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法 > 戒德 > 正文

好问好答-出家
2012-12-29 13:08:46   来源:   评论:0 点击:

作者:寂静园林文章来源:寂静园林点击数:3946更新时间:2006-3-27 迷惑冰消問:惟珍答:開照比丘*转载文图请先征同意問:为什么说“出家是一件很有福报的事”?答:出家的...
作者:寂静园林    文章来源:寂静园林    点击数:3946    更新时间:2006-3-27

迷惑冰消   


問:惟珍
答:開照比丘
*转载文图请先征同意

問:为什么说“出家是一件很有福报的事”?

答:出家的福报,可从内与外因缘来探讨。出家的条件未必每个人能符合。即使符合,也未必能找到老师。这都是外在的因缘。至于内在因缘,指的是突破舍去一切的考验。即使突破了一切,终于出家了,也未必有人护持出家的生活,导致不得不为了生计而还俗。此外,出家后的种种障碍出现:病痛、心理问题、家庭问题、僧团问题等,导致退心还俗,这也是挑战出家的决心。可见,能出家、能维持出家的身分至命终真的是有福报呀!

    另外,一个人的福报,并非无端的从天而降,而是自己过去(乃至过去世)所累积的功德,是过去的努力成果的见证。十分的付出,必有一分的收获。因此,谈到出家的福报,不应滞留在宿命的态度,而是更积极的为自己的未来努力。

問:出家需具备什么条件?

答:依据如来的正法规(dhamma)与律(vinaya)欲受戒出家的人,除了要拥有虔诚恭敬且正确的信念之外,尚须具备以下的条件:


1. 父母亲或监护人的同意许可。
2. 四肢齐全。(缺欠手脚、手脚歪曲、瘫痪、小儿麻痹症患者、麻疯病患者、歪头等不能端正走路者,不可受戒出家。)
3. 五官端正。(瞎眼、斗鸡眼、耳聋、耳缺、歪嘴、兔嘴或缺嘴、哑巴等,是不可受戒出家的。)
4. 没有染上会传染的严重疾病。(如爱滋病,多种皮肤病等。但伤风感冒不在此例。)
5. 没有债务问题缠身者。(如:破产、生意失败而欠下一身债务者。)
6. 没有违犯国家法律(刑事)或正在打官司等事缠身者。(指遭警方通缉者。若曾是犯罪,但已刑满出狱者不在此例。)
7. 年龄不小过7岁。
8. 精神健全。(指没有患上任何精神病,如:精神衰弱症、精神分裂症、羊癫症之类会失去知觉理智而失态之病症。)
9. 心理健全、正常。(双性人不可出家。)

問:有一个朋友说,「我不能出家,出家后怎样照顾父母?」师父如何看待与处理?出家的行为和华族的孝道有相违背吗?

答:依世间的道德观念,只要有人肯舍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真心真意的帮助别人,即使是片刻的发心,汗马功劳已备受他人尊重与赞叹 ;更何况是舍下自己一切私产,乃至自己的一生,一心学习自利利他的出家僧侣呢?真正出家的,舍下了一切,为的是专心致志,力行自利利他,为自己及一切众生寻求灭苦断集、快乐生活之道。这样的发心、这样的行动,岂是一般耽着私欲之乐,却以堂皇之藉口,自以为是社会的大护法,而汲汲营生的俗人所能相比呢?出家是勇敢奉献的行为,出家的动机更是神圣高尚的,对一位了解佛法的人而言,这是无容置疑的!

    出家了,父母依然是父母,出家人对父母之孝心是更超越的。一位出家的孩子如何成就报父母恩呢?佛陀曾说:即使亲手扶养父母百岁,或令父母过着君王般,有权有利养的生活,也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真正能报父母的,是令父母增长善法善行:不懂布施的,令懂得布施 ;不持戒的,令能持戒;生命没有归依的,令找到真正的归依。如此彻底的令父母生命品质提升,才是真正的报父母恩。在这一方面,出家的形象,加上出家所累积的善法功德,最容易影响父母,报答亲恩。父母,永远是爱孩子的;因孩子的出家,平日再吝啬的父母,在孩子出家的仪式上,总会献上一点供品。布施的种子就从此播下。出家,是一种更超然的报恩方式,让父母亲获得生命归依处。无论此生或来生,生命都会更有价值。佛陀成道后归国度化父母眷友,便是最好的例子。

    总而言之,依佛陀的教导,出家修道,是以德行的提升来感化渡化父母,共同修善向上。这是比一般世间的孝道观更为超越的。

問:如果本身是家中的独生子/女,或是家庭的经济支柱,那么是不是不能出家?
答:独生子/女出家难免有割肌之感,万分不舍;而当孩子为了学业、事业或理想,离乡背井的时候,父母还是忍痛送孩子一程。为何众人就不去反对这些孩子的离乡(去追求私自的理想),反而去质疑那些为了众人利益而出家修行的僧侣呢?想必,这都是众人对出家的不了解,甚至是误解。

    出家,并非六亲不认。出家,乃须在有生之年,尽自己之责来精进修习善法,再渡化有缘众生,这当然离不开父母,报父母恩。可见 ,出家并非是一般人所误解的「离家出走」,而是出离自私烦恼,解放狡隘的「心」家。通过生活形态的转变,为修行带来突破与助缘,最终也不是为了自己的私欲,而是为了自他的灭苦断集。这比起离乡背井,远赴他乡追逐世间名利的游子而言,给父母、社会更有保障。

    一些孩子,在出家前都想提供一笔资金给父母,这是一种孝心的显露。对于一些独撑家庭经济的孩子,一旦舍离家业出家,即会为家庭带来困窘,无形之中,对出家是多了一重考验。此考验逼使他不得不先安顿父母,或是进一步待父母离逝后方出家。在等待的过程中,心意更坚决的会极积的筹备出家的福德与资粮。布施、持戒、修定、修慧等他是不会懈怠的。反之,一些因为一些考验的出现就把它放大,令自己气馁不振,为自己的欲望与懈怠找来了理由,出家之心反而变成出「嫁」或成家的欲,为自己设下了障碍。结果,暂时的出家不成,变得一辈子的“绝望”,学佛也无精打采了。

問:出家后和家人的关系如何?有个朋友说,他的姑姑出家了,她不知道以后见到姑姑应该如何称呼。这种关系的转变,不只是称呼上的,还包括一种亲密的血缘关系,出家众会如何处理?

答:当面对出家人时,大家应以善知识、生命中的老师而视之;而昔日亲朋戚友,出家后即是大家较亲切、较熟悉的善知识,这是一种福报呀!在称呼上,大家可慢慢地从惯常的称呼,转移到称为「师父」。这样更体现出自己好学向上的心愿、以及对善知识的珍惜。在这一生中,能找到可引导自己生命的「师父」是在不易;如今多一个自己所熟悉的「师父」,不就更应感到庆幸吗?

    习惯称出家孩子俗名的父母亲,一时不能改过来,这是无伤大雅的。其实,追朔佛陀时代,众大弟子的名字,如舍利弗、目犍连等,也都是俗家名称呀!

問:曾听说:“一子出家,九族升天”,这是真的吗?

答:这可以从两方面来探讨。若家中有一人出家,精进不懈的修行,并且发心自利利他。一分功德的成就,就影响一分有缘人,对亲人的感化也更为直接。大家因而自发的行善法,如此一来,「九族升天」之理想,是指日可待的。此外,一个人修行成功,将来影响无数众生,岂只「九族升天」!相反的,一人出家,懈于道业,无所事事,终其一生也无法感化亲人。「九族」是否「升天」就得自我保重了。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忆 念 达 磨
下一篇:卫 塞 节(Wesak Day)

分享到: 收藏