天界欲樂的过患、其出離的方法,以及如何藉由「奢摩他修行」(samathabhāvanā)与「毗婆舍那修 行 」 (vipassanābhāvanā) 证 得 「 圣 道 」(ariyamagga)。

  前三项「論」(kathā),是绝大多數的法师在开示佛法时,往往会述及的論题,在此我不多做說明。即使是第四项「道論」的前半分,也将略而不谈,如此我才可能在今晚的有限时间内,讲解「毗婆舍那」的内容。

  不少的「說法者」(dhammakathika)开示过「毗婆舍那」[3],每个人宣讲的内容可能不尽相同。然而,重要的是,依据开示中的教导而修习毗婆舍那的人,皆应直接体验、亲证开示中所說的「毗婆舍那智」(vipassanāñāṇa)。

  因此,我们致力於弘扬「毗婆舍那修行」的教法,让实际依循此法的人,能够亲身体验真正的「毗婆舍那智」。為了宣扬毗婆舍那的教法,在此,我要先诵唸《剑经》(Sattisutta)裡一则关键的偈颂(gātha):sattiyā viya omaṭṭho, ḍayhamānova matthake.kāmarāgappahānāya, sato bhikkhu paribbaje.

  [比丘应当具念而行,以断除欲贪,犹如為剑所刺,亦如头顶烧燃。]1

  某位天人向佛陀表达自己的見解时,诵說了此偈颂。依据《相应部.有偈品》的注释文,此偈颂可能是某一位梵天(生於梵天界的天人)所說,因為[在注释书中,]他的寿命被描述為长达數「劫」。[4]这一则巴利偈颂,可以这样翻译:

  「念知輪迴(saṃsāra)之苦的比丘,应该迅速地藉由 『 奢 摩 他 禪 那 』 (samatha-jhāna) , 去 除 『 欲 贪 』(kāma-rāga)烦恼,就像胸口被插了一把剑或头顶著火的人,想要赶紧地消除痛苦一样。」2

  不接受真实语,是无智的表徵

  某位梵天向佛陀陈述自己的見解时,說了上述这一则偈颂。有些人因為自己未曾亲眼見过天人,所以就不相信有[欲界]天人以及梵天的存在。其实,这是由於他们自己没有睹見天人的能力,也由於他们的智慧与观察力薄弱的缘故。[5]虽然他们可能辩称,正是因為他们具足智慧与理智,所以不相信有天人与梵天的存在。事实上,这情况就像是西方人当初宣称他们发明了飞机之时,某些东方人却全然不相信一样;或者像是有些人不能接受太空船载人到月球的事实一样。

  佛陀依据亲身体验,說示有天人与梵天的存在。就此而言,有神通者(abhiññā)及阿羅汉都会同意佛陀所說。其实,具备一切知智的佛陀,更且还洞察、开示了其他更深奥、更微妙的法。拥有大智慧的阿羅汉,因為亲身体验了佛陀所說,故可证实佛陀的话。如果人们因為自己无法看見欲界天人、梵天,就断然认為这些都不存在,我们只能說,他们的智慧仍然有限。[6]

  对佛法的信任,应如对科学发现的信任一样

  梵天不执著欲樂(kāma-rāga),他们的寿命长达數劫之久。人類与欲界天人同属於「欲界」(kāmaloka)(约可分為十一類)3,相对於梵天而言,寿命短促得多。

  佛世时人寿约為百岁,但有些人活不满百岁、有些人则活到一百五十、六十岁。据传說,更久以前的人可以活到三、四百岁,即便是如此,人的寿命仍不算长。相较之下,欲界天人比人類长寿许多。当然,一般人未能亲证此事,只能从佛陀、諸阿羅汉那裡得知一二。

  比方說,今日的世界,科学知識日新月異,科学家也一直在努力研究世界的本质,[7]对於那些未亲自投入科学研究的人來說,只能依照科学家的发现去学习。諸如星球的轨道、星球彼此间的关系,其他星系(cakkavāḷa)的特质等等,此類资讯,都是科学家研究、探查、运算后的成果,一般人只能接受它们為事实。虽然我们没有科学家的专业知識,但是运用常識及理智來判断,如果认為科学家所說的事情是可能的,应就会相信这些科学资讯。

  同样的,佛陀依其「一切知智」及亲身体验告诉我们的事,譬如有欲界天人与梵天存在等等,我们理应接受、相信。虽然未曾亲見,但是我们可以相信,因為经过理性思考后,我们认為这是可能的。甚至,如果我们想亲自体验、验证这些事,也还是有方法,在修习这些方法之后,我们即可获得那样的体验与智慧,换言之,依这些方法所证得的「禪那」(jhāna)[8]、「神通」(abhiññā),能让人获得亲身体验,循此而确信不疑。所以,当可亲证的方法仍然存在时,若人因為未曾亲自体验就断然不接受、不相信,如此的态度,便相当不理智了。

  彼此层次不同而无法比较时,却依个人标準來评断他人,所犯下的错误

  有些人說,他们无法相信自己未曾亲身体验的事。这种态度有可能是源自「其他人不可能知道我所不知的事」这样的推断。

  其实,当兩个人的智慧或修行属於相同的层级时,其中一人才能评估另一人的能力。若以為一个人可以正确得知另一位属更高层次的人的能力,如此的认知显然是不正确的。这就像是未受數学训練的人争辩著,數学家的算數不会比他好到哪裡一样。因為自己本身无法理解,就拒绝相信世间具大智慧者所說的话,[9]这实在是愚蠢得可憐。他的错误在於将自己的才智与对方画上等号,认為自己不知道的,别人也应无法知道。

  虽然我们未曾亲見欲界天人与梵天的存在,但是我们相信这些是存在的,因為佛陀曾经这麼說过,我们相信佛陀見过且了解他们。在佛陀的教导中,还有许多其他更重要的事,如果想要亲身体验这些事,我们就必须认真地学习。果真能认真地学习,一定会有所体证。佛陀的教导全是可以亲自去了知、体证的,事实上,「佛法」的一个特质便是“sandiṭṭhika"[可亲見的],这意味著佛法的修习定可引生亲证、直接的体验。[10]

  梵天的想法

  如先前所說,欲界天人比人類的寿命还长。但是从梵天的眼光來看,欲界天人活没多久就死亡。因此,梵天会為人類与欲界天人的短寿感到可憐,认為「欲贪」使他们淪落到寿命极短的人趣与欲界天,如果他们能像梵天那样,努力去除「欲贪」的束缚并证得色界「禪那」(jhāna)的话,便可投生到梵天界,享有數劫之久的寿命,4这样子,他们就能免去速生速死的痛苦。

  因此,在《剑经》裡,梵天这麼說:「念知輪迴(saṃsāra)之苦的比丘,应该迅速地藉由『奢摩他禪那』(samatha-jhāna),去除『欲贪(kāma-rāga)烦恼,就像胸口被插了一把剑或头顶著火的人,想要赶紧地消除痛苦一样。」[11]简单說,梵天的意思是:必须儘快证得禪那,以便去除自己的欲贪。

  身為人類的我们,看得出许多小动物的寿命极為短暂。有些昆虫似乎只能存活几天而已,一些更小的虫子寿命更短。我们会觉得这些昆虫很可憐,因為牠们活没多久就死亡,接著又再开始另一期短暂的生命。同样的,当梵天看到人類与欲界天人,速生速死,不断地重复著短寿的生命,他们也因此有所感触,觉得人類与欲界天人很令人憐悯。他们认為,若人与欲界天人能够修习「禪那」的话,就可以去除欲贪,投生到梵天所认為的最好的世界——梵天界。所以,在《剑经》裡,那位梵天向佛陀提出他自己的看法,希望能获得佛陀的认可。[12]

  佛陀的見解

  但是,佛陀指出梵天的看法其实并不完全正确,因為除了「奢摩他禪那」能[暂时地]去除「欲贪」之外,「阿那含道」(anāgāmimagga)(第三圣道)更能[彻底地]断除「欲贪」。证「阿那含道」时,才能彻底地断除「欲贪」。

  欲贪若断尽,便可投生到梵天界,接著在梵天界证得「阿羅汉道」(arahattamagga),就此來說,这也是通往究竟涅槃的最后一步。因此,藉由「阿那含道」断除「欲贪」,才是更值得讚叹的殊胜成就。

  「奢摩他禪那」并不能彻底断除欲贪,虽然在证入「禪那」的期间可以「暂时断除欲贪」;乃至因曾习得奢摩他而投生於梵天界的期间,也仅能「暂时断除欲贪」,当一期寿命结束之后,仍可能復还人间或欲界天,这时,「欲贪」会再次现行。再生為人或欲界天人时,如果得遇「善知識」,过著持戒的生活,那麼就有可能再次转世為人或欲界天人;乃至进一步的,若精勤修习证得「禪那」,他就可能再度投生梵天界。[13]但是如果遇到「惡知識」,他可能受惡知識的影响而造作惡行,从而堕到四「苦趣」(apāya)。

  由此可知,藉由「奢摩他禪那」去除欲贪,仍不是最可贵、最有价值的成就,因為即使证得禪那而投生到梵天界,命终时仍可能转生到人间等諸趣,继续无止尽的生死輪迴。如此想免除反覆生死之苦的期望,是无法实现的。就此,為了强调究竟解脱的需要,也為了保证解脱确实可得,佛陀說了下面的偈颂:

  “sattiyā viya omaṭṭho, ḍayhamānova matthake;sakkāyadiṭṭhippahānāya, sato bhikkhu paribbaje”ti.[比丘应当具念而行,以断除有身見。犹如為剑所刺,亦如头顶烧燃。]5

  意思是:「念知輪迴(saṃsāra)之苦的比丘,应该迅速地去除『有身見』(sakkāyadiṭṭhi), [14]就像胸口被插了一把剑或头顶著火的人,想要赶紧地消除痛苦一样。」

  去除自己的有身見之重要性

  拔除刺入自己胸膛的剑并治療伤口,或扑灭在头顶燃烧著的火,都是极為要紧、迫切的事。同样的,去除自己的「有身見」也是绝对必要的。若人尚未去除「有身見」,即使投生到梵天界,也无法保证以后不会復还人间或欲界天,遭受一再生死之苦,甚至,他也无法排除将來堕入四「苦趣」的可能性。

  眾生一旦断除「有身見」,就能永久脱離堕入「苦趣」的痛苦。而且,最多只会再投生七次——或到人间或到天界;换言之,於七世之内一定能够证得阿羅汉果,进入「般涅槃」(parinibbāna),[15]若是投生到梵天界,也会在那裡证得阿羅汉,进入般涅槃。所以,藉由「圣道」(ariyamagga)來根除「有身見」,是极為重要的。正因為如此,佛陀在《剑经》裡指正梵天的错误,并劝诫我们应该儘快藉由圣道断除有身見。

        什麼是有身見?

  误将所見的五蕴身、心现象,理解為[恒常、自在的]「我」(atta),这种错误的見解,就是“sakkāya-diṭṭhi",即「有身見」。此巴利语汇是由“sa-"、“kāya"、“diṭṭhi"三者复合而成。接头词“sa-",有「可見的」、「存在的」之义涵;“kāya"意指「聚

  集」、「蕴」、「身」;“diṭṭhi",则是指「邪見」、「 错 误 的 見 解 」 。 当 “ sa- " 与 “ kāya " 结 合 构 成“sakkāya",意思是「可見的、存在的『名』、『色』之聚集」[16](「色」是身体现象、特性;「名」是心理现象、特性)。总言之,“sakkāyadiṭṭhi",即「有身見」,是将「名、色」之聚集错当作「我」、「眾生」的一种错误見解、邪見。

  与眼識有关的有身見

        眼見物的当下,同时存在著「眼」、「光或顏色等所見物」及「能見的眼識」。三者中,前二种是「色法」(rūpa),本身不具「能識知」的特性,若遇到冷、热等不利处境,便会发生变化 6 ,无論如何,它们是“anārammaṇa"(没有識知的能力);至於后者,即具有見物之能力的「眼識」,则是「名法」(nāma)。因此,眼見物时,存在的只是「色」与「名」而已。但是一般人并不知道这个事实,而把名色之聚集错当作「我」(atta)。[17]这样的見解就是「有身見」。

  如此,「眼」以及包含眼的「身体」,被错认為是能見物的「我」(atta)。比如說,看自己的手时,认為:「『我』在看我的手,能見的主体是『我』」;

  「眼、所見物(手)、眼識三者,都是同一个『我』(atta)的一部分」。这样的見解,就是「有身見」。此外,看其他人时,会以為是我看見一个人、男人、女人或眾生,这也是「有身見」。总之,将眼識等一切的「心」、一切的「心所」7,乃至整个身体,视為皆属於自己所有,因此而执取「我」,这就是「有身見」。有身見,是常存於凡夫心中,根深柢固的邪执。已断除此見的人,在世间是极為稀有的。若人深入学习「阿毗达磨」(abhidhamma)及其他佛典,也许可能稍稍减少对「我」(atta)的执著,但是如此就想要彻底根除我执,是不可能的。[18]

  将「阿毗达磨」纯粹当作知識來学习,并不能让人从「有身見」的束缚解脱。然而,若能在見、闻、触等之时,实际修行「毗婆舍那」(vipassanā),则能亲身体验「无我」,而在修行的当下,暂时地去除「我見」;但是一旦「毗婆舍那」修行中断,「我执」仍会再次生起。是故应知,唯有「圣道」成就[即得证初果之人],才能彻底拔除「有身見」。吾人应不断地努力修习能引生「圣道」的「毗婆舍那」,以便去除「有身見」。

  四种我执

  印度有许多书籍,对於所谓的「我」(atta),有详细的描述、探讨。[此類我見约可分為四种:](1) 认為人可成就自己想获得的任何事物,这是名為“sāmī"(拥有者)的我执;(2) 认為身体内永远含藏著「我」(atta),这是名為“nivāsī"(住者)的我执;(3) 认為是「我」在行、住、坐、卧、見、听、动等[19],这是名為“kāraka"(作者)的我执;(4) 认為是「我」在享樂、受苦,这是名為“vedaka"(受者)的我执。就此,人们无論是以其中哪一种方式來执取「我」,基本上,他们都认為[常恒、自在的]「我」(atta)确实存在。然而,佛陀的教导,明白且肯定地否定「我」的存在。在《无我相经》(Anattalakkhaṇasutta)等的经典裡,佛陀即明确指出这一点。印度大多數人相信有「我」,认為「我」确实存在,并且认為若能了知或接触到「我」,所有的苦就皆会停息。描述此類观点的书籍,在印度可說是比比皆是。在缅甸虽然找不到认為人身中有「我」的这類书,但是大多數的人却也仍然执著「有眾生、有我」的邪見。这种「我执」,其实不只是一般凡夫的特性,在动物的身上也是能見到的。

  引生眼見物、耳听声的过程之名、色法,被错误地总括到单一实体的「我」之内,这种根深柢固的邪見,就是「我見」,或說「有身見」。

完整版下载,或者ie10浏览

http://www.nibbana.cn/uploadfile/2013/0512/20130512114930201.pdf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内观基础 马哈希尊者
下一篇:马哈希 毗婆舍那实修法要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